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镇国公主GL >

第200章

镇国公主GL-第200章

小说: 镇国公主GL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自荐,或向她推荐自己的子侄——好似她已年老色衰,就合该单为着一个俊秀的容貌,或是雄大的“器具”,去将就那些文不成武不就的酒囊饭袋一般。
  她微微地眯起眼,偏头看向身边的婉儿,旁人都忙着赞颂恭贺,这小东西却一晚上都沉默寡言,非要自己追问,才不咸不淡地夸了一声,着实令她心生不悦,然而一回头看见这小东西痴迷的目光,她得意之余,竟又生出几分说不清的情绪。
  小东西已到了她写那首诗时的年纪了。
  她经历了这么多的岁月,连皇帝也做了许多年了,却依旧忘不了当年在灯下含着泪,一字一句斟酌词句时的场景。
  她自十四岁便入了宫,凭借家世美貌,初入宫便封了才人,以为从此前方便是康庄大道、光明坦途,仇人们将为她的步步高升而忏悔战栗,亲人们将因她的飞黄腾达而鸡犬升天。太宗的年纪足以做她的父亲,她却丝毫不曾嫌弃自己嫁给了这样的夫君,全心全意地侍奉着他、尽心尽力地讨好着他,在他面前卖弄才学、鼓文弄墨。
  可这些孩子气的讨好并未换来预想中的远大前程,十余年后,她依旧是一个名分低微、侍奉笔墨的小小才人,与初入宫时不同的是,她已年长、色衰,宫中人看穿了她的底细,知道她再无得宠的机会,初入宫时希冀曾有多大,到那时悲伤彷徨便更数倍于之。
  然而也幸亏她是侍奉笔墨的才人,才得以遇见当时还正年轻的太子,未经世事的小小少年有一个霸道的母亲和一个雄才伟略的父亲,还有好几个雄心勃勃的嫡亲兄长,以为这世上的女人都该如他母亲,男人都该如他父兄,直到遇见了经时磋磨、温柔恭婉的她。
  她紧紧地抓住了这一根救命稻草,日夜琢磨他的喜好,伪装成他所喜欢的模样。他则越陷越深,热烈放纵无以自拔。
  他们在先帝的病榻前眉来眼去了将近一年,小心翼翼地躲避着宫中的各种眼线。郑皇后晚年无宠于先帝,又自囿于世家闺范,向来足迹不出前朝,她则一面以恩威笼络宫人,一面对小太子恪守礼教、自居身价,眼看年轻的太子被她惹得意乱情迷、轻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却逢先帝驾崩,一纸遣散出家的教令,便令她的一切谋划全部成空。
  她不得不从头再来,千辛万苦地维持着皇帝对她的思念,小心翼翼地避开太后的追查。年轻的皇帝受着母亲与大臣们的两重逼视,做事迟疑又软弱,她百般诱劝,最终凭一首《如意娘》才将他的心挽回来,感业寺一遇,她幸运地怀上了身孕,被遮遮掩掩地接入宫中,安置在别苑,自那时起,石榴裙便在宫中大行其道,而她反而别出心裁,穿起更端庄、更温柔的衣裳,装起了恭顺淑柔的大家美人。
  往事如风,一阵吹过,便已是三十余年。
  三十年后,她的宫中也有了年近三十的美貌才人,到了半年轻又不年轻的时节,有着一腔才气,怀着家族血仇,却不得不守着一位年迈腐朽的帝王,日复一日地熬着日子。这位皇帝不但没有一位年轻的太子可供人勾搭,甚而连她自己,也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皇帝,虽也装模作样地封了一个后宫,却是中看不中用,远不及当年的太宗,至少还能给她们一个缥缈的念想。
  她无端地生出些许烦躁,恨自己为何不能身为一个男人,然而倘若她真生成了一个男人,恐怕这大周天下,也轮不到她来坐。
  祸兮福兮,阿谁能知?
  酒意上了头,她沉甸甸地仰倒在床,明明疲惫已极,却还迷迷蒙蒙地想着往事,无论如何也睡不着,小东西在这时候也恭顺依旧,一丝不苟地替她理顺被褥,奉她安歇,她心中有无数思绪,或欢喜或忧愁或眷恋或厌倦,总无稍息,三十岁灯下苦思动人诗句的她亦在眼前挥之不去,那时的忧愁彷徨历历在目,而她自己曾反复吟诵斟酌的诗句,忽地都换成了婉儿的声音:“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她在心中轻轻地叹息了一声,直愣愣地去看婉儿,这小东西本未画浓妆,侍奉了她一整个日夜,到如今妆容半褪时,竟露出了些许疲老之态,眼角细细的皱纹泛出来,远已非十四五岁青春水嫩的光景。
  她心情复杂地看着这跟了她十几年的小才人,半是试探,半是认真地问:“婉儿,你怨我么?”
  小东西仰着头看她,眼中满是惶恐,这固然是她十几年来悉心□□所致,她此刻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刚想说“罢了”,却听这小女娘轻轻启口,低声回答:“怨。”
  她的困倦之情不翼而飞,陡然坐起,直勾勾地去看这小东西,含笑挑眉:“哦?”


