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春秋战国 >

第125章

春秋战国-第125章

小说: 春秋战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

却说扁鹊离开齐国,数年后去了魏国。此时,魏武侯已经病逝,魏武侯之子魏婴继位。他学习齐国,改称魏王,即魏惠王。

    一日,魏惠王突然昏厥,半日不醒,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魏国王宫十分惊惶,连忙进行祈福消灾。恰巧扁鹊到了,问明了详细情况,便觉魏惠王患的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于是进行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不到一刻功夫,魏惠王竟然坐了起来,和平常并无两样。扁鹊继续给他调补阴阳,两天以后,魏惠王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此时魏国相国是公叔痤,商文已亡。魏惠王病好后,公叔痤病倒了,人寿天定,扁鹊也没办法治好。魏惠王亲自到他家中看望,问及身后之事。公叔痤说:“臣的门客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大王让此人主持魏国国政。”这卫鞅是卫国公族后裔,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影响很大。公叔痤向魏惠王举荐自己的门客卫鞅,但魏惠王不识此人,便不置可否。公叔痤又屏去左右之人,向魏惠王进言:“大王如果不用卫鞅,必杀之,不要令他出境。”公叔痤预感到,像卫鞅这样的人才,若被别国起用,对魏国绝不会有好处。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又觉对不起卫鞅,马上派人找来卫鞅,告诉他这件事的原委,说自己极力推荐他继任相国,但魏惠王不答应。本着先君后臣的原则,才建议魏惠王杀他。公叔痤圆通老练,此时对卫鞅说:“你赶快逃命吧。”卫鞅见识比公叔痤高明,心里想:魏惠王既然不用自己,又怎么会杀自己呢?所以并不逃走。

    此时魏国达到鼎盛,攻伐诸侯,十战九胜。天下诸侯震惊,皆欲图强,魏国邻国秦国尤甚。此时的秦国自秦哀公去逝后的一百年里,萧条败落,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王室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不过,精通《周易》、颇有见识的周朝太史檐,专门去拜见秦国国君秦献公说:“周与秦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秦分了出去,但分开五百年后又会合在一起。”此时,秦献公嫡长子嬴渠梁在旁,秦献公让他牢牢记住太史檐的预言,务必奋发图强。




向天下颁布了求贤令

秦国地多人少,为了开垦荒田,秦献公鼓励多生,奖励多生,同时吸引周边国家和部族的人到秦国来种地、放牧。为了避免青壮年劳动力被白白地杀死,秦献公毅然废除以人殉葬习俗,改用陶俑代替真人殉葬,这为秦国存活了大量的劳动力。几年以后,秦国人口明显增多,原来的很多荒田得到了开垦。

    秦献公去逝后,嬴渠梁继位,是为秦孝公。为继续强国,他向天下颁布了求贤令——

    从前,秦穆公实行德政,振兴武力,在东边平定了晋国内乱,疆土达到黄河边上;在西边称霸于西戎,拓展疆土千里,周天子赐予霸主称号。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给后世开创了基业,盛大辉煌。但是在前段时间里,秦国对内平淡消极,对外无暇顾及,结果魏国攻夺了我们秦国河西土地,诸侯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寡人缅怀先君遗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凡是秦国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寡人将让他做高官,并分封给他土地。

    卫鞅闻听秦孝公求贤,便从魏国来到秦国。卫鞅先拜见了秦孝公宠臣景监,向他讲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很得景监信任,于是景监极力推荐,说他有治国安邦之雄才、文韬武略之奇谋。秦孝公求贤若渴,听到景监大力推荐,立即召见了卫鞅。

    秦孝公与卫鞅谈论治国之道。卫鞅列举了伏羲、神农、尧、舜之事,侃侃而谈,但他的话尚未说完,秦孝公已沉沉睡去。

    第二日,景监入宫,秦孝公责备他道:“你的客人迂腐可笑,不切实际,你怎么将这种人举荐给寡人?”景监回家,将秦孝公的话告诉卫鞅,卫鞅说:“我期望秦君能仿效伏羲、神农、尧、舜,遵从帝道,但君却不理解,我请求再去进言。”景监说:“君上心中不满,等五天后,我再向君上请求吧。”

