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 >

第572章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第572章

小说: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伶俐的,大姐姐还天天操心受累的,可没个头……关键是,操心多了,还不落好,何苦来哉!”
    听着妻子振振有词,却渐渐低下去的嘟哝声,徐襄忍不住轻笑出声:“你呀……”
    俗世红尘,饮食男女,争权逐利,沽名钓誉,蝇营狗苟,不到生命终结不放手……有几个的心态能像妻子这般平和从容的?
    发出似嗔似叹的一声,徐襄轻轻揽紧妻子,低头轻吻她的额头,柔声道:“睡吧。”
    江夏全身软软的,完全放松地依赖在丈夫的怀里,却仿似还不知足般,用脸颊蹭了蹭丈夫的胸膛,无限慵懒地从鼻腔里发出一声应和:“嗯。”缓缓闭上了眼睛。
    似梦非梦间,江夏迷迷糊糊听得徐襄的声音在她头顶上落下来:“你给大姐提个醒就好,剩下的她总得自己去琢磨体会去……”
    江夏已经懒得回应,只在心里翻了个白眼给他:她自然知道,各人的日子各人过,才不会多嘴多舌呢!
    她也知道,徐襄是想着她出医生,就与徐慧娘形成了合作局面,怕以后两家牵涉深了,出现意见不同、离异相争之时,反伤了亲戚之间的和气……但是,江夏很想给他说,那些医生并没有被她买断,她也早想好了,老郎中不过是借给徐慧娘用个一年半载,年轻的医生一旦能独当一面,就把他们调回京城——那几个人可都是她费尽心力才从各地挖掘来的名医,她才舍不得拱手送人嘞!
    不过,好困,这些话也不急,明儿,明儿再说吧!