第326章 心魔(二十一)
  不知是因醉了,还是因着石榴裙的缘故;她的眼神不再锐利;神情也前所未有地柔和。有一瞬间;婉儿甚至以为她是真心的。
  婉儿已做了十余年的才人了。最初时固然惶恐战栗,数年之后;却早已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然而正如她所说,十余岁时,才人乃是高位;到了近三十岁;便显出尴尬来。
  才人也好,承旨也好;受宠的;不受宠的,说到底都不过是个五品的侍儿。侍奉的人是皇帝;做的是中书舍人的事;参政议事形同宰相,许穿朱紫,可那又如何?名分上;她依旧不过是个五品。
  徐长生姊妹也是五品。
  婉儿知道自己该知足。她自出生便在掖庭;从小到大,身边的宫人,便没有哪个是真正快乐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拘在小小的天地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着身边熟悉的面孔被琐事消磨,不熟悉的面孔变得熟悉,运气好些的,记不得自己的父母家乡,懵懵懂懂地在宫中长大,说着官话,以宫苑为家,运气差些的,对家乡和亲人尚有记忆,人前欢喜,人后垂泪,乡音渐改,故土难忘,若有同乡倒还好些,可相与结交,哪怕说些同乡的土地、趣事,亦是聊胜于无,若连同乡都没有,就只能在不见天日的后宫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人前欢喜,人后垂泪,眼看着大好光阴与年少时的意气憧憬一点一点地都被抛送在这深宫中,磨到最后,变成一方官立墓碑,除去开头张王李郑的姓氏外,文字格式,毫无分别。像婉儿这样,十余岁便能在御前有一席之地的,已属凤毛麟角。
  可婉儿还是不甘心。离得越近,见得越多,便越不甘心。她已非少年,知道这是那个人,那位武后,那位陛下、圣神皇帝,“她”的惯用伎俩,以官爵权力,徐徐引诱,导人入彀。她也知道愈进愈险,人在高处,举步皆难。可若是旁人能做,她为何不能做?“她”能做,她为何不能做?
  上官婉儿亦非无名之辈,天水大族,经学门户,宰相之孙,公卿之甥,幼诵经书,长习吏事,明六坟之典,能飞白之书,虽不及“她”之杀伐决断、英敏果毅,然而登不到最顶峰,登至其次、其三、其四,也总胜过在“她”面前匍匐仰止、籍籍没于群峰之间。
  婉儿听见自己的心在徐缓地跳动,一下一下,清晰且有力。她垂下眼,手捏紧衣袖,轻轻道:“怨。”
  那个人倏然之间便没了醉意,自床上坐起,眸光中满是探究与权衡:“哦?”
  婉儿不易察觉地扯起嘴角:“妾记得陛下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孟子亦云,‘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她”果不其然地露出些怒意,然后说出的话却微妙地离了些题:“你的意思,朕…对你不好么?”
  婉儿轻轻抬头看她,她高坐床沿,自上而下地看着自己,许多年前,她这样向下看时婉儿会心生畏惧,许多年后,婉儿虽也会畏惧,可却再不如从前那般畏惧:“陛下觉得呢?”
  她看见这位陛下蹙了眉,似是深思,毕竟是中酒时候,扶着床沿的手轻轻颤抖,轻轻抬起,扼住婉儿的喉咙,却并不曾用力:“你…不过嫌弃朕不是男人。”
  婉儿轻想了一想,明白了她的意思,将头一抬,迎着她仰出脖颈道:“妾曾恨自己不是男儿身,不能名正言顺地以国士而待陛下,却从未恨过陛下…不是男人。倘若陛下是男人,则妾等纵是杜衡芳芷,终不过内廷妇人,困守后宫,无缘史册。正因陛下是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女皇帝,才有妾等出头之机。”浅浅一笑,半带着小心,半带些玩笑地道:“更何况,陛下是如来转世,岂是世间俗男女可比拟的?”
  她露出了笑,松开手,斜靠向床沿,另一手来抚婉儿的脸:“上官…婉儿。”酒后嗓音,略带着些低沉,听着却格外温柔,婉儿大着胆子向她膝行一步,将手伸出去,搭在她的腿上,她的手掌自婉儿的脸颊上收回,慢慢覆上婉儿的手,捉住、提起、放开:“若是不愿,就不必做了。”
  婉儿自她眼中看见了熟悉的情绪,不动声色地将手搭回去,开始解她的衣带。
  她淡淡一笑,不再阻拦,任婉儿如常服侍毕了,意似困倦,略挥了挥手,婉儿便缓缓起身,扶她躺倒,为她掖好被角,悄然无声地退出,将及帐幔,听见她又叫了一声“婉儿”,便扬头驻足,听她轻声道:“日后你若无事,或是应邀饮宴,或是出游踏青,便同朕来报备一声,准你…出宫。”


