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221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221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行,道上那么冷,你们一排队就排到啥时候,这几天外头嘎嘎冷。”
  宋福生双手搓了搓脸:
  “别不行,佩英,你猜我今儿回城看到啥了?好像是运粮的车。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年初五啊,粮草就已经行了,再混不进去城里,粮就都要被倒动到前线去了。
  而且以后指定关于粮食把控会越来越紧,你知道他一打仗得打多少年?又不是空袭,去扔几个炸弹就回来。咱们的粮必须越多越好。
  所有的银钱,都不能寻思什么你的我的钱,全要为往后肚皮服务。”
  钱佩英软了语气,也叹了口气:“那你带茯苓吧,她大,扛冻一些。米寿太小,你别给他抱走,给他折腾感冒呢。”
  宋福生下了炕,打算直接去找闺女和米寿说。
  心想:必须抱走米寿,给钱串串用棉被裹上。
  只闺女一个,他怕不好使,加上米寿,那叫双剑合璧。
  而且,明儿必须打乱队形,他不能再跑奉天城的路线。
  天天跑那,守城官都认识他了,没等张嘴就说去去去。
  带俩孩子,那就去近的地方,拿童谣镇试试俩崽运气。
  早上,宋茯苓裹得跟棉猴似的上牛车。
  米寿睡在姑母针线糟糕现缝制的睡袋里,被姑父扛上车。
  起的多早,可到了童谣镇门口,却已经出现长队伍了。
  这些当官的也不容易,各衙门官员在老家听说消息时,本就有前后之分,都在第一时间陆续赶回来。
  这个年过的,糟心,就怕不速速归来,被摘了乌纱,结果到了城门口,回家还得排队。
  米寿在路上一直睡一直睡,躺在马老太和郭老太怀里,是的,马老太也换路线了,晃晃悠悠等到了地方才醒。
  醒了就非要不坐在老太太怀里,要和姐姐一起扒车帘子。
  宋福生就听到俩孩子一起说:“咦,那不是那谁吗?”
  谁?
  齐鸣这么多天都没出过城,今日是带队押送童谣镇的可疑分子才得以出来。
  当宋福生驾着牛车进入童谣镇。
  他就瞅着闺女儿子道:“你俩明日再跟车去其他地方。”


第四百二十三章 移动导航(一更)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齐鸣匆忙间讲了,牌匾在他家。
  但是当亲眼看到牌匾被摘了。
  马老太仰头眼巴巴地瞅,看起来表情极其可怜,可心里却是:他奶奶个腿的。
  郭老太的心理更是不能让人知晓:皇上,你活着的时候,俺们没活的多好。俺们才将日子过的好一好,你又死了。你死不死的,你说你多能裹乱,真烦人。
  俩老太太开门。
  才几日没来,整个店里就阴冷阴冷的。
  屋里很是不亮堂,一点儿热乎气也没有。
  俩老太太共同将堵住售货窗口的板子撤下来,又不能喊,“俺们来啦,快来退钱吧,”只能将店里弄得像重新营业了似的。
  一个去压水烧水,让火墙尽快热起来。又翻出木盆,找抹布擦洗。
  一个猫腰引火烧炭盆子,给屋里多燃几个,火墙一时半会儿带不起来热度。
  先用炭盆吧,反正店里也没有点心。
  俩老太太忙忙活活,来回开门关门。
  一股风吹乱了马老太放在桌上的记账本,那本上的最上面几页是郭老太记账画的“鬼画符”。
  什么一道小门,姓邹的往外走,姓刘的在门里站着,姓楚的靠在那道小门上,楚,杵那。
  旁边分别写着订了多少锅,交了多少银子,大圈套小圈。
  其他人呢。
  其他人在这呢。
  压根就没和俩老太太去店里。
  店里多冷呀,再说进来是为干啥的。
  所以进城就给俩老太赶下车,给她们卸下。
  宋福生正带着俩“法宝”,带着高屠户和铁头大郎他们等六个人,扯着牛车,满童谣镇乱蹿。
  哪条街都不放过,就怕错过小型粮铺子。
  而一路走,一路感觉,就不要提过年的气氛了,那是压根没有。
  就只提街面上的铺子吧,好些没开门的,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没开门。
  街面的人也感觉是一副小心翼翼、鬼鬼祟祟似的状态。
  路过时,瞅你一眼,脸上一点儿笑容没有,然后就急忙走。
  一个个甭管干啥都直奔目的地,一脸着急回家的样子,不在外多停留。
  这还哪是曾经那个市井大县?左邻右里、五行八作,热热闹闹,甭管啥时候进城都有各种小店喊你:“要买啥呀,要不要进来看看?”
