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紫禁城魔咒 >

第13章

紫禁城魔咒-第13章

小说: 紫禁城魔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与荒蛮。我们在汉人婉转的曲调中沉睡,血液中奔腾的热情变得细柔哀婉。我们是自愿被改变的。我的祖先从未想到,当我们以胜利者的姿态,君临这片神秘的土地时,出现在我们眼里的城郭与园林,优雅的人群,已经为我们内心的臣服与虚弱,拉开了序幕。

如果我能回到祖先的时代,我将理解太后为什么会以无比贪婪的心情积累财富,也会明白,她为何会将整个紫禁城,变成了每日必须上演剧目的舞台。也许我会最终理解,为什么皇帝和他的皇后、妃子,都成了这座华丽之城的演员和道具。而我,皇帝深爱的人,又为何会被沉入这禁城中的水井里。也许从那一天开始,从我们进入汉人建造的城市和园林,以不竭的热情疯狂享用他们的丝绸和瓷器,被这些我们从未见过的物品绚丽的光芒所围困,从那时起,我们就已盲目迷失。也许我们从来都不是胜者,我们只是一群闯入者,被优雅萎靡的文化弄得头晕目眩,汉人开启了我们的欲望,然后以各种新奇的玩意儿满足我们,我们毫无戒备地沦为自己贪欲的仆从。

我们占有和使用汉人的一切创造,却要装出一副鄙视他们的样子。他们写一句诗,就能让我们的皇帝寝食难安,大动杀戒。我们收割汉人的头颅,焚烧他们的书籍、戏剧,抢掠他们的珍宝,我们将抢来的宝物装满了紫禁城,又建造圆明园,继续我们占有的梦想。我们屠杀他们中最优秀的分子,将所有汉人逐出朝堂,我们只信任他们中那些次品,让他们戴上我们赏赐的、插着羽毛的圆帽。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畏惧这块陌生的土地,畏惧他们身后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这也许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我们并不能胜任统治这样一个国家的重任。或许,我们已经预感到,所有华丽的开端,只是一个同样华丽的假象。

恐惧。恐惧是最终的根源。

七岁的时候,我并不认识恐惧。在伯父的后花园里,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害怕的。吃树叶的绿虫子,正在褪壳儿的蝉,草丛里的蚂蚱,池塘里的青蛙,雨季盛大的风声和倾盆大雨,还有最严重的东西——男人的装束。所有我姐姐害怕的东西,我都不怕。因此可以说,是后花园将我和姐姐区分开的,像南方和北方那样鲜明,像东方和西方那样明确。从园林开始,我们渐渐演变成截然不同的珍儿和瑾儿,珍嫔和瑾嫔,珍妃和瑾妃。我越是深入眼前无限的世界,我的姐姐越是远离我。她穿着干净的衣服,戴着与衣服颜色不相称的绢花首饰,端坐在凉亭里。她远远望着我。那些大人阻止小孩儿做的事,她都牢记于心,或者她天生就不喜欢与花园里的昆虫、鸟类相识,她害怕所有非人工的东西,她从一开始就知道恐惧的含义,并小心地使自己免于这个词语的伤害。所以,她的手不曾被植物锋利的叶片割破,衣服没有被蚂蚱肚里的汁水染绿过,她的皮肤不会被南方强烈的阳光灼伤,更重要的是,她永远不会因为这些事,受到照看我们的老嬷嬷的威吓。

虽然伯父和福晋放任我初到广州,两年里无忧无虑的玩耍,但他们并不想在教育上离经叛道,一切还得回到正路上来。简而言之,他们想让我知道,这世上有一个词,叫做恐惧。但即便是文师傅不轻易露出笑容的脸,也未能让我感到恐惧。他有足够严肃的表情和一丝不苟的着装。他还有一把据说杀过人的宝剑。即便是这些,也无法使我明白恐惧的含义。

文师傅的衣服都是旧装,他不像我们,只穿新做的衣服。虽然在将军府里住着,伯父也送给他不少衣物,文师傅时常穿着的,还是那几件旧衣。文师傅身上也极少配有饰物,饰物虽然好看,能显示身份,却让人不自由。文师傅住着的屋子,也是将军府里陈设最少的一间,文师傅让人搬走了他认为多余的家具,据说,是为了保持思维的清晰。文师傅唯一珍视的东西,是他的宝剑,这把宝剑悬挂在他屋子里最显眼的地方,一进门就能看见。他不会总将这把剑佩戴在身上,但是无论他到哪里,这把宝剑总跟着他。无论是进翰林院,还是后来成为太后黑名单上的人,受到追杀,这把宝剑,始终与他相伴相随。

