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主宰江山 >

第995章

主宰江山-第995章

小说: 主宰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塔列朗也头疼啊。不过他相信法兰西对比奥地利在波兰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法国与波兰之间还隔着一个德意志呢。

响亮的汽笛声中,列车停了下来。

塔列朗站起身来,接过一名随员递过去的礼帽,多罗赛夫人为他取下厚厚的皮衣,改而披上了一层相对薄一些的天鹅绒斗篷。

再对着镜子好好的整了一下自己的领巾,然后跟着随员走下车厢。

站台上已经有不少人在等候塔列朗,一些是法国在华沙的政府工作人员和少量的法国商人,剩下的则都是俄国人。

塔列朗没有在现场看到大公阁下,这很正常。

自从遭遇了那次刺杀之后,这位大公阁下就开始了自己深居简出的作息风格。

这次出面代替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迎接塔列朗的是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的弟弟康斯坦丁·恰尔托雷斯基,他是华沙的城防司令。

车站里,俄国人组织的欢迎人群并不多,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现如今波兰人对于法俄之间的邦交正常化反对声十分强烈,塔列朗此次华沙之行格外低调。

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和弟弟康斯坦丁·恰尔托雷斯基是波兰贵族议会派的代表,也算是亲俄派吧,这一部分人的政治理念是先通过和平的斗争手段让波兰赢得部分的独立,就像匈牙利与奥地利一样。这当中,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已经回到了亚历山大一世的身边,康斯坦丁·恰尔托雷斯基也被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委以重用。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今日不亲自到场,这的确有点规格底下了,但除了这一点,俄国人准备的还是很用心的。

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并不是一个懦夫,在战场上他表现英勇,几次亲上战场都表现出色。但再勇敢的人也不会希望自己毫无意义的死在刺客的手下。

所以在波兰刺客组织被搞定,至少是被重创之前,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是不会轻易地出现在公开场合的。

虽然这对外交礼节有点小不合时宜。

但华沙刚刚发生了刺客袭击事件,康斯坦丁还是安全第一。他可不是莽夫,他很勇敢,但绝不莽撞。

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派来的人里,以康斯坦丁·恰尔托雷斯最为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因为他站在最中间,左右人与他拉开的有着一定空间,更因为这个家伙的胸前除了一枚白鹰勋章以外,竟然还佩戴着一个波兰人在俄罗斯政府内部很难很难得到的勋章——安德烈·佩尔沃兹万内勋章。

这是俄罗斯帝国最高的奖章,就连他的哥哥都没有获得。

康斯坦丁·恰尔托雷斯,这个始终隐藏在自己哥哥阴影下的人,似乎有着非同一般的经历。

旁边一支军乐队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就奏响了音乐。当塔列朗走下火车的时候,站台上一片鼎沸。

塔列朗第一眼就看到了康斯坦丁·恰尔托雷斯基,两边彼此露出了亲切的微笑,现场乐声奏鸣,气氛好极了。但就在塔列朗陪同着自己的小老婆多罗赛刚刚向目标走出没几步远的时候,站台上的欢迎人群总突然响起惊吓声,一个人从中冲了出来,在周边的警卫全都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一个‘呲呲’冒着焰火的铁罐被他丢到了塔列朗身边。

“波兰万岁,独立万岁……”

那铁罐看着就像是从东方传过来的手炉子。在北欧的冬季里,很是有一些人爱上了这个。

“啪!啪!……”

噼里啪啦的枪声响起,刺客应声而倒。

但年过六十的塔列朗也没能躲开手炉,虽然他与多罗赛已经开始惊呼,但骤然剧变带来的惊吓让他们软了脚,短时间里根本动不了身子。周边的随从和使团成员也因为之前要突出塔列朗的地位而主动拉远了与他的距离。而且那手炉子才落到塔列朗的身上,还没等滚落到地上,就已经爆炸了。

就与那此刻被乱枪打到在地上的时间差不多。

“啊……”惊叫声迭起,站台上瞬间大乱。

塔列朗,法国的总理大臣,此次法国访问俄罗斯的代表团团长,就这样的在华沙这个沙俄重地遭遇刺杀了?

