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宋阀 >

第86章

宋阀-第86章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代为转达也是一样。”说罢,跨上坐骑而去。徐胜与弟弟对视一眼,都苦笑摇头。

见四哥今山心情不错,徐卫也很替他高兴,连番称贺。徐胜却是叹道

一注直吊为天子近卫,待遇优厚。但曰讲入班等网,训乐沙场。唉”小”徐家是行伍世家,历代先祖都是在沙场上搏杀建功,他自然也希望能像兄弟一样,统率兵马,征战勤王。只是,身为武臣,只有服从而已,没得选择。

徐卫丹言若有所思,片刻后笑道:“总有机会的。”

“但愿如此吧。时候不早,你还是速去三叔府上,代父亲和为兄转达贺意。”徐胜说完,便往殿前司报到不表。徐卫暗思,拜寿么,不就是送份心意。吃顿寿宴,何必这么早去?转念一想,忆起自己冠礼当日,三叔就在自己所站这个地方说的那番话。遂改变主意,进家取了一件东西,直投徐绍府邸而去。

徐绍为枢密副使,正二品大员,他的大寿理应遍请同僚,高朋满座才是。

但徐卫赶到他府前时,却只见几顶官轿停在门外,颇显冷清。想来是正值金军南侵。不宜大肆张扬,刻意低调。于府门前下了马,拾阶而上。那徐府几个门人早盯着他。网到檐下,便有一个汉子前来挡住,上下打量一番。问道:“敢问有何贵干?”

徐卫记的他。当初自己第一次进东京时,提着一袋梨来拜三叔,便被这厮挡住。看了对方一眼。答道:“拜寿。”

“哦?没请教”那门人将他从头到脚看了一番,也记起他来。徐卫因私进城,身着便装。乌纱官袍,金带鱼袋一概没有,因此被人小小觑。

徐卫背负双手,笑道:“姓徐,夏津人,可以进去么?”

那几个门人见他穿着朴素,似乎也没带贺礼。怕是夏津老家的穷亲戚进京来投奔。夫人早就吩咐过,凡枢密相公大寿之际从夏津而来的客人,都给三两贯钱,送些饭食打发走。其中一人对他说道:“跟我来

“哪去?小。徐卫站着没动。

“你撞运了。随我去领几贯赏钱,再予你些再饭吃。”那门人面无表情地说道。

“然后呢?”徐卫饶有兴致地问着。

“然后?打哪来回哪去。”另一个盯了他一眼。不屑道。

徐卫非但不气,反倒大笑起来。几个门人面面相觑,这厮疯了不成?私下商议,今夭是枢密相公寿诞,不可节外生枝,赶紧将他撵走了事。计议已定。一人便上得前来,伸出手去想推徐卫。还没沾到身,突然缩了回来!因为他看到,徐卫从腰间解下一把刀来!门人们神色大变,一拥而上将徐卫围在其间,还有一人厉声喝道:“你可知这是甚么地方,由的你撒野,不要命了!”

徐卫将刀递了过去,随口说道:“将这把刀转交徐枢密,就说徐卫代表父兄贺他五十寿诞。”

对方似乎不放心,没一人敢伸手去接。正僵持着,府中一人快步出来。不到三十光景,身长六尺有余,面白无须,穿绿色官服,仪表可谓堂堂,且五官轮廓,颇似徐绍。出来喝止门人。见到徐卫时,略微一怔刁随即再进两步,盯着他看了个真切,忽地面露笑容,惊喜道:“九弟?”

徐卫还未回答。几个门人却慌了神。九弟?莫非他是,,徐九!糟糕!大水冲了龙王庙,咱两次把枢密相公的亲侄儿当成穷亲戚了挡在门外了!听说徐家这位排行最末的小官人,这两年来风生水起,现在统兵数万就在城外!坏了!得罪了他,怕没好果子吃!你说这小官人,你大小是朝廷命官,穿身官袍不成么?

见对方这般容貌,徐卫心知,面前这位估计就是徐六。三叔有两子,五哥在山东带兵,六哥徐良随侍京中,自己到东京大半年,还从未见过。

“六忍 。徐卫试探着叫道。

“哈哈!父亲念叨了好几次,你可算来了!”徐良双手抱着徐卫肩膀,摇了又摇。“哎呀。一晃,咱们弟兄好些年没见了。我记得上回见你,你掉进徐家庄外那条河里。庄里有个从清河县来作客的小丫头满庄地找人求救,父亲当时领着我们回乡祭祖,我和五哥闻讯后赶去救你,结果被庄里马铁匠那大小子给捞上来了。”

这事徐卫听杨彦提过,说是马泰当年救了自己一命,没想到还有这段隐情,于是笑道:“陈年往事。不想六哥还记得

见他不卑不亢。进退有据,徐良笑着皱眉道:“士别三日当专目相看,你真是徐九?”

