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镇国公主GL >

第201章

镇国公主GL-第201章

小说: 镇国公主GL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廷经营管理,所得钱帛,全部入归地官。陛下竟也答应了她的胡闹,现下已在前面折腾着做起来,本月便可开出第一家店铺。”
  崔明德看了她一眼:“王妃对公主的事,知道得倒是很清楚。”当今这位陛下虽是女主登基,亦默许御前女官等与闻政务,却依旧将前朝后宫分得极清楚,除去皇帝分派之外,各人只知各人分内之事,如设商行这等小事,长乐公主不提,后宫中绝不会提前知道,更何况韦欢较之于自己,居处更深、与前朝几乎没有往来。
  韦欢轻笑道:“你对独孤绍的事,知道得不也很清楚么?”
  崔明德淡淡道:“我所知的一切,不是来自台阁中的公文,便是阿绍自己告诉我的。”
  韦欢不自觉地抿了嘴:“我向她身边人打探消息,她也是知道的。”
  崔明德便不再提:“设国有商行?所以日后,是归地官还是…内廷?”
  韦欢道:“没见到奏…没听太平说过,目下还不知道。不过这些人嘴上说得光明正大,实际上最是见利忘义,若这商行没什么赚头倒还好,若是真有些可看之处,只怕最后归属上会有好一番争执。”
  崔明德轻轻点头:“若真能做好,倒是一个小小筹码。”
  韦欢撇嘴道:“武承嗣想立为太子都想疯了,近一二年看见姓李的都恨不能要就地棒杀,太平为三郎挣了这许多名声,他现在还不知怎么恨她呢,可这件事上,却一句话都没听见他提,你觉得这是好事?”
  崔明德道:“他祖父是商贾起家,到了自己,却看不起本家的勾当——殊不知商贾与稼穑一样,看似贱业,实则都是国之基石,若没有民人稼穑,商贾行商,则满朝文武的衣食俸料何来?国家要打仗,兵粮马秣,又从何而来?”
  韦欢若有所思:“朝堂被诸武把持,又有那么些礼法规矩,太平若一开始便插手台阁,实在不易,倒不如从他们的手伸不到的地方入手,譬如军中,譬如…商贾——这真不是你教她的?”
  崔明德道:“不是我,不过我大约知道是谁——你应当也知道。”
  韦欢偏头想了一想,向仙居殿的方向一看,又看崔明德:“所以依你之意,她这一着,倒未必就是昏招?”
  崔明德道:“我未见她的全部打算,不能确知结果如何,不过此事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一则她是打着为国筹饷的名义,虽是商贾之事,总还有个大义名分在,再则…她是皇女而非皇子,虽是参政上有许多掣肘,可在别的事上,反倒有些便利。何况此事若真做得好,未必就不牵涉台阁了。”
  韦欢拿眼看她:“地官?”
  崔明德道:“不止地官,还有春官。”
  韦欢略想一下便即明了:“春官管礼义教化,衣裳服色亦在礼制之中,以此而言,这国有商行若交给春官,也不算全无依据。这事但凡做得好,每年有二十…不,十万贯的入息,便值当一个郎中了,若是能再多些,便是侍郎也要眼热——哪怕只有十万贯,这又不是税赋,各有明账核对,克扣起来实在容易,到时层层经手,自上至下,都要受这一笔钱的惠,虽不见多,春官却是个冷衙门…”她忽然蹙了眉,改口道:“太平不会答应的。”
  崔明德道:“若是只得十万二十万,自然是这个办法,若是更多些,自然就不一样了。办这商行是为的支援军饷,数万贯只能养一至二万之兵,数十万贯却可养一州乃至数州之兵,到时一军总管的粮饷皆仰赖于此,若是能归春官而非地官。”她住了口,微妙地想起了那个人,恰在此时,韦欢已悟道:“既是粮饷,为何不能归夏官?”
  崔明德点头:“地官、春官、夏官,都有理由,端看陛下的意思,而此事既是自公主始,她想将之归于何处,陛下多半还是要思量思量的。”
  韦欢轻笑道:“还不知这事能不能成呢,若是没这事还罢,了不起她自己出几万贯把这事交代了,也就是卖些田亩庄园,省吃俭用几年而已,有了这事,最后没有入息,徒惹人笑!”一面说,却已不知不觉捏住了自己的衣角,片刻后叫过在不远处警戒的七七:“你叫人再去打听打听,这店铺将开在何处?什么时候开?若是衣裳好,多买几件亦无妨,和无生忍那里也说一句,叫他和同僚多提几次——罢了,他提总是怪怪的,还是和阿嫂带个信罢。”转头来看崔明德,似是想说什么,打量一番,却又忍住,只道:“当年我阿娘去世时,我也和你差不多模样,瘦得走路都能晕过去,到最后担心受累的却还是我阿兄。你阿兄担不担心你我不知道,只是你偶尔也想一想独孤绍。”
  崔明德怔了怔:“多谢。”
  韦欢道:“不必谢我,要谢便谢太平罢——若不是为了她,我一句话也不会和你多说。”
  崔明德轻轻一笑,望了她一眼,半晌方道:“长乐公主脾气虽好,却不是任人摆布的人,你…好自为之。”
  良久,韦欢道:“独孤绍也不是任人摆布的人,可你…还是会迫她嫁人生子。”
  崔明德沉默了。


