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刺明 >

第36章

刺明-第36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现在所处的乃是明朝末期,各种各样的教派非常的活跃,除了闻香教之外,还有红阳教、三阳教、罗教、通天教、焚香教、混元教、大乘教、老君教、清香教什么的,林林总总,大部分都是白莲教的分支,也有少部分是自己发展起来的。在山东地区活动的,起码有五六种,不少军户都曾经在某个教派挂名。

  因此,军户们对于此类名字,是比较能接受的。生夏宗,听起来和闻香教差不多,方便大家的理解。至于具体的运作,就是张准自己的事情了。叫什么名字无所谓,关键是实际行动。老百姓也不是笨蛋,能不能从你这里得到好处,是他们是否真心实意的支持你的关键。坑蒙拐骗糊弄得了一时,糊弄不了一世。

  果然,听了张准的解释以后,众人毫无异议,一致表示这个名字不错,叫起来朗朗上口的,简单易记。

  “旗帜呢?”又有人开始追问了。

  “旗帜当然有!”张准含笑回答。

  张准设计的生夏宗专用旗帜,是在六角星的后面,加上抽象的火把图案。火把的作用是做什么?当然是用来照亮黑暗。在六角星的后面加上火把,表示生夏宗将是护卫队的最大支持。

  “好!”

  “不错!”

  “非常好!”

  杨凯德等人对这样的旗帜觉得很不错,纷纷投了赞成票。

  图案决定下来以后,马上交给刘婶她们去完成。有现成的红布和各色丝线,只用了一天的时间,样板旗就做出来了。杨凯德等人一看,纷纷赞叹:“这个火星旗不错!”

  火星旗?

  张准哑口无言。

  幸好,这年代的人,根本不知道火星是什么东西,更不知道火星两个字代表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他们说到的这个火星旗倒没有什么别的歧义。于是,代表生夏宗的旗帜,就被叫做是火星旗了。

  经过简单的准备,崇祯七年四月十五,生夏宗正式成立。

  生夏宗的主要成员,有杨凯德、李奉来、邹火鸣、尹根盛、陈国喜等老人,他们是生夏宗最积极的支持者。护卫队的骨干,杨致远、郝林勇、张亚铁等人,当然也在其中。杨锐锋负责精盐的生产和销售,肯定要在生夏宗挂名。包括张准在内,总共是三十三人。

  张准担任宗主,这是肯定的。生夏宗到底如何运作,一切都要看张准的意思,别人都不懂的。生夏宗的成员里面,护卫队的人占了一大半,张准要是不做宗主,别人根本坐不稳。

  副宗主,由杨凯德担任。他乃是杨家屯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又是张准的未来岳父,由他担任副宗主,当然也没有问题。

  在宗主以下,暂时没有设立其他的层级,所有的成员,都是平行的,大家只有分工上的不同,没有谁听从谁的规定。但是,毕竟都是生夏宗的人,一定要相互支持,相互帮忙。其实,这个规定也是多余的,互相扯后腿的事情,在这个时候的杨家屯,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生夏宗成立的当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对着火星旗宣誓。

  誓词是张准根据后世的各种誓词拟定的,简单明了:“我志愿加入生夏宗,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为实现大同社会而努力,为华夏民族的强大而奋战,永不叛宗。”

  生夏宗的每个成员,都跟着张准,一句一顿的宣读了所有的誓词。誓词宣读完毕以后,张准又将每个人的名字,都用一本红册登记在案。他尽量将一切程序都做得庄严肃穆,以加深生夏宗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既然阴差阳错的搞出了这个东西来,他还是准备让其发挥作用的。

  对于生夏宗的基本纪律,宗主张准暂时只规定了两条。

  第一条,凡是加入生夏宗的人员,必须经张准亲自审批。生夏宗的每个成员可以向张准推荐好苗子,经过张准的观察和考核,如果觉得对方合适,将会被吸收成为生夏宗的一员。

  第二条,每个月至少组织三次学习会。学习会的教师,当然是张准。至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地点,由张准决定好了以后,提前通知大家。没有正当的理由,不得缺席。

  生夏宗的成立大会,悄无声息,也没有留下什么会议记录,只有一本登记着三十多人名字的红册。它就像是一颗小小的种子,被埋下去以后,正默默的吸收水分,准备生根发芽。

  连番的忙碌过后,要做的事情基本做完,张准终于是松了一口气。

  四月十七,是杨凯德的五十大寿,张准给自己放假半天。


第047章 你不急我急啊!