“你真是徐六?。徐卫对这位六哥颇有好感,也问道。

两人相视而笑。徐良拥了徐卫正待入内,瞧见那几个战战兢兢的门人,脸一拉,喝道:“你几个撮鸟,有眼无珠!知道他是谁么?这是我九弟徐卫!还不赶紧赔罪!”(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四章 徐家将

第一百三十四章徐家将

“咒得几个门人又是打拱又是作揖。连声给他赔儿抱一声,便与六哥徐良踏入府门而去。看来三叔到是个谨慎之人,不止五十寿诞刻意低调,这座官邸也与二品大员的身份毫不相衬。自己去过几次黄潜善的府邸,他一个徵讹阁侍制,户部侍郎,四品官,其府第之奢华,让三叔这宅子比起来。就跟乡下破瓦房一般。来到客堂上,先到的十几位宾客坐在一起。正热烈地谈论着什么。徐绍一身便装,高坐主位,见徐卫进来,便起身上前相迎。

“给三叔贺喜,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徐卫长揖一拜,徐绍伸手扶起,连声称好。随即便向在场宾客引荐自己这位侄子,原来,这在座的几乎都是枢密院佐官以及个别故交好友,并无一位其他朝中大



有人见徐卫不止空手而来,腰里还插把刀,取笑道:“徐九椅刀而来,莫非不想送礼,还要混吃一顿?”堂里众官,一时大笑起来。

徐卫亦笑,解下那把刀递到徐绍面前:“叔父五十大寿,侄儿无以为敬,就以此刀为贺礼。”徐绍心里也觉奇怪,接过那刀仔细看来,却并非宋军装备,甚至并非大宋之刀。那是把弯刀,以牛皮为鞘,制作十分精细。抽出刀来。只见刀身呈黑色,但刃口处寒光夺目。锋利无比。 尤其在刀柄护手之前,有一面目狰狞的头像,十分骇人。

有好事者上前观看。惊讶道:“这莫非是女真人所使战刀?”他这么说一句,余者都拥了过来,争相鉴赏,纷纷称赞好刀。

“这刀确为女真人行使。乃是紫金让1浮桥守卫时,从一名金军千夫长手中夺得。”徐具介绍道。

“枢密相公,这份寿礼分量不轻呐。”有官员叹道。

徐绍满面笑容,十分开怀,把玩一阵将刀交给徐良收下。便命引徐卫去后堂见婶娘并七姐八姐。两个姐姐已嫁作人妇,见了徐卫客套一番,也没多余的话。倒是三婶徐吴氏原与徐卫之母柚姓情深,见他如今出息,忆起二嫂从前诸般好处,不禁悲中从来,搂着徐卫哭得一塌糊涂,倒弄得他不好意思。

在舟堂陪了婶娘哥姐一阵,徐绍遣人来催,让他和徐良两兄弟出去作陪。那枢密院一般官员似乎都有默契,绝口不提公事。只说些坊间趣闻,陈年往事,徐良想尽办法接话,徐卫却是只听不说。

忽闻门人来报,有禁中内侍已至门外。徐绍等人一惊,纷纷起身至中庭相迎。却是官家闻听他五十大寿,特遣内侍赏赐金瓜一对,御笔亲书寿联一副为他道贺。徐绍诚惶诚恐。感恩戴德。寿宴开始后,身为子侄辈,自然免不了轮番敬酒,聆听前辈长官们教。

散席之后,宾客辞去,徐绍独留下徐卫,引入书房叙话。徐绍原为武臣,后转文阶,这书房里不见一丝一毫肃杀之意,惟闻翰墨之香。几个既高且长的书架上。满是书卷,甚至还有不少竹简。案头,散乱地放着几本线装书,其中一本还用尺子压住。看来,徐绍闲时还真有手不释卷的习惯。

正观看时,闻听背后脚步声,回头视之,满脸通红的徐绍缓步进来。

也不坐文案,就与徐卫于房外小厅落座。丫环送来茶水后,便命掩上房门,叔侄二人品茶不语。

良久,徐绍问道:“你平时读什么书?”

“侄儿忙于军务,若的闲暇,也只研读些兵书。最近在看《武经总要》。”徐卫答道。

徐绍闻言摇头:“不好。你虽为武臣,还需多读书才是,于你大有稗益。”

若是往常,徐卫一定敷衍两句应付过去。但忆起当日徐绍在自家门前那席话,有意说道:“便是通读圣贤之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过是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临敌却无一策,何来稗益之说?便如眼下金人入寇。还不是要靠披坚执锐的粗鄙将士英勇抵抗,那些寻章摘句,舞文弄墨之人有何贡献?”