  ☆、1184。第1184章 祖孙

江夏给徐慧娘的宅子虽说也就旧屋,却都规整的很,自然不是那一间半摇摇欲坠的危房可比的。
    祖孙俩被安置在后院的一间厢房中,景谅让人购置了简单的桌椅床柜,又买了两套厚实喧软的铺盖给他们。将那祖孙俩安置下。
    第二日,也就是年三十除夕,江夏又去给那小孙子施针。徐慧娘闻声过来要同去。
    江夏看她一身绫罗满头珠翠的,就笑着摇头:“你这样去,那祖孙俩吓也吓死了。”
    徐慧娘看了看江夏的青衣罗巾,再看自己身上,这才恍然,就跟江夏要了一身素净衣裳换了,又重新梳了头,只取了一支金钗攒了,这才随江夏一起出门。
    江夏看病施针,徐慧娘则看了那祖孙俩的起居饮食,一看就皱了眉头。
    景谅让人购置了家具、铺盖和米面等物,灶头前头却没有木柴,水缸里也空空如也,而且,这宅子宽敞是宽敞,却没有打井,要用水还得出门走半条街去打水。
    徐慧娘一边感叹,大男人没经管过家务,哪里知道这些琐碎事,一边安排人去买柴打水买炭。那屋子大了,祖孙俩住在里头空荡荡的,阴冷冷的,她刚刚摸了摸那孩子的被窝,几乎没什么热乎气儿。
    江夏给那孩子施着针,回头一看,那婆子一脸惶恐地站在地上,不时地看向院子里,心中不由一叹。
    他们这般虽是好心救助,却怕是把祖孙俩给吓坏了。
    她笑着对那婆子道:“孩子昨晚可又难受了?吃饭了没有?”
    小孙孙是婆子的命根子,一听江夏询问病情,一时也顾不得旁的了,立刻打起精神来回话。
    江夏了解了一番病情后,就拿话宽慰她道:“你能把孙子养这么大不容易啊。你既然能把他从那么大的小豆丁养活了,就一定能把他养大……你放心吧,我再用些日子的针,配合着汤药,你孙子的病就能稳住,以后注意些,就不会轻易犯了。”
    “哎哟,您真是救苦救难……”老太一听欢喜非常,立刻就要给江夏磕头。
    江夏一边示意东英扶住她,一边道:“您不用谢我,您要感念,就念昨日那位爷的好吧。您还不知道那位爷是谁吧?……那位可是咱们新来的父母大人,是他请我,我才来给您孙子治病的。”
    老太愣怔了半晌,才喃喃道:“您说那位是县老爷?……哎哟,这一定是老天爷开眼,来了这么一个体会百姓疾苦的清官呐……”
    江夏不由莞尔,就帮了你们祖孙一把,就成了清官?清官不是这个意思吧?也没这么不值钱吧?
    随即暗暗摇头,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淳朴的,尽管再苦,也没有放弃对幸福的希望,所以,会祈求老天、祈求神佛……祈求有一个清官……
    徐慧娘看过一圈回来,老太连忙迎上去,忐忑拘束地招呼她坐,又慌手慌脚地去找杯子……
    徐慧娘拦住她,笑道:“老人家不必忙了,我今儿过来,就是想看看有什么不周全处……”
    老太不等她说完,就连连摆手道:“不用了,不用了,很好了,真的很好了……这屋子又宽敞又严实,还有那么暖和的被子,墩子昨晚睡得可好了,一次都没喊冷,那小手难得的不凉……”
    老太絮絮地说着,抬眼看见徐慧娘脸上露出些微的不耐来,连忙止了话头,讪讪地告罪:“瞧我老婆子这嘴,一开口就啰嗦起来。……这位嫂……太太,您莫怪哈!”
    徐慧娘笑笑,道:“无妨,无妨。我让人去买柴、买炭、挑水了,你还缺什么,趁着这会儿有人手,快说一说,让他们顺手干了去。”
    老太哪里肯说,一叠连声地说不敢当,她很知足了,再不缺什么了,又说:“……老婆子今儿一早照应墩子,没出门,墩子好起来了,婆子就能出去做活,也能出去捡柴提水了,都能做呢,不用劳动你们……”
    江夏这边施完针,看着徐慧娘和老太太一个想施恩,一个不想欠太多人情……就那么你说你的她说她的,根本说不到一起去,徐慧娘本就是急性子,这里又冷又阴沉,老太和孙子没有洗澡条件,隐隐有一股子不清爽的味道……她的热情和耐性渐渐消磨光了,眉头蹙起,眼看要耐不住了。
    “老人家,”江夏开口,打断纠结的两个人,对徐慧娘安抚一笑,这才转而对那老太道,“刚刚您老人家说出去做活,是做什么活计呢?”
    说起这个,老太从刚刚的焦急纠结中缓下来,舒了口气,扬起一抹笑来,道:“不瞒小郎中,婆子年轻时做的针线也能勉强入得了眼,如今年纪大了,细活儿做不了了,就替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抽空也给鞋铺子做几双鞋子……”
    这么说着,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江夏的脚底下,这么一瞩目,不由暗暗吃了一惊,这位郎中不仅生的俊俏,这双脚也生的秀气……不对,男人再秀气也不该有这样的脚,还有这靴子,可不是一般的棉靴,也不是毡靴,她见过那毡子做的靴子,可没有这般精致……
    江夏向来大方惯了,见她看自己的脚,就大大方方抬起脚来给她看,一边笑道:“我行医走街串巷的走路多,特让人做了这双麂皮靴子,耐寒轻便,小雨小雪的也能隔些潮气……”
    老太眨眨眼,将眼底的惊讶掩下去,抬眼扬起一脸的笑,眼睛热热地看着江夏道:“哎,哎,原来是麂子皮……就说,老婆子自以为也见识锅一些料子,竟不认得……呵呵呵,郎中切莫怪罪才好。”
    江夏笑着摇摇头,“这有什么……哎,您说起做鞋了,可有做好的?我那里的人穿鞋费,每个月都要去铺子里买,若是老太的手艺好,我们的鞋子索性都让老太来做好了。哪里买不是买呢,您也能接些活计在家里做,也好看顾着墩子些。”
    老太略略有些意外,迟疑了一瞬,才答应着进去拿鞋子了。
    徐慧娘这时拉了江夏一把,朝着老太的背影努努嘴,给她递眼色:意思是嫌弃老太不净,做出来的鞋子也没法穿。
    江夏低声道:“下头人……”
    话未说完,老太已经去床尾的柜子里取了一个包袱回来,江夏就此住了声,扬起一片笑迎着老太。

