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刺明 >

第159章

刺明-第159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硬帆的面积做的不能太大,否则人拉不动。桅杆的高度也不能太高,否则桅杆的强度要受影响。要不然,软帆和它相比也就没有任何优势。

  而西方船只的软帆因为帆面的综合效率低,不得不把桅杆建得非常高,而桅杆过高就又带来了桅杆的强度问题。为了增加桅杆的强度,又必须在桅杆上绑上众多的绳索,来增强桅杆的强度。这样的话,帆面就无法像中国式的硬帆一样围绕桅杆转动,有一部分的风他就无法利用上,就是利用上了,也由于它是软质船帆的原因,利用效率极其低下。

  所以说软帆效率最高的时候就是顺风的时候,这个时候单位面积内它的效率和硬帆相比不相上下,但是软帆由于重量轻的原因,它的面积可以做得很大很大(有的高达6000平米以上),所以在顺风的时候可以获得的推力远超硬帆,也可以驱动更大型的船只。而即使考虑航行中遇到逆风的情况,历史上西洋帆船也最终以用帆的总面积战胜了中国帆船的单位面积效率,速度也因此具有明显的优势,极限速度更是如此。

  当然到了现代,除了为了旅游而建造的那些帆船以外,为了节省能源而在货轮上使用的风帆已经全部都是硬帆的天下了,不过现代的硬帆都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成的,完全电脑控制的硬帆。看来古代聪明的中国人,及早的发现了软帆的缺点,而摒弃软帆船钟情于效率高的硬帆,这些大大超前的意识,却由于当时科技技术的落后,而没能形成事实上的优势……

  不过,历史上西洋帆船在综合性能上超越中国帆船,是在西洋人引进了阿拉伯三角帆,并用衍帆解决了横帆在侧风下的效率很低的问题之后。在中国的南洋地区,经常出现原装的阿拉伯帆船,所以,薛知蝶对阿拉伯帆船,知之甚详。否则,以张准掌握的那点帆船知识,根本不足以对帆船进行大幅度的改进。

  最终的结论是:

  继续使用硬帆,同时在桅杆的顶端,增加辅助用的三角帆。

  第三个,是要不要引入水密舱的问题。

  中国帆船还有个问题就是炮位和防御力的问题,不过这两个问题的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那就是领先世界近千年的隔水仓设计。因为如果整个船没有隔水仓的话,那只需要一个口子就能把货物吊入仓里,再通过移动货物的位置,把仓位装满就行了。但是如果有隔水仓,就需要在每个仓都开口才能把整条船装满,于是甲板上就会有好几个口子,而且每层都是,于是就会损失相当多的炮位。

  由于有隔舱的隔板来支撑结构,所以中国帆船建造的时候要么不使用肋材,要么使用的很少,而西洋帆船由于没有隔舱来支撑结构,所以大量使用肋材,尤其是军舰,几乎一根连着一根,这些肋材提供了很好的防御效果,所以,在大航海时代的海战中军舰被击沉的的比率是非常小的,多数都是俘获。而中国帆船由于比较少使用肋材,所以相对容易被打穿,炮弹造成的伤害会远大于西洋帆船。

  时代发展到十七世纪,海战中火炮造成的伤害,已经越来越大。大型的海战,更是火炮持续不断,炮弹横飞。因此,战船总是越坚固越好。张准决定,要在中国帆船上重新使用肋材,阿拉伯帆船正是最好的借鉴对象。至于水密舱,这个就无法兼顾了。


第192章 招抚,指挥佥事,送别,孙悟空

  总的来说。传统的中国帆船,包括宝船和福船在内,是一种优秀的商用船型,由于使用硬帆,所需要的水手数量比软帆的西洋帆船少很,由于使用隔舱设计,抗沉性也比西洋帆船优秀,而且造价低廉。福船的造价,不过是数千两银子。宝船的造价,也不过是数万两银子而已。

  但是由于速度、炮位和防御的原因,无论是福船,还是宝船,都不适合用来作为火炮,尤其是以实心弹为主要攻击方式的战舰。而因为速度上的不足与重心问题,传统中国帆船也不适合进行远洋探索。郑和舰队走到非洲西海岸,就没有继续前进,也有风浪的影响。

  何况,即使不考虑这两方面的用途,为了提高中国帆船的性能,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对于造船技术,张准关注的。并不仅仅是战舰。当战舰发展起来以后,海洋贸易也是他关注的重点。十七、十八世纪,正是殖民地的高度发展时期,张准当然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

  什么?

