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巨浪 >

第468章

巨浪-第468章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此情况下,撤退是最愚蠢的选择。
  对佩皮诺,以及德意舰队里的海军官兵来说,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与美军舰队决战,争取在完蛋之前击沉,至少重创几艘美军战列舰,使美军承受不住巨大的损失,而主动离开战场。
  这也正是佩皮诺的真实想法。
  凌晨零点,佩皮诺下令将航向转到了二百七十度,并且将航行速度提高到了二十二节。
  这一决策表明,佩皮诺仍然想缩短交战距离,而不是立即与美军决战。
  另外,佩皮诺肯定心存一丝幻想,认为美军舰队在干掉了“德意志”号与“日耳曼”号战列舰之后,会主动离开战场,而不是与六艘价值不大的“老式战列舰”决战。
  只是,佩皮诺的这一想法很快就落空了。
  凌晨零点二十五分,把距离拉开到二万米左右的时候,美军主力编队的航向转到了零度。
  显然,米切尔非常准确的控制着舰队的航行轨迹,并且非常清楚“俾斯麦”级战列舰与“维内托”级战列舰主炮的直射距离。
  转向还没有完成,八艘美军战列舰再次开火。
  这次,打击的对象是“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
  面对美军的炮击,佩皮诺再次下令加速,继续逼近美军主力编队。
  此时,快速战列舰与拥有快速战列舰的速度的条约型战列舰的差距表现了出来。不说别的,条约型战列舰的加速性能明显不如快速战列舰,其航速从二十二节提高到二十七节,花了足足五分钟的时间,而快速战列舰将航速从二十二节提高到二十七节,只需要二分钟的时间。
  千万别小看这三分钟的差距,这足以让战列舰完成三次齐射了。
  凌晨零点三十一分,“俾斯麦”号中弹起火。
  因为一直躲在“俾斯麦”号的后面,所以“提尔皮茨”号避开了所有打来的炮弹。可这却让美军八艘战列舰全都把炮口对准了“俾斯麦”号。
  凌晨零点三十四分,“俾斯麦”号连续被二枚穿甲弹击中。
  结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不但从航海舰桥向上的所有上层建筑被穿甲弹炸成了废墟,连舰首都被穿甲弹炸脱了十多米长的一段。
  本来“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防护设计就存在重大缺陷,在北大西洋战场上,甚至被威力本来就很差的十四英寸舰炮打残过,在面对十六英寸穿甲弹,而且是威力强大的重型穿甲弹时,其防护更是严重不足。
  连“德意志”级战列舰都扛不住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的轰击,“俾斯麦”级又怎么扛得住呢?
  凌晨零点三十八分,“俾斯麦”号的速度降低到了二十节以下。
  “提尔皮茨”号也迅速减速,继续躲在了“俾斯麦”号的屁股后面。
  凌晨零点四十分,双方的交战距离再次缩短到了一万二千米左右。
  就在佩皮诺准备下令转向的时候,美军主力编队再次转向到了二百七十度,并且在五分钟之内就将航速从十六节提高到了二十四节。
  面对这一情况,佩皮诺只能下令继续加速前进。
  这是个很无奈的决定,面对加速性能好得多的快速战列舰,六艘“老式战列舰”只能望洋兴叹。
  米切尔的战术也很简单,就是不断转向,保持足够的交战距离,不给对手任何机会。
  当然,在海战中,往往越简单的战术越能奏效。
  凌晨一点过五分,双方的距离再次拉大到了一万五千米左右。
  因为双方的速度都已达到了三十节左右,所以距离不会继续扩大。在此情况下,米切尔再次下达了转向的命令,美军主力编队的航向转到了一百八十度。
  佩皮诺没有让舰队转向,因为他知道,在这次转向之后,美军就很难继续采用之前的战术。无论如何,交战距离都将缩短到一万米左右!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四十四节 … 蚁穴之患
  进行了二次战术转向之后。留给米切尔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同样的。留个佩皮诺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当时。美军舰队的问题是高速航行时的炮击命中率过低。而德意舰队的问题是远距离作战能力。可以说不管是美军舰队的炮击命中率能够提高。还是德意舰队的远距离交战能力能有所改善。都不会出现这一情况。
  战斗打了一个多小时。美军舰队已经向西航行了大概二十海里。
