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 >

第15章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第15章

小说: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宋代的人,怎么知道连班固都不知道的事呢?
请博览群书者有以教我。

注释
(第一章)
1。本卷所言汉武帝事,除另有注释者外,均见《史记·孝武本纪》、《汉书·武帝纪》。
2。西汉前几任皇帝依次是:高帝刘邦,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但一般不将前后少帝计算在内。
3。秦二世胡亥继位时二十岁,卒年二十四岁。
4。刘盈事见《史记·吕太后本纪》、《汉书·惠帝纪》。
5。见《史记·留侯世家》。
6。《史记》等书述汉惠帝、吕太后故事多不可靠,早已由吕思勉先生指出,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7。田生即云“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见《史记·荆燕世家》。
8。司马光曾说,刘邦最终不立如意,是因为“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见《资治通鉴》卷十二。
9。见《史记·曹相国世家》。
10。见《史记·高祖本纪》。
11。关于刘章的想法,《史记·吕太后本纪》称“恐见诛”(害怕受到株连),《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则称“因立齐王为帝”。
12。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13。本段论述亦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14。见《史记·吴王濞列传》。
15。此盟除见于《史记》之《吕太后本纪》外,亦见于《绛侯周勃世家》。绛侯世家其文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16。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17。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8。见《史记·高祖本纪》。
19。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20。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21。高祖所封十王,荆王刘贾战死,故地改封吴王刘濞。赵王如意被毒死,其地改属吕禄。梁王刘恢被气死,其地改属吕产。淮阳王刘友被饿死,其地改属刘。燕王刘建病死,其地改属吕通。齐王刘肥病死,子襄继位。所余者,高祖四子代王刘恒,七子淮南王刘长,四弟楚王刘交,侄儿吴王刘濞。
22。见《史记·外戚世家》。
23。西汉十一帝,有庙号者五人:高帝刘邦,庙号高祖;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宣帝刘询,庙号中宗;元帝刘,庙号高宗。
24。见《史记·孝文本纪》、《汉书·文帝纪》。
25。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26。见《汉书·贾谊传》。
27。本节所据,如无另注,均分见《史记》之《袁盎晁错列传》和《吴王濞列传》。
28。见《汉书·爰盎晁错传》。
29。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30。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章)
1。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2。见《汉书·外戚传上》。
3。见《史记·儒林列传》。
4。见《史记·汲郑列传》。
5。请参看《史记·平准书》。
6。见《汉书·武帝纪》。
7。关于董仲舒,详见本中华史第九卷《两汉两罗马》。
8。见《汉书·董仲舒传》。
9。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下同。
10。见《汉书·高帝纪》。
11。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12。见《汉书·武帝纪》、《史记·儒林列传》、《资治通鉴》卷十九。
13。请参看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4。见《韩非子·说疑》。
15。李广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16。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7。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8。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19。见《史记·孔子世家》。
20。张汤及其他酷吏故事无另注者均见《史记·酷吏列传》。
21。见《史记·平准书》。
22。见《汉书·刑法志》。
23。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24。见《汉书·刑法志》。
25。汲黯事迹无另注者均见《史记·汲郑列传》。
26。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第三章)
1。本节所据史实请参看翟连仲主编《世界通史·古代卷》。
2。美索不达米亚原指两河流域北部,后来泛指整个冲积平原。
3。主父偃故事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4。见《汉书·武帝纪》。
5。见《文献通考》卷二六七。
6。本节所述亦请参看田昌武、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7。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8。见《史记·吴王濞列传》。
9。本节论述亦请参看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10。见《史记·货殖列传》。
11。以前也有官办的手工作坊,但多为满足宫廷需求,产品并不出售,所以不算企业。
12。见苏轼《司马迁二大罪》。
13。见《史记·平准书》。
14。见《史记·酷吏列传》。
15。见《史记·平准书》。
16。见《盐铁论·复古》。
17。郭解故事见《史记·游侠列传》。
18。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9。请参看《后汉书·酷吏列传·序》。
20。见《史记·游侠列传》。
21。本节所述西汉官制,请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杨鸿年和欧阳鑫《中国政史》、韦庆远和柏桦《中国官制史》、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22。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说法,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中尉。他们的官俸,都是“中二千石”(月谷一百八十斛)。
23。请参看《周礼·考工记》、《晋书·李胤传》。
24。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5。见《史记·酷吏列传》。
(第四章)
1。本节所述张汤及其他酷吏事,如无另注,均见《史记·酷吏列传》。
2。见《史记·汲郑列传》。
3。本章所述秦汉官制及官僚政治,亦请参看阎步克《帝国开端时期的官僚政治制度──秦汉》。
4。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见《论语·卫灵公》。
6。见《孟子·尽心下》。
7。见《论语·子张》。
8。王充《论衡·程材》。
9。本节论述亦请参看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绪论》。
10。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11。见《韩非子·扬权》。
12。请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3。见《汉书·循吏传》。
14。见《史记·平准书》。
15。见《史记·酷吏列传》。
16。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17。本章所述亦请参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杨鸿年和欧阳鑫《中国政制史》、韦庆远和柏桦《中国官制史》、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孔令纪主编《中国历代官制》(齐鲁书社版)、徐连达编着《中国官制大辞典》。
