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宋阀 >

第87章

宋阀-第87章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门长期把持一支军队,实行频繁的调动和更换,就是有名的“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然而,即使如此,两宋时期武将叛乱的例子也不少,最著名的便是南宋吴曦之乱。不过受到制度的限制,两宋的将门翻不起多大的风浪幕。这就是为什么称“将门”而不是“门阀”

徐绍点头道:”不错,如今种、姚、折、刘可称四大将门。然眼下种师中硕果仅存,刘延庆丧家之犬。金人南寇。国难当头,官家和朝廷需要新的将门出现。这,就是我们徐家!”(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五章 苦果

第一百三十五章苦果

徐卫吊然怀做不到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但从前的身贻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不要让人看出你心里在想什么。但听到徐绍这句话,他仍不免露出惊讶的神情。

徐绍见侄儿这般模样,面上似有一丝得色,回到椅前坐下,笑道:“怎么?吓到了?”

“多少有一点吧。”徐卫亦笑。一个武臣世家要成为将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必须有一位身居要职,且在军中资历足够,战功彪炳的头面人物。其二、这个家族必须有一批同是武职的子弟,这两项缺一不可。徐家第二代。大哥徐原、四哥徐胜、五哥徐洪,还有自己都是军官。据说大哥和已故二哥的儿子也任武职,算是满足了第二条。

可徐家的头面人物呢?老爷子从前虽是西军名将,可到底离开沙场多年,如今虽官拜步军司副都指挥使,手中并无一兵一将。三叔枢密副使的官衔确实显耀,可他是文阶。

“自攻辽大败以来,官军暴露出来的问题愈加严重。种、姚、折三家西军成为宋军的一块遮羞布。这三家无一例外是将门。但党项人借宋金交战之机,已攻陷我数地。西军受此牵制,不太可能全部投入抗金之中。因此,这才有了我们徐家几乎全部被召入京。”徐绍表情肃然道。

徐卫当初也对此事感觉困惑,当初赵桓在禁中召见西军代表人物,无论是谁都对徐彰的在列感到意外。现在经三叔这么一提,似乎说得过去了。正思索时,忽听徐绍叹了口气:“其实,当年我们徐家已成将门之势。你大伯,你父亲。还有我。早先都在种家门下。后来你大伯屡立战功,朝廷为之侧目。据说已经准备指定环庆路经略使一职给他,并将你爹和我一同调往。可由于你大伯的突然病逝,以及你爹入步军司,此事不了了之。但如今。你大哥已官至经略副使,你四哥也入班直之列。你五哥在青州也已做到兵马总管,你虽只是七品武职,贵就贵在有“带御器械,的头衔,而且你手下有两万多不受三衙节制的部队。你可知道官家此举何意?。

徐卫还没答话,徐绍似乎已知他不了解内情,遂自问自答道:“与你实说了吧,你的部队从入京到扩编,乃至后来的装备配给,驻地选择,升格为军,全部都是官家乾纲独断,没问过任何大臣的意见。而且你发现没有,你手握数万兵丐,且就在京畿枢要之地,却没有一人找过你的麻烦。原因何在?就在于官家有意压着你的官阶,虽然你功劳不小,却故意不予提拔。以致使朝中部分大臣非但没有猜忌你,反而替你抱不平。当然,你持重谨慎的性格耸了大忙。不信等着瞧,张扬的姚平仲只要再出砒漏,肯定是墙到众人推

听到此处,徐卫不觉失笑:“三叔也忒抬举我了,我不过是个乡兵首领,且还是化品武职,官家有必要如此么?。

徐绍盯了他一眼,摇头道:“官家自然不会只栽培一人,你,姚平仲,折彦质,刘光世等人,都是他栽培的对象。你比其他几个虽然资历不足,年纪又轻,但官家却让你操练兵马,甚至没有让任何人干涉过虎捷乡军的管束练。 来是因为紫金山一战,你部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打了禁军的脸。二来就是想看看你带出来的部队和禁军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么跟你说吧,早早晚晚,官家必会放你出去。”

徐绍说的这些隐情,徐卫自己多少猜到一些。但从枢密院长官的嘴里听到这些话,徐卫仍旧有些激动。如此说来,赵桓登基以后,最上心的两件事情,一就是极力肃清其父赵估的影响,二就是加速培养自己的班底。宰执大臣与三衙统帅好换,可带兵大将却不能轻动。因此,他一面拉拢旧臣,一面栽培年轻一辈武官。恰巧,自己也在其中。不过坦白说,跟姚平仲、折彦质、刘光世等人比起来,自己的分量还是太轻。不过这样也好,分量不足1也就没人关注,少了许多麻烦。