  问题还不仅如此。每次战术转向。进入炮战状态之后。美军舰队的航速就必须降低到十六节。才能使炮击命中率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而趁此机会。一直向西航行的德意舰队可以迅速缩短交战距离。而美军每次战术转向的时候。都要提高航速。加速需要时间。从而难以迅速扩大交战距离。
  也就是说。在进行了第二次战术转向之后。美军很难继续保持交战距离。
  米切尔很清楚。要想战胜德意舰队。就必须尽快击沉。至少击毁更多的敌战列舰。削弱德意舰队的作战能力。这样。在无法扩大交战距离。与对手进入线列交战状态的时候。美军舰队才能依靠兵力优势弥补素质上的劣势。
  以当时美军的炮击命中率计算。只有在拥有二打一的兵力优势的时候。才有可能在自身不遭到重创的情况下干掉德意舰队。而要达到这个条件。就必须在完成第二次战术转向。德意舰队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米以内之前干掉二艘“俾斯麦”级战列舰。
  对米切尔来说。他没有选择的余地。
  战斗拖下去肯定没有好处。从德意舰队在遭到重创。迅速损失了二艘战舰之后。仍然在继续向西前进。而没有转向撤出战斗的情况看。第四舰队肯定正在赶过来。如果不能在第四舰队到达之前干掉德意舰队。并且离开交战海域。美军舰队将死无葬身之地。
  当然。主动离开战场也不是可行的办法。
  当时。米切尔并不清楚德意舰队的燃油状况(夜间情况下。根本看不清敌舰。也就不可能通过敌舰的干舷高度来大致推断敌舰的燃油状况)。在他看来。德意舰队的“猛冲猛打”。就是在为第四舰队争取时间。如此一来。就算美军舰队主动撤退。德意舰队也会紧咬不放。而“俾斯麦”级战列舰与“维内托”级战列舰的最高航速并不比“蒙大拿”级战列舰慢多少。如果考虑到德意舰队里还有二艘速度超过了三十节。比“蒙大拿”级战列舰跑的更快的战列巡洋舰。那么美军舰队根本没有可能摆脱德意舰队。也就不可能避开第四舰队。
  在此情况下。米切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尽快歼灭德意舰队。
  因此。在完成了第二次战术转向之后。米切尔就没有打算进行第三次战术机动。继续保持交战距离。而是提前向八艘战列舰下达了在击沉或者击毁“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的交战顺序。同时命令八艘战列舰首先击中炮击“俾斯麦”号。然后再集中火力对付“提尔皮茨”号。直到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米的时候。再去对付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
  这就是经验。舰队指挥官在战场上积累的经验。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舰队指挥官根本不需要过分的干预舰队的作战行动。战术指挥属于舰长的工作。可际上并非如此。在很多时候。舰队指挥官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战局。从而做出详细的战术安排。
  往往。舰队指挥官的细节把握与控制能力。对舰队的战斗力。以及作战行动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正确的指挥能够带来胜利。而错误的指挥带来的只有失败。
  毫无疑问。米切尔在细节把握与指挥方面确实非常厉害。丝毫不逊色于美军的其他优秀将领。甚至不比帝国海军的优秀将领差多少。
  在他的指挥下。八艘刚刚服役的“蒙大拿”级战列舰已经干掉了二艘战舰。
  现在。轮到“俾斯麦”号倒霉了。
  从一点三十分开始。八艘“蒙大拿”级战列舰的炮口全都对准了仍然在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俾斯麦”号。
  其实。此时米切尔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德意舰队剩余燃油肯定不多。
  “俾斯麦”号在遭到重创之后。舰首已经严重变形。且在高速航行的时候。出现了埋首现象。这表明“俾斯麦”号的舰首舱室肯定进水了。而“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设计最航速只有二十九节。在舰首已经进水的情况下。其航行速度竟然超过了二十九节。显然。其排水量低于标准排水量。而且低了很多。而“俾斯麦”号在之前的战斗中消耗的弹药并不是很多。所以只有在燃油所剩无几的情况下。其排水量才会大大低于标准排水量。