18。见《汉书·武帝纪》。
19。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食货志》及《文献通考》。
20。文学与吏道的说法,见《文献通考·选举考八》。
21。请参看阎步克《帝国开端时期的官僚政治制度──秦汉》。
22。卫宏《汉旧仪》便称:汉帝国取士“皆试以能,信,然后官之”;“不宜者还故官”。
23。以上见《史记·滑稽列传》、《汉书·东方朔传》。
(第五章)
1。见《汉书》之《昭帝纪》、《霍光金日传》。
2。见《汉书·东方朔传》。
3。见《汉书·外戚传》。
4。以上均见《汉书·霍光金日传》。
5。卫青事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6。霍光和霍去病的父亲,《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作“霍仲孺”,《汉书·霍光金日传》作“霍中孺”,但注音读如仲。
7。见冒名班固的《汉武故事》。
8。见《汉书·外戚传》。
9。这三次战役的时间分别是元光六年(《史记》称在元光五年,此据《汉书》)、元朔元年和元朔六年。
10。见台湾学者傅乐成《中国通史》引方壮猷说。
11。见《汉书·匈奴传》。
12。这十年是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共八次出击,数据见杜维运《中国通史》。
13。见《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14。见《汉书·霍光金日传》。
15。以上数据见《史记·平准书》。
16。见《汉书·西域传》。
17。见《汉书·昭帝纪》。
18。见《汉书·霍光金日传》。
19。见《盐铁论·本议》。
20。见《盐铁论·刺复》。
21。见《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22。见《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23。于右任《汉武帝陵》。
24。见《汉书·东方朔传》。
25。见《汉书·霍光金日传》。
26。请参看王子今《汉武英雄时代》。
27。见《史记·大宛列传》。
28。请参看《史记》之《孝武本纪》、《封禅书》,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29。请参看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附录
本卷大事年表
说明:从汉高祖元年到汉武帝元封六年,汉人沿袭大秦历法,以每年的十月为岁首,第二年九月为岁末。因此,此间如果出现同一年的正月在十二月之后,请读者不要感到奇怪。汉武帝太初元年,汉人恢复夏历,仍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末。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正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四月,刘邦入汉中;八月,刘邦出汉中。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与项羽战于彭城,刘邦兵败,太公与吕后被俘,刘盈差一点被刘邦抛弃;六月,刘盈被立为太子。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大汉建国。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长乐宫成,叔孙通制定的朝仪开始实行。
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令商人不得衣锦骑马。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封刘濞为吴王;十一月,以太牢祭祀孔子;四月,刘邦卒;五月,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
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十二月,赵王如意被杀,徙淮南王刘友为赵王;正月,开始筑长安城,五年后完工。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相国萧何卒,曹参为相。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匈奴单于冒顿侮辱吕后。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十月,立鲁元公主之女为皇后;三月,皇帝行冠礼。
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曹参卒。
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十月,齐王刘肥卒,子襄立;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夏,留侯张良卒,周勃为太尉;六月,樊哙卒。
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卒,子刘恭继位,是为前少帝。吕后临朝听政。
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诸吕封王。
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吕后杀前少帝刘恭,立其弟刘弘,是为后少帝。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卒。太尉周勃灭诸吕,立刘恒,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前元年(公元前179年)十二月,废连坐法;正月,立刘启为太子。
汉文帝前二年(公元前178年)十月,陈平卒;五月,废诽谤谣言罪。
汉文帝前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入侵;济北王刘兴居反,兵败自杀。
汉文帝前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五月,废除刺青、削鼻、断足三种肉刑。
汉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卒,汉景帝立。
汉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
汉景帝前七年(公元前150年),立刘彻为太子,任命酷吏郅都为司法官。
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郅都逼死前太子刘荣,窦太后杀郅都。
汉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四月,梁王刘武卒;七月,任命酷吏宁成为司法官。
汉景帝后元年(公元前143年)八月,周亚夫被诬陷死。
汉景帝后三年(公元前141年)十二月,汉景帝卒,汉武帝立。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郎中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俘虏。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举孝廉、贤良、文学,察举制度开始。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始伐匈奴,匈奴与汉决裂,此后年年入侵。
汉武帝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魏其侯窦婴被杀。
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重用酷吏张汤。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大司农郑当时兴水利;匈奴入侵,卫青等反击;张骞自匈奴逃至月氏。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十一月,诏令不举贤良孝廉者有罪;三月,立卫子夫为皇后;张骞至大宛。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正月,采纳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之法;卫青伐匈奴,收复河南,置朔方郡、五原郡;迁郡国豪杰三百万人于茂陵;杀郭解;张骞回国途中被匈奴俘虏;主父偃亦被杀。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冬,以公孙弘为御史大夫;酷吏张汤任司法官;张骞乘匈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