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帝国崛起 >

第226章

三国之帝国崛起-第226章

小说: 三国之帝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忠,有勇有谋,辅国有功。封豫州刺史,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豫州之军,安定地方,抵御江东。
  张颌,智勇双全,辅国有功。封徐州刺史,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徐州之军,安定地方,抵御江东。
  文聘,大将之才,辅国有功。封荆州刺史,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荆州之军,经略荆州。
  张绣,胆气超人,辅国有功。封西域都护,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西域诸国,经略西域。
  蒙翔,忠勇有加,辅国有功。封京畿留守,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京畿防务,凡临京畿之军,皆受统合。”
  各州刺史之职基本都是武将。而且皆位列前将军,让大家也惊讶。还好嬴啸治下历来如此,武将是当地最高长官,但是武将只掌管当地军队。在危机时刻可执行征召令,征召当地的护军与壮丁入伍参加战事。
  而大军的粮草补给皆由各州别驾掌握,这就限制了刺史地权力。
  同时,刺史和别驾丧失了管理地方的权力。所有的政务都是各郡郡守控制的,刺史统合本州兵马,别驾统一本州税收与大军粮草补给。没有对地方地管理权。更没有对郡守的任免权,郡守的任免权只有中央朝廷有。
  但是刺史和别驾却对郡守有监察权,郡守但有失职。可由刺史和别驾上报朝廷,朝廷派监察御史来查。
  “圣谕,马超,勇武知兵,辅国有功。封骠骑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太史慈,勇武知兵,辅国有功。封后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徐晃,勇武知兵,辅国有功。封左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圣谕,魏延。勇武知兵。辅国有功。封右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王越,授武有德,有功于国,封奋武将军,赐银印青绶。掌天下剑师行馆,控剑师辅助地方。
  甘宁,治军有方。辅国有功。封横海将军,赐银印青绶。掌天子水师。
  韩猛,勇武知兵,有功于国。封奋威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严颜,勇武知兵,有功于国。封辅国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管亥。勇武知兵。有功于国。封荡寇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郝昭。勇武知兵,有功于国。封虎贲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黄权,勇武知兵,有功于国。封辅军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田豫,勇武知兵,有功于国。封建武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宣读册封整整用了半日,这一次可是声势浩大。念完后几个小黄门嗓子都快哑了,还好换了几次人。要不然非死人不可……
  等待宣读完毕,嬴啸才说:“大秦初复,南方有刘备,曹操,孙策未灭。北方有草原蛮夷虎视眈眈。诸臣切不可懈怠,携手共济。随朕开创这乾坤盛世。”
  “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
  所有人都长揖到地,大声称颂着嬴啸。
  “诸位臣属,明日随朕祭奠魂园,缅怀为大秦战死的勇士。朕欲于魂园中心兴建凌霄阁,陈列有大功的臣属事迹。能否进入凌霄阁,就全看各位地努力了。”
  田丰问到:“陛下,这凌霄阁准备何时兴建?”
  “明日,待朕祭奠后。朕亲自为这凌霄阁挖开第一块土石。朕组建凌霄卫是全军最精锐的士兵所在,而朕兴建凌霄阁则是全国功劳巨大之臣所在。
  能入主凌霄阁者必然传其功绩于千秋万代。所有入主者,朕会制作同真人般陶俑放置其中,绘以色彩,必然同真人一般。而入主凌霄阁第一人是……”
  赢啸故意顿了一下,下面人都嘀咕了,这第一人除了您还会有谁?
  “这第一人为先皇文皇帝。”嬴啸登基之时,封其父嬴睦为大秦文皇帝。称为先皇,为后秦开国之君。
  嬴啸对于父亲地尊重,是人都知道。现在这凌霄阁内第一人也确实非先帝文皇帝莫属。估计这第二人便是嬴啸自己了。
  “诸位,这凌霄阁内能否有你一份,就看你们的努力了。这传诵千秋万代的功业,你能否身入其中,全看你们自己的了。”
  退朝之后,管亥又和华雄打趣起来。
  “老管,你这个荡寇将军好啊。哈哈……”
  说的管亥老脸一阵通红,在投降嬴啸之前,他可是黄巾贼寇,现在成了荡寇将军。颇为值得玩味啊。