  宋福生领着几人,将他知道的童谣镇米面铺子全部走了个遍,只有一家敲开门,伙计还告知:“不知几日后会放粮,我们主家还没回,客官过些时日再来吧,铺子里眼下没有存粮。”
  离了米面铺子。
  宋福生想了想,今儿寻寻摸摸也必须买些,高价买。
  只要用心买,一定能买到,有钱能使鬼推磨。
  “高叔,咱们分几伙,俩人一伙。
  从现在开始,满街去寻。
  恩,就去寻那种,卖干粮包子的铺子,寻开张的面汤铺子。
  卖面条的那些小食肆或许有存粮,进去问,你就说?”
  “爹,”宋茯苓用戴着手套的小手,一指自个太阳穴,意思是都在她脑子里:
  “不用满街去寻,别费那个事了。一共只有四家店开门,三家包子店,一家面条店,跟我来吧,我都记下地点了。”
  感谢腾讯书城以下书友打赏:
  感谢想吃猫的鱼打赏31253书币,感谢花落夜微凉打赏20588书币。感谢遥望打赏6666书币,明明打赏2388书币,刚刚打赏2088书币,龙凤组合打赏1888书币,美美哒打赏1888书币,爱在永恒打赏1176书币,无边丝雨打赏988书币,时光匆匆打赏888书币,桃之夭夭打赏800书币,家居建材李杰打赏800书币,感谢以下书友打赏588书币:a久姜,吖韻,半亩花田,岁月静好。小妖er打赏500书币,枕弋待旦打赏400书币,水钥打赏400书币,宝贝打赏400书币。感谢以下书友打赏300书币:燕子,cute花花,书友20191108113522306。感谢以下书友打赏200书币:曦妹儿!,珠,泽泽,露水,吧唧一口大舒子,冰点沸点,随弋,二月,番外第七篇。感谢以下书友打赏100书币:夜闕天玥,肆伍,凄凉,是梨子呀!,七颜初夏,田雨馨,may,夜魅,A PINGAN婕婕,淊海娜笾,夜里芙菠萝,鱼鱼粥,幸福的小女人,2333333333,伊西,竹星芝光。
  (本章完)


第四百二十四章 闺女带爹进青楼(二更)
  三家包子店,一家面条店。
  老板都跟做贼一样,会先探头探脑问,“不吃饭,你要干啥,你是谁呀。”
  听说要买粮,立马之乎者也扯一堆:
  你来我这买什么粮,我这是小摊子,又不是粮铺子,去去去,别让人听见以为咋回事似的。
  总之,进院之前的程序一模一样,需要先废话。
  然后附耳一唠实际的,听说你给的价钱可能会高一些,就给你一把拽进店,店的后院。
  其中有一家大型包子馒头铺,就是屋里能摆二十多张桌的那种,童谣镇挺体面的面食铺了。
  老板插着暖袖子问:“你高,能高出多少?先说与我听听。”
  宋福生说,你看咱都是小老百姓。对了,那个谁,皮货商老王,你是不是认得?我家好像卖过你炭。还有老隋,老王那小木屋不就是挨着老隋嘛,俺们经常说话,那是我两位哥哥,老隋大哥,老王大哥。
  “就这炭?那你是开点心铺那家吧?”
  “啊,呵呵,我就觉得你这炭盆子里的炭瞅着眼熟嘛,烧的怪丑,我家盖窑烧的。是,我家还有个点心铺子叫马老太。”
  “啊,你呀,马老太你家的呀,我就觉得我瞅你也面熟嘛。前一阵是不是在这支摊子了,卖什么,辣面?哎呀,弄得这条街都刮那香味儿。你提那老王,那是我叔伯兄弟。”
  “对对对,这可真是巧。”
  “那咱这是实在关系,我心里就托底了,与你掏心窝说实在的……”
  一旁的宋茯苓听的这个尬,她爹硬往上套关系。
  而且,一提到钱,关系也不实在啊。
  用她对米面的物价理解,曾经在粮铺子里算过,那时候粮价其实就不低。
  大概在粮铺子买细米,是八块多钱一斤,不到九块那样。
  不那么白,不是好的细面,是七块多钱一斤。
  这包子店老板和她爹说,只有面,没有米,所以只能卖与细面。
  细面还要卖他们十块钱一斤。
  在宋茯苓理解,就是十块钱的等值换算。
  面的成色,打开袋子一看,比粮铺子卖7块钱的面还次,里头糙的很。
  也就是说,宋茯苓分析:这位小老板应是秋收时花四五块钱左右收上来的,因为他是开铺子的嘛,会一次性在老农手里收上来很多面粉,都存起来,以防粮价后期有动荡,影响他这买卖,怕成本变高。
  那么,他等于是在倒手挣一倍。
  就这挣一倍,人家还不多卖呢。
  这么“大型”的面点铺,就卖四袋子四百斤,再想多买,人家有也说没有。
  “不是哥不想卖,家里得留嚼用,几十口子巴望我填饱肚皮。还有你那老王大哥、我那叔伯兄弟,他进不来城都托人给我捎信儿,急够呛,让我务必给他留一些。”
  宋茯苓听着,只觉得,这人就那么回事吧。
  但宋福生和他闺女不一样,还真挺感谢。
  一遍遍说,四百斤就不少了,这就挺谢谢啦。
  那啥,盐粒子能不能也匀出点儿?
