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34章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34章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帅,我要一名助手。”
  “谁?”
  “博士小姐!”


第五十三章 史塔西之母
  在后来的历史上变得赫赫有名而且令人生畏的史塔西机关,是诞生于赫斯曼在柏林的住处——就是海因斯贝格女伯爵在选帝侯大街的公寓里面。
  赫斯曼在柏林是个“无房户”,只是在大总参谋部的宿舍里占了个非常狭窄的朝北开窗的小房间。而且靠近岗哨,每隔四个小时就有换岗的口令声和皮靴猛砸地面的声音,非常吵闹。赫斯曼很不喜欢那里,所以在和克洛伊确定了关系之后,就毫不客气地搬进了她的大房子里。
  到了1918年3月份,赫斯曼的妹妹玛格丽特。冯。赫斯曼又和他的后妈一起来了柏林——这是在前线担任营长的老赫斯曼的主意,老赫斯曼想让自己的女儿有机会认识一些大总参谋部的未婚军官……在前线目睹了太多的德意志青年阵亡或残废,老赫斯曼担心自己年轻漂亮的女儿会变成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不过赫斯曼整天忙得团团转,根本就没有功夫过问自己妹妹的婚事。所以玛格丽特大部分时间都在陪她的母亲奥德娅。赫斯曼夫人(她姓赫许勒,有犹太血统)在柏林各处散心——她为儿子(是继子,赫斯曼的弟弟奥托)的战死而伤心难过,那个孩子和她的感情很好,他是她一手拉扯大的。但赫斯曼和继母的关系比较冷淡,她嫁给老赫斯曼的时候,赫斯曼刚满八岁,正沉浸在丧母之痛中,一年后他就去了格罗斯利希费尔德军官学校的少年班。
  但是赫斯曼在内心深处还是不得不承认,奥德娅是个相当让人满意的妻子:既是妖艳的女人,又是能干的主妇。他一直也想找个这样的老婆,克洛伊显然超过了这个要求。
  而今年只有17岁的玛格丽特则遗传了母亲的美貌,有一头棕色的波浪状长发,一对迷人的棕色眼眸,五官也非常秀丽。而且她也善于操持家务,能做出可口的饭菜,还会做衣服。
  如果不在柏林城里闲逛,这对母女就会呆在豪华得让她们惊讶(奥德娅虽然是犹太人,不过娘家并不富有,是波兹南的农民)的公寓里面做饭或是做衣服。
  这天,当赫斯曼带着卡纳里斯、卢森堡和一个身材高挑,穿着朴素的黄绿色裙装,长得有些普通,脸上带着点冷酷表情的女人回到公寓时。玛格丽特和奥德娅正好在家里改衣服——将一套属于奥德娅的裙装放大一些给玛格丽特。听到开门的声音,母女两人一起从她们的房间里出来。
  “路德维希,你回来的真早。”奥德娅用讨好的语气和自己的继子打招呼。她很想让赫斯曼放弃姓氏和继承权,入赘到高贵的海因斯贝格家去,然后让玛格丽特再去招个夫婿,但是又难以开口……
  然后她又同卡纳里斯和罗森堡打了招呼,还特别多看了长着张娃娃脸的罗森堡几眼——她和玛格丽特都挺喜欢罗森堡,英俊而且有才华,是莫斯科大学的博士。
  最后她的目光停留在了同赫斯曼一起回来的女人身上。“这位小姐是……”
  “奥德娅,你和玛格丽特出去吃饭吧。”赫斯曼没有回答继母的话,反而从口袋里摸出几张纸马克递给对方,“然后再去看场电影,阿尔弗雷德,你陪他们一起去吧。”
  “是,少校!”阿尔弗雷德。罗森堡一个立正,仿佛是领受了一道命令,随后就殷勤地陪着奥德娅和玛格丽特母女离开了公寓。
  “厨房里一定准备好了晚餐,我们边吃边聊吧。”赫斯曼打发走了后妈和妹妹,扭头冲着那个和她一起回家的女人说,“博士小姐,你看怎么样?”