  旁边经过地法正却说了一句话:“恭喜管荡寇。将军出身世人皆知。陛下赐你荡寇将军,是要将军洗脱贼寇之气,说明将军是堂堂正正的大秦将军。不是贼寇。还请将军小心,不要露了当年地贼寇习气。”
  “是这个理。还是这读书人有见识啊。我还都没想明白,多谢先生赐教。”
  “不敢。”法正悠悠然而去。华雄又凑了上来:“陛下可是对你很看重啊。今天你地请喝酒。”
  “你,你,你小子位列九卿,比我官大,应该你请。”哈哈,好说好说。走,我府上刚买到一批窖藏二十年地将军血。这酒不好买,我费了好大劲才弄到的,一起去。”
  大臣们都回去,各司其职,各自庆祝了。嬴啸却找来宗正嬴复,说起这后宫之事。
  “朕要立双皇后。”
  “啊,陛下。这事情似乎没有过啊。”
  “以前没有,那就从朕开始。文姬为正宫皇后,云为侧宫皇后。这皇后的权力还是在正后蔡文姬手上。侧后马云只是当个皇后的名头。明白了吗?”
  “遵旨。”
  “还有,后宫也恢复大秦地体制吧。除了两位皇后,其余皆称夫人。不要那么麻烦了,你去登记造册。”
  “陛下,这皇后与夫人地品级该如何处置?”
  “不必那么麻烦,皇后与三公同秩。夫人皆与郡守同秩。正宫皇后为后宫之主。”
  “是。臣立即着手办理。那太子一事该如何?”
  “还太早,太子的选择必须要有一套非常严格地制度。”
  “陛下请说。”
  “我现在子嗣还比较小,所有皇子公主皆要受启蒙教育。所有皇子到了十五岁,皆入军,当小兵,经历战阵厮杀。否则无权竞选太子。服役三年之后,十八岁后,放到地方。治理一郡,以三年为限。而后以文武成就为选择依据。以后我大秦所有皇子必须如此。”
  “这是不是太早了?十五岁就上战场?”
  “不早了,我十三岁地时候就单戟匹马游历天下了。现在你先另选羽林郎出来。”
  “这是?”
  “羽林郎就是大臣的孩子,适龄的孩子,作为皇子的玩伴,以及后来上战场和治理地方的属下,辅助皇子。”
  “可是就这些孩子上了战场,能保护皇子地安全吗?皇子死在战场之上。不好吧。”
  “有什么不好地。我大秦历代先帝有一大半是战死在沙场之上。我大秦尚武之风不能断绝,若是皇子死在战阵之上也是他学艺不精。我会遴选虎贲卫专门保护他们的。是他们地专属卫士,皇子嘛,总要比常人多一点优惠地。”
  “那这虎贲卫……”
  “这个你不用管,会另外有人去遴选的,你不通武事。这个就不用你操心了。”
  “可是陛下,若如此选择太子。万一,万一,万
  “不必顾忌,说吧。”
  “万一某一代皇上早薨,这太子如何处理?”
  “恩,你地考虑不无道理。这样吧,若以后某一位皇帝到了死的时候没有成年皇子合适,那么就自行选择。而正常皇子必须经过这两道程序地遴选。作为皇家地规矩,传承下去。”
  “是。”
  第二天,嬴啸召集群臣,往魂园祭奠。这是每年都要做地事情,这些为大秦牺牲地勇士,不能亏待了他们。
  浩大的祭祀完毕,嬴啸问起:“选择凌霄阁的位置在那里?”
  在人带领之下,来到选择的地方。赢啸拿起铲子,铲起了第一铲土。而后众臣一拥而上,所有人都铲上几下。在怎么样也算是这凌霄阁的建设者。尤其是武将们,干的更起劲。
  臣属们退下后,民夫开始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这可是陛下亲自来弄过地建筑,热情高涨啊。能和皇帝与大臣一起兴建一个建筑,骄傲啊……
  长安魂园之外,人们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简直是不可思议。
  “老石头,年前征召的那批民夫,不会就是要兴建这什么阁吧。”
  “应该是吧。我看见我家老三了。他那会接受征召,刚才我看见他在民夫队伍里了。”
  这位一拍大腿,一副后悔的表情:“哎呀,早知道是干这个,我就来了。奎老二不厚道啊,本来是征召我的,奎老二这厮跑来要顶替我,我一时迷糊给答应了。便宜这小子了,悔砸了啊……”
  “那是你命不好,头前不知道。现在都开始干了,没机会了。是可惜,可惜啊。”
  只有带着惋惜的眼神,看着在工地中干的热火朝天的民夫们……
  “参见陛下。”
  “太尉,明日即将阅兵,不可有一丝差错。”
  “是。”
  嬴啸与高顺之间地对话很简单,嬴啸对与高顺也十分放心。这次大阅兵,是向世人展现他地强大,他的军队之精锐。这样地盛况会随着百姓之口传于四方。
  不过眼下,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处理。叫来杨松和糜竺,田丰三人。
  “杨松,现在新币秦半两钱铸造情况如何?”
  “启禀陛下,虽然全力开动,但是两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这半两铜钱数量远远不够。是不是让民间有实力的商家为朝廷铸造呢?毕竟这铜七锡三比例还是比较好掌握的。”
  嬴啸却果断的否决:“不行,这铸币的权力必须在朝廷手中。民间但有敢于私铸铜钱者,诛三族。必须要有严厉的措施,否则这私人一旦铸币,质量上能不能保证不说,这国家的经济就不能得到保证了。
  汉代贾谊就曾经提出法钱一说。我大秦要将这个发扬,想我大秦的半两钱,轻重一样,质量一样。完全由国家铸造,私人绝对不允许铸造。我大秦铸造的半两钱,必须严格合乎标准,但有差错,不许出坊,这个朕自然会交代匠造坊的。”
  糜竺也问到:“陛下,您打算采用金,银,铜钱,三种货币并行的政策。只是这银两很少出现,我怕民间百姓不好接受。”

