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471章

幻之盛唐-第471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一的变化时,多出了许多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时务分科。  比如营造科,物料科、转运科、钱粮科、度支科、稽算科、水工科、厘税科等等。  许多其实都是脱胎自龙武军内部的体制。

    最核心地概念就是。  让专业的人去做地专业的事,而不是想传统科举一样,一概无差别涵盖全面的基础教育,然后等到任上,再凭各自的品性资质重新琢磨实际政务,等到有所心得,任期大抵也满了。  或升迁或外调,稍微用心一些的可能就得罪同僚和上司,而被罢免,实际上难得做得几分事情,许多人的大部分庶务还是得靠那些幕僚师爷,以及很容易和地方混同一气的胥吏,甚至把时间和精力消磨在上下地扯皮和人事斗争中去。

    这样也可以比较有效率的运用教育资源。  要知道,象曾经被称为杜工部的杜甫这样。  让学了一肚子的文学诗词的人,去搞水利,显然是浪费人才且严重的不对口的例子,在本朝比比皆是。

    京师两学固然是耀目,但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发展起来。

    但真正出尘拓新意义重大地,是作为两学附属的预备三学堂。原本是因为投考的人太多,休习科目层次太多,已经不利于管理,而被分流出来的低级学科的大杂烩,所谓京师武备学堂(武科预备),以营建,土木,堪舆、煅治等百工技艺的工技学堂,还有就是算学、律章、医理、历法、书艺为主地预备吏目学堂。

    相比只要入学就有身份,被成为小登科之称的两学。  这三学入门的门槛就低的多了。  只要粗通文字即可,专门是针对贫寒人家的子弟。  更注重的是即时应用的时效性。  因为休习这些学科就算不能更进一步,也能混个糊口的本事和手艺,再加上学生的量够大,范围涉及三教九流,反而在民间的影响力,与两学不相上下。

    “听说房相因病罢朝了。  。  。  ”

    这句话却只得到太子小白勉强地会心一笑。

    最近那位清流宰相房倌脾气很不好,病怏怏地称疾不朝,而宾客却朝夕盈门,往来不绝,似乎在策划什么事情。

    当然,有更多的内幕指出,其实是因为在朝会上因为科举之事庭议时,他指桑骂槐地骂了某位“文贼乱道”,结果被对方好不留情的讥讽了句“房大青蛙,嘴大腹空,只会栝噪”而气晕的。

    “这位开府大人还真能扰事啊。  。  。  ”

    “一出手就是惊天动地的效果。  。  。  科举之制可是太宗钦定的,他居然能从中找出善改之法。  。  。  ”

    “你真的相信有武侯遗书这种东西么。  。  。  ”

    “本来不信的。  。  。  。  但是这些年观其言,察其行,有不得不信了。  。  。  ”

    “可惜太懒散了,空有一身博引之学,却喜欢营钻那些奇巧小道。  。  。  ”

    “他呀。  。  。  ”

    太子小白幽幽叹了声,

    早前还有些可惜,总有些无法理解,那位有这一身异于常人的才学和见识,为什么就不肯尽心报效朝廷,做出一番轰轰烈烈大业来,而宁愿在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力,搞什么神神秘秘的试点。

    后来又有耳闻,这个人对公事也不甚用心,多少良善之法,只有在他实在被逼的紧了,才挤出来一些对策来。

    但这些年过来经过这么多事,也让他的心态成熟了不少,这个亦师亦友加亲戚的家伙,只是太过于小心谨慎,凡事不愿意当先出头而已,小心谨慎到,宁可把垂手可得的盛名,拱手让给别人,也在所不惜的程度。

    “成都官学的官定六学,二十八家杂学,三十四类文艺百家,虽然颇多不入流的学问,但放到小处,都是战后国家,百废待新所急需的东西,光这一方面。  成都官学就占尽了先手,就算你仗着门第,把持了高位又如何,杂务琐政地小事都要人来做。  。  。  。  。  。  ”

    “更别说三大附学的那些法度、吏务、财税、工艺、营造、垦殖的学问,又有谁能轻取而代,三十年朝野,怕都是他们的天下了。  还不怕不能形成一支举足轻重的朝党和学流么。  。  。  如果再开支散叶续上几代,那自古家传的胥吏。  也没有多少存身之所了”