  被赫斯曼称为“博士小姐”的女人名叫埃尔斯贝特。施拉格米勒。她是赫斯曼从尼古拉上校那里挖来的情报天才。
  不是玛塔。哈丽那种靠美色换取情报的“艳谍”,更不是詹姆斯。邦德那样的超人。而是情报网络管理和情报分析以及特工人员培训方面的专家。她是能培养出无数史塔西特工人员“特工之母”。
  这个二十七八岁,看上去有些冷冰冰的女人是尼古拉上校从“邮件检查局”中发掘出来的奇才,和克洛伊一样上过大学,是经济学专业毕业,会说四种语言。而且她还是个狂热分子,一心想要参军,还提出过去前线参加战斗的申请,但没有被批准。不过当她成为尼古拉上校的得力干将,并且主持安特卫普情报站和安特卫普谍报学校之后,所发挥出来的威力,显然要远远超过她在前线能起的作用。
  不过在赫斯曼看来,“博士小姐”在德国情报系统中的地位,恰恰说明了德国军方一直以来对谍报人员还是不够重视。在关键时刻无人可用——德国在这场大战中最出名的三个特工,巴龙。奥古斯特。施卢加是个七十多岁的老爷爷(1917年就病死了),是普法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老特务;玛塔。哈丽(1917年被枪毙了)也只是靠天赋替德国窃取情报;而第三位大名鼎鼎的特工就是“博士小姐”埃尔斯贝特。施拉格米勒了。
  “博士小姐,我想你知道战争要打败了吧?”赫斯曼从厨房取来了土豆色拉、摊鸡蛋、凉拌的蔬菜还有面包,以及刚刚煮好的咖啡,同两位超级间谍——施拉格米勒和卡纳里斯一起享用。
  有了这两人的帮助,赫斯曼的史塔西就不愁开不了张了!
  “是的,战争要输掉了。”施拉格米勒说起话来阴沉的,脸色也是冷冰冰的。“没有人可以挽回大局了。少校,你也不能……”
  她当然知道赫斯曼在俄国取得的成绩,不过她并不认为他是一个超级间谍,因为他在俄国搞得是政治而不是谍报。
  “但是我们可以为下一场战争的胜利做准备。”赫斯曼看着卡纳里斯和施拉格米勒,“谍报活动和其他军事行动一样,都需要长期投入精力和财力,不能到了战争爆发的时候才想到它。如果我们要赢得下一场战争,那么现在就要开始打造一个真正有用的,而且庞大的谍报机关了。这个机关,就是史塔西——波罗的国家安全局!同时,它也是总参谋部军事情报局最重要的下属机关,也是波罗的联合公国的秘密警察。”
  “秘密警察和谍报机关合一?”施拉格米勒仿佛来了点兴趣,“机关会非常庞大的,会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
  “是的,将来会有超过一万人为史塔西工作……这还仅仅是正式成员。”
  单纯的军事谍报机关可以比较精简,但是综合了秘密警察功能之后,组织必定会非常庞大,否则就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经费呢?”施拉格米勒是学经济的,考虑问题都是从钱开始,“一万人的机关,一年至少开销三千万马克。”
  赫斯曼取出了笔记本和笔,开始一边记录一边说话:“会有拨款……波罗的联合公国政府会给钱的,不过最多一百万马克,剩下的要通过俄德经济促进公司筹集。”
  “自筹经费?俄德经济促进公司是做什么的?能赚那么多钱?”
  “是做俄德贸易的,在过去的不到一年里,这家公司的纯利超过八千万纸马克。”卡纳里斯说。“现在公司的账上还放着七百多万金马克的现金!上万人是将来的事,对于短期内的机关来说,这些钱已经够多了。”
  “的确够多!”施拉格米勒蹙起眉头,“有了钱,人员呢?怎么招募和训练?”
  赫斯曼说:“要开设谍报和秘密警察学校,博士,你来当校长。至于人员招募……史塔西要成立专门的人事部门。”
  施拉格米勒看着赫斯曼,有些惊讶,“经费自筹,人员自招自训……少校,您要建立的是一个独立性极高的谍报和秘密警察机关吗?”


第五十四章 国家社会主义
  “博士小姐”施拉格米勒猜得没错,赫斯曼就是要打造一个高度独立性的情报机构。因为他知道,在德国战败之后军队会被套上枷锁,政府也会被捆住手脚。不仅不能拥有强大的对外作战的武力,连对内的镇压也会因为混乱的民主而变得无力——对内镇压听上去好像很邪恶,但是这一年多的经历告诉赫斯曼,对内镇压也是一国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从内部崩溃,就是对内镇压能力不足的体现!