我见识过文师傅的宝剑。当我想知道,一把杀过人的宝剑,究竟有何种不同时,我决定去看看这把宝剑。我九岁了,常常扮作男童,偷偷溜进文师傅的房间。我搬了把椅子,想要摘下墙上悬挂的宝剑。我听到背后有人说,你完全不必那样,你是将军府的千金小姐,你想看,自然是可以看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弟子的话,你应该恭敬地站在一旁,得到老师的准许。

我站在一边,等那声音的准许。

文师傅从墙上摘下宝剑,猛力拉开剑鞘。宝剑的寒光刺入文师傅眼里,使他立即变成了另一个人。他不再是伯父称赞的饱学之士,而是一名武士。这是一把普通的宝剑,银质的剑柄,剑柄上镌刻的兽纹图案几乎磨平。它并不如广州将军挂在腰间的佩剑那么华丽、精巧,可它是一把真正的武器。文师傅说,我的祖父是握着这把剑战死沙场的。虽然文师傅没有见过祖父,但他的脑海里存着一个画面,这幅画将一个英雄和一种血腥的死,镌刻在他的记忆里。这样一幅画让文师傅着迷。他很想跟我说说这件事,所以他才会让我过去,“来,看看这把宝剑。”银制剑柄上有些褐色痕迹。文师傅说,那不是锈迹,而是血的颜色。文师傅说,血有一种特性,就是当它与金属相遇,无论是铁,是钢,还是银,它都会渗进金属里,与金属合而为一,没有人能将武器上的血,真正清理干净。

文师傅为什么会跟我说到血?因为鲜血让人恐惧。然而我想知道什么是死,还有,为什么人们都对死避而不谈,死很可怕吗?

当鲜血流完时,人就死了。死是未知,而人们害怕的其实是未知。

文师傅终于找到机会跟我解释恐惧。所有的恐惧都是对死的恐惧。文师傅说。如果你在黑夜里,要去一个地方,你看不清方向,不知道自己会碰到什么,这种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恐惧了。所以,一个被宝剑刺中、即将死去的人,就是走在一条夜路上,恐惧袭击他,黑暗笼罩着他,他的恐惧在凝结、变硬,他流出的血将死的气息渗入对方的武器。所以,别成为那个倒下去的人,别用自己的恐惧去装饰对方的武器,别使自己的恐惧成为对方的勇气与力量之源。所以,珍儿,当你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夜路上,遇到恐惧时,别跟着它,去用它做点什么。用恐惧,你什么都可以做。你可以将恐惧转变为连同剑柄都刺入敌人身体的力量,就是别让它,变成贪婪。

文师傅端坐在自己的书斋里,眼前浮现出祖父将宝剑连同剑柄,一同刺入对手咽喉的情景。由于被经常想起,这个画面变得越发真实。真实到每个细节都栩栩如生。文师傅看到,两个搏杀的人几乎同时刺中了对方的要害,他们必死无疑。文师傅在寻找他们的区别。他想,其实并无胜利可言,他们的区别在于,他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的人世,是因为恐惧,还是因为勇气。

文师傅死于多年后一个阴冷的天气里。他躺在一间不起眼的屋子里,弥留之际。他的长剑搁在胸口上。他去了遥远而荒寒的北方,为皇帝向他提出的两个问题寻找答案。当他向皇帝复命时,他觉得自己带回的答案不够完满,不够准确,尽管,他为此丧命。那一日,在我聆听他遥远而不可留存的声音时,我无法感谢他,无法对他说,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他死去的瞬间,没有诅咒任何人。他变成白色的雾,离开身体,在意识到,他同样要离开那些终日盘踞在他脑海里的想法时,他许下了三个愿望:他希望记着他的人忘记他;希望知道他的人不要提起他;希望所有与他有关的文字记录,都化为齑粉。他不愿这世上还有人研究他的一生。有关他的一切,随着他的死亡,渐渐销声匿迹。多年以后,真像他希望的那样,人们忘记了他,他的名字只出现在这样的字句里:文廷式,清末光绪帝之珍、瑾二妃的老师。这是他愿意留下的记录,仅此为止。他不像我,即便变成鬼,也要在人间踟蹰。他的雄心壮志,这一世未完成的心愿,都放下了,就像他祖父的宝剑。他不像我,将自己留在咒语里,拒绝在轮回中被一次次改变,只愿意拥有一种人生,经历一次爱情,生一次,死一次,恨一次,将没有完全实现的爱,变成执着的咒语,一直尾随着改变了这一切的人。

