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盛唐夜唱 >

第102章

盛唐夜唱-第102章

小说: 盛唐夜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为何要有话说?”叶畅奇道。

  “夏卿这番话,难道你不欲有所驳斥?”

  很显然,玉真长公主是希望叶畅能与王缙激辩的。

  “某幼时脾性极大,动辄与人争执,家中族老曾劝某勿与人争。”叶畅微笑道:“某便回道,他人谤我,故与之争。法师可知族老是如何劝某的?”

  玉真长公主来了精神:“请说。”

  “族老道,疯狗咬人,此为常理,岂有为疯狗咬者,反咬疯狗乎?”

  “叶十一!”

  王缙闻语大怒,这不就说他是疯狗么?

  旁边的王维颇为无奈,起身向着双方拱手:“休伤了和气,休伤了和气……夏卿,你年长,岂可如此说叶郎君,叶郎君,舍弟只是脾气不好……”

  他两边都劝,却是两边都劝不住。

  王缙自恃兄长在玉真长公主眼前不一样,他回头对玉真长公主道:“法师明鉴,此人所学,不过是公孙龙白马非马之术,诡辩罢了。此人不学无术,那《绣像三国志评话》便是其一手刨制,不唯信口雌黄曲说历史,而且至谬种流传颠倒黑白!”

  好大的帽子!

  叶畅摸了摸自己的脑袋,仿佛王缙一番话下来,就有无数顶大帽子已经飞到了他的头上。

  王缙知道他能言擅辩,因此不等他说话,只是换了口气,然后便又道:“此人斗鸡促织之徒罢了,能入法师别业,已经是邀天之宠,却还敢在法师面前口出恶毒之语,以污仙子之耳,正如其在三国评话中擅创句逗标点,以乱文章本制一般!”

  叶畅又吸了口气,没有想到,广受欢迎的《绣像三国志评传》,竟然也是自己招来王缙敌视的原因之一。

  不过他敏锐地听出,王缙激烈反对他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绣像三国志评传中所使用的标点——对于横向印刷,王缙倒没有说什么。

  这是自然的,横向还是竖向,只是一个阅读习惯问题,而标点符号却意味着对圣人经典的部分解释权。敏感一些的文人,都会知道孰轻孰重!

  “竖子,还不退下?”

  大约是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全部发泄出来了,王缙一拂衣袖,指着叶畅喝斥道。

  此院中不仅仅是玉真长公主,陪同玉真长公主于此宴乐的,还有不少人,其中大多都是文人儒士。

  或许是为王缙言辞所动,这些文人儒士中部分起了同仇敌忾之心,王缙拂袖之后,他们竟然一起挥臂拂袖,大声喝斥:“竖子,还不退下!”

  叶畅第三次吸气。

  然后,他上前一步,正待开口。

  这时,他旁边一人却大步向前,声音清正:“王夏卿此言差矣!”

  发话的是杜甫,在众夫所指诸儒鄙弃之时,他竟然挺身而出,站在了叶畅身边!

  他进来之后,一直沉默少语,给人一种木讷老实的感觉。叶畅与他的交情并不是很长,也没有指望这位诗圣真的会维护自己,事实上在这种情形下,杜甫不与他保持距离,就已经是要有勇气了。

  但杜甫在叶畅正要独自面对诸多喝斥之时,却站了出来,同他站在一起!

  杜甫既然开口,叶畅便没有急着说话,只见杜甫也是吸了口气,然后道:“某与叶十一结交时日尚短,却知道其人德才兼备,非俗流可比。论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叶十一虽是隐居于卧龙谷中,修武、武陟二县百姓,受其恩德者不计其数!甚至有远人亦闻其德,遭遇不平,便来请计。”

  “论才,叶十一诗文传世者虽不多,但题风陵渡、题青龙寺塔二诗,兼陋居铭一文,已天下闻名矣。方才我入内之前,便隐约听得院中有歌夕阳无限好者,此岂夏卿郎君所言不学无术者?”

  论完才与德,杜甫话锋一转:“叶十一性子好谑,便是为《绣像三国志话本》,戏说正史,却也是于俚俗之中说忠义,于市井之内谈仁德,正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之举也,何谓谬种流传?莫非忠义仁德,乃为谬种?”

