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220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220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只是牌匾跟着各家的红灯笼之类的一起烧了,订点心着急退钱的买家,却不敢在店门口逗留。


第四百二十一章 犹如困兽(一更)
  青山在,人未老,一年更比一年好。
  宋福生对大伙鼓劲的话还热乎着,这就凉啦。
  才一咬牙一跺脚,大伙下了好大决心,过了一天的地主日子,吃了一顿大鱼大肉,不算计油,不算计粮那么吃,这就又回到八辈贫农了。
  大年初一,本该是吃饺子的日子。
  大元宝,滚滚来嘛。
  妇女们却默默地端起早先包好的几盖帘饺子,一个跟着一个的,默默地端到用雪堆起的雪桌上。
  别吃了。
  昨三十,才吃了那么多好的,肚里油水足,能挺好一阵。
  给饺子放外面,冻上留起来。
  往后娃子们要是馋得慌了,一人给下两三个饺子煮煮,解解馋。
  灶房里,负责做大锅饭的正在熬玉米面粥。
  喝点粥,吃口咸菜,意思一下得了,又不干活。
  烤炉房早已停工,后进来的蛋糕师傅们,此时正在擦拭打蛋器,又在里里外外擦洗空蒸笼。
  二丫、大丫,桃花、宋银凤、朱氏、以及李秀,她们几个正在处理奶。
  几头大奶牛可不管你店停没停,它照常出奶,不出奶不得憋得慌吗?
  几位老蛋糕师傅按照往常干活一样,又是煮奶点醋,又是用纱布过滤牛奶,给纱布里的过滤后剩下的**渣挤压,挤压成圆饼团留好。
  六个人,忙的一脑门汗。
  尤其是李秀,她在抢着干。
  她也不是在挣表现,是怕自个闲下来会胡思乱想,很焦虑。
  日子才有些盼头,房子还没盖,她家宝子书本还知道正反面呢,这又干起来了。
  之前,李秀被宋茯苓撵家去,让她休息。
  昨晚守岁,今儿也一眼没合,李秀却毫无困意,给宝子做衣裳,手被扎出血。实在坐不住了,趁着宋茯苓没看着她,又跑来干活。
  马老太家炕上,此时正齐刷刷躺着八位老太太。
  一个个都在睁着眼睛看屋顶,不知在寻思着啥。
  大早上,听说那消息,不让这几天进城做买卖,这八位老太太当时只觉天塌。
  这不是在要她们命嘛,一天不挣钱,那浑身不得难受?
  而且那都已经订了出去,明摆着就差一哆嗦,做好,送到买家手里,剩下钱就能挣到手,就这么让她们吐出去啦?
  这可真是大年初一,冷不丁的,一声惊雷,炸得她们心慌意乱。
  就感觉无法接受,昨还好好的呢,倒是提前给个信儿啊。
  可是眼下,此时此刻,八位老太太已经不约而同在心里琢磨的是,正月十六后能让她们进城挣钱了吧?不能再出啥茬头了吧?
  还有那些店。
  唉,就感觉好像有孩子扔外头了,两面被城门隔住,见不着很是惦记。
  付不了货,就等于是在各地欠了钱,欠了钱,人家能放过她们的“孩子”吗?关键和人想好好解释都见不着面。
  城门一关,似被人困住了手脚。
  七位送糕老太太都上火,就更不用说马老太了。
  “奶,快接把手。”
  几位老太太急忙起身,都纷纷从炕上爬过来要帮忙接桶。
  宋茯苓给打了粥送过来。
  递过去粥桶,累的胳膊酸,直甩胳膊:“外面冷,你们就坐炕头吃吧。奶,你从早上到现在就没吃,快喝两碗。”
  “是吗?”马老太疑惑。嗳?你说咋这么怪,一点儿没饿,对自个吃没吃饭这事儿毫无印象。
  “你爹咋样,缓没缓过来。他那小身板呀,还不如我个老婆子,一点儿也不扛冻。”
  宋茯苓告诉老太太:“他说手痒,赶车赶的,我娘要用姜给他蹭,他走了,说要去村口迎迎我姑父他们。”
  田婆子一听,放下饭碗,立即没了胃口。她儿子还在外面,哪有心思喝粥:
  “可不是?喜发那个心眼直的,童谣镇不开门倒是家来呀,他可好,指定是在那干等。你们去奉天城那么远的都回来了,这天黑了,他们那伙近的却没影。”
  正说着,不扛念叨,田婆子就听见了她儿子的动静,赶紧下炕,鞋帮没提上就要出去看。
  田喜发这伙人带来的消息也是一样的。
  没进去城,确实硬挨冻,在那死心眼排队等来着。
  而且比宋福生他们更不好的是,不但城门没摸着,而且还挨了揍。
  谁挨揍了?宋富贵。
  宋富贵寻思过去问问呗,有没有希望进去,没希望好回家,别傻等,就插队了。
  没想到被插队那家,大声喊报告:有人插队,他不是我家的奴仆。
  守城衙役嫌弃宋富贵太能裹乱,就怒气冲冲,一边拽着宋富贵脖领子,给宋富贵从队伍里揪出来,一边骂道:
  “一看你就不是个好东西,赶紧哪来的滚哪去。我们这正常审都忙不过来,你瞎?你要是敢再裹乱,老子给你关起来。”
  宋富贵心里有点不服。
  他是正经人好不好,怀里是揣着具保书的。
  官爷你怎么能没看具保书就骂俺不是个好东西。
  你就是这么审人的?看脸审?