    “先生也对这些杂家也有兴趣么,。  。  。  ”

    “我等圣门虽然立身正宗大流,但也不是不能沟通世务,既然有孔、颜子弟,为之张目所学,还有河洛、剑南学宗的大家从之立论,大理上无差多少地。  就算所见不同,计较起来也是门学之争,而非释、道教党之成见,更不是景、沃那些外道俗流可相提并论的。  。  。  。  。  。  ”

    “不过,请殿下爱惜万金之躯,不要再做这种以身犯险之事,。  。  。  。  ”

    看着和对方灼热而真执地目光,太子小白却想起的是那个人的开导。

    “一点骂名算什么,老子光棍一个的时候,还可以大言不惭的说“虽千万人吾往亦”,但是以现在这个身份和位置,更要要留着有用之身做更多的事,不要为一时的意气而断送了大好抱负。  。  。  。  有人在才有将来和无限地可能性。  。  。  ”

    “若不是将士用命。  臣下拼了死力,差点儿就让那些鬼域伎俩,借机得手了,。  。  。  。  ”

    “此外,还请殿下稍稍避嫌。  。  。  。  ”

    “避什么嫌。  。  。  ”

    太子小白楞了一下

    “雍华府上,是不是往来过密了。  。  。  听说殿下接受好几处产业,还新收了一批门人,”

    “岂有此理。  。  。  ”

    太子小白皱了皱眉头,手中的茶水倾出来都不觉。

    “那个乱嚼口舌的,难道寡人连一点天亲情份都容不得么。  。  。  ”

    “殿下。  就算殿下觉得臣在挑拨亲疏离间骨肉。  臣也要说。  。  。  。  ”

    对方起身正色拱手道。

    “梁开府位高权重,手掌禁兵。  已不是寻常的师保傅可比,万众瞩目,与殿下的韬光,大不相宜”

    “为君者当有乾坤独断的魄力,过于依仗某个臣子,是为人君大忌,也不利善存臣子啊。  。  。  。  ”

    看着对方执意明谏的表情。  他心中不由自主起了一丝反感,然后才是觉得对方确出公心无私的无可奈何,只是有些寂寞孤寮地感觉。

    不由想起那个人的话,

    “你为什么推三阻四的不肯亲近我。  。  。  ”

    “我呸呸呸,不要说的那么暧昧好不好,什么叫不肯亲近,明明是你们天家的人注定是孤独的。  。  。  ”

    “在那条路上走地越远,就越寂寞,你指望我能扮演什么觉得角色,万夫所指的靶子么,还是争储侵扎的牺牲品,,开什么玩笑,我还想多混几年好日子。  。  。  。  ”

    “所以,乘还年轻,抓紧时间享受喽。  。  。  。  等你真到了那一步,什么想法和心态都不一样了。  ”

    。。  。  。  。  。  。  。  。  。  。  。  。  。  。  。  。

    门庭清冷的韦家老宅,再次迎来一个轻车简从的客人,却是即将上任商州的江淮租庸调副使韦伦。

    他本是天宝中期朔方节度使韦光乘之子,虽然出将门之后,走的却是文途,少以荫累授蓝田县尉。  以吏事勤恪,杨国忠署为铸钱内作使判官,整顿钱务,减少劳役,增加效率颇有建树,天宝末,宫内土木之功无虚日,内作人吏因缘为奸,韦伦乃躬亲阅视,省费减倍。  以绩效改任大理评事。

    然后杨党被株连,他也沉沦了好一段时间,还是靠着时任中书的堂兄韦见素发话,才不至于被那些小人继续落井下石。  这些年勤勤勉勉谨小慎微的从监察御史、剑南节度行军司马,充置顿使判官,屯田员外、侍御史一路熬过来,好容易才外放专任一方。

    商州又曾经是龙武军攻略关内的重要据点,虽然已经号称撤出。  但是长期把持地方上利益地牵扯,也不是那么好割断地,因此他冒这被人弹劾畏事拖沓的风险,也要来先见上一面,讨个主意。

    “大兄。  。  。  。  ”

    面对韦姓里出地第七个宰相,并且历仕两朝,以太子少师安然退养。  并依旧保持强大影响的存在,哪怕是号称正支嫡出。  将门之后的韦伦,也要俯首侧目,恭敬的喊上一声兄长。

