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乱明天下一根钉 >

第240章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240章

小说: 乱明天下一根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借着当初一刀切的土地政策,陈海平下令,把京城周围,按着山势水行,五十里到百里之内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

  陈海平的手笔真是吓死人!

  城西,是文教区,科学院、太学,以及各种各样的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都集中在这里。

  城北和城东是农业区,种植各种高档水果和蔬菜。

  城南,是商业区和别墅区。

  此外,所有的区域都是风景游览区。

  当然,现在远没有那么大的需求,但不要紧,陈海平下令把以京城为中心的这将近一千三百平方公里的地方当作一个大园林来建设。

  这里原本的百姓,全部都以这个天大的园林为生,他们虽然没有分得土地,但他们的生活那真是进了天堂。

  这些百姓或是租种园林里的土地,或是负责维护某一区域的园林景观,他们的房子全部都是由园林专家统一设计,统一建造,尽管非常简朴,但都完美无瑕地融入了这个大园林中。

  气象,对一个政权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那些新建立的政权,而要把气象搞出来,最简单的法子就是莫过于撒钱。

  陈海平现在没别的,就是有钱,何况天下商贸顺畅,财源滚滚,而且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得到。

  陈海平撒钱的方式就是大搞各种建设,北京这个大园林无疑是其中最大的手笔。此外,借助这种方式,陈海平以最生动也是最迅捷的方式把新政权和旧政权的不同让老百姓知道。

  正如一开始在领政令中颁布的,像这类的建设,陈海平不征用一个人,全部是真金白银,拿钱砸人。

  这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完全不可想象。

  以京城为例,即便北直隶是首善之地,但至少百分之九十的老百姓都是土里刨食,能顿顿吃饱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但现在呢,那可是人人都有挣大钱的机会啊!只要出把子力气,就能天天吃肉喝酒,而且还能剩不少。

  天呢,这是什么样的生活啊!

  人人都有机会,只要你来了,就有工作,最少也能让你干上几个月。当然,当地的人不在此线,建设园林的工作不招当地人,否则,薪水像这么涨上去,京城的商业非得乱套不可。

  谈到钱,最务实最精明的就是老百姓,人人都知道,要论他们干的活,那工钱至少是正常的三倍,领政大人这就是在给他们钱花。

  实际上,陈海平这也是在进行财富的二次分配,但这个分配法负面的效果会降到最低,而正面的效果却会得到最大化。

  为这,此后,陈海平发布的任何一个政策,老百姓都是深信不疑,几乎陈海平说什么就信什么。

  所以,这事儿,要论做生意,陈海平那是亏了不少,但在政治上,陈海平可就赚大发了。

  而且,陈海平绝对相信,现在的这些投入,很快就会千百倍地赚回来,因为这个超级大园林会把全天下的有钱人都吸引过来。就是南方的那些大有钱人,也会来这儿置产的,除了狡兔三窟的因素,更因为这儿确实是吸引人,将比任何地方都吸引人。

  想一想,到时那会是何等的气象!

   ………………

  


                  第二百七十八章 雕像



  第二百七十八章雕像

  现在,这里就是天堂!

  现在。京城里最火的一个行业就是车行。

  在这个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大园林里,就是刮风下雨的天儿,车行的马车也随处可见,在大园林里到处穿行。

  要是风和日丽,那就更壮观了,大园林里到处都是游玩的人,而游玩的百姓最喜欢的出行方式就是乘坐车行的马车。

  车行的服务那简直是地道极了,不仅一天十二个时辰随传随到,而且赶车的车夫也都是模样极为周正的小伙子,穿着统一的服装,那一出去,就甭提多带劲了。

  京城四郊,本就河道纵横,河湖众多,现在经过统一规划和建设,更是密如织网,又精美如画,那真是有的幽深,有的清静,有的壮阔,有的精美……

  更绝得的是。按照规划,顶多三五年后,大游船可以从北京城里开到园林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那个地方有水。

  此外,这里与其他所有地方的园林,除了规模之外,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就是到处都有大片大片的草地。

