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春秋战国 >

第88章

春秋战国-第88章

小说: 春秋战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茅塞顿开。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还有谁与之相争呢?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你可教也!你要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后浪推前浪,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你今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子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我之心脾,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我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孔子向老子辞行

逗留数日,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送你,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你切记。”孔子两眼湿润,哽咽道:“一定谨记在心!”

    告别老子,孔子与子路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这一路,槐花飘香、柳树成荫。

    回到了鲁国,曾参等众弟子问道:“夫子拜访老子,有收获吗?”孔子道:“当然有收获!”众弟子问:“老子怎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我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我不知其何来何去,但我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我所见的老子,就可能所谓的龙吧。他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子,真我老师也!”

    在鲁国,孔子广泛传授“六艺”,尤其丧葬礼仪。从事丧葬礼仪的人士,人们称为儒。孔子办学,人们称之为儒教。

    老子,名李聃,在周王室作藏室史,这是一个管理档案文献的官职。在藏室,老子有机会在那里长期博览群书。照耀人类历史的思想巨星,就在这里冉冉升起了。

    看透人间一切、明白世之真理的老子目睹周王室统治一天天衰落下去,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骑着一头青色的公牛,悄悄向西边方向去了。青牛健步如飞,十几天后,便驮着老子到了函谷。

    这函谷位于崤山之西,因道路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这十多里长的谷道异常狭窄,个别处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函谷属于晋国,守卫关吏名叫尹喜。

    这尹喜从少就喜好《周易》,善天文秘纬。他仰观俯察,莫不洞澈;平时不行俗礼,讲德行仁;常常涉览山水,观察地理。一日行至崤函之地,见这儿地势险要、隐隐有紫气东来,便知此后将有圣人而来,于是尹喜向晋国申请,在这儿担任关吏。尹喜常常叮嘱下属如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




人们称之为道教

当老子骑着青牛悠哉游哉地过来时,守卫军士见他鹤发童颜,神采飘逸,便立刻报告尹喜。尹喜闻讯,立即奔来,老远看见老子,便认定他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于是恭恭敬敬地把老子迎进署内。

    待老子坐定,尹喜说道:“真人降临,蓬荜生辉。看来,真人是打算就此隐遁了吧?果真如此,请真人传授天机,我要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老子心想,此人能认出我来,想必也不是寻常之辈,且试他一试,于是故意讥讽道:“小小关吏,你有何德何能,也想得我天机!”尹喜毫不在意,神色自若地说:“我也无德,我也无能。不过,君子有德而不自居,他行动起来就像流水一样自然,他安静下来就像镜子一样沉稳,他随机应变时就像声音的回声一样迅速。他虚怀若谷,毫无私欲。我还听说,用则和,守则失,只有庸人才患得患失呢!”老子听完,哈哈大笑,连声说:“可教,可教!”尹喜乘机说:“此处嘈杂,俗务又多,不如陪真人找清静的地方,听你讲经布道。”老子连连称善,于是,二人来到秦岭脚下,结庐而居,筑台讲经。从此,朝阳中,月色下,老子谈玄说奥,侃侃而谈,滔滔不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先后相随,恒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些玄妙深奥的天机,老子说得头头是道,尹喜听得津津有味。老子本想说了就拉倒,后来经不住尹喜一再劝说,便把这些天来的谈话写成了五千字的《道德经》,交给尹喜,然后骑上青牛,到西方昆仑山去了。尹喜铭记老子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尹喜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为了潜心研究,便向晋国辞去函谷关吏之职,专心传播《道德经》,人们称之为道教。

    且说晋国,晋昭公即位后,想修复先世的绩业,听说齐景公派晏婴出使楚国修好,心里便吃醋,当即派使节去齐国要求齐景公来晋国。齐景公也有心图谋霸业,想看看晋昭公的为人,就整理好行装,带着晏婴等人往晋国而去,勇士古冶子随行。




一只大鼋在水里探出头来

渡黄河时,齐景公令马夫将自己喜欢的一匹马拉到船上。突然大雨骤下,水上波涛汹涌,船几乎要翻。一只大鼋在水里探出头来,张开大口抢向船头,将马咬住拉向深渊。齐景公大吃一惊,古冶子在旁边说:“君上不必害怕,臣去为君上抢回。”瞬间脱掉外衣,拔剑跳到水里,一会儿沉下,一会儿浮上,顺水漂流了八九里,慢慢不见踪影。齐景公痛惜说:“古冶子死了!”一会儿,风浪停了,只见古冶子左手拉马尾,右手提着血淋淋的鼋头,凌波而出。齐景公瞪大眼睛,惊道:“真神勇呀!先君齐庄公空设‘五乘之宾’,哪有勇士像古冶子这样神勇的呢?”就厚厚赏赐他。

    到了新绛城,晋昭公设宴款待齐景公。晋国荀吴、齐国晏婴作陪。酒酣之时,晋昭公说:“筵席上无以为乐,请让寡人和您投壶赌酒。”齐景公说:“好!”左右放好壶,拿出箭。

    齐景公拱手让晋昭公先投,晋昭公拿箭在手,说道:“如中,则晋国永做诸侯之霸。”晋昭公投出箭,如愿扔进壶里,荀吴立即伏在地上高呼圣明。

    齐景公拿着箭也学着晋昭公的话说:“如中,和晋国交替而为诸侯之霸。”“嗖”地一声投去,也如愿投进壶里,和晋昭公的箭相并。齐景公大笑,晏婴也伏在地上高呼圣明。

    晋昭公勃然大怒,荀吴对齐景公说:“君失言了,我晋国国君世代主持会盟之事,君却说‘交替而为’,这叫什么话呀?”晏婴代齐景公答道:“诸侯盟会主持,只有有德之人才能胜任。从前齐国失掉霸业,晋国才能替代。如果晋国有德,谁敢不服?如果无德,不止齐国,楚国、吴国也会递进!”短暂沉默后,晋昭公端起酒觯,打圆场道:“喝!喝!”齐景公以笑作答。