  宋富贵心里活动太多,脸上没藏住就带出几分不服。
  官爷一看,哎呀,你挺牛啊?咣咣咣二话不说就踹宋富贵两脚,接着又甩一个大嘴巴子。
  当即,就给宋富贵打服了。
  宋富贵用手捂着脸:“福生兄弟,明儿给我派别的县吧,我怕守城官认出我,更不放咱进城。”
  宋福生挠着右手,手被冻的痒痒疼:“富贵被打后,你们几个在场的,不是没和官差发生正面冲突吗?”
  田喜发告诉道:“没,我们几个赶紧就围住了四壮,怕四壮冲动,怕官差认为四壮也不服,再引起人注意。”
  正喝粥的四壮,抬眼看了看宋福生,不会说话,只能在心里想:
  姑爷,我没想上。
  我都不晓得宋富贵挨揍,他们几个为何要将我立马围起来。
  本该官差没注意我,他们这一围,官差过来了,让我们掏具保书,拿不出要关押我们。
  宋阿爷一口粥也没喝,跟马老太一样,愁的感觉不到饿。
  敲了敲烟袋锅子:
  “明儿接着去,别奉天城和童谣镇了,各县都去,进去一伙是一伙。福生啊,你得去找老任头,让他再给写几张保书,别几张,不够费劲的,先给咱们写个二十张。”
  有种越不让进城,越想进城的急迫感。
  可惜,大年初二,四伙各怀揣几十两银子,怀揣具保书的,照样被关在城门外。
  大年初三,还是被关在城门外。
  大年初四,奉天城里的宝珠手里银钱没剩啥了,正和大德子数铜板。
  人都说大城池好,大城池卖的多。
  可它也退的多啊。
  大年初五一大早,宋福生出现在奉天城门外,与此同时,大德子在奉天城门里,俩人真就隔着一道厚重的城门,甚至俩人之间也没太远的距离。
  可是大德子被官差撵走了,宋福生也被守城官拒绝了。
  宋福生说:“你哪怕让我往里面送些银钱呢。”
  不行。
  初五来了一份大户退生日蛋糕银钱的,当时卖出去时有多高兴,此时宝珠就有多犯愁。
  旁边书肆祁掌柜忽然出现在店里,在宝珠吃惊的目光中,替点心店退了订金。


第四百二十二章 信了你们的邪(二更)
  祁掌柜也没有国公府传过来的任何消息。
  出了大事,三品大员以上的府邸,指定是不允许有百姓靠近的。
  只能通过来回出入的马车去猜测,车上的布,全部换上了素布,应是所有人每日都会进宫。
  所有人都进宫了,就可想而知,国公府得忙成什么样。
  而祁掌柜能出现在点心店,原因有二。
  一,这是三小姐的陪嫁铺子,他是知晓的,不能眼瞅着。
  二,公子曾在这里干过活、搬过砖。只这个行为,就很耐人寻味啊。
  本来,书肆在外面看,是关着的。
  从出事后,祁掌柜就带着几名伙计要想出门,就从后门走。
  且在里面忙着将书籍重新整理。
  将考学会用到的书籍往后撤,将书架明显的位置空出来,摆放当代大儒写的一些著作。
  这些大儒的著作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自己的书里,最终分析表达同一个观点,那就是:皇朝要统一,有国才有家。国难来临之时,更要同舟共济。
  今儿真是为点心店才特意出现。
  因为祁掌柜明显感觉到隔壁这俩半大孩子要撑不住了。
  其实想想,也不怪那些退货的。
  大多数能在马老太店里订点心的,家境还可以。
  而且多数的买家,也压根儿没想耍赖。
  哪怕是订好的蛋糕不能用来走礼和款待之类的了,那么,就按正常顺序走,到了准日子也该取货了,总该将点心给人家吧?