    五天以后,景监又对秦孝公奏道:“臣的客人话还没说完,他想请君上再见他一次。”秦孝公便再次召见卫鞅。




自称有帝、王、霸三术

卫鞅向秦孝公谈了周文王、周武王之事,秦孝公说:“你的确是博闻强记,但古今情势不同,你说的这些,今日已行不通了。”于是便让卫鞅退下。景监早已等在门外,这时见卫鞅从宫中出来,便迎上去问道:“今日怎么样?”卫鞅说:“我今日给秦君谈王道,他还是不满意。”景监生气说:“君上寻找贤能之士,如同猎人制作弓矢,一心只想尽快有所收获,他怎能放弃眼下实利而去效法前世帝王呢?你算了罢!”卫鞅说:“我原来不了解秦君的志向,所以先用语言来试探他,我现在心中已有把握。如果能让我再见到秦君,我一定能把他说服。”景监说:“你两次向我君上进言,两次都不欢而散,我还敢再向我君上饶舌,让他发怒吗?”

    第二天,景监入朝向秦孝公谢罪,不敢再提卫鞅求见之事。景监回到家中,卫鞅问他说:“你替我向秦君请求了吗?”景监答:“没有。”卫鞅叹道:“可惜啊!秦君口头上说求贤,却放着人才不用,我卫鞅可要走了。”景监问他:“你要到哪里去?”卫鞅说:“天下之大,难道还没有一个比秦君更肯礼贤下士的君主吗?比你更善举荐贤才的大臣吗?”景监见此,忙说:“请你再耐心等些日子,五天后我再为你请求。”

    五日之后,景监入宫侍奉秦孝公,秦孝公正饮酒欢畅,忽见鸿雁从头上飞过,不由停酒长叹。景监问他为何长叹,秦孝公说:“从前齐桓公曾说过:‘寡人有了仲父,就如鸿雁有了羽翼。’寡人下令求贤,如今已过数月,却没有见一个奇才上门,就像幼小鸿雁,空有一飞冲天的志向,却无羽翼可凭借,因此才叹息。”景监乘机奏道:“臣的客人卫鞅,自称有帝、王、霸三术,过去他向君上说的是帝、王之事,君上认为不切实际,现在他还有霸术想献给君上。”秦孝公闻听“霸术”二字,正中下怀,立即让景监将卫鞅召来。




霸业之道难道一定要违逆民情吗

卫鞅应召入宫,秦孝公问道:“听说你有助寡人称霸天下的良策,你为何不早点告诉寡人呢?”卫鞅答道:“不是我不想说,而是这霸业之道实在无法与帝王之道同日而语,帝王之道在于顺乎民心,霸业之道则必会违逆民心。”秦孝公勃然大怒,手握剑柄喝道:“霸业之道难道一定要违逆民情吗?”卫鞅面不改色地答道:“如果琴瑟音调不和谐,就必须将它改弦更张,治理国家的道理也与此相同。如今百姓们贪享眼前的安乐,不顾百年后的忧患。昔日管仲担任齐相,革新政令,鼓励耕织,整饬战备,将齐国划为二十一个乡,让百姓各守其责,一改齐国的旧制,这在最初是不受百姓欢迎的。等到政令得以实施,国家变得强大,各国诸侯纷纷归服,齐桓公终于一霸天下,齐国百姓也因此得到了好处,到此时他们才认识到管仲的治国奇才。”秦孝公说:“你如果真有管仲的治国之才,寡人怎敢不将国政交付给你?只是不知你究竟有什么具体的治国方策。”卫鞅答道:“国家不富强,就不能兴兵称霸;兵马不强大,就不能攻灭敌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要想使兵马强大,就必须鼓励军士建立军功。先用重利奖赏引导,继而用严法督促,如果赏罚分明,这些政令就一定能够实施。这样一来,君就是不想称霸天下也不行了。”秦孝公大喜道:“好啊,这些寡人能做到。”卫鞅又说:“富国强兵之道,如不起用有才之士推行,固然行不通;起用有才之士而不给予他足够的权力,也行不通;给他足够权力,君主却害怕世人议论,三心二意,也行不通。”秦孝公又称是。卫鞅请求退出,秦孝公急切地道:“寡人正想听听你的全部治国主张,你为何现在却要离去?”卫鞅说:“请君认真考虑三日,等主意定下,我才敢将全部主张说出。”