  只是。当时是夜间。了望员只发现了“俾斯麦”号有埋首的现象。
  另外。“俾斯麦”号是作为“近海战列舰”设计的。虽然其适航性能比“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好的多。但是其高速航行能力并不是很出色。在高速航行时出现埋首现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米切尔知道对手的燃油所剩无几。恐怕会选择主动撤退吧。
  当然。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打到第三轮齐射的时候。“俾斯麦”号就挨了第四枚穿甲弹。
  炮弹落在了B炮塔炮座上。并且轻而易举的打穿了装甲。万幸的是。包裹在弹药舱外面的装甲盒挡住了穿甲弹。不然这枚穿甲弹就足以让“俾斯麦”号彻底完蛋了。
  一点三十七分。“俾斯麦”号再次中弹。
  炮弹从战列舰舰桥的顶部擦过。随后又越过了烟囱。打断了后杆。最终落在了C炮塔的头顶上。可以说。这条弹道简直太神奇。在击中C炮塔顶部装甲之后。最终炮塔内部发生爆炸。彻底的摧毁了C炮塔。
  不幸中的万幸是。当时C炮塔还无法瞄准美军战舰。炮塔内没有储备炮弹与发射药包。也就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
  仅仅一分钟后。第六枚穿甲弹落在了“俾斯麦”号上。
  弹着点与第四枚穿甲弹几乎相同。这次。“俾斯麦”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保护弹药舱的装甲盒只属于强化装甲。其厚度根本不可能挡住十六英寸穿甲弹。也不足以让穿甲弹直接贯穿。
  结果是灾难性的。在猛烈的爆炸之后。“俾斯麦”号迅速左转。离开了原来的航道。
  当时。“俾斯麦”号并没有立即发生二次爆炸。大概是通往储备发射药包的舱室的防火门起了作用。而穿甲弹爆炸之后。很难直接引爆没有安装引信的炮弹。大概是十多分钟后。“俾斯麦”号的B炮塔弹药舱才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因为炮塔内的官兵全部阵亡。参加损管的官兵也全部阵亡。所以这次爆炸的原因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直到数十年后。一支德国的考察队在大西洋的海底找到了“俾斯麦”号的残骸。对其进行了彻底的考察之后。才初步确定了爆炸的原因。
  竟然是损管队员妄图修复B炮塔。而没有向弹药舱注水。导致弹药舱内的易燃物品(用来密封的橡胶。存放炮弹的木制框架等等)起火燃烧。而高温导致通往发射药包储藏室的防火门变形。最终导致发射药包爆炸!
  毫无疑问。这是操作失误导致的。
  如果及时向弹药舱注水。就不会有这次爆炸了。另外。“俾斯麦”号的上一次维修是在意大利的造船厂进行的。而B炮塔炮塔内的防火门都换成了新的。虽然没有资料证明这些火门是从德国运过来的(重达十多吨。而德国到意大利又没有铁路。公路运输非常困难)。还是在意大利采购的。但是其质量肯定有问题。不然不可能在高温下变形。毕竟。防火门的主要用途就是隔绝高温火焰。如果在高温下变形。还怎么起到隔绝作用呢?
  根据一些不太可靠的消息。“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在意大利进行维修的时候。大部分零备件都是从意大利的工厂采购的。而不是从德国运来的。虽然意大利提供了最好的服务。但是其产品质量确实存在严重的问题。
  后来。很多德国海军史学者就将“俾斯麦”号的沉没原因归结为意大利的劣质防火门。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极端。以当的情况来看。就算弹药库没有发生爆炸。“俾斯麦”号也失去了作战能力。最终仍然难逃劫难。
  在“俾斯麦”号离开编队。独自转向之后。“提尔皮茨”号成为了下一个挨打的对象。
  当然。米切尔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时。米切尔也没有想过能够击沉“俾斯麦”号。只是想迫使“俾斯麦”号脱离战斗队列。不再追击美军舰队。
  战斗并没有在此停止。为了打退德意舰队。八艘“蒙大拿”级战列舰还得干掉“提尔皮茨”号。再与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进行线列决战。
  在面对八个强大的对手时。“提尔皮茨”号的结局不会比“俾斯麦”号好多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