  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是有条件的人家才能做到的。对于贫穷的军户们来说,五十岁已经是很不错了,很多人甚至活不到四十岁。杨凯德今年刚好五十岁,在杨家屯也算是比较长寿的人了。

  杨凯德本来不想搞什么五十大寿的,只是张准坚持要小小的庆祝一下。张准之所以坚持要操办一下,是要报答杨凯德的恩情,毕竟,他养育了自己。做人不能忘本。当然,操办的规模不会很大。就是自己家里人,还有就是黄氏娘家的几个外甥。他们都在帮助杨锐锋做事,算是关系比较紧密的亲戚。

  饭菜是非常丰盛的。现在的杨家屯,手头没有以前那么紧张了,尤其是杨家。杨映菡准备了好多的私房菜,肉末海参、香酥鸡、家常烧牙片鱼、崂山菇炖鸡、原壳鲍鱼、炸蛎黄、油爆海螺、大虾烧白菜、黄鱼炖豆腐,还有烤鱿鱼、酱猪蹄、三鲜锅贴、白菜肉包等。

  当然,号称五大盆的海鲜卤面、排骨米饭、鲅鱼水饺、海菜凉粉、鸡汤混沌要是不能少的。这是浮山所的特色菜,在以前大家的日子还算过得去的时候,重大节日是一定要搞这些菜式的。只是后来大家穷了,没有经济能力搞了,这些菜式才慢慢的消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过去,这些菜式终于重新回到了桌上,而且是足足摆了两桌。

  大伙儿热热闹闹的吃着,都说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饭菜了。护卫队的伙食是大鱼大肉为主,讲究的是人人吃饱,热量足够,肯定是没有这么精致的,张准吃的也是津津有味。黄氏的四个侄子都非常活跃,都缠着张准,要加入护卫队。都是让那崭新的军装和军旗给刺激的。但是杨锐锋这边脱不开他们,张准只好婉言拒绝。

  自从精盐提纯生意上了轨道以后,杨家屯的日子,算是好过了很多。绝大部分的军户,现在都有人跟杨锐锋做事,连隋明益都不例外。隋明益的两个儿子,也都在帮忙收集私盐,干活非常的卖劲,前些天杨锐锋还将两人的工钱,提升到了一个月一两银子。隋明益早就忘记王世新了。谁给好处就给谁卖命,实际上就是这么简单。

  虞楠悌的那个神秘主上,每天都能够准时的支付银两,无论杨锐锋送去多少的私盐,都绝对不拖欠半分,让张准很是佩服对方做生意的诚意。对于他背后的那个主上,兴趣也是越来越浓郁。只可惜,她去了山西,短时间内不会回来,想要见面,是不太可能了。

  现在杨映菡的手上,已经差不多有二千两银子的剩余了,那二十个银锞子也没有动。相对于以前身上几文钱都没有的生活,实在是天和地的差别,就连黄氏看起来,都好像要年轻了几分。遗憾的是,杨凯德的腿,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康复了。对此杨凯德倒是看得开,只要年轻一辈有出息,老一辈的残废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相对于大户人家来说,这么点银两,可能还不够一个月的花销。据说在江南豪富地区,有人给红牌姑娘的过夜费,都不止五百两银子。只是,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是不是?杨锐锋正在努力的提升精盐的产量,随着产量的不断提升,利润还将不断的增长。

  这段时间,杨家的每个人都很忙碌,能够聚集在一起的时间,还真是不多。两杯米酒下肚,大家脸上变得红润多了。表现得最明显就是杨敢生和杨凌雪两兄妹,就连耗子都多了几两肉,现在吃饭也不抢了,闻名了不少,究其原因,还是不像以前那么饿了。

  “锋哥,什么时候办婚事?”张准笑着问道。

  “九月吧。”杨锐锋有些腼腆的回答。

  杨凯德已经和陈国喜说好了,陈国喜的女儿陈晓蕾将嫁给杨锐锋,婚期定在今年的九月份。这显然是为张准和杨映菡的婚事让路。毕竟,杨锐锋如果不成亲,杨映菡也不可能成亲。对于这桩婚事,张准是很赞成的。陈国喜是杨凯德的盟友,他的四个儿子,尽管没有加入护卫队,同样是杨家屯的骨干。精盐提纯的机密环节,他们四个也是有份参与的。