第327章 青梅(八)
  天已悄悄地冷起来; 长廊临着洛水; 比起别处; 又更添几分寒意。因着这份寒凉,长廊四处静静悄悄、杳无人声; 越显得清寒彻骨。
  崔明德静静地立在长廊上,凝望远方; 久久未曾发声。
  崔氏虽在祖父一代便已大部迁入西京; 亦在郊外立有祠堂与陵园,可祖父遗言,务必要葬回清河,崔明德知道这不单是因眷恋故土,多半还有令父亲远离朝堂、回乡自守的意思。偏偏父亲不懂个中深意; 见子弟们在朝中前程甚好,有意更改祖父身前留下的“各谋己身、亲而不昵”的筹划; 借着祖父之丧,与族中人多有联络,又端起族长的架子; 或公开或隐晦地与已登高位的族人示意,倩他们多多提拔亲族,自己亦以身为则,刚承袭了爵位,便去李昭德几个的门上走动,想令几位丛侄绸缪京县。崔明德委婉地劝谏了几次,父亲不但不听; 反而拿“闺范”“女则”等大道理来约束她,族叔崔秀直截点醒,父亲则反倒怪他不肯提拔子弟。幸而父亲办事虽糊涂,孝道上却从不曾亏欠,算来祖父停灵日满,他当已亲自启程,护送棺柩回乡,不致淹留神都,搅扰是非。
  祖父过世已有一段日子,崔明德哭了些时候,到现在终于不再会一想起逝者便悲难自抑,只是每每想到自己那资质平庸的父亲,便忍不住要蹙眉长叹。
  连父亲也不知道,祖父曾经有过改立族长的主意,可是祖父所看上的族叔崔秀亲缘既远,年纪又轻,祖上还未曾有高官显爵,实在难以服众,是以这心思只能和崔明德悄悄一提,此后便再无下落。
  一向对她宠爱有加、从不曾以她的女儿身为憾的祖父,唯独在那一次,说了唯一的一句:“你若是男儿,该有多好。”
  那也是崔明德自小到大唯一的一次,恨自己是个女儿。
  到现在这些怨恨早已为岁月所磨灭,只是崔明德依旧记得当时祖父那疲惫又失落的神情,他为崔氏操了一辈子心,千年门楣传到他手里,终于自累叶衰微的颓势中走出来,子弟渐次读书科举、入仕上进,在清流中享有盛誉,在权贵中亦不乏令名,男婚女嫁,皆是高门大户,贫寒族子,亦有出人头地之机,自太宗至如今,宫中变乱纷杂,宰相争斗剧烈,王氏、李氏韦氏、薛氏、郑氏、博陵崔氏,都颇有受累败北、一蹶不振之房,唯独清河崔氏,只牵进去几个年轻子弟,未曾伤筋动骨——可惜到了老来,却后继无人。
  崔明德闭上眼,听见身后刻意加重的脚步声亦未睁开。脚步声愈近,声音的主人身上香气清雅,说出来的话却全称不上“淡泊”:“太平卖衣裳这事,是你撺掇的?”
  崔明德睁开眼,继续向远处眺望:“什么卖衣裳?”
  韦欢深吸了一口气:“你不知道?”
  崔明德摇摇头:“我有月余没见到她了。”迟疑片刻,到底是问:“怎么了?”这位公主行事虽常出人意表,大体分寸却还是知道的,大约不会自降身份,做这些商贾买卖之事,自污名声——除非她又有了什么奇怪的主意。
  韦欢听说不是她,反倒刻意露出些愤慨来:“她向陛下进言,说要为户部筹措边疆一万六千人的军饷,陛下答允之后,便上表请设一个‘国有商行’,说要以朝廷经营管理,所得钱帛,全部入归地官。陛下竟也答应了她的胡闹,现下已在前面折腾着做起来,本月便可开出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