徐绍目光为之一凌。正色道:“他们不用有任何贡献,因为战与不战,长战短战,都由他们决定。抵抗外侮,肃清内乱,虽靠将士用命,但这些人执掌着武人命脉。便如种师中,虽为一方大将,能节制十数万兵马,但只需河东监司一个区区八品言官向朝廷说他几句,便立时有罢兵夺权之忧,明白么?”

徐绍所言,直指大宋武臣们的悲哀。徐卫听后,点头道:“侄儿受

徐绍看他一眼,笑道愿你是真听讲去。你想在泣条道老得长远稳妥一此吧联葡会与舞文弄黑,寻章摘句之辈打交道。”

徐卫应允。两人一时陷入沉默。又过一阵,徐绍方问道:“你部练如何?”

“士卒已熟使诸般兵器,行军结阵初得其法。”徐卫答道。

徐绍领首,端起茶杯,轻轻荡开茶末,目视地上言道:“最近你要有所准备。”

徐卫心中一动,试探道:“叔父此言何意?”

徐绍茶至嘴边,听到这句又放回桌上,笑容中带着些许深沉:“你当真不知?”

阵沉吟。徐卫摇头:“侄儿当真不知。”

徐绍目视他良久,忽地叹了口气,压低声音道:“官家最近向前线各路府州下了一道诏命,让各处守将侍机出战,阻敌于黄河之北。又命青州沧州两地部队,驰援真定。再命大名之兵,补青沧之缺。”

徐卫闻讯。脸上惊色一闪而没,什么?侍机出战?宋军长于攻防城池,短于野战,今以己之短,攻敌所长,不是自取败绩么?青沧之兵驰援真定1又将大名之兵调往青沧,这跟拆东墙补西墙有什么区别?一旦青沧援兵战败。大名亦不可保。如此一来,为防备金军二次南侵所做的坚壁清野,固守牵制的战略完全被打破。一旦河北有失,金军就可直趋黄河。而这一次,对方必不再走浮桥”

徐绍见他不言语,叹道:“虽离开沙场多年,但一看便知,北京危矣,东京危矣。”

“三叔既知危险,如何不说?”徐卫问道。

徐绍大摇其头,苦笑道:“怎会不说?我刻,此事向朝廷进言,可官家受李纲等人鼓动,信心十足。认为此番我军严阵以待,各地固若金汤1不惧女真。”

徐卫听之。半晌无语。如此违背军事常理的决策都能出台,还有什么可说的?掌握大权的宰相们既不知兵,也不懂兵,却能指挥前线。在尸山血海中摸爬滚打的武臣们又本能地回避政治,眼见明显不合理的策略也不指正。大宋“以文制武”的策略真是登峰造极了。

很长时间。叔侄二人未发一言。徐卫正襟危坐。徐绍品茶不语,两人各怀心事。

“子昂,当日你行冠礼时,我于府门外一席话,你后来可曾细想?”徐绍开口打破了僵局。

徐卫当然想过,也明白他的意思,只不过因为号不准他的脉,因此不接招。遂答道:“侄儿百思不得其解,还请三叔指教。”

徐绍似乎不觉意外,起身踱步至窗前,沉思一阵,缓声道:“当年太祖黄袍加身,尽收大将之兵,百余年来历代君王都奉行祖制。但不知你留心过没有,时至今日,大宋之兵都在何人之手?”

“大多都在将门之手。

徐卫答道。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将门”是北宋军史上一种突出现象。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世人皆知。但大将们丢了兵权之后,不但得到了荣华富贵,其子弟还被批准荫补武职,优先提拔等待权。这种政策造就出一批绵延数代,累世为将的“将门”到了北宋中后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在与契丹党项两国的长期战争中,涌现出大批战功卓著,威望极高的大将,如种世衡、郭遵、刘贺、姚兄、折德展、杨业。宋廷虽推行“崇文抑武”国策,但需要这些人镇守边关。因此,这些军中大户的子弟也相继成为武官,首长期镇守同一地区。如今手握重兵的种师中、姚古、折可求等人,便是将门之后。

不过。大宋历代皇帝对武将世家也不是没有防备。通常不允许一个武将家族长期驻防一地,这里的长期是指数十上百年,不过折家军例外,他们从唐初一直到宋末,几百年间世代镇守府州。其次,也不定1许将门长期把持一支军队,实行频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