  王缙几乎要闷哼一声,看着杜甫的眼神,便有些讶然。

  杜甫此时声名不显,虽然已经有几首诗歌佳作,却尚未传唱,因此,王缙很是奇怪,叶畅从哪儿找到这样一个帮手。

  不仅言辞犀利,而且思维敏捷,所守之处,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竣之境,所攻之地,则是敌人强弩之末气势衰竭之所。

  至少王缙攻击叶畅的话语,被杜甫连拨带打,化解大半,而且杜甫还乘势反击,反诘王缙误将忠义仁德充作谬种。

  叶畅也情不自禁抚掌,暗暗道了一声“精彩”!

  同时,对杜甫其人,他的认知也与过往不同,不再是那个于历史留下高高在上名声的诗圣,而是一个真性情够义气的挚友。

  不过,王缙不会就此退缩的,此人如此公然挑衅,必有重大理由,绝不会受小挫而后退。

  “杜子美,你为何避而不谈标点句断之事?”王缙只是稍缓了一下,便又道:“大奸之人,必有大伪。叶十一虚饰忠义,伪作仁德,实藏奸诈祸害之心,今日他以戏说话本改三国之史实,明日便会以标点句断篡书经之真要!”

  这一下子,叶畅唯有挠头了。

  唐人真不蠢,不但不蠢,一个个精明得紧。年迈的贺知章一眼瞧出了他的目的,这边王缙也瞧出了他的目的!

  恐怕瞧出他目的的不只这两人,许多文人都知道他的目的。只不过因为他还没有实际行动,所以那些人都隐着忍着,只等他一涉足,便要挥起大棒,将他打翻在地吧。

  王缙这厮因为某种原因,主动跳了出来,标点句断之事,只是他的借口……

  短时间里,叶畅将王缙的用意分析得八九不离十,现在差的就是最关键一环,他拼命贬损叶畅,最终目的是什么。

  句断之事,杜甫就没有办法为叶畅解释了,事实上,他与叶畅就这个事情也发生过争论,每次叶畅都说便于说书评话之人阅读,但杜甫推测,这只是一个搪塞的理由罢了。

  叶畅也清楚这一点,因此他笑着道:“既然王夏卿你追问,那我也实说了。”

  众人都屏息凝神,盯着叶畅,这一刻,玉真长公主都觉得,自己从院子的中心退了出来,而眼前的翩翩少年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昔日某曾一梦……”

  叶畅一开口,众人便情不自禁微笑起来。

  叶畅好做梦,凡知其名者都知此事。他有诗文出来,从来不承认是自己所作,只是说乃梦中所见。

  很多人认为这是他故弄玄虚炒作自己,但也有人觉得,这有可能是真事。

  “在某那一梦中,曾听数人同饮于酒楼之中。其中有一人道,此情此景,令其忆起在人间时于旗亭与友同饮……”

  王昌龄原本已经入席安坐,听得此句,霍然站起!

  叶畅笑着向他拱了拱手,然后又道:“此人说他与王公少伯、高公达夫同饮于酒楼,群伎纷来,三人避席而让之……”

  这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典故,天宝元年去世的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三人齐饮于酒楼,一些妙龄梨园歌伶艳妆而来,奏乐歌唱,三人让出酒席,避坐一旁私下打赌,这些歌伎唱哪一人的诗多为胜。

  第一伶所唱为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第二伶唱高适的“开箧泪沾衣”,第三伶又唱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这样王昌龄与高适的诗都有人唱过,唯有王之涣尚无,王之涣不服气,说这些已唱者皆“潦倒乐官”,所唱亦为“巴人下俚之词”,他指着诸伎中最美丽者,称此女不唱他的诗,那就终身不与王昌龄、高适论诗,但如果是他的诗,则王昌龄与高适都须拜他为师。

  结果那最丽女郎所唱,果然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

  叶畅将此典故说出,王昌龄几乎热泪盈眶,而众人知他诗名声,亦是讶然相望,似乎是想知道是否真有此事。

  “竟是季凌,竟是季凌!”王昌龄喃喃道。

  “安知非此竖子胡言乱语,以惑人心!”那边王缙却道。

  叶畅没有回辩,只是悠悠然道:“某乃俗人凡眼,不识神仙高人,因此不知言此事者,是否真是王季凌。只是听得他说,当初之诗,他又小改一番,愿请纸笔,书以少伯郎君一观。”

