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工程师 >

第24章

大宋工程师-第24章

小说: 大宋工程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度酒则不然,滤除了杂质,提高了酒的度数,只要密封好,酒就可以长期存放,这个常识后世的人都知道,但对于李奇坤来说,高峰自然不会去做解释不清楚地解释。

    “放心吧,这个酒不会因贮存而发酸,而且存放的时间越长越好,就是放上一百年也没有问题。”为了打消李奇坤的疑惑,高峰说话时非常自信,当然,他说的也是实话。

    没有了疑虑,甚至对高峰的信任程度又增加了不少,李奇坤终于表了态:“既然如此,我愿意加入这个生意,不过,在这之前你先我弄几坛子来,仅两坛子不够喝。”

    “好呀,要酒可以,需拿酒来换,就定为十坛换一坛吧。”合作关系既然确定,高峰也很开心,又揶揄起李奇坤来。

    “一百吊一坛的酒,我十坛换一坛也赚大了,何况喝过这个酒后,家中那些酒再也不想碰了,不如拿去向你换酒喝。”李奇坤大有占便宜的感觉,十分爽快地答应了。

    双方做好约定,后续的合约等事都是一些流程,高峰甚至不用操心李奇坤都会帮他办理好。

    抛开酒的事情,李奇坤拿起木盒奇怪地问道:“这又是什么好东西?”

    “月饼。”高峰答道。

    PS:第二更献上。平日基本上是每日一更,让朋友们着急了,这有我龟速码字的原因,还有事情忙的关系,甚至还要蓄点稿以备不时之需,所以不敢上传太多,原计划本周每日两更的,看来又要泡汤了,因为工作计划已注定不能成行,当然,山人会尽力码字,先保不断更,再求二三更。最后,用实在不好意思的黑脸求张推荐票,你懂得,人家害羞!

正文 第44章 董家庄园

    董家庄,严格的说应该叫董家庄园,它是以董家庄园为中心,在东西两侧建村,形成一点两线的条形地带,这些都属于董家庄的范围。

    为了区分,人们把东边的那一片称为东庄,西边的称为西庄,中间还是称为庄园。

    除了庄园外,东西二庄住着的都是董家的佃户,也就是靠租种董家土地过日子的人家,因此董家是他们的大东家。实行保甲制后,董家家主又被官府定为这里的保长,又多了一种身份。

    董家数代居住此地,家族的发展也是缘于这里,中间虽有数个旁枝,只是他们或搬迁、或没落,到董均做家主兼保长时,已大不如从前了。

    看到家族逐渐凋零,董均不甘心没落,他雄心壮志地娶了数房妻妾,试图重振家族。然而,想法与现实总是脱节,董均与这些妻妾尽管努力,却只开花不结果,女儿生了一大堆,儿子一个没有。

    没有儿子,董均不但雄心未果,还面临亡家的危险,他开始心慌了。

    吃药针灸不算,董均甚至去烧香拜佛,试图用这种方式祈求有得后人。

    好在上天庇佑,总算成就了董均,到四十三岁时终得一子,起名为董成。

    董成长大,倒还可心,十六岁考中秀才,十九岁中了举人,一路行来顺风顺水,下一步只要考中进士,就可以等待候补,混个官职。

    只是未等他参加后续的科考,一次偶然的机会竟被应天府知府看中,知府既喜其人又爱其才,便收到手下做了个文案,至于科考一事也事先说明,并不受影响。

    董成起初帮知府起草起草文书,管管档案,一切不算好也不算差,可是某一日,他与知府小姐不经意间遇到,又被小姐看中了。

    小姐看中,知府乐意,董成也满意,这门亲事自然是天成,不料,当知府提出了招董成作上门女婿时,身为独子的董成犹豫了。

    知府强迫、董家强硬,双方竟僵持起来。

    后来还是因知府小姐的哭闹,知府终于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法,那就是让董家搬到南京府,这样两家既可结成秦晋之好,又相距较近,方便走动。

