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314章

幻之盛唐-第314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季大人叫过来”

    “是”

    不多久,季广琛一身白衣的前来拜见。  永王的幕府已经宣布解散。  这些曾为属官的人,大多数都失去了原来的身份。  这家伙是个知时务的聪明人,不会不知道这么来见面所代表的意义,不过既然来了就表示他的决心。

    毕竟当年是智谋将帅科的武进士,代表他同样有抱负和野心,不会轻易让仕途终止在这江陵一个小小的地方,历史上永王起兵后,他也是第一个和朝廷暗通曲款地将领,永王被宣布为叛逆后,有家不得归,多拜其所赐,因此获得继续进身地机会。  先是贬出为温州刺史; 后擢浙江西道节度使; 官至右散骑常侍; 敕封渤海郡公。

    这样的人不是没有忠诚,关键看你给出地条件和手段,值不值得他付出忠诚的价格。  更关键,他有我所需要的东西。

    “我缺少一个水军统将,虞侯第八营,领武学水军分学堂,长驻襄阳”

    我直接开门见山的说

    “多谢大人抬爱”。

    他毫不犹豫的举身一拜而下,没有丝毫的颓然和做作,仿佛这一切是顺理成章的一般。

    作为待罪之臣其中之一,党附永王的记录,将让智谋将帅科出身的武进士,未来的人生会有很长一段惨淡和灰暗的时期。  而天下即将平定,作为不甘心寂寞的人,最缺少的就是重新出头的机会。

    。  。  。。  。  。  。  。  。  。  。  。  。  。  。  。

    “禄山北筑雄武城;旧防败走归其营。  系书请问燕耆旧;今日何须十万兵。  ”

    我轻轻念着这一瘸新鲜出炉的诗句,颇有些感叹。

    雄武城一破,稍有见识的人都知道,这场旷日持久却有一波三折的战争将要结束,剩下的事情,就是从头收拾旧河山。  如何瓜分战后地利益,连杜甫都专门写《渔阳》诗以滋纪念。

    杜老头现在过的满滋润的,本来是挂个头衔养在官学里,什么事情都不用他做,就把这位诗圣当尊菩萨供在那里让人烧香也好,结果他身体一好转,就以无功不受禄位名。  要求出来做事,不但担负起好几家文抄的捉笔。  常常发表一些针聩时弊、举具民情还不够,还毛遂自荐参加了监理长安营建工程的巡查之责,

    他着一监理可不要紧,责任心和公义感都很过剩的杜老头,很快变成那些营建商人最头痛的存在。  脾气又臭骨头又硬。  较起真来,是油盐不进。

    原来历史上地杜工部的称号不是白叫地,之所以安禄山会任命他为水部郎中。  也是有原因,我本因为他只会做诗,但没想到他对工程营造这些东西,还是下过工夫的,只是相比他在文坛上的盛名,用这些东西在官场上就混的很失败了。

    以前是人微言轻没人理会,但现在就不一样,为了完成他“安得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具欢颜”的伟大理想,而努力。  光在成本核算和质量评估的挑剔,就足以让那些承建的商家叫苦不迭。

    但另一方面,他过于旺盛地责任感,又会惹出一些是非来,前些日子。  《西京时抄》上登载了《两河四载民见异闻录》,配了一首《绝句》,惹起渲染大*,连西北朝廷都惊动了。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此诗一出。  不但否定了两朝皇帝治理下。  安定团结的大好和谐局面,还得罪了禁内的神策、神武诸军。  捎带把我的龙武军也给骂上了,说神策、神武诸军纵暴略与羌浑同,这不希奇,他们出身西番边军,本来就有很多羌浑的血统,可谁都知道龙武军中的收容了大量的女子,动机也不那么纯良。  那些朝廷大老更是以此为攀咬的契机,开展了新一轮地口伐笔诛的朝争序幕,

    心怀非怨,妄言国事的大帽子,欲追究之,还是王维等人为他出头,集体上书声援之,说士谏言当无罪,更何况所言非虚,才稍稍平复,自此,因为他敢言人所不敢言,是以人称地下御使。  连带那群专门暗中收集各地闻报的人员,也被称为新暗行御使。

