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222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222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楼掌柜的说,卖不了,就是今年买卖再不好,东家也不可能让卖粮。
  也是,那些小门市可能出于多种原因考虑,少卖些粮为换点现银。而能开的起酒楼的,谁能差那点现银,不值当卖粮,倒有可能还往里买。
  形势就是这样,越有钱的人家,心里一慌就往家买粮食,够吃也买,存起来。
  三家开门的酒楼都去了,没希望买到。
  宋福生他们几个心情更是颓唐,还不想回店里,就瞎走。
  反正有茯苓,瞎走也没事儿。
  走着走着,就变成宋茯苓在前面领道。
  她在前面东蹿蹿,西瞅瞅,一仰头,呦,青楼。
  禁赌、禁酒、禁嫖。严查之地。
  难怪大门紧闭,只开一个小角门在往外拿包袱。
  拿包袱?里头还有很多说话声。
  难道她们要离开这。
  等等,那她们会拉粮食走吗?
  宋茯苓带着她爹、她弟米寿、她哥大郎,进了青楼。


第四百二十五章 话疗(三更,为海盗路飞打赏+)
  “嗳呦,这是谁呀,当什么地方呢,想进就进。”
  老鸨子甩着帕子站在院子里,拧眉瞪着靠墙边站抱孩子的宋福生和大郎。
  两位打扮一看就是质朴的农民,身上没有一丝绸缎,素衣棉裤,大郎的裤脚子打着补丁。
  怀里的娃,倒是瞧上去干干净净。
  可惜还没等看清模样,米寿就被老鸨子一嗓门吓的,滋溜一下将脑袋扎进姑父怀里。
  “大娘?大娘是我呀,您还记得我不?”
  宋茯苓急忙将口罩摘下,往前急走了几步。
  “你谁呀。”
  “我奶开点心店的,您这里的古早就是我家卖的。”
  “古早?是鼓捣吧。”
  不过,先等等,你叫我啥?你奶管我叫大妹子,你管我叫大娘?
  宋茯苓:俺们那噶嗒,流行给人往年轻了叫。
  大娘,不是,奶奶,这不是重点。
  那重点是啥?你是又要来卖鼓捣?你看我这样的,都开始打包行李了,是能再买点心的样不?
  而且你领俩一看就是长工模样的汉子突然闯进来是要干啥,还带个几岁娃。
  “买粮。”
  买粮?
  老鸨子表情立即变得丰富起来,从上到下打量宋茯苓一眼,又重新扫了眼宋福生和大郎,“他们是谁。”
  “我奶的儿和孙,我爹和我哥,怀里是我弟。”
  “你奶来了没有?去寻她,我与你们说不着。”
  大郎回去找祖母差点走迷路。
  多亏路上遇到一位好心人:“这位大哥,和你打听一下,马老太糕点店怎么走?”
  “奶?奶。”
  马老太在门口用木掀推雪。
  这几日从大年三十开始天天下雪,就没晴的时候。才几天没打理,门口堆老厚的雪。
  得收拾收拾,要不然一看就不是正经过日子人家。跟店要黄了似的。
  “你三叔和你妹子呢。”
  “奶,你跟我走,路上与你说。”
  “嗳,老郭?”
  郭老太太急忙探头摆摆手,放心,有来退的,差不了钱。
  当马老太赶到青楼,人家系着粉头巾进院,第一句可不是急着说要买粮,而是离老远就伸出两手管老鸨子叫道:“嗳呦,老妹子,这可真是多日不见,方方面面的,你还挺好的吧。”
  而且连看都没看自个儿、自个孙一眼,直接和老鸨子边说话边进小楼。
  在小楼的其中一间能烤火的屋子里,马老太得知这些人要被送走了。
  听说这里的真正的主家,是个大买卖人。
  除了奉天城的青楼没拿下,那里太高档,不是他开的,童谣镇和云中县、葭县的,都是同一个主家。在外地城池下面的县也有,买卖干的很大,总共十几家青楼。
  出了这种事,眼看着一年半载指定是歇菜,要将这些楼用来做其他生意,所以就得将这些姑娘们转移。
  姑娘们将由眼下没在、却负责童谣镇青楼的马管事押车,正月十六后不再封城了,就被拉走。
  马老太听到这里时,还问了句:“翠柳姑娘此时可好?芙蓉姑娘呢?”