  听得他要纸笔,玉真长公主点了点头,自有道姑奉了上来。

  叶畅没有提笔直书的本领,他必须伏案而写,清完案几,他随手挥笔,便写了一个“黄”字。

  这一年来,他深知书法乃此时不可或缺的傍身之技,因此没少苦练专研,又有张旭、颜真卿这般当世大家书信指点,因此他的书法进步得相当快。虽然还不能算是大家,但写出来之后,众人还是眼前一亮。

  紧接着,叶畅流畅地写了下去:“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他收笔袖手,周围却是一片窃窃之声。

  “叶十一不学无术,由此可见矣!”王缙不紧不慢地道:“便是王季凌的诗,他也粗忽不知也!”

  杜甫也暗暗发急,向着叶畅使眼色,叶畅却恍若无觉。

  “怎么,王夏卿先生说某有错,不知错在何处?”

  “哈,错尚不知……你自己再看一遍!”

  写到“白云”之后,却将“间”字漏了!

  王缙走了过来,伸手在那纸上连点了几下,都是点在“云”字之后,同时笑看叶畅。

  在他看来,叶畅此时应该困窘面涨,无地自容才是。

  第107章 疑是故人魂相见

  但王缙失望了,叶畅不仅没有丝毫窘迫,反而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看了看纸,又看了看王缙,然后对王昌龄道:“那人说他将旧诗稍改,成长短句,只可惜身边诸人不擅曲子,无人能配曲而唱。”

  说完之后,叶畅落笔下去,连连挥点,片刻之后,那原本一气呵成的字句中,便出现了标点句逗。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有人吟了出来,然后举座尽默。

  众人的目光,都转到了王缙身上,因为这标点句逗一出,原来缺一字的诗,就便成近来新兴的曲子词了。

  诗歌在盛唐此际,已经成熟,而且在唱诗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曲子词,按照固定的格律与曲调,进行传唱。

  故此,虽然曲子词还难登大雅之堂,受到部分正统文人和诗人的歧视,但也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东西。叶畅拿出这个来,众人并不觉得难以接受。

  而这是给王缙的一记沉重耳光。

  王缙尚未想到如何应付,那边王昌龄已经热泪滚滚,呜咽出声。

  “是季凌,正是季凌,非季凌无此手笔!”他低声叫道。

  王昌龄乃是跟着王维、王缙兄弟一起来的,在立场上来说,他应该与王缙接近,但此时睹词思人,想起已经去世的王之焕,他怎能不失态流泪!

  这是给王缙的第二记沉重耳光。

  “某受此事启发,便觉句逗尚有可用之处,文章华美,若是入不通句逗之人眼中,容易被误认为不学无术。”叶畅将方才王缙所说“不学无术”四字重重地咬了一遍,然后笑道:“王夏卿海内文章名家,你说是也不是?”

  这是叶畅的直接反击,也是给王缙的第三记沉重耳光。

  王缙突然体会到元载在青龙寺佛塔上的感觉了。

  与叶畅相争,最大的问题是,你永远无法知道他会翻出一张什么牌来。

  这便是叶畅多出千年历史见识而带来的智慧了。

  “常闻叶十一梦仙之事,原先某还以为传言有误,今日闻之,竟然果真如此!夏卿兄,你无须再试了!”

  这个时候出声打圆场的是裴迪。

  王维急得团团转,可是他性子较懦,临机缺变,倒是裴迪,为人开朗豪爽,因此能在这时给王缙一个台阶下。

  王缙心中犹是不甘,但他不是元载那样愣头青,他看了叶畅一眼,感觉到叶畅似笑非笑的神情,便知道自己今天要生生吃下这三次沉重耳光。

  而且裴迪的台阶,也只是让他退得不那么难看,今日事情传出去之后,他的名声还是要受损。

  裴迪又笑道:“叶十一郎有所不知,就是前日,摩诘、夏卿二兄,并少伯先生与某游青龙寺,于寺上见十一郎大作,谈及梦仙之事,某见识短陋,只说绝无此事,与夏卿兄相约,若见了十一郎,必相戏试。出主意的是某,若十一郎欲怪,便罚某酒吧!”

  他这般一说,叶畅对他顿时好感大起。

  一个愿意自折而维护朋友的人,总是能让人好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