    第二天,秦孝公便急切派人来召卫鞅,卫鞅说:“我已与秦君说定,不过三日,我绝不敢上朝。”景监在一旁劝卫鞅不要拂逆秦孝公之意,卫鞅说:“我首次与秦君相约就失信,以后还怎么取信于秦君呢?”景监这才作罢。




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

到了第三天,秦孝公派人用车来接卫鞅入朝。秦孝公向卫鞅赐座,言谈举止十分诚恳,卫鞅于是便将秦国目前应更改哪些政令一一说出。两人一连交谈了三天三夜,秦孝公毫无倦意。

    秦孝公深信卫鞅其才,在朝堂上封卫鞅为左庶长,赐给他一座府第,并晓谕群臣:“今后国家政令,全部归左庶长执掌。有谁敢违抗,一律按犯上之罪论处。”群臣无不肃然听命。

    卫鞅起草了一个初步改革法令,呈给秦孝公看。秦孝公完全同意,叫他去发布公告,命全国百姓都依新法行事。

    卫鞅为推选新法,命人在南门处立了一根木头,同时下了一道命令:“有谁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他十两黄金。”此时,各国矿工开始广泛提炼黄金。由于它质地纯净、色泽美观,成为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货币。

    一会儿工夫,南门口就围上了一大堆人。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跟我们开玩笑。”众人瞧瞧木头,又瞧瞧别人,谁都不去扛。

    卫鞅听说净是瞧热闹的、没有一个肯扛的,便把赏金加到五倍。没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众人对这根木头连碰都不敢碰,更别说扛了。忽然人群里钻出一个人,有些弱智,歪着脑袋打量那根木头有多沉,然后说:“我能扛得动,我扛去!”就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众人闪开一条道,嘻嘻哈哈,好像看耍猴似地,跟在后头,一直到了北门。

    卫鞅叫人传话,对扛木人说:“你听从秦国政令,是个奉公守法的好民。”当即赏给他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两也不少。瞧热闹的人一见他真得了赏,都楞了。他们全都后悔刚才没扛,错过了暴富机遇。

    这件狂热新闻,立即千传万、万传十万,一天的时间,全国都知道了。百姓都说:“左庶长真是说到哪儿做到哪儿,他的命令是实实在在的、不打折扣的命令。”




新法令一共三条

第二天,众人又跑到南门处看看有没有木头。这回换了个新花样,木头没有了,在立木处贴着一张新法令公告。他们多数不认得字,有些识字的看了也不懂,好在有官吏念给他们听、解释给他们听。众人有听得懂的,有听不懂的,有的话觉得很好,有的话觉得不怎么好。不管怎么说,众人知道左庶长的命令就是命令,都得服从。这新法令一共三条——

    一、实行保甲制度。每五家人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一伍一什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应当告发。不告发的和罪人同样有罪,告发的和杀敌人同样有功。每个居民必须领取居民凭证,没有凭证的不能来往,不能住店。

    二、奖励杀敌立功。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拿杀敌多少和立功大小作为标准。杀一个敌人记功一分,升一级。功劳大的地位高。田地、住宅、车马、奴婢、衣服等,随地位的高低分等级享受。没有军功之人,就是有钱也不得铺张。贵族也得依打仗功劳定爵位高低。

    三、奖励农业生产。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妾、儿女一概没入官府为奴。弟兄到了成年就应当分家,各立门户,各交各的人头税。不愿分家的,每个成人加倍付税。

    新法令公布之后,秦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没有军功的贵族失去了特权,他们即使有钱,也不过是个富户,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立军功的有赏,但是封赏再高,也只能在封地里征收租税,不能直接管理百姓。

    新法令颁布下来,不少官吏、贵族反对。秦孝公坚决信任卫鞅,一一处罚了那些反对新法之人。

    过了三年,秦国百姓开始认识到新法好。生产增加了,生活也有所改善。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