  ☆、1185。第1185章 文会

等看到老太拿出来的鞋子,不说江夏,徐慧娘也情不自禁地瞪大了眼——与形象寒酸窘迫的老太不符的,她做的活儿真是很鲜亮,鞋子周正,底子厚实齐整,针脚密密匝匝又非常匀称,鞋面的押边儿也做的极精巧,江夏捧着看了一会儿,才看到那几不可见的针脚……
    这样的手艺,也难怪刚刚老太自己提起来,都难掩之色了,想必,年轻时很为这手艺自豪的。
    江夏又看那包袱里,果然看见一件未做完的袄子,用的是旧衣拆洗的布料,磨损明显,还打了补丁,但同样针脚细密匀称,手工极细致的……
    于是,她就给老太说好,明儿拿鞋样子来,让她做鞋。还说自己送布料过来,让老太不用操心。
    老太也看出江夏这是有意照应她的活计,自然千恩万谢不提,当然,也没忘了徐慧娘。
    等离了那一处,坐上车好一会儿,徐慧娘才叹息道:“那老太的针线倒是真不错,只可惜终究年纪大了,又有个孙子病着,若不然,倒可以将她招进府里来,做做针线。”
    江夏笑笑,没有说什么。同时,她也想起前一晚临睡前,徐襄说的那句话——还真是,各人心思不同,她并不觉得老太让人嫌弃,可显然,徐慧娘做不到这个,她能想到的,也是让老太进府里做针线伺候……却没想过,进府做针线都要签身契的,那老太会不会同意呢?
    这大概就是身份决定立场,立场决定了考量办事的出发点吧!
    原本一心想着替徐慧娘铺排善堂医馆的事,经了今日之事,江夏已经决定看一看再说了。
    匆匆回去,徐慧娘回去洗漱换了衣裳,就忙着铺排年夜饭,江夏也放下种种,看着穿了新衣裳的孩子们,玩笑说闹,不知不觉地放松了心情。
    景谅连同景家总算走出了最低谷,重新看见了希望,景家人似乎慢慢适应了这变化,表情行动都渐渐不同起来。
    惠山县毕竟不同于四川安龙,有的是富户巨商,不说景谅的前程如何,只说稳坐文渊阁首位的妻弟徐襄,还有徐襄的妻子江太医,江太医的弟弟江越可就是江苏的巡抚,一省主官、封疆大吏呢!有这些照应着,皇上再不刻意打压,景家就只会向上。既然这么看,那么趁着他还没重新起来,就此结交就正是时候。等人家重新回归朝堂,哪里还看得见这些个人?
    于是,景谅入职虽然只有几日,登门拜望、送礼的人却不可胜数。送的礼也不再是些许土产山货,各种绫罗绸缎、名产珍馐,甚至文房珍玩、金银珠玉,林林总总,着实不少。
    到了这一日除夕宴,景家女眷们头上都见了新首饰,羡哥儿和卓哥儿腰上也添了荷包、玉佩,景谅身上倒是没这些小零碎儿,只是那表情神态,也与两个儿子一样意气风发,说话都仿佛有了底气。
    徐襄和江夏陪着景家人一起守岁,过了子时之后,就带着孩子们回了自己住的院子。
    第二日早起,回来后匆匆洗漱睡了,一夜无话。
    元日,天还未亮,就都起来了,厨房里的饺子煮好了端上来,爆竹声里,一起吃了饺子。
    还没等撂下饺子碗,已经有人上门拜年,景谅连忙带着景羡景卓哥俩出去应酬。
    自此,就不断有人上门,恭贺声几乎连成一片。
    拜年的人流延绵不断,一直到巳时末方才渐渐稀疏下来,喧闹了半晌午的前院也渐渐安静下来。
    一家人重新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吃了顿午饭,然后各自回房休息。江夏略事休息,又去给那先心病儿施针。去之前,她给徐慧娘打了个招呼,徐慧娘只应着,嘱咐她穿好衣裳,却并没有再去的意思。
    初二初三是回娘家走亲戚的日子。
    隔了几年,徐慧娘和徐襄姐弟俩才重逢,惠山又没有其他亲戚在这边,自然就省了这些,景谅不好出门,徐襄和江夏却带了孩子们去了惠山上的叠翠庵和东山上的普渡寺,玩的畅快尽兴。
    初四,惠山书院的许多学子在四喜客栈办了文会,景羡景卓两兄弟准备继续下场参考的,自然要去。长安哥仨和徐家哥俩也跟着去看热闹,并在一起热热闹闹去了。
    景谅要体现他这位父母官对学子们的关怀,自然也要去,也邀请徐襄一同前往,却被徐襄婉拒了。
    这种挣声誉立名望的事情,景谅作为父母官去就够了,至于他,若是去,自然要布衣绩巾,罗袜芒鞋,带着相同装扮的江夏一起去了。
    江南文风极盛,读书的人多,惠山书院盛名在外,惠山书院的学子们办文会,自然吸引了四里八乡的学子们纷纷慕名而来,齐聚在四喜楼。
    原本是学子们自发的以文会友的聚会,县父母景谅的到来却让文会正式起来。
    四喜客栈的掌柜适时地上前捧场,向景谅表示:今日盛会难得,他们四喜客栈愿意拿出一百两银子做彩头,奖给文会的头元。
    场中也有听闻景谅到场而闻声而来的商家,原本是看热闹的,听四喜客栈出银子奖励学子,他们也不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