  我们永不称霸?

  那是没有实力称霸好不好?

  按照张准的建议,薛知蝶及其手下的船工,首先对传统的中国硬帆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毕竟这比换装软帆要方便得多。他们改变了硬帆原先材料复杂的情形,而精选出更轻、更坚固、气密性更好的材料来编织硬帆,以提高硬帆的抓风能力与结构强度,这样一来,硬帆的面积就可以大大增加。

  而选用强度更大的各种“铁木”制作桅杆,又可以将桅杆造得更高,硬帆的面积也因此进一步增大。虽然这会大大增加桅杆的成本,但桅杆所用木料在整艘船只之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大幅度提高的航行性能完全可以弥补成本的少许增加。而且在海战中,桅杆强度的大幅度增加,也在事实上将船只防御最弱的一个短板给补上了……好吧,可想而知,要是桅杆被打断,对船只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而经过薛知蝶改进的新式绞盘,则大大降低了硬帆升起的难度,此后即使是最重的硬帆,也只需几个人便可以让整帆升满,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必要水手数,增加了商运的利润与航海中抗御灾难的能力,而不至于人数少得太多船就根本开不动了。

  这样一来中国帆船的航速大大加快,肋材的加装也使得船身更为坚固。这两方面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后。无论是商船还是战船,其适应气候的能力都大大加强了。随着硬帆本身不断改进,直到矿物能源动力在海船中普及之前,中国式硬帆船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商船。

  至于软帆,由于中国已经放弃太多年了,短时间内无法投入实用。而且阿拉伯船上光有适合逆风的三角帆,适合顺风的方形帆还需要大明的船工反复试验才能定型。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明的战船与探险船只就可以全部换装洁白的软帆。到了那时,大明船只还拥有舵、隔水舱与更加优越的外形设计,西方的船只就更是难以匹敌了……不过,到那个时候,已经是钢铁战舰的天下了。

  “钢铁战舰?”

  “钢铁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薛知蝶好像是看怪物一样的看着张准。

  张准居然说钢铁可以做成战舰!

  张准撇撇嘴,懒得解释。

  事实才是最好的雄辩。

  张准在鸪湾忙碌了几天,基本确定了苍山船的规格,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也基本敲定。剩下的一切,就完全交给薛知蝶去监督进行了。当然,作为水军副指挥使的杨国华和周正宇,肯定也会密切关注苍山船的制造。

  “大人,鳌山卫的使者又来了。”

  “还是那个林仁杰。”

  这天。张准正准备回去浮山城,马轶忽然到来报告。

  回到千户官厅的时候,张准果然又见到了林仁杰。

  这位老人家的确是有点累坏了,自从张准闹事以来,他就来来回回的在鳌山卫和浮山城奔跑。老人家又是上了年纪的,这样的工作,实在是有点不堪重负了。好在他的身体还算硬朗,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已经倒下去了。

  张准若无其事的说道:“林大人,别来无恙啊!”

  林仁杰苦笑着说道:“玉麟,你不要取笑我了。我这把老骨头,就要在你们浮山城和鳌山卫之间颠簸碎了。”

  张准于是停止说笑,认真的说道:“不知道赵大人有什么答复?”

  林仁杰艰涩的说道:“赵大人的意思,是授予你指挥佥事的职务……”

  张准自言自语的说道:“指挥佥事?”