第328章 交接
  征奢侈品税这主意我早就想过了; 只是一直没什么好时机; 到现在提却正好——一则我虽打了个大义名头经商; 却毕竟不能长久经管,而这“国企”短时间内可以挣钱; 长期如何,则前世之经验分明可证; 与其令国家垄断此等行业; 倒不如交还民间,国家坐等收税,反倒长远,形成定例,令大臣们知道有利可图; 对商贾之事不那么抵触,亦有利于商业繁荣;二则征税之举; 恰更能证明奉天服饰局经商为公之心,朝中对母亲允准官府开门做生意本还有些非议,等到征税的律令一出来; 从此不但没有理由将之关闭,反倒恨不能要令其千年万岁,长长久久地盈利下去;第三却是我的私心,奉天服饰局初时虽说收入交予地官,却未必便由地官全权管理,认真要说,交给春官或是夏官也不算毫无依据; 到时我自可借着这小小奉天局向他们卖个人情,顺带安插自己的人手——可同时也会得罪地官,征收税赋,便是又向地官卖了个好,他们有了税收这项大收入,自然不会再斤斤计较于这小小奉天局的归属。
  母亲不但想到了征税的好处,还想到了更长远的地方,笑眯眯地看了我一眼:“名为‘奢侈品税’,是不是除了衣裳之外,酒也可征税,金银玉器也可征税?”
  我道:“那是自然。不单是对这些征税,对胡商们贩进中原的货物也一概要抽税——不过对于有功劳或是有爵位的那些,可以先不收缴。”
  母亲笑道:“然则功劳爵位,都由朝廷来定,是么?”
  我笑:“不止如此,胡地输入中原的奢侈品,亦要交额外之税,不过若是特别申请过,可以少交或不交税赋——只要他们肯到当地官府登籍入户,记为‘少数民族’。”
  母亲若有所思:“少数民族?”
  我道:“陛下富有四海,天下之大,无不为陛下之臣民。中原之民如是,胡人亦如是。故不应以从前‘城傍’旧称称之,而代之以‘少数民族’,登记为‘少数民族’的人,子弟可以优先入中原之学,学中原之礼,税赋上给予减免,选官时给予优待,唯一的要求,便是每年一次,到官府登记本族人口、籍贯、居处之地,在籍之人,不但可以得到税赋减免,逢大庆贺,还可获官府赏赐。”
  母亲微笑道:“说下去。”
  我道:“除去少数民族之外,朝廷亦可特旨免一些外藩的赋税,总看其诚心大小,诚意如何。而本国输入外藩的奢侈品,则一概免税,不但免税,朝廷还可以适当地给一些赏赐,奖励他们将货物卖到外国。”
  母亲微微颔首:“此举与独孤绍和崔明德从前所上之边策可一体实行。你倒是算得很精,本来笼络边地,还要耗费国帑,现在却是一文都不消出,只要几封文牒,便可令他们争相依附。”
  我笑:“若民人无钱,则谁买这些奢侈之物?国家不强,怎能令外藩争相到此做生意?可见到底还是阿娘将国家打理得这样好,国强民富,才有儿精明的机会。”
  母亲被我拍得面露微笑:“我知你是个小促狭鬼,一拍马屁,便是要和你娘要东西,说罢,这回又想要什么?”
  我一本正经地道:“都是真心实意颂赞阿娘,绝不是为了要阿娘的东西。”见母亲满眼不信,方笑道:“东西自也是想要的,不是什么大物件…就是要去西京开分店,局中人手不够,求阿娘自宫中拨四五百人,临时凑个数目。”
  母亲瞪我一眼:“开奉天局的时候便自我这讨了六百个手艺精熟的女婢,闹得好几处和我抱怨没人使唤,新做的衣裳都不及外面精致,你还要来讨?”
  我忙道:“这回不要熟练的人手,只消是十四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略灵巧些的就行,我机器都有,现叫人教她们去,一人造作一部分,不需要什么技艺。”
  母亲依旧不许:“说得倒是轻巧,‘略灵巧些’,若一下能找出这么些得用的,两省何至于年年抱怨没好人使唤?”
  这倒也在我意料之中,我笑着上前,靠在母亲身畔,两手去扯她的衣摆:“那怎么办?机器已造好了,店面也看得了,难道一下子又不开了不成?”
  母亲反应过来,斜眼看我:“你有何高见?”
  我笑嘻嘻道:“高见不敢当,只有些浅薄的想头——儿想公开向市面上招人。”洛阳这边所用良家都是由官府指定,如徭役一般摊派的,到了京城,我却想变上一变。
  母亲微蹙了眉看我:“在市面上招人?”
  我笑:“有了阿娘,奉天局在神都人尽皆知,在西京却未必,公开招人,闹出些动静,可为奉天局做些传扬,令别人知道有这么一处地方。”
  母亲淡淡道:“公开招人,则等同于告知天下女人也可以正大光明地挣钱,为数还不在少,此外若别家起而效仿之,则市井女子,许多都可以出来做工,不必一定囿于内帷,是么?”
  我强笑道:“哪有阿娘想的那么多,儿只是想为奉天局挣些名声。”
  母亲闭目不言。我又扯着她的衣裳撒娇道:“阿娘。”将脸贴在她腿上反复磨蹭,蹭了半晌,她却不但不为所动,睁眼时声音反倒严厉了些:“奉天服饰局之事,你做得很好,赐实封三百。这一年中你辛苦了,回家好生休息几日,奉天局之事不要再管了。”
  我大惊失色,跪直身子唤了一声:“阿娘?”
  母亲瞥了我一眼,一手轻轻在我脸上一抚,我以为她已心软了,可说出来的话却是:“奉天局既是你所创立,内中自是你最熟悉,回去想想,看谁可为接替,拟一札子,直接递进到宫里,尽早交接了罢。”
  作者有话要说:  阿允解密时间:
  问:大家想知道为什么上官婉儿死了这么多次都还活蹦乱跳吗?
  答:因为则天陛下有特殊的让人“死”的办法。