当文师傅竭力想要区分出两种死亡的不同时,我已经离开他的书斋,走向自己的闺房。事实上我还是没有弄明白什么是死,而第一次,我仔细想了想恐惧。我想我不可能一个人走夜路,总会有人陪着我的。所以我不会恐惧。然而,仅仅几分钟后,我就知道了什么是恐惧。

傍晚时分,我在院中一棵桂花树下停下脚步,我觉出有一丝寒意晚风般侵扰我。我看到桂花树下站着一个少年,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等了我很久。他比我大几岁,衣着华丽,长着宽广的额头和尖尖的下巴。他的双眼漆黑如墨,在幽深的桂树丛中闪闪发亮。他腰中佩剑,手握玉如意。他笑着,问我是要如意呢,还是宝剑。他身上只有这两样东西,而一位公子遇见另一位公子,总是要有礼物相送的。于是,他要我挑选其中的一件。既然他认定我是一位公子,我就只能要宝剑了。于是,我说,我要宝剑,但是你要什么呢?一块手巾,还是一个荷包?在我低头取荷包时,我听到少年说,站在那儿,别动,我这就把宝剑给你。我站在原地,看着他从腰间摘下宝剑,捧在手里,向我走来。我们大概有五步之遥,他却越走越远,他越是走向我,我越是看不清他。虽然暮色渐渐罩住了我们的木楼,但光线不是问题,不是因为天忽然黑了,而是因为广州的天气太热了,他像一片正在融化的雪,变得更薄更淡。在我触到宝剑的硬鞘时,少年和宝剑一同消失,融进空气和他身后的桂树丛里。

那少年和他的宝剑,多像北方的一片雪花。

我九岁时,见到了我在十三岁时真正认识的皇帝。在文师傅跟我解释恐惧的那年,桂花树下的少年已经玩过当皇帝的游戏。在由王公大臣的孩子装扮成臣子的行列中,端坐着一位皇太后选中的格格,皇帝的表姐,静芬。静芬是皇太后选给皇帝的玩伴,但皇帝在第一眼看见她时,就不喜欢她。他想把这位在皇太后眼里极重要的女孩子,换成一位比他小几岁的公子,于是,他捧着一把宝剑,向他错认为公子的我走来。这是日后,我对这件怪事的解释。但这个解释并不能说明,我为什么会在广州的一棵桂树下,看见了远在京城,数年之后,才成为我的夫君的皇帝。我的确看见了。

福晋说,上天会在一个无法预料的时刻,偶然向你泄露一些秘密,这个秘密除非应验,否则是无法参透的。当我第一次从轿子里望着紫禁城里漂浮的奇怪雾霭,体会其中深刻的恶意时,我不会想到,我要见的,是在广州的热空气里,融化的雪花天子。

入宫

1888年,十七岁的光绪皇帝脸上流露出明显的忧郁。围在他周围的几个女人,却是花团锦簇,满面喜气。太监们站在体和殿门外,大公主,王侯的福晋,宫眷们,站在皇太后的左右。每个女人脸上,都溢出不必遮掩的喜色。为皇帝选嫔妃,是宫里最重要、最有悬念的节目,她们忙碌的眼神,在皇帝和秀女之间不停飘移。皇帝站在皇太后左侧,是这人群里最为瞩目的一个。他与她们格格不入,不是因为他是里面唯一的男性,以及身上明黄色的袍服,而是因为他的忧郁和沉默。一团乌云停在他的眉宇之间,让殿里的灯火为之暗淡。他不属于这个群体。他应该在别的什么地方,比如说,一棵桂树下,比如说,海边的一块礁石上。

在扬起脸之前,我闻到了桂花的香气。

殿里燃着的香料没能遮住这突然涌现的天然香气,它湿润,美好,带着让人着迷的甜味儿。我听到皇太后对近旁的荣寿固伦公主说,今天的香很特别,比往常要好闻许多。我听到女人们在闻香时,满意的叹息声。我扬起脸孔时,皇太后被这突如其来的香气迷住了双眼,桂花的香气将她带入幻境。我毫不怀疑我是进入了幻境,因为眼前的人,让我恍如隔世。如果我在九岁时就见到了皇帝,那么我看到的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安排与宿命。在皇帝向我投来的目光里,幻影与真实快速重合,雪花天子与皇帝重叠,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没有在我眼前变淡消融。从这一天开始,他深入我的记忆,成为我死与不死的理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