  嘴角边慢慢的升腾起一丝丝的冷笑。

  林仁杰马上感觉到不妙。

  看来,这一次又是白跑了。

  也是,指挥佥事是正四品的武官,距离张准提出的正三品的卫指挥使,还差得远啊!实际上,指挥佥事还是一个副手,真要说权力,还不如一个千户呢!千户好歹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还有几千人可以折腾。指挥佥事却要看卫指挥使的脸色行事,在别的千户面前也没有多大的威势。在大明朝的武官当中,只要是副职,哪怕是副总兵,也是不怎么受人待见的。除非是自己独立驻扎一地的副总兵。

  但是,尽管感觉这次差不多又要白跑,林仁杰还是要将赵寅英的全部说话都传达到。对于这次请林仁杰出山,赵寅英的态度。是相当无奈的。但是,除了林仁杰,张准根本不买其他人的帐。没办法,只好继续让林仁杰出马了。

  毫无疑问,鳌山卫指挥使大人最近的日子很不好过。田横岛的鞑子上岸袭扰一番,闹得登州府、莱州府,登莱巡抚,都是一地鸡毛。登莱巡抚杨文岳已经发火了,孙之獬、李成栋、赵寅英三人的压力,都相当大。不得已,原本各怀鬼胎的三个人,只好重新聚集在一起,商讨如何解决眼前的危机。

  相对于浮山城的内部叛乱而言,田横岛的鞑子,无疑是更大的麻烦。浮山城的叛乱,毕竟是自己内部的事情,控制传播的范围也比较小。巡抚、都司都可以睁只眼闭只眼,装作不知道。可是,田横岛的鞑子,却是闹得登州、莱州两府,都人心惶惶的。这件事目前还被勉力压制住,不让它传播出去,否则。少不了是一场大灾难。

  现在,北面的鞑子还没有退去,山东居然又出现了鞑子,要是让皇上知道,恐怕当场就要有人人头落地。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锦衣卫擒拿不了,抓几个文官,却是手到擒来。因此,登州巡抚杨文岳,还有山东巡抚朱大典,山东总兵刘泽清。一致要求,尽快解决鞑子,否则,他们就要解决孙之獬几个。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人只好指望张准了。在莱州府的地盘上,有能力对付鞑子的,除了张准一家,别无分店。李成栋的战兵,以前和鞑子碰了碰,结果变成了豆腐花,自然是不敢再去惹鞑子的霉头。这次鞑子上岸来,李成栋最庆幸的事情就是,他在遥远的潍县、昌邑一带,距离鞑子十万八千里。否则,万一遇到鞑子,肯定又是灭顶之灾。

  所以,三人最后决定,同意张准的部分要求,委任张准为鳌山卫指挥佥事。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要张准去对付田横岛的鞑子。因此,三人又明确表示,如果张准消灭了田横岛的鞑子,将提升为鳌山卫的指挥同知(从三品),并报请朝廷,另行嘉奖。

  这已经是赵寅英能力的极限了。如果再要往上,那只有经过山东都司,甚至是经过兵部来处理此事了。可想而知,要是这件事情闹到兵部,无论是张准,还是鳌山卫,都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为了让张准安心,林仁杰还带来了指挥佥事的告身文书、云狮铜牌、武节将军军衔,还有相应的官服。

  当然,张准的这个指挥佥事,从根本上来说,乃是白身。他的真正身份。还是浮山所的千户。白身的意思,原来是指没有任何官职的百姓,即布衣。但是后来,又专门指一些荣誉性的官职。就是朝廷只给你官职,但是不会下发任何的粮饷,也不会给你相应的权力。往白里说,就是挂个名的,风光风光,真正的好处,那是没有的。

  到明末,白身已经非常的普遍。只要有钱,都可以购买一个官职。商人尤其热衷这样的白身。反正,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会要朝廷的钱粮。而只要有了这个身份,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做很多事。而朝廷,通过这些门道,也能捞到不少钱!

  ……好吧,说错了,是朝廷的某些大臣捞到了钱,和国家无关。比如说,首辅大人对于贩卖白身,一向是积极支持的。只要有钱,来者不拒。因为这个原因,东林党数次上书,和首辅大人是势同水火。东林党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东林学子含辛茹苦,寒窗十年,才能博得的功能,只要白花花的银子,就能轻松的买到,他们怎么甘心?

  ……扯远了。

  林仁杰说完,就小心翼翼的打量着张准的脸色。他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张准拒绝以后,他回去鳌山卫,马上装病,病的死去活来的,再也不要到浮山城来了。这种累死人不要命的活,谁愿意干谁干。

  谁知道,张准沉吟片刻,忽然说道:“好!我答应了!”

  林仁杰微微一愣,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浑浊的眼睛努力的眨了眨,下意识的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