  这里的草地不是茅草,而是毛茸茸的很小的那种草,绿极了。所以远远看去,草地就跟锦缎一样铺展在大地上,漂亮极了。

  听说这种草是领政大人特意要求那些皇家的园林师傅培育出来的。

  为皇家服务的人有很多,其中有极大的一部分人是为皇家培育蔬果的。以前这些人的地位极低,但现在,他们之中那些手艺好的现在都是大师傅了,钱那是挣得海了去了。

  现在,这还只是初具规模,要是再过几年……北京城的人就是想想都觉得要昏过去,真是太幸福了!

  三月十八日,黄道吉日,宜庆典。

  城西是文教的荟萃之地,最先开工建设的当然是核心中的核心,而这个核心中的核心毫无疑问就是中国科学院。

  这个科学院的机构实际上就是和以前的翰林院一样,只不过两者研究的内容差异极大。翰林院研究的就是道德文章和圣人的微言大义,而中国科学院研究的则是以徐光启的建言为基础,再采纳了汤若望等西洋教士的建议,设置的门类齐全的科研机构。

  在有关中国科学院的设计时。陈海平几乎没有多说一句。在这些事情上,陈海平本着一条原则,如果不是绝对必要,就少数话,最好是让事情多按自然的轨迹发展。不过,有关科学院的硬体建设,却完全是由陈海平定调的。

  这件事陈海平不插手不行,因为实在是看不过去,其他人的想法与他的想法那简直是差的太远了。

  整个科学院的建设,虽不是华屋,却绝对是广厦,遵循的是汉唐遗风,古朴厚重,气势那绝对叫一个磅礴。

  尤其是科学院占地之广,更是令人乍舌,使得那些近看极为旁大的建筑群,远看却显得孤零零的,房子还是太少了。

  一句话,科学院的那些房屋是建筑在一张精美绝伦的图画的核心区,四周的风景那是美极了:花木扶疏,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一眼望不到尽头。

  今天,北京城所有的达官显贵、士绅名流都聚集到了中国科学院,他们是为了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礼而来。

  但是,除了始作俑者陈海平,没人知道眼前这座被一块巨大的红布遮蔽的雕像是谁的,就是身为主人的徐光启也不知道。

  雕像是三天前的深夜运来的,安装好后,就被那块大红布从头盖到脚,一点缝隙都没有。雕像一直由十六名持着长枪的士兵护卫,没有人可以靠近,就是徐光启都不行。

  雕像是谁?自从雕像耸立在这儿,这个话题就风靡了北京城,弄得人人都心痒痒的,想知道这神秘的雕像到底是谁的。

  现在,谜底马上就要揭晓了。

  上午巳时,风和日丽,人们成半圆形在雕像前二十米左右的地方聚集着。

  人群的最前面是四五十张大椅,椅子上坐满了人,不过,有点奇怪,椅子上坐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而像政务院总理孙传庭和京城一姐戴小蓉蓉姐这样绝对的大人物却在一旁鸟悄地站着。

  这是陈海平立下的规矩,除了极少数的场合,其他任何地方都是长者先,而不论地位高地,就是他自己也不例外。

  今天就是如此。

  雕像前两丈左右,有一个临时放置的半圆形讲台,陈海平就站在讲台后。

  今天。陈海平依旧与凡俗不同。

  以前,像这种场合,都要祭天告地,仪式极为繁琐,但在陈海平这儿,这些全免了。

  人群中,徐光启坐在正中,其他人都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在老头子的周围。

  巳时整,当八名容颜肃穆的士兵把红布徐徐揭去,徐光启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大瞪着眼睛呆呆地看着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的神秘雕像。

  那竟然是他!