  这都是曾经在她那订过大的生辰蛋糕的姑娘。
  就感觉给翠柳姑娘在蛋糕上写字,让三儿编“柳腰春风过,百鸟随香走”好像还是昨日的事。
  “都在楼里呢,在收拾体己。”
  “那你呢。”
  老鸨子喝了口茶才回道:“回乡下,老家沟帮子的,去哥嫂那里呆一阵,等这些姑娘们再回来,马管事会去寻我。”
  马老太忽然叹了口气。
  她说太突然了,自个生意那头也是乱糟糟,弄得眼下听说你们走,却连块点心都没有。
  说完,马老太想了想,将堆在脖子上的粉头巾扯下来,手就伸进了衣领里。
  “老妹子,你也瞧见了,这是我随身戴的狼牙。
  自从戴了它,运气还尚算不错。
  你?唉,一个女人家,虽说身上有些银钱傍身,但是去扑奔哥嫂,哥是亲哥,嫂毕竟还是差一层,你年纪又不轻了,也不知嫂能是么样。
  我想将它送与你,盼着这狼牙能让你到那面顺顺利利。”
  这一番话说的,让老鸨子一向强硬的心变得潮乎乎。
  要是平时有人和她说这话,她会让人滚。
  人生经验一向只教会她:少来虚的,要表示就来实际的。
  可此刻,或许是因为真的要走,没什么人送,真动容了。
  老鸨子伸出双手去接。
  马老太问她:“那你信不信狼牙啥的?人家说,不信戴它不好。你要是不信,真不用硬接。不用怕我下不了台。我这实在是,空手来的,你们又要走。”
  “你不用说了,我信。”
  动情了就好办了,尤其是青楼的马管事没在,卖的银钱全进老鸨子一人兜里。
  “去叫你儿吧,让他从后院走。搬,你将这些都买走吧。”老鸨子一把推开了库房的门。
  马老太:艾玛。一看就能猜到,青楼本是想在正月里大挣一笔来着。
  55袋子精米,这里只有精米细粮,全是好的,老鸨子说留五袋这几日吃,五十袋全给你。
  白面三十袋。
  五花三层的好猪肉二百斤。
  鸡蛋有上千个。
  精盐一袋子,应是百十多斤的量。
  油啊,一点儿没浑浊物的油,老鸨子说几坛子加一起有三百斤。
  好的细砂糖五十斤上下。
  鸡肉,去了毛,去了内脏,收拾利索的大肉鸡,60只。
  另外,后院地窖里,白菜萝卜很多。
  鱼,老鸨子没卖,四条老大的鱼,她说要带到哥哥家。
  赶过来的宋茯苓认出了那鱼,那不就是赫哲人撒开千张网捞的大马哈鱼嘛,鲑鱼,也是现代常说的三文鱼。
  鱼不鱼的不关键,关键的是,马老太小声问:“我们能只买粮吗?这些肉啊啥的,你说俺们日子过的还没翻身呢,可吃可不吃的物什,没闲钱。”
  “老姐姐,就都买了吧,我还犯愁这些呢。你说,像我们这样的常年在这小楼里,不熟悉谁,去哪找人将这些累赘物买走。你要是都买走,多少钱买的我多少钱卖你。”
  这是马老太没敢想的,不加价?
  心里琢磨:嗳呦,看来你真是在小楼里呆的不行了,这点觉悟竟没有。天下大乱粮价涨,你只会挣男人的钱吗?
  那像你这样没觉悟的多不多啊。
  所以,马老太又在包了前问了一个问题:“那妹子,像咱这里的情况,云中县和葭县也会存这么多粮吧?你认识不?能不能给写个字条啥的。”


第四百二十六章 浮华是灰(一更)
  在青楼这面结账,花了一百三十七两银。
  不足斤的,马老太没和老鸨子细算,基本上都给凑个整。
  按整数那么给钱。
  比如盐不够百斤,差那么点儿,她给按百斤算。
  鸡蛋不足千个,大致的数了数,里面有碎的,整体数也差几个,马老太是按一两银钱给的。
  地窖里的菜就更是了。
  老鸨子有时间让她细数,她都没时间细数,将菜尽快从地窖里折腾出来就且得一阵。
  不过,好人不能白当。
  马老太一边心疼自个打肿脸充胖子。
  这种时候,正是用银钱之时,她竟然还装。
  一边嘴上振振有词,拍打着老鸨子手:
  穷家富路,虽不能特意多给老妹子钱,自个能力也确实是有限,但是凑个整,这点添头,还是能做到的。
  老鸨子一看马老太这样:
  “油坛子酱坛子你们直接搬走,别说坛子钱了,那酱我都白送,要不你们拿啥装。
  你们要是能将大水缸搬走,留几个水桶给我们这几日使,水缸也不要了。
  自个划拉,看看还有啥能用得着的,通通可以拉走。
  对了,我给你们找几条用不着的被子捂菜上,路上别冻了。”
  那马管事回来,能不能埋怨你呀?