  你调馅的盐粒子,那种就中。
  后来,又去了另外三家开门的面食店,用米寿的话就是:“还是姑父认识的那位伯伯好,卖的便宜,还白给我一个包子,姐姐,你吃不?”
  宋茯苓赞同了,恩,好人是对比出来的。姐姐吃,给我掰一半。
  因为另外三家店,面粉感觉更次。
  比刚才那家次,比粮铺子里的还次次次,你说那得是啥样的面?却卖十二块一斤。
  死活就是不可能再便宜了,爱买不买。
  然后还没多少斤。
  两家小包子馒头铺,一家才卖两袋子200斤,两家四百斤。
  那家面汤店,走老远了,也真难为宋茯苓当导航能记住地址,才卖三百斤。
  最后,晃荡一上午加一晌午,牛车总共拉着十一袋子质量部咋地的面粉,花出去十二两四钱,外加拉着三十斤粗盐。
  粗盐平时卖43文一斤,这是六十文收上来的,三十斤盐粒子花了小二两。
  这就是小十五两银钱没了。
  宋茯苓已经不需要问她爹这些粮能挺多少天了,这几日帮太爷爷算账,心里对大伙一天会消耗多少粮食是有数的。
  不能只看到二百多口子人干活,凑一起挣得银钱多,也要算计二百多口人消耗多大呢。
  就比如才买的这十五两银钱面粉,不算油盐酱醋,不算吃副食,只吃主食,每人每天按吃不饱也饿不死的程度算,1100斤粮食,这些不够一周吃的。
  家里就够到三月份的存粮,这又多一周,难题已经不是花多少银钱要去买粮了,而是你看看,都不舍得卖。
  宋茯苓心想:这不行啊。最起码要存到?不说挺到秋收吧,也要存到种菜种啥的能种出来的季节才心里有底呀,哪怕去山上靠挖野菜也能糊弄个饱。
  总不能她家带领大伙逃到这,结局是给大伙饿死啦。
  去哪买稍微大份一些的粮食呢。
  目前看,指望粮铺子都有点指望不上,一听放粮,不得满城排队买啊,粮铺子放粮也是有数的。
  你看看她们二百多口人一周就上千斤粮,那前线几十万大兵,得往那面运多少粮。
  要是打旷日持久战,外头好几个王爷和燕王一个人打,今儿这个来打,明儿那个来打,燕王这面甭管粮仓存了多少,那也不能够用,几个王爷要是走的是耗费燕王粮草的计策,这地方的百姓真能到了要饭都没地方去讨的程度,就得穷成那样。
  燕王如果足够干脆,搞不好倒是燕王先兵贵神速,占一个城是一个,先动手。
  宋茯苓急忙打住自个的胡思乱想。
  所以说,粮食缺口只会越来越大,要尽快能买到大份的粮。
  宋福生一路抱着米寿,抱着娃娃暖和,也一路脑子里和女儿思考的差不多。
  他站住脚回头道:
  “还是得散伙,就像刚才那么买粮。高叔,你将这些送店里去,别这么满大街拉着。送去后,你和铁头一伙,尽量去找这种店里有粮的铺子,万一又有开门的,别错过,你们几个也是。大郎跟我走,买到了都回店。”
  宋福生带着大郎,带着女儿和米寿,进了酒楼。
  酒楼掌柜的说,卖不了,就是今年买卖再不好,东家也不可能让卖粮。
  也是,那些小门市可能出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