  虽然帝国崩溃之前,民生比较艰难,食物和煤炭配额日益减少。但是比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日本和苏联遭遇到的苦难,现在德奥俄三国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天上不会往下掉炸弹,工业和农业基本还能维持,似乎也没有饿死什么人。
  另外,目前俄国布尔什维克统治区内,人民因为内战而吃的苦头,也远远超过了二月革命之前。但是苏俄并没有崩溃,因为他们有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
  而历史上魏玛共和国的对内镇压能力仅仅比俄国临时政府稍好,虽然能镇压纳粹党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暴动,但是却阻止不了这两个政党拥有准军事力量,并且将之用于选举和党派斗殴。
  在认识到了对内镇压力量的重要性后,赫斯曼决心要抓住眼前的机会,将史塔西建设成一个庞大而独立的机关,并且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目标有点宏大,实现它的道路当然也是曲折的。在1918年3月22日,赫斯曼得到了筹建波罗的国家安全局的正式命令时,这个在未来将会成为令人生畏的庞大机关的特务组织,还仅仅只有四名成员——局长赫斯曼少校,副局长卡纳里斯少校,训练总监施拉格米勒和秘书罗森堡。
  “今天先讨论大的原则。”赫斯曼一边喝着咖啡啃着面包,一边和自己的两个副手讨论成立特务组织的事情。
  “首先是独立性,没有它我们什么都干不成。”赫斯曼强调道,“其次是庞大,机构应该是一个庞大的组织,而不是一个袖珍型的谍报机关,它有很多能力,也会有很多成员。”
  “第三,机关应该有为之奋斗的主义,就像契卡一样……”赫斯曼指出,在苏俄,契卡的战士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卑鄙无耻的秘密警察,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因为他们都坚信自己是在为全世界最崇高的事业——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如果史塔西在未来也要成为一个能和契卡相提并论的机关,那么它也必须让自己的成员相信是在为某种崇高的事业而斗争。
  “我想王朝社会主义可以成为史塔西的指导思想。”埃尔斯贝特。施拉格米勒立即提议。她是学经济的大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和李斯特主义,后者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创立的经济学说。“这是唯一能够对抗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东西!”
  与亚当。史密斯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相左,李斯特的学说认为国家应该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应该主导工业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比财富本身重要得多。因此政府应该想尽办法促进本国的工业生产力,不惜使用关税保护和财政补贴等手段。
  不过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同,李斯特并不主张对经济的一切领域实行干预。他主张:国家的干预或管制只能限于部分领域,即“关于国民个人知道得更清楚、更加擅长的那些事,国家并没有越俎代庖;相反地,它所做的是,即使个人有所了解、单靠他自己力量也无法进行的那些事。”李斯特还具体提到了国家需要做的事情,包括:借助于海军和航海法规保护本国的商船;修筑公路、铁路、桥梁、运河、防海堤等基础设施;制定专利法和各项有利于生产与消费的法规;为促进本国制造业成长,实行保护贸易,等等。总之,国家的使命是促进财富和生产力增长,使本国由野蛮转变为文明,由弱小演化为强大。
  李斯特的观点在他生前虽然不受重视,而且还被当时的社会主流所排斥。但是在他死后(穷困潦倒中自杀),却促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经济上的腾飞——实际上后世所有在经济上实现起飞的后发国家,大多都是走李斯特的路线而成功的。
  而在德意志帝国的经济起飞之后,为了对抗工人运动的威胁,俾斯麦当政时期又开始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强力推出6000余条保护劳工的法令。让德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人民福利最好的国家。
  李斯特的国家主导经济的路线和俾斯麦的国家需要照看人民的政治理念,再加上普鲁士的军国主义,结合在一起就被一部分德国社会党人捧为“王朝社会主义”。而到了霍亨索伦王朝垮台之后,这种主义又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
  顺便一提:普鲁士军国主义、李斯特经济路线和俾斯麦推动的社会福利其实是三位一体的。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威权是推行李斯特主义和社会福利的政治基础,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