  所以你们得快着些啊。
  嗳嗳。
  马老太小声嘱咐宋福生和大郎,先将值钱的米面粮油猪肉绊子倒动到门口,反正就是值钱的先堆到后门,然后再下地窖去捞菜,心里有点儿数,她这就回去码人。
  嗳呦,那些在街上乱溜达的快回来吧。
  另外,老太太背着一筐鸡蛋,两手也拎鸡蛋,匆匆出后门的时候,又嘱咐了句:“干活啥的小点儿声,别惊扰到别人。”
  一个是别惊扰外面走的。
  一个是别惊扰楼里的姑娘们。
  那楼里的姑娘们一个个的,估计不仅在收拾东西,而且应是给自个在忙着做路上穿的棉衣呢。平日里她们也不需要穿太厚的棉衣,那都恨不得啥少穿啥。
  多少年后,有人喊米寿去青楼玩。
  米寿一点不敢兴趣地摇头:玩什么呀?老子去青楼玩的时候,你们还用尿和泥玩呢。
  此时,米寿抱着一颗大倭瓜,晃晃悠悠正往门口运。
  可给他累坏了,小短腿紧着倒动,争分夺秒抱一切能抱到门口的。
  姐姐有说,这些吃的能让他们大伙挺到开春,只要顺利弄到家,这是两个半月的量。
  宋福生和大郎正从库房往后门一袋袋背粮食,没一会儿几大步就超过了走道划圈的米寿。
  而宋茯苓是在地窖里,往袋子里、往土篮子里塞白菜。
  等奶码来人,就可以一袋子一袋子往上拽,提前装好了,这么多人手,十几个来回就能给地窖倒空。
  一向很懒的宋茯苓,从下了地窖腰就没直起来过,不停地搬,不停地装,深挖的地窖里全是她倒气的声。
  与此同时,马老太那面也挺顺利。
  郭婆子才帮她将肩膀上的筐小心卸下,高屠户和铁头他们就牵着牛车回来了。
  进屋才要说,也没有啊,外面没有开张的面食店了。
  马老太就说:“快跟我来,买着啦,能让咱吃两个来月。”
  高屠户急忙将牛车拾掇拾掇,牛车上只留能捆东西的一大团麻绳,几个人才出来,另外一伙郭老大带几个小子也被冻得受不住,拐弯回来了。
  这些人立刻往青楼去。
  郭婆子在店里也没闲着,规整,空出不显眼的地方,等待这些人将粮食运过来就有地方摆放。
  路上,马老太嘱咐几人好些事。
  比如,一定要快。那个马管事回来了,以免废话。
  比如,运输过程中,甭管是用牛拉车的,还是自个背粮背肉的,假如一旦遇到巡逻的问,干啥的,别怕,就说是点心店的。
  点心店能不需要许多粮食吗?对不对?存的,不够用啦,往店里拉。
  高屠户:“要是问之前存哪呢。”
  “齐鸣家,齐捕头,不信让他去问,反正齐鸣也不在。哎呀,没事儿,瞅你们这点小胆儿,没等别人查,自个先害怕。在城里巡逻的都是齐捕头手下,你给人当手下会去问哪?”
  “那人家要是问齐捕头家在哪呢,诈咱怎办。”
  “我晓得呀,在右四巷子口,拐弯第三家,门是黑色大铁门,你都能对上,咱还有店,身上有具保书,你怕啥。”
  高屠户服了,齐鸣当时在城门说牌匾时,是当他们大伙面说的,结果他们这几人一个也留心,寻思有福生。这老太太就能在旁边留心记住。
  这些人一到,干活就快了。
  宋福生心想:你们几个再不来,他腰就要累折了。
  一百斤一袋子的米,从库房背到后门,后院还很宽阔,只跑十几个来回就感觉要不行,在咬牙坚持。
  一想到地窖里还有那么些菜,不仅要背百十多斤,还要爬梯子上下,就觉得离腿软从梯子上摔下去不远了。
  很顺利,顺利到超乎想象。
  上面盖着棉被,一牛车一牛车往店里拉,跟车人也一趟趟往回背,竟没怎么碰到人。
  可能押车的大郎领的是绕道走?
  他妹子当初就是东蹿蹿,西瞅瞅,这么一路串胡同走羊肠小道无意间到这的,大郎就只能死记硬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