  徐光启颌下的须髯都在不停地哆嗦着。

  不远处,一个四十多岁的胖子一看徐光启的样子,立刻就跑了过去,扶住了徐光启。

  胖子姓王,叫王德仁,原本是太医院的太医。

  陈海平对徐光启、成基命这两位老人极为重视,给他们配备了专门的专家医疗小组,命令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刻都不能离人,这个王德仁就是医疗小组的一员,今天他值班。

  好一会儿,老头子才平静下来。徐光启刚要上前,就见陈海平轻轻摆了摆手。徐光启轻叹一声,坐了下来,知道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雕像是徐光启,白发苍髯,面容清癯,目光炯炯。徐光启手里拿着两本书,左手拿的是《几何原本》,右手拿的是《农政全书》。

  雕像的基座也雕刻着图案,东面是蕃薯藤,西面是水稻田。两者把徐光启簇拥着。

  揭幕仪式完毕,陈海平站到了讲台前,面对着众人。

  “诸位,立徐老大人的雕像在这儿,我不知道别人满不满意,但我知道徐老大人一定不满意,所以我才要一直瞒着,以致弄得神神秘秘。”陈海平高声道。

  “但我为什么又要立呢?”炯炯的目光扫视着众人,陈海平一字一句地道:“因为,如果徐老大人的像不立在这儿,那就没有人有资格立在这儿。”

  “我知道,诸位之中有很多人会不同意我的说法,这很正常,因为你们不了解徐老大人都做了什么。那么,徐老大人都做了些什么呢,让我可以如此推崇他老人家?”

  说到这儿,陈海平转回身,手指着雕像,高声道:“徐老大人此生最主要的功德都在这个雕像上!”

  说实话,众人之中还真没几个知道徐光启都做了那些了不起的事儿,有的即便知道徐光启做了什么,但也不大清楚徐光启做的事儿有多大的意义。

  众人都目不转睛地看着陈海平。

  “雕像基座雕刻的东西可能有人还不认识,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用手指着东面的蕃薯藤,陈海平道:“那叫番薯,也叫地瓜。”然后又指着水稻田,道:“这个认识的人能多些,是水稻,就是我们每天吃的大米。”

  “番薯是从外洋传过来的东西,是经过徐大人的研究推广才在大江南北广泛种植开来的。大家一定会问,这个番薯有什么了不得的呢?”顿了顿,陈海平沉声道:“这个番薯是极其了不得的,就凭这个,徐大人就是泽及苍生的万家生佛,功德无量!”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我的老家山西有这样一句话,说番薯是穷人的粮食。这句话也对,但不全对。我认为还要加上一句,那就是番薯是救穷人命的粮食。”

  “番薯是极容易种植的。就是在极为贫瘠的土地上也能旺盛地生长,也能得到很高的产量。我就亲自种过,在不能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上种过,我种植的结果是每亩的产量至少有一千两百斤,而高产的则能达到两千多斤。”

  “而且,番薯还容易储藏,放一年绝对没问题。在丰收之年,番薯就是再怎么地,也不是一种作物,但大家想想,如果发生了大饥荒,那这番薯能救多少老百姓的命?”

  “诸位,我不敢说我身后的事儿,但我敢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在我们统辖的土地上,那就不会有一个人挨饿,而我之所以敢说这句话,就是因为这个番薯!”

  这当然是惊天动地的大功德,但在场的人大都都没什么感觉,因为对他们而言,挨饿,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和他们无关。

  一眼扫过,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陈海平心里轻轻叹了口气。

  儒家文明真是一个怪胎中的怪胎,缺陷似乎数不胜数,而且还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让人无可辩驳。比如,儒家社会的根基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社会,而这种结构的社会的一个极大弊病是对家族以外的人漠不关心。

  眼前,众人的表现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那一世,批判儒家文明的声音简直是山呼海啸,有些人对儒家文明的厌恶已经不是极端可以形容的了,他们因为对儒家文明的厌恶以致开始唾弃自己的民族。

  陈海平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一世有一位很出名的学者,曾经放下了这样的惊世豪言:“西化与中国制度的区别就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没有和稀泥和调和的余地”。

  “只有西化,人性才能充分发挥,所以我很讨厌民族性这个词。”

  “中国社会正处在历史的农业文明阶段,必须补课。中国就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