“若果真如三叔所言,那我到应该更加勤勉用心了。”徐卫笑道。

“不错!官家对徐家如此器重。凡徐家子弟都应该铭刻五内小粉身以报!”徐绍说这话时,情绪有些许激动。甚至双手紧握,挥舞着拳头。徐卫连声应允,表现得比他更激动,心下却是不以为然。。徐绍再二嘱咐他回夫做好应变准备。切安等消憾公

靖康元年十月,宋金战局仍陷于胶着之中。太原城下,金军尸体堆积如山。上次南侵,城中止有数千之兵,装备不济,粮草不足,尚且坚守大半年。如今种师中亲自坐镇太原,兵力大增,且器械更加精良。女真人时常每隔一两日便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城,把能用的战术全部用上,太原仍旧矗立不倒。

种师中自然不会安于固守,十月初二,在金军锐气已失的情况下,他派出精兵夜劫金营,虽只斩首两百余级,却极大的震动了对方军心。一时间,金军战将纷纷请求再度祭出“锁城法”长期围困。并说,上次南下,是在十一月进兵,待到次年五六月气候炎热时必须回去避暑,然此番提前南下,困他八个月不是问题。待八个月后,便是铜墙铁壁,也会化作汤水!

金西路军统帅粘罕大怒,严厉斥责战将们的懈怠怯战,催动三军。极力攻城。此次南下,早有计议,必须打通西路,一来阻宋帝西逃。二来与东路会师。太原若不能克,一切都是空谈!

相比之下,真定的情况却比太原恶劣得多。其兵力本就不足,去年更遭到金军重创,如今斡离不亲自押阵,城中已是人心浮动,军心涣散。恰在此时,宋廷执宰们“精心”谋刮,赵官家御笔亲批的青沧两州援军分别赶到。

本来,真定苦苦支撑,有援兵赶到,宋军士气应该为之一振才是。可高兴的,却是女真人。他们自出燕云以来,游走了大宋河北地区,每每碰壁,到处都在坚壁清野,固守不出。如今居然有人主动送到刀口上来,叫他们如何不喜?

沧州援兵近四万人,行至奕城县郊外时,被以逸待劳的金军击溃。半天时间不到,几万人的部队全线溃败。金精骑掩杀,宋军伏尸数十里。损失极为惨重。且战后清点。愣是没发现几具军官尸体。这个战果。连斡离不自己闻讯后也感觉匪夷所思,问领军的万夫长,你确定宋军有好几万人?你部也不过六七千而已。得到肯定答复后,斡离不大喜过望,问郭药师说,“宋百六十年国柞将尽乎?”郭极力鼓动他不要纠缠于真定,不要计较一城一地。应该趋军直扑黄河,进逼东京才是



斡离不颇为心动,还未最后决定时。一盆凉水兜头泼下。

十月初十,宋青州援兵赶到真府治下获鹿县擒禄岭。占据获鹿的金军受到大败沧州援兵的鼓舞,出城迎战。于擒禄岭被宋军三阵杀败。据逃回真定的士卒所说,宋军阵容严谨,强冲不散。且多强弓巨弩。威力无比。金军骑兵战马被射死者。十有六七,因此败北。

斡离不震怒,派遣银术可之弟拔离速率精兵八千前往破之。宋军背水结塞,示以死战之意。拔离速见其军容整齐,调配得当,不敢冒然进攻。遂重战获鹿,并请求二太子再派兵助战。

斡离不从其言,加派骑兵三千往战。十月十七,宋金两军展开血战。至第二日,仍不分胜负,尸横遍野,河水尽赤。

这让习惯于见证宋军大溃败的女真人十分震惊,至十八日正午,宋军一部率先逃遁。拔离速迅速抓住战机,亲率数百猛士追击,宋军死,伤两万余,终于不支。

祸不单行,就在青沧援兵被歼后不到五天,河北重镇真定终告陷落。金军入城,恼怒军民坚持抵抗,派士卒四面推进,凡遇青壮年男子。不问原由,尽数斩杀。后见收效不大,便尽出真定之男,赶到城外。或溺毙,或坑杀,死难者达数万之众!