    “十九郎。  。  。  ”(唐人以同宗兄弟为辈分排行,因此在能生养地世家大宗,排到数十上百号都不稀奇。  )韦见素似乎早知道他的来意,递过一个册子。

    “这是。  。  。  ”

    “京学三附地本期名册。  。  。  。  ”

    “大兄的意思。  。  。  。  ”

    “无非让你看看有什么可意的人没有。  。  。  ”

    “营造,匠做就不要说了。  那些吏目科的钱粮、工务、笔掾之中,就没可用的么。  。。  ”

    “这些附属学堂,学的否是工巧之计,不怕影响前程的发展么。  。  。  ”

    韦伦还是有些不明所以,小心道。

    “迂腐啊,这些东西虽然偏专,却都是吏才时务,可谓上官耳目手脚地补充。  要知道龙武军这些年的名下,放出去多少人,大都会在其中挑选上一些有专长的,作为僚属班底带到任上,他们既有同年之谊,又好帮衬。  不至于被地方老吏豪强,轻易蒙蔽了去。  。  。  ”

    “多少官声,就是栽在这个上下其手上。  。  。  莫名丢了前程,”

    “朝廷为什么宽许他们,因为这对加强朝廷的权威和影响,也大有裨益的,所谓吏从公出,总比任用私人,更妥帖一些吧。  。  。  ”

    “大兄是说。  。  。  。  ”

    听对方东拉西扯了一大堆,韦伦似乎有些明白。  又有些有些不确定。

    “朝廷调用云梦军州三县军民。  也不是没有条件的,起码襄州任上。  至少也要举荐外放一二,你如果结上这个渊源,行事也会方便许多。  。  。  ”

    “不要说其他的,光这个平乱的功绩,可不是那么好拿地。  。  。  。  。  。  。  。  。  。  ”

    “你以为那位第五大夫,在这江淮租庸调使任上,为什么乐不思蜀屡屡不愿晋身,又凭什么底气,能在地方令行禁止,说一不二,号称理财高手。  。  。  。  ”

    “将来若是将来朝廷下定决心,让这位入相。  。  。  ”

    韦见素说到这里顿了顿,又转而言他道

    “再说襄州之乱,声势虽大,但本身为祸毕竟有限,真正麻烦得是事情的背后。  。  。  ”

    “襄州乱军头目康楚元那些人,可是正经从江西长沙调防过去的官军,。  。  。  眼下朝中现在可是有意在江西道和山东道间,分出个荆南道来啊”

    “为闹饷而哗变逐走太守也就算了,怎么会那么凑巧刚好知道,江淮租庸调使那里,还有两百万缗没有上解的钱帛。  。  。  。  ”

    韦见素放下茶盏。

    “要知道朝廷已经有主张招抚的声音了。  。  ”

    “大兄。  。  。  ”

    韦伦心中一凛,有些寒意透过后背,却又庆幸起来,饶是没有白来这么一遭。

    “人老了,连言语也不利落了。  。  。  ”

    韦见素的往后一靠,让身体深深陷在熊皮地软榻中,叹了口气,再次转而言他。

    “韦家的远宗别支,有的是闲余游业,无所事事的子弟,你可以从其中挑选一二比较入眼的,推举入学,。  。  。  ”

    “将来有所学成,都是知根知底的自家人,又有提携之恩,带到任上,也好相互帮携。  。  。  。  ”

    “我们韦家好不容易在这里占了些先手。  。  。  。  。  。  我是年事渐高,格局已成,难再有寸进了,但你们却没什么可犹豫不前,。  。  。  。  ”

    韦伦心事重重的走了后,御赐松鹤绵泽的玉屏扇后,转出一个身影,却是御史中丞的韦家老大韦鄂,他皱着眉头,走到父亲身前道,扶住他的手,轻声道。

    “阿父,何至于此。  。  。  。  ”

    “我知道你想入相,但也不要忘了我们地本色和立身之基。  。  。  。  ”

    “阿父。  。  。  ”

    “从入剑南地那一刻起,在那些人眼中,我们就已经与龙武军站在一起,有了牵扯不断的关系和因果,你以为一句置身事外,就可以轻易抹平隔断地么。  。  ”

    。  。  。  。  。  。  。  。  。  。  。  。  。  。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