第329章 既得
  我算是知道李晟和李睿当年是什么滋味了。前一刻还神采飞扬、意气风发; 以为自己能大展宏图、试手天下; 后一刻便倏然一切成空; 茫茫然竟不知该何所之。
  我甚而有些佩服李晟,他最后那几年几乎日日都是在这样的茫然中度过的; 若换作是我,恐怕早就支持不下去了; 他却还能在困苦中挣扎求生; 临别京城时还有心嘱咐我照料李睿。
  他是不是早就料到李睿迟早会被废黜?又是不是早就料到做母亲的儿子没什么好下场?
  我与这位曾经的太子哥哥相处不多,感情亦不甚深,然而他已死了这么多年,我却依旧会时不时地想起他来,而且也越来越觉得; 若他能顺利登基,可能会是个好皇帝——然而母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母亲是自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人; 将一切威胁早早扼杀是她的原则,哪怕这威胁是她的亲生儿子,她的长子; 她曾经的一切希望。
  却不知今日,是我还是我提议的事,让母亲轻微地…感受到了威胁?
  我漫无目的地在宫中走着,屏退从人,一如少年时。可少年时候还曾有新选进不懂规矩的宫人向我偷偷张望,好奇地猜测我的身份,也常有人行礼时悄悄皱皱鼻子、撇撇嘴巴; 到现在却是宫中无人不知我是谁,一路过去,远远便见宫人内侍行礼如仪,恭恭敬敬,没有丝毫多余的动作。我只能苦笑揣测,想必是年岁赋予我的威严罢。
  多半是因道路实在太熟,不知不觉中我竟又绕到了百孙院门口,在门口立了片刻,迟疑着未曾进去,忽见内里闪出一个人来,将一只小暖炉向我手上一塞,恨恨道:“出神也不会选个时候,这么冷的天,就在我门口这么站着,冻坏了我向谁分辩去?”
  我不意阿欢竟在里面,一把握住她手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