    “这位杜御使又有什么是非么”

    我转头,问刚从襄阳赶过来的年轻参军杜佑,杜甫也算是他的族叔,他有些苦笑地说

    “朝廷这桩大事,却与那为长叔,有些关系”

    给我递了一封翻译过的密文。

    原来绝句事件之后,余波未了。

    朝廷以大军遥在外,军纪难肃,且奏事蹉跎,委决延断,为理由,有意在军中改革监军制度,改军容观察使为护军中尉,并且由兵部派遣军都虞侯,以监理法纪。  顿时朝野一片哗然。

    但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最先站出来反对的,却是西北朝的当红炸子鸡——大小李宰相之一的李枧,此君坚决反对将中使监军变成一种常设官,并且直言不讳的指出这些中使,权限太大,本来只是承旨宣抚军队,沟通皇帝和将领的纽带,最后却借着可以向皇帝打小报告的机会,狐假虎威向主将勒索好处和权利,甚至可以轻易影响和改变主将的决策,却往往事后无须承当责任。

    并且援引了边令城败坏国之干城,陷杀高、封二帅,间接导致哥舒元帅败亡,以及当年一带名将王忠嗣被索贿不成地内官落井下石地先例,在西北系引起无数共鸣,直接就在朝议上冻结了此事,由此,也让那些内侍恨的咬牙切齿地。

    但这位语不惊人不罢休。  随即反而又援引龙武军的特例,建立三差一选制度。

    所谓三差一选制度,在营以上由中军派遣随行参军,以备参佐;在团以上由法曹派遣的军法虞侯,以纠检风纪;在队上差遣以武学出身的见习士官为领副,这样百战老兵出身的下级军官,达到一定层次,就有机会选如武学再教育,而外派的间隙士官,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也可以转正;这种相互身份转化,消除一些实战派和科班派的鸿沟。  依靠这三差遣,虽然龙武军诸部常常天各一方,又常常就地扩充,却总能牢牢掌握军中的动向和保持军队结构的相对稳定。

    一选就是,在火以下,让士兵自选管理饮食的专人,比同火副算是半个官,也算是小小的自治精神,龙武军的食料和饷钱是分开管理的,中间尽量减少过手的环节,象各种饮食用度,都是通过军下诸曹,直接发放给各火选出来的管理士官,而军饷则是以存取形式,由随军的飞钱商号合作背景的老军互济会和合作社,来发放日常钱和战务津贴,还可以提供一些小额的透支和低息借贷,这样运做下来,维持军队所产生的现金和物流量其实都很小,可以尽量减少舞弊贪墨的机会,以及高利贷、滥赌对士气产生的影响,增加军队袍泽的凝聚力,又能减少因为人为的亲疏远近,造成的各种小山头主义的后果。

    这么一来,虽然牺牲了一些传统的效率,但不可否认对士兵的士气和军队归属感,很有好处。  龙武军创立以来,虽然时有供应跟不上或是发放拖延现象,基本没有出现什么闹饷或者是患不均的事端。

    另一方面来说,龙武军的福利和伙食都很丰厚,将官都自有身家或者是世家子背景,多数不屑于按照惯例去克扣那点士兵的人头钱。  也不需要特别打点什么部门。  相比之下那些西北边军出身的藩镇军、地方出身的守捉、团练兵就可怜的多了,一般只有主将直属的亲军,才有足额全份的配给,吃空饷和抽头现象,哪怕在号称劲旅的朔方、河东两大军事集团中,也屡见不鲜,只不过是多或少的问题。

    结果就把火烧到了龙武军的一亩三分地,本来天下大乱,各地自募自守,原有的军制大乱,亢官亢兵成灾,到处流窜,各种名目的权设、兼理、同制、检校官遍地开花。  有人拉了几百人的秆子,也敢自称中郎将的名号,相比之下,龙武军体制内的一点小动作,不算什么。

