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春秋战国 >

第126章

春秋战国-第126章

小说: 春秋战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法令颁布下来,不少官吏、贵族反对。秦孝公坚决信任卫鞅,一一处罚了那些反对新法之人。

    过了三年,秦国百姓开始认识到新法好。生产增加了,生活也有所改善。百姓最满意的是增加生产可以免除官差这一条,大家宁可努力耕种和纺织,多产粮食和布帛,也不愿意离开家庭、田园,被征发到远地去当差。将士们,因为提高了待遇,立了军功能升级,个个奋勇。




孟子从邾国来到魏国

秦国自从卫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强大了,接连进攻魏国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原来算是头号强国的魏国不得不跟秦国讲和。秦孝公为了进一步变法求强,同意让步,与魏惠王会盟,把安邑等地退还给魏国。魏惠王见卫鞅为秦国重用,使秦强,让魏害,不由叹道:“寡人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

    这时魏国田子方、翟璜、任座等都已去世,魏惠王也下令招贤。邾国人孟子,名轲,是孔子嫡孙孔伋门下的得意弟子,有济世安民的志向,听说魏惠王招贤,便从邾国来到魏国。门吏一通报邾国孟轲来投,魏惠王便想起田子方生前讲过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日夜纺纱织布来维持生计。孟母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小孩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就搬家了。

    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的动作。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孟轲看到一群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埋了下去。孟母找来,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隔壁是一所学校,有位教书先生教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念书,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看到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就像剪断了的丝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孟母抄起剪刀,把织机上正在纺织的丝全剪断了。孟轲吓得愣住了,内心受到了很大地震动,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跟孔伋学习,从而成为儒家学说主要人物。




世人称为“战国七雄”

魏惠王亲自出来迎接孟子,以上宾之礼相待。魏惠王问孟子有何良策可使魏国天下无敌,孟子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族;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魏惠王又问:“如何做,才称得上国君好仁?”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善论,说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魏惠王说:“这点,寡人明白,但仁君怎样施政全国呢?”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用五个字概括来说,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关系的基本规范。”这魏惠王受法家李悝的以法治国影响很大,不明白儒家的仁义精髓,甚至觉得孟子的有些话迂腐可笑,便对他弃而不用。孟子于是离开魏国,向齐国奔去。

    且说秦孝公看变法得到成功,在跟魏惠王订立盟约之后,就请卫鞅实行更大规模的改革,最重要的有下列三项——

    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一直奉行的井田制,鼓励开垦无主荒地。谁开垦的土地,归谁所有。田地可以自由买卖,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二是推行县制。除了封邑以外,在全国设三十一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乡、邑。

    三是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

    凡是变法,就会有人反对。某一天之内,就杀了七百多反对改革的人,渭河的水都变红了。到了第四年,世子嬴驷也犯了法,他居然也批评起新法来了。这真叫卫鞅为难,他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面的人不遵守,底下的人可就不听从政令了。世子嬴驷犯法,他的师傅应当替他受罚。”秦孝公叫卫鞅处置。卫鞅就把世子嬴驷的两个师傅都治了罪,公子嬴虔割了鼻子,公孙嬴贾脸上刺了字。这一来,朝中众臣更不敢批评新法了。

    秦国土地广,人口不太多,邻近的“三晋”土地少,人口密。卫鞅就请秦孝公出赏,引邻国百姓到秦国来种地,给他们田地和住房。秦国本地人必须服兵役,轮流应征。外来百姓只要专力于耕种和纺织,完全免服兵役。原来秦国各地,尺有长有短,斗有大有小,斤有轻有重,卫鞅把全国的度、量、衡规定了一个标准。这样一统一,百姓交税、纳租、做买卖,都方便多了。秦国变法之后,仅仅十几年工夫,就变成了富强国家。此时,周安王早已去逝,周显王即位。他派遣使节慰劳秦孝公,封他为西部诸侯之霸。

    中原诸侯一看秦国富强了,就不再把秦国当作西戎看待,都向秦国贺喜。那些有心要做霸主的诸侯眼见秦国用了一个卫鞅,变了法,就变成了强国,他们也学起秦国来,搜罗人才、尊重人才。

    在北部的燕国,农牧兴旺,产铜产铁,并有渔盐之利,渐渐发达起来。它也求贤若渴,致力发展,因此也强大起来。

    此时,中华大地上只剩下七个强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因为经常混战,所以世人称为“战国七雄”。




各诸侯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夜愈黑,星愈亮,

    烟火熏不脏,灰尘蒙不住,

    星啊,你是浩浩天宇间的智慧之灯。”

    黑夜中,乡间小孩在歌唱。这个时候,各诸侯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他们或著书立说,或广收门徒,或高谈阔论,或互相辩难。儒家孔子提倡“仁”,认为要实现“仁”,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仁政”思想,许多诸侯都认为不合时宜;道教老子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的李悝、吴起、卫鞅主张以法治国;兵家孙武说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思想;阴阳家董安于研究《周易》,擅长建城规划;医家扁鹊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为招揽天下贤士,齐国在齐都临淄稷门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学宫,号稷下学宫,成为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活跃在稷下学宫舞台上。各家平等共存,相互争鸣,学术自由,彼此融合。