    董家庄园是祖业,董家虽然不愿意放弃,但是为了儿子,还是决定搬迁。

    搬迁虽是大事,却难不道董家之人,毕竟他们人多势众,多找些车马就可以完成。

    诸事好办,不过是钱多钱少而已,唯独名下近百名佃户是个头疼的事情。

    董家多年来靠他们才维持下来,如今要走了,心中自然割舍不下,甚至担心他们以后会忍饥挨饿、流离失所。

    不知道买家是何心思,也不知道对方买地来干什么?董家能做的只能在买卖时提出要求,把保障佃户们有地种做为一个必要条件,否则买卖免谈。

    说是这样说,董家也知道,他们一拍屁股走人了,对方万一不执行约定也无可奈何,只是他们能做的只能这样了,那些后事就听天由命吧。

    一个小小的条件,看似不起眼,实则作用不小,就是董家也没料到会有那么大副作用。半年时间过去了,大部分董家人也搬走了,可房和地仍然无法卖出去,不用说,都是这个附加条件惹得祸。

    别小看这个条件,它关系的可是近百人的温饱和命运问题,谁也不敢轻易接手。地多自然需要人耕种,而且董家的条件合情合理,为何没有人接手呢?实则问题还是出在董家身上。

    ……

    在古代,佃户租种地主家的土地,不光要向官府交纳一定的税收,还要向地主交纳地租,甚至还要交付一些杂税。

    从唐后期开始,官府一般实行的是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才称为两税法。

    两税法的要义为“量出以制入”,指的是财政收入的规模按照前几年平均支出水平拟定,换言之就是官府要用多少钱,就要向农民征收多少。

    到宋时两税法又进行了演变,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改革,实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虽然因遭到豪绅大地主阶层和守旧派官僚的反对,不久便被废除,但在税制上也产生了不小的波及,之后,各种收税名目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宋朝赋税之重于前代,已是一个常识。

    正常情况下,国家堂堂正正征收的农业税大都是三十税一的标准,但这只是一税,正所谓“一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表面上的堂堂正正难掩农民的负担日渐加重。

    二税就是地租;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地租无可厚非,但交纳多少自古各有不同,一般来说三七开的租赋就是相当重的了。但在宋时,三七开已成明文,四六开是正常的,甚至个别无良地主达到五五开。

    三税就是什么种子税、农具税、人头税等苛捐杂税。当然皇亲国戚,达官贵族,地主富农没有这一项税收,所以基本上就是农民交,更重要的是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官府又会变换条目弄出一个税来。

    ……

    董家的佃户相对于大宋的其他百姓来说是幸福的。官府让交的税收董家没有办法,除了尽力周旋外,基本上是按原数上交,但在收租这一条上,决定权在他们,他们只按时下最低的三七开收取,因此佃户们的生活相对来说要宽松不少,这也导致他们对董家十分依赖,做事也是尽心尽力。

    董家的这种做法,收取了佃户们的心,却也让他们无法适应新东家的收租标准(四六或五五开),为保护他们,因此董家在与买家谈判的时候都会加上那句,收租不得超过三七的标准。

    ……

    高峰随李奇坤一同赶往董家庄园,一路上李奇坤都在讲董家的变故和事态发展,高峰听来也深感有趣。

    董家也许只是个例,却无疑是姻缘改变家族命运的成功事例。董家将来能走多远不知道,但既然跨出了庄园,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俩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间,远处一座庄园映入眼帘,高峰知道,那就是董家庄园了。

正文 第45章 聚啸庄园

    董家庄园前后都是庄稼土地,显得十分空旷,两侧为东、西两庄,为人员密集区,远远望去整体布局就像是一只大鸟在展翅飞翔。

    已至中秋,地里的庄稼收获完毕,冬小麦还没有播种,按说正是农忙的关键时刻,地里应该人头攒动,一派干活的气象。

    可高峰与李奇坤一路走来,看到的却是数百亩的庄稼地空落落的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块荒地呢。

    “为何没人干活?”高峰纳闷地问道。

    李奇坤看出了门道,笑道:“新东家是谁都不知道,下一步还能不能种这块地也不知道,谁敢冒这个险?”