康斯坦丁·恰尔托雷斯基傻眼了。这可不单单是打俄罗斯的脸啊,这麻烦大了……

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伦敦华埠……

英国的伦敦,整个英吉利王国最最繁荣的城市。

华灯初上,一盏盏路灯亮了起来。伦敦华埠最主要的商业区爵禄街整个被掩映在一片灯光中,夜幕中远远望去,大片的中国古风建设和让欧洲人觉得刺眼的中国红让那里仿佛缭绕着一种朦胧而神秘的色彩,让人心向往之。

上世纪的中叶,一些来自中国东南地区的劳工和水手就流落伦敦,在伦敦的船厂区落户。到了满清灭亡时,越来越多的华人出现在欧洲,还有一部分有钱阔气的八旗子弟的出现,让伦敦城内的中国色彩变得越来越多的同时,中国餐馆也正是登陆欧洲了。

而随着陈汉的一点点壮大,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的形象和影响力在欧洲越来越大,也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涌入欧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之后,诸多原本定居在欧洲大陆的华人们都跑到了伦敦来。爵禄街一带开始出现不少上档次的中餐馆,因为中国文化对于欧洲人的影响在一点点增大么,中餐馆的服务对象从一开始的华人逐渐转变为华洋相结合。

同时,华人在欧洲也有了明确的定义,与旗人是全然不同的。一些在满清灭亡前就来到欧洲的华人也纷纷剪掉辫子,‘弃暗投明’了。置于这当中有没有原先的旗人,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再加上后来一些有钱的华人业主不断的向当地其他族裔收购商铺,诸多来欧发展的中国公司和商行也纷纷把爵禄街当做落脚地,华人势力俨然就占据了爵禄街一带,就连不少流落欧洲的旗人都围了过来。但华人和旗人之间的隔阂还是很大的,旗人聚集的地盘他们自己叫“旗营”,而华人汇聚的地方被叫做“唐人街”。不过伦敦唐人街至今没有被正式的行政边界。

陈汉在伦敦的驻欧办和使馆人员与唐人街联系密切,八旗宗社党就与旗营联系密切。这两边的矛盾是很难有调和的。

不过这点矛盾却一点也不影响这儿成为伦敦的不夜城。

以这条街为中心约一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林立着的大大小小的中餐馆、中国商行、中国银行、中国百货商店、中药药铺、医馆等,还有大量的妓馆,里头的MM来自世界各地,再加上大量的烟馆。

是的,烟馆。

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阿片可是西医中的万能良药。在中国草药的名头响亮西方世界之前,阿片就是西医中的圣药。把阿片溶于酒精,之后再按照个人喜好加点别的七七八八的东西,以防止使用阿片过量而中毒——过量的下场当然是死啦,那就是西方世界的万能良药。这也是现如今阿片在英国的主流使用方式。就算是现在,在大量的英国工人阶级家庭中,阿片酊依旧是家中常备的良药,无论是发烧感冒,头疼脑热,呕吐腹泻,失眠多梦,全都靠它。而给婴儿吃,是最寻常的做法。因为工人阶级比较穷,又没有正规的医疗途径,迫于生计又不敢误班,通常都是自己给自己诊断,当然诊断结果就是——不管什么病来点阿片酊就好了。

而华人的到来,还有相当一部分八旗子弟的到来,让英国的阿片市场生起了新的变化。吸食鸦片,跟服用鸦片酊相比,完全脱离了医学价值而纯为精神享受,所以它多少是不道德的。对于英国的中上阶层的人来说,在烟馆“吃烟”是一件挺见不得人的事情。

但是呢,这里有个但是——人都是有好奇心和叛逆心的,越不让玩儿的越好玩!