    第二天,齐景公一行就回去了。

    大夫羊舌肸向晋昭公奏道:“从齐国的表现看,各国将要离心,如果不用威力胁迫,一定会丧失先君创下的霸业。德不足,威来补。君上不妨领大军来主持盟会,追求当年践土之会的声势,焕发晋国昔日盟主之光彩。”晋昭公点头称是,便派使节到周王室,同时遍请诸侯,约定秋天到平邱相会。

    此时周天子是周景王,周简王传周灵王,周灵王传周景王。自周平王东迁洛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今已是二百五十年了,各个诸侯国渐渐忘记了周天子的存在。要不是晋昭公学践土之盟,或许不会理会周王室。周景王派卿士刘献公代表周王室赴会。




我们称霸东南,可以吗

到了会期,晋昭公留中军将韩起守卫都城新绛,自己率领荀吴、羊舌肸等人并四千乘兵车来到平邱,四周布满三十营。周朝卿士刘献公先到,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等各国诸侯来到,见晋军兵强人多,大家都面露恐惧。

    盟会时,晋国大夫羊舌肸向各国说道:“本国先臣赵武,错误地签订弥兵之盟,和楚国结好。楚灵王芈虔不讲信义,自取灭亡。现在晋国要效法践土盟会旧事,镇抚华夏诸国,请各位君主一同歃血为盟!”诸侯都低头说:“听从贵国命令!”只有齐景公不回答。羊舌肸说:“齐国君主难道不愿意订盟吗?”齐景公绷着脸说:“诸侯不服从,所以才寻求盟会。如果都能听命令,还订盟做什么?”羊舌肸说:“君如果不听从,那么晋国的四千乘兵车,愿意到临淄城下向齐国讨口水喝!”话刚落地,盟坛上击鼓声响起,晋军各营都树起大旗。齐景公怕被袭击,就改话说:“贵国既然以为订盟之事不可荒废,寡人岂敢例外呢?”于是晋昭公领头歃血,齐国、宋国等各国一个接一个进行。刘献公是周王室卿士,不参加歃血订盟,代表周天子监看。

    莒国把鲁国屡屡侵略之事向晋昭公控诉,晋昭公就将鲁昭公驱出盟会,并把鲁国上卿季孙意如抓起来。荀吴对晋昭公说:“鲁国土地数倍于莒国,晋国如弃绝它,它将要改而投向齐、楚,这对晋国有什么好处?”晋昭公猛然惊醒,放季孙意如回国。

    平邱盟会草草收场,众诸侯见晋国徒张声势,却无内在威力,越发不尊崇晋国。

    齐景公从平邱回来,虽然因为惧怕晋国兵威,不得已而接受了臣服晋国的结盟,可也看出了晋昭公没什么远大抱负和谋略,于是有心要复兴昔日齐桓公的霸业。齐景公对相国晏婴说:“晋国称霸西北,我们称霸东南,可以吗?”晏婴答道:“晋国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劳民伤财,使诸侯与之离心离德。君上您要想谋求霸业,没有比爱护百姓更重要的了。”齐景公说:“那怎么才是爱护百姓呢?”晏婴答道:“减少刑罚,百姓就不会怨恨;减轻赋税,百姓就会感恩戴德。齐国先君齐桓公就是这样做的。”于是齐景公再次下令对百姓要宽容,并打开粮仓救济贫困百姓,齐国人又高兴又感激。

    国内安顿好后,齐景公就去拉拢东方诸国。




竟把那只猛虎活活打死

徐国不听齐国召唤,齐景公就派勇士田开疆统率大军去讨伐。两军在蒲隧打了一仗,徐军大败,被俘五千多人。徐国害怕,就派使节到齐国去求和,送以“甲父之鼎”。这鼎高超过一人,上是一展翅飞翔仙鹤,下是一俯地爬行猛虎,两侧是仰头向上的威龙,整个鼎用青铜制成,闪烁着金光。这鼎本是甲父古国镇国之宝,后为徐国所得。齐景公得此“甲父之鼎”后,十分高兴,便同意议和。

    择定吉日,齐景公派人约莒国、郯国(在今山东省郯城县附近)并徐国在蒲隧结盟。从此,齐国又一天比一天强盛,慢慢可以和晋国并肩称霸了。

    蒲隧结盟之后,齐景公给田开疆记了大功,又嘉奖了古冶子斩鼋奇功,仍然立了“五乘之宾”的大旗以示表彰。田开疆又向齐景公举荐了一个叫公孙捷的勇士。

    这个公孙捷身长一丈,脸上蓝里透紫,紫中透蓝,两个眼球都突到眼框之外,能够力举千钧。

    一次,齐景公带着公孙捷到桐山去打猎。忽然,从山里窜出一只吊眼老虎,张着大嘴咆哮着飞奔过来,直扑齐景公,把齐景公吓得魂飞魄散。只见公孙捷立即从车上跳下来,不用剑戟,攥着两个拳头直奔猛虎,左手揪住猛虎的后脖梗,右手挥拳一顿猛打,竟把那只猛虎活活打死,救下了齐景公。齐景公赞赏他的勇武,也奖给他一面“五乘之宾”旗帜。

    公孙捷和田开疆、古冶子被称为“齐邦三杰”。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被过分尊敬后,往往会过分傲慢。“三杰”挟功恃勇,口出狂言,欺压乡里,怠慢百官。因齐景公爱惜“三杰”,齐国卿大夫们一时不敢弹劾他们。

    这时候,田无宇很得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