  第二百七十七章 秦半两钱

  嬴啸叹了口气:“这个也就慢慢来吧。金,银皆是贵重金属。已经下令,金,银矿藏全部收归国有,私人不得开采。这样一来的好处,我想你们都会明白吧。”
  “是,只是,陛下这更改货币实在需要谨慎,一旦有差错就会伤害百姓。”
  “的确不是那么简单。货币的使用在于持久,若是变来变去,那不就成了王莽那会的瞎搞了。王莽在政八年,却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这货币变来变去,变的百姓都没钱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我大秦只变一次,这三种货币通行要一直持久的传下去。”
  田丰也出来说到:“陛下,这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之间的兑换也要注意。若是有官员从中渔利,损害百姓的财产可容易出事。”
  “丞相说的好,这个事情你派专人负责监察,一定要让币制改革不出问题。这如何兑换,按照市值来,此时由杨松你亲自订立一个标准。”
  “陛下,现在民间大量流通的是汉灵帝之时铸造的四出五铢。这些钱重五铢,但是我大秦的半两钱重十二铢。一枚秦半两钱,相当于两枚六分五铢钱的购买力。便以一枚秦半两钱兑换两枚五铢钱,让利于民。百姓无形中增加了财富,必然自然更顺服陛下。纵观以往变更铜钱,皆是搜刮百姓财富,而陛下此举,却是让利于百姓,百姓必感恩戴德。”
  “恩,不错。便如此,民心比钱更重要。这金,银,铜钱之间该如何兑换?杨松有什么意见?”
  “这个要以谷,布为折算参考。现在陛下治下承平,百姓生活还算不错。现在均价为一石谷物三百钱,一匹绢八百钱。而原来的兑换价格是一斤黄金兑换一万钱,而现在金银的产量都很低,对比铜钱地铸造量。我认为。应该压缩。”
  “如何压缩?”
  “以两为单位。半两钱制作精美,只要一直保证这个质量,即便民间私铸铜钱也是无利可图,自然不会有人冒着灭族的危险去铸钱。而可以提高金银的价值,以一两黄金兑换一千钱,而一两黄金可兑换十两白银,即一两白银兑换一百枚铜钱。
  这样。三两白银可买谷一石,八两白银可买绢一匹。而本来的一斤黄金能兑换一万钱,而这样一下,一斤黄金可兑换一万六千钱。黄金在无形中就提高了价值,更有利于流通。同时,再一次让利于民,有黄金者,多为富商门阀。此举在收一部分富商门阀之心。”
  赢啸有点犹豫:“那这外面的黄金流入我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