    这个时候,还有研究纵横术的鬼谷子、研究非攻术的墨子。

    话说阳城有一个地方名叫鬼谷,因其山深林密、人迹罕至而得名。鬼谷山色青翠,不染纤尘,溪水清冷,潺潺而流。谷中有一位隐士,卫国人,叫王诩,自号鬼谷子,曾在云梦山与墨子一同采药修道。鬼谷子,学问精湛,有通天彻地之能。鬼谷子身怀三大奇学: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滔滔不绝。最初他偶然为人占卜,所说的凶吉死生应验如神,人们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便有人前来投师求学。鬼谷子根据学生的天资禀性,因材施教。现说三位弟子:齐国人孙膑,魏国人庞涓、张仪。孙膑比庞涓年龄大一岁,二人侧重学习兵法战策;张仪年轻,钻研游说杂学。




鬼谷子早年曾在楚国为官

鬼谷子想测试一下徒弟的机智与应变能力,他坐在屋里,跟徒弟庞涓、孙膑说:“谁把为师从屋里动员到屋外,谁的成绩就及格。”庞涓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跑进屋说:“启禀夫子,您的好友墨子到,请您迎接。”鬼谷子无动于衷。庞涓第二次跑进来,连鞋都掉了一只,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夫子,屋外起火了,请您去看一看。”鬼谷子身子动了动,并没起来。庞涓不死心,第三次进来,一跤摔倒地下,结结巴巴地说:“不好啦,张仪被狼咬伤,在外面疼痛打滚。”果然外面传来张仪的哭喊声。鬼谷子站起来,看了看他,望了望外面,还是没出去。鬼谷子清楚,张仪一直在书房看书,况且白天哪会有狼出没?一定是二人联合对付师傅。轮到孙膑测验,他一进来就说:“夫子,我不行。”鬼谷子感觉有些奇怪,孙膑说:“您老人家能知五百年过去、五百年未来,我怎么骗得了您?”鬼谷子听罢,有些飘飘然。孙膑接着说:“要是您老人家在屋外,我倒有办法把您骗进来。因为外面的事是有天数的,您可以算出来;而屋里的事,是没有天数的,您出去了就算不出来了。”鬼谷子不信邪,就搬着椅子到了外面。孙膑见师傅出来,大笑说:“弟子已把夫子请出来了,及格!”鬼谷子哈哈大笑,明白孙膑的才华远在庞涓之上。

    庞涓学习兵法已有三年多,自认为已经学成,这日下山听到魏国招贤,心中大动,便想辞别鬼谷子下山应召。鬼谷子早年曾在楚国为官,知道官场、战场之复杂多变,笑着对他说:“既然你想下山求取富贵荣华,为师也不阻拦你。当年吴起在魏国创建魏武卒兵制,如你去魏国领军,再加上你所学兵法,肯定能让魏军横扫天下。但你要记住,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打死犟嘴的,淹死会水的。不可自私心、功利心太强。”鬼谷子看透庞涓的欲望和缺陷,所以在他离别时,给予他这番忠告。庞涓满面羞愧,拜谢离开。

    庞涓背起背包下山,孙膑相送。庞涓心情激动地说:“此番若能得到重用,一定会将孙兄举荐给魏王。”孙膑说:“你说得可是真话?”庞涓发誓道:“我若言而无信,就让我死在万箭之下!”孙膑说:“多谢厚意,此重誓就不要发了!”两人洒泪告别。




如果吴起再在魏国十年

孙膑回山,鬼谷子见他脸上有泪痕,问道:“你舍不得庞涓离去吗?”孙膑说:“同学深情,怎能不留恋?”鬼谷子说:“难得你是个忠厚之人!”孙膑低头不语,鬼谷子想了想后说道:“你随我来。”

    鬼谷子领着孙膑到了自己寝室,从柜子里取出一捆书简,对孙膑说:“这是你祖辈孙武的兵法十三篇,过去你祖辈将它献给吴王阖闾,吴王阖闾用它大败楚军。我在楚国为官时,有幸得到此书,并亲自为它做了注释,但却从未轻易传授给他人。我见你心地忠厚善良,今日特将它交还给你。”孙膑说:“弟子从小失去父母,又与宗族离散,虽听说祖辈有此书,却从未见过。夫子既为此书做注,为何不把它交给庞涓,却独送给弟子呢?”鬼谷子说:“得到此书的人,若用得好,会对天下有利;若用得不好,则会对天下造成大害。庞涓奸诈,为师怎能轻易传授给他?”孙膑捧书回到寝室,日夜研读。三日之后,鬼谷子将原书回收了去。鬼谷子翻开书册,逐篇考问孙膑所学,孙膑对答如流,一字不漏。鬼谷子大喜说:“你如此勤奋用心,你的祖辈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高兴的。”

    再说庞涓辞别了孙膑,一路来到魏国,投在了相国王错门下。王错将他举荐给魏惠王。魏惠王问他所学兵法,庞涓说:“我多年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夫子的排兵布阵学问,我已全部学会。”于是便将自己所学,尽数讲给魏惠王听。魏惠王十分高兴,说道:“你是吴起第二,可惜先君魏武侯当年没有善待吴起,致使他因疑心而离开。如果吴起再在魏国十年,那魏国是何等强盛!”庞涓说:“我师傅在我离开时说,大王如肯用我,我定会带领魏武卒横扫天下,重建吴起的功业。”魏惠王久闻鬼谷子大名,知道其看事入木三分,现闻庞涓所说,不由大喜,便拜庞涓为将军。庞涓的儿子庞英、侄子庞葱,也被封为校尉。

    庞涓操练兵马,先进攻卫、宋等小国,屡屡得胜,卫、宋、鲁、郑等国君主纷纷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