    高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佃户是有顾虑呀!是呀,就是佃户无奈种上了,新东家来后,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把他们的劳动成果掠夺去,这种做嫁衣的事情,稍稍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去做。

    看来自己来的还是及时,若晚来几天,过了农忙季节,就是还雇用这些佃户,今年地里也注定要荒废了。高峰心道。

    紧走两步,庄园渐近,透过院墙就可以看清大门和内部的一些建筑。

    如果说张白仁的家院是气势恢弘的话,那李奇坤的庄园就是温馨自然,相对来说,董家庄园就中规中矩的多。

    三进三出的院子,如意大门,普通院墙,整个格调既不突显,又实用耐看,若说喜欢,高峰还是喜欢这种实用型的庄园。

    院子和大门,在古时非常讲究。比如三进三出就是有三重院落,每个院落都有正房、厢房、下房(供佣人住的房子)、甚至雨廊等等。三进三出是表示从大门进去为院子,里面又有一道二门,进了二门还是院子,里面还有一道门,再进去又有一个院子。每进院子里都有别开的小门供出入,这就是“三进三出”的意思。

    当然,古时的宅院,不是以院子的大小来区分贵贱,而是以大门的规格来区分。

    你有钱就可以买三进三出的院子,但大门的建制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否则定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古时的宅门分为王府大门、金柱门、广亮门、如意门,墙垣门等数种类型。一般没有官职的富户都用广亮门或如意门,用砖雕门斗装饰,院子里再豪华阔绰,大门也不敢僭越。

    保长也好,大保长也好,在宋朝都不是正式官职,顶多算是一种身份,因而这些人家就是再富有也不能在大门上犯错。张白仁家用的是广亮门、李奇坤和董家庄园用的是如意门,倒都没有僭越。

    高峰俩人赶到近前,正看到董家庄园门口聚集了不少的民众,男女老少皆有,他们或站、或坐、或蹲、或倚,一个个心绪不宁,脸含愁意,个别的还悲从心来,掩面哭泣。

    事情超出预料,高峰和李奇坤没有急于上前,他们躲进人后,想看个究竟。

    聚集的人群有七八十口子,他们虽然情绪不好,却也没有闹事,只是在门口静观。

    大门台阶上,一个大腹便便的管家正与一名麻衣青年人话语交锋。

    “宋二蛋,你为何要带乡亲们来闹事?”管家怒责道。

    “刘管家不要生气,我们不是来闹事的,而是来询问一下东家的房、地卖出去了没有?我们接下来能不能继续种?”叫宋二蛋的青年向管家鞠了一躬,然后彬彬有礼地说道。

    “噢,是这样呀,那我告诉你,地还没有找到买主,能不能种我们也管不着,你让乡亲们回去吧。”听闻了真相,刘管家立马面现轻松地表情,随即勒令对方撤走,甚至在说到“管不着”时,还特别强调了“我们”。

    “请问,这话是东家的意思,还是你个人的意思?”宋二蛋似乎听出了一点意味,忍不住追问道。

    “东家不在,我就代表东家,谁的意思有区别吗?”刘管家傲慢地反驳道。

    “你代表不了东家。”宋二蛋冷笑一声说道。

    “宋二蛋,你给我说清楚,这话什么意思?我怎么代表不了东家了?”刘管家有些恼怒,禁不住与宋二蛋理论起来。要不是众人围观,他都要上前抓住对方的衣领了。

    “刘管家莫心虚。东家临走前说了,一切以大家的利益为主。可我刚才明明从你的话中听出董家似乎不想管大家的意思,我们相信东家不会做出这种事来,唯一的解释就是你急于交差想把我们牺牲掉,就你这样做事,能代表东家吗?”宋二蛋据理力争道。

    “宋二蛋,你别胡言乱语,东家是这样交待的不假,我们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可你也看到了,这房和地根本就卖不出去,最近就是连个买家都没有上门的,再说那些虚了吧唧的还有什么用?总不能看着东家这么大摊资产烂在这里吧。所以,你还是带众人回去吧,我们会尽力为大家多争取一些好处。”刘管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出了一些无奈,却也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