到现在,这一块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集吃喝玩乐、购物、商业、金融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繁华地带。

失意的人可以在这里排遣心中的郁结,得意的人可以在这里显示自己的情趣,在英国旅居的华人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点儿家乡的影子,纵然它很朦胧缥缈,追求新潮的情侣可以在这里体会异国风情的浪漫,就连那些收入一般般的人也能在这里的流莺和烟馆身上找到自己的乐趣。

特别是现在时候,临近年节了,整个唐人街是张灯结彩,披红挂绿,还不时的有公开的杂技、马戏和娱乐表演。

陈汉就要临到的帝位之交了,那就像是一支铺天盖地的大手,笼罩着全世界所有华人生活的地方。

每一个华人都在怀念他们即将离去的老皇帝,那是将中国从满清的愚昧统治中拯救出来的英雄,是让中国再次威凛天下的伟大帝王,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视他们的皇帝陛下为心目中的至高神佛。

在这热闹的街道上,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两张并不引人注目的东方面孔正顺着人群漫无目的闲逛着,其中年长一些的那个约莫有二十五六,而年轻的那位看上去不过二十出头。

可这俩人并不是普通的游客或职员,他们是附近一家华人学校的老师。年长的那位叫李寿,年轻的那个叫张玮,今年刚刚二十一岁。但已经拿到了国子监大学教育学院的毕业证书了。

随着在欧华人数量的增多,建立华人学校就是势在必行的事儿了,毕竟社会环境是有着很强大的同化力的。眼下的中国不是阿片战争后的东亚病夫,那些居住在海外的华人当然会教自己儿子汉语,让他们以母国为荣。但当地如果没有华人学校,这些孩子想要接受教育就只能去当地的学校上学,接受纯正的西方教育,这难免就会有同化。陈鸣是一个香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伦敦的华人学校早在二十五年前就正式建立了,迄今为止一共建成了七所,一所高中,两所初中,四所小学。

接受中国文教部和英国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是,这七所学校的老师80%都是由中国文教部提供,每年中国政府还会对这七所学校进行拨款,其用意并非单纯的维持七所学校的开办、存在,更大方面的作用是给当地华人的适龄儿童一个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

再加上眼下英国的教育环境是很落后的。现在的英国可没什么义务教育,半个世纪前的英国成人识字率只有15%,民众读写能力的提高主要是依赖于民间和信仰团体或是个人开展的慈善学校活动和星期日学校活动。很多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的小孩甚至都会出现想上学而不得的糟糕局面。

伦敦城内没上过学和不识字的孩子,遍地都是。陈汉的如此举动,具体的说是陈鸣的如此举动,那就是在欧洲人面前树立起中国高大的国家形象之余,还要让那些幼年或者是自出生日起就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下一代人,牢牢记住自己的文化、文明,记住自己的语言,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现如今伦敦的华人数量超过了三万人,适龄入学儿童超过四千人,适龄儿童的男女入学率高达90%以上,十二岁以下的幼儿入学率100%,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数字。

当然,这也跟陈汉提倡的义务教育有关,国家的义务教育也就负责到小学毕业。现在不是21世纪,陈汉也没能力负担得起全国初中阶段的学生花费开销,想要上初中,除了要考上之外,还要有足够的经济负担能力。而高中就更别说了,他们是有资格报考国内的大学的。虽然这很不容易,但也比英国要强。

英国人这些年的议会里,不停有人叫嚷着扩大大学数量,但整个英国,整个英格兰依旧只有牛津和剑桥两座大学,那也是叫人醉了。

不过顺应时代的发展,英国的大学数量虽然很少,但职业学院这些年里的发展倒是很快速。毕竟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实用性人才,职业学院就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专业机构。

李寿和张玮就是唐人街高中的老师,一个教数学,一个教历史。

李寿已经在英国待了四年多了,明年下半年他就可以回国了,而张玮却还需要在这里多熬几年。

但想要成为人上人,就要吃的苦中苦。职称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评上的,大城市的户口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落下的。这些就需要李寿、张玮五年的光阴去奉献,而且还不能敷衍了事,陈汉派去的学监会把他们每学期的工作情况汇报文教部的。

作为出身普通,学的又是教育专业的人,李寿、张玮能争取到来英国的机会那也是考出来的。

“这爵禄街是一天比一天热闹啊,这景象比京城也不差多少了。”

张玮左手拎着一包杂货,右手拿着一个肉夹馍,一边走着一边吃着,是满口流油。在爵禄街,进餐馆里吃饭是一回事,但他更喜欢靠路边小吃来解决自己肚皮发饿的问题。

“也就是这巴掌大的一块地儿。”李寿手里拿着一张报纸,《泰晤士报》的增刊,是关于不久前震惊欧洲的华沙火车站刺杀案的增刊,就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