    再加上,

    最近有人,借朝廷大比,天下学子大量聚集京师的机会,有组织有计划的恶意吹捧龙武军的存在,什么禁中第一军,无冕节度使,军中之军,国中之国,战绩和实力亦被夸张的宣扬和传唱,一些本来属于低调处理和隐匿的事也被翻出来大书特书,特别是关于军队体系中,有勃于传统的改制和变化,成为朝野流传争议的话题之一,哪怕是细微之处的陈年琐碎,也被翻出来,讨论其背后的意义。

    一时间,竟然被推到了风尖浪口之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里有事,单位又新老交替,不免心烦意乱,影响了文笔,另。  好友送了只没睁眼的奶猫,甚喜,却为家人群起批斗之,无奈急寻出路,滋以留念之。

作品相关 第三百零七章 思变

    第三百零七章 思变

    第三百零七章 思变

    撇去这些狗屁倒灶的事不说,

    在我偷懒这段时间,积压下来的东西也不少,由襄阳的快船一并过来,主要是

    来自蜀地的汇报,现在蜀境的情况还算好,虽然连年用兵,征发不断,但堪堪

    也维持了一个大致稳定的局面。

    一直以来,我所做的那些事,并不是破坏整个社会基础,或者整个阶层,只是

    很有改良色彩的的损害了传统利益而已,至于我和地方上的那些杯葛恩怨,实

    在都处在一个传统的潜规则范畴内,在老皇帝他们眼中还上不到什么台面,用

    一句有中国特色的话来说,就是属于争权夺利性质的,非不可调解性的人民群

    众内部矛盾。

    因此,我和那些蜀地大族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可调和的因子,并随着

    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按照惯例北方战乱不止,无数人流利失所,而在这种

    情况下,那些拥有大片山林田地的世家豪族,只要付出极其低廉的代价乃至不

    需要什么,只是付出给口饭出的许诺,就可以轻易获得大量送上门来的人口和

    资源。

    但是流民大营的确立,无意横空剥夺了他们凭空飞来一大笔人口财富,这样也

    就算了。  流民很多,以后还会更多,但是我建立的这种东西,借鉴了现成地劳

    动密集型企业管理制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粥放赈安置,而是一个行之有

    效的经营体系,随着生意越大越大。  把越来越多人的利益和身家都紧密结合在

    一起。

    甚至连地方上因战争飞涨的物价,反成促成了流民大营和相关工场的兴盛。  连

    成都附近乡里百姓市井小民,都开始大量进入工场做事,理由很简单,流民大

    营及相关工场发给的都是帛布米粮地实物酬劳,按照生手、学徒工、正工到熟

    练工、技师的三六九等,还有相应地待遇和配给。  既要驱使人给你做牛做马,

    也要给他们一点微薄的希望和前景。  只要细微处一点点的投入就足够让他们满

    足上很长一段时间。

    在许多人看来,这种的生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虽然苦累了点,但包吃包

    住,病有人医(虽然只是小白鼠性质的临床试练),年节时令,还有各色的福

    利和活动。  。。  。  比起以前种三分地看老天眼色,伤老病痛听天由命地日子。

    倒是让人安心的多了。

    以至于他们蓄谋已久的扩张,到头却发现是门可罗雀,甚至为了与流民大营竞

    争,还要提高成本和待遇来确保自己的农户不流失,当然,面对军队和官府背

    景的存在。  这种竞争从头到位都是相当无力和倒向性的。

    如此下来,能够看到机遇和前景的人,自然改弦更张,放下身段也投进去分一

    杯羹。  而觉得平白受到损失的人自然也不甘心,要生出种种事来。  而且理由也

    很充分,所谓农耕为本,在传统观念和势力中还相当有市场,自古以来最有效

    地治理方式,就是人口都束缚在土地上。

    大多数的灾荒和人口损失都是由一串连锁反应的造成,往往是发生了天灾人祸

    后。  由于交通限制和官僚体系的懈怠拖沓。  对灾情的疏导和处理不力,造成灾

    害后果的进一步扩大。  更多地人逃亡,而死去的人没能的到处理,往往又变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