  “还有五个月啊!”张准笑着说道。

  “不急。”杨锐锋很镇定的回答。

  “你不急,我急啊!”张准意味深长的说道。

  杨映菡顿时红了脸。

  众人都是会意的一笑。

  张准的确是有点急,没别的,这年头,女孩子很讲究贞洁,要是不正式结婚,杨映菡是不会给他那个的,最多就是拖拖手,连亲嘴都不太可能。他好歹是血气方刚的男子,需要阴阳调和。他每天都将自己操练得没有什么力气想歪念头,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累坏了,就没有心思想女人了。

  杨锐锋沉吟着说道:“那……一起办?”

  张准微笑着摇摇头。

  这种事情,还是让杨凯德做主为好。

  杨凯德倒是不着急,含笑说道:“不说这事,不说这事。”

  于是大家就不再提,另外说些话题。

  回想这几个月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要说,又是在这样的快乐气氛下,话题绝对是不缺的。说说笑笑间,大家都已经吃得差不多了。耗子打着饱嗝,连声说不行了,不行了,惹得大家都发笑。

  杨锐锋和张准干杯,耗子也过来凑热闹,三人的酒量其实都不行,不过愣是将剩下的白酒都干完了。张准的脸颊红彤彤的,杨映菡急忙给他弄来一碗苦丁茶,给他醒酒。这苦丁茶都是自己采摘的,货真价实,苦的不行,解酒的效果自然好极了。

  吃完晚饭,杨映菡去洗碗,收拾手尾。张准和杨锐锋在聊天,耗子在旁边有一搭没一搭的插话。两人探讨的问题,还是和浮山城有关。现在浮山城实行了戒严,一般的人进不去,张准只能尽量的从别人的口中得知浮山城的信息了。

  尽管浮山城的军户都非常的贫穷,其实浮山城本身还是不错的。它三面是大海,一面是山,只有北方的狭窄陆地和外界连通,是标准的易守难攻之地。别人想要攻打浮山城,只能从即墨县出发。同样的,要是军户们起来造反,官兵想要增援,也只能是从即墨县的方向过来。

  张准的目光,已经看到了拿下浮山城以后的战略部署。

  现在护卫队的战斗,还说不上是真正的造反,鳌山卫和莱州府应该不会进行太大的干涉,没有那个必要。但是,如果护卫队攻克了浮山城,杀了王世新等人,就是真正的造反了,鳌山卫和莱州府肯定会有反应的。鳌山卫指挥使叫做赵寅英,莱州府知府叫做孙之獬,莱州守备叫做李成栋,张准对这三人还不是很了解。其中,首先反应的,肯定是鳌山卫指挥使赵寅英。

  张准随口问道:“鳌山卫的赵寅英,你们谁有资料?”

  杨锐锋说道:“据我所知,赵寅英一年只回来一次鳌山卫。在孔有德造反的时候,他就将自己的家小,都迁移到了相对安全的青州府。他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青州府度过的。除非是王世新提前向他求救,否则,等他接到信息,然后调集兵力前来增援,至少需要十多天的时间。”

  耗子也说道:“没错,就是这样。”

  他还进一步介绍说,赵寅英都是每年十月份回来的。回来的主要目的,乃是收租。王世新的名下,有三四千亩的土地,是浮山所最大的地主。赵寅英作为卫指挥使,名下的土地就更多了,至少有上万亩。由于赵寅英长期不在鳌山卫,所以,鳌山卫的卫所兵,一点战斗力都没有,根本不用担心。不过,赵寅英有个比较麻烦的隐患,就是此人和衡王府的关系不错。

  朝廷在山东除了定居兖州府的鲁王之外,在青州府还有个衡王。当然,衡王的名气和权势,都不能和鲁王相比,掌握的资源也没有鲁王多。但是,无论如何,衡王毕竟是一个藩王,属于皇室的行列。如果惹到了衡王,相信朝廷的反应会比较激烈。当然,这只是一个预防。明朝的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不得掌握军权,就算浮山城这边闹翻天,衡王也未必有能力出面扭转局势。

  说话间,杨映菡已经忙完了。

  因为今天晚饭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