消息传回东京,朝廷震动!赵桓惊慌失措,极力封锁消息,不使民间得知。又召集宰执大臣商议对策。可如此惨痛的失败,和开国以来未有之血案,便得大宋的柱国之臣们震惊得无以复加。待回过神来,耿南仲唐恪等辈猝起向李纲徐处仁为代表的主战派发难,指责他们“专主战议,丧师废财小”且不懂军事。辖参谋乱指挥,建议官家罢去相位。撵出东京!并尽快派遣使臣向金国求和,并向金军统帅通报处理主战派大臣的情况,并割让三镇之地,请女真罢兵。如若不然,大宋一百六十六年基业危在旦夕!(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失控

第一百三十六章失控

…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六纹句民间俗语。正道出真勉么岫一府的繁华昌盛。可如今的真定。却已经成为一座鬼城。自去岁金军南侵,围攻真定以来,军民团结一致,齐心抵抗。这让女真人十分恼火,因此破城之日,大开杀戒,城中青壮年男子几乎被斩尽杀绝。留下的老弱妇孺,在承受巨大的痛苦时,仍旧惶惶不可终日。他们被金军驱赶出城,掩埋遇难军民的尸首。看到自己的亲人,子弟遭此横祸,其心情可以想见。真定百姓在这种时候仍旧盼望着有朝一日王师北上,报这血海深仇,将女真秋夷赶出国土。

可此时的东京帝都里。大臣们已经吵作一团,围绕是战是和的问题上,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耿南仲唐恪指责徐处仁李纲祸国乱朝,请求皇帝罢免他们,向大金国求和。可李纲等人还寄希望于调遣卫州孟州之兵继续北上。两帮人马抑足了劲,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还互相倾轧。

十月中旬,攻陷真定府的金军稍作整顿之后,继续南下。闻风丧胆的夫宋河北守军依托城池坚守不出。金东路军接连攻打刑沧等州不克,又挥师东进,意图山东,宋军仍旧固守。衿离不会同部下分析,认为自去年交战之后,宋廷已有准备。河北之地早已坚壁清野,不利于我。

但郭药师极力进言。称河北宋军龟缩于城中,不足为虑,当挥军渡河,一刀斩首!斡离不犹豫之时,东京方面却帮了他大忙。

在金军两路分别受阻于太原真定之时,赵桓就已下诏,让各地守军自寻战机,阻敌于黄河之北。但在青沧援兵被对方歼灭之后,大宋君臣仍旧没有反思战略上的失误,在闻听金军南下推时的消息后,朝廷勒令各地守将出城迎城,必备阻挡金军南下的步伐。这种做法,使带兵之人十分寒心。

十月十九,刚刚赶到纷州的西军折可求部,在朝廷的接连催进之下。仓促出兵,赴太原解围。在文水县郭栅遭遇金军伏击,损失颇重。可求向接替已故种师道继任两河宣抚使的范讷请求缓进,范不允,斥责折可求懈怠畏战,严令出兵。折家军逼不得已,十月二十三,与金军再战。折可求激励士卒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此可求之罪也。今敌夷狰狞,社稷危难,可求愿一死以报之”。

并向士卒许诺,若击退金贼,必有重赏。将士受此激励,士气稍振,五战三捷,进逼榆次。围攻太原的粘罕急遣精兵拒敌。但就在折可求誓言拼死一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际,两河宣抚使范讷背信弃义,曾答应折家军的奖赏不予兑现。此举,直接导致折家军数万部队军心涣散,士卒极度愤怒,又兼金军强兵来犯,擅自逃离者达十之三四。折可求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勉强应战之后,大溃。不得不望南泣拜,撤回府州驻地。河东重镇纷州因此失守。可恨的是;折氏忠义为国,血战之后,却得到范讷送往东京的一道弹劾奏章。

纷州既失,太原孤悬于山西。相邻各州县因朝廷未能补发物资支援,担心兵力既不足,粮饷也不济,几乎未作抵抗,或投降,或逃跑,河东告急!范讷得知情况后,仓皇南窜,临走之前,还不忘学一把作了无头之鬼的童贯,煞有架势的告诫河东诸将,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务必效死,以卫国土。他一逃,彻底将种师中抛弃。粘罕喜不自胜,谓麾下众将曰,覆亡南朝,便在今朝!遂遣大军,全力攻打太原。

十月下旬,受把持朝廷的文臣逼迫,河北守军放弃擅长的守城,出拒金兵。还不到十一月初。宋军一连败了七场,士气跌至谷底。以至于朝廷催促进军的军令再传到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