  给不出,那就不能怪人家要退,总不能不给货也不给退钱。
  你说让人等,老板进不来城,你没账单之类的。
  理由再多,可人家没义务等,和人说不着这个。
  人家没义务在局面这么紧张的情况下,都不让在街上乱走,为了退两个定钱再跑一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咱们自己宁可吃亏,也不要出乱子,不要出口舌之争。
  祁掌柜就是这么对宝珠说的。
  在他看来,眼下不能出现对“陆”姓名声有碍的事儿。
  眼下是什么情况?因为两个银钱出现乱糟糟的吵嚷,那哪能行?这里可是奉天城。
  祁掌柜还特意问宝珠,是不是订的多的、贵的,还有许多没来的?
  宝珠说是,订大蛋糕圆的那种极贵的,今儿初五,好像已经到日子了,却没来取,也还没找上门要退钱。
  祁掌柜点点头,心里门清,应是顾不上。
  越是门庭高的,此时越是顾不上那仨瓜俩枣,没来取就是不要了,银钱什么时候想起,或许什么时候采买能过来跑一趟,那就不一定是哪日了。
  不过,以防万一,祁掌柜不仅给宝珠留了二十两碎银,而且还让出现退的银钱多的就去隔壁唤他,他来处理。
  祁掌柜离开后。
  两个觉得自个涉事挺深的半大孩子对话如下:
  “哥,你说他为何要帮咱们?”
  大德子深思熟虑一番:“可能是想借机和陆家交好吧,他是不是晓得咱们背后有陆府和齐府?也不知他背后的主子是哪个府上的。”
  就这么的,甭管是初五还是十五,宝珠和大德子终于不那么心慌了。
  来退钱?退呗,钱不够就去找祁掌柜。
  可是以上这些,任家村的众人并不晓得。
  给马老太和宋福生愁坏了。
  马老太这几日做梦都是扒城门进城。
  宋福生对蛋糕店倒只是一般担心。
  人没在,锁头一锁,那咋的,谁还敢砸店?当衙役们是死的?
  这时候闹事就是找死,买得起点心说明都是会挣银钱的人家,再心急怕黄了,那点儿脑子还是有的。不至于为三五钱银,至多一二两钱银又砸又抢。
  他犯愁上火的是,进不去城,去哪买粮?
  农村面临的都是这种情况:家家户户秋收粮去掉缴税的,留够自个家嚼用,甚至都留不够嚼用,想换些银钱就将粮全部卖给粮铺子,除非是地主家。
  宋福生进屋,扯掉棉帽子,抖了抖上面的雪,叹气坐在炕沿边。
  刚他出门打听,任族长今儿去隔壁的隔壁村大地主家,也没买着粮。
  钱佩英特意从辣椒房回来烧炕,探头一瞅:“出去溜达一圈打听到啥了?”
  宋福生没回答,反问道:“茯苓呢。”
  “烤炉房呢。
  你闺女,别人忙时,她闲够呛。
  等别人闲了,她又忙够呛。
  在那带着那些点心师傅,还有一帮小孩子,在做什么奶豆腐。
  每天挤出的牛奶,她是一点儿也没让浪费。
  用米寿的话就是,姐姐在做奶砖头,这样情况要是不好,他背两块,饿不着,奶砖扛饿。”
  “这孩子,”宋福生好些天没有笑模样,终于被这话逗乐。
  目前家里的小孩们都知道家里缺粮,只能吃到青黄不接的三月份,要少些吃,要不然买不到粮,又要出去要饭了。
  得说连逃过慌的小孩,忧患意识都比常人强。
  “明儿,我带茯苓和米寿一起走,你给她俩找厚衣裳。”
  “啊?”钱佩英拎着烧火棍进屋,惊讶极了:“你带她俩要干啥去?”
  “进城门啊。”
  “你都进不去,你带她俩干啥?”
  “带她俩万一就能进去呢。”
  钱佩英这才听懂,翻个白眼,被逼的都开始迷信了,竟也信俩孩子运气的事儿。
  “不行,道上那么冷,你们一排队就排到啥时候,这几天外头嘎嘎冷。”
  宋福生双手搓了搓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