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312章

幻之盛唐-第312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无可奈何的从人群中,慢腾腾地走起来,就听的一大片的此起彼伏惊呼和大叫,在人群中响起。

    “什么”

    “梁扒皮”

    “鬼更愁”

    “梁要命”

    “绝户梁也在这里。  。  。  。  “

    念到我名字的那一刹那,我仿佛可以感受到一大片人的眼睛和下巴同时掉在地上,摔的此起彼伏的扑通做响。  那个引荐我的龚长史,更是两眼一翻,捂着心口,扑通一声栽昏过去。

    直到难以置信、惊慌失措之类的目光,纷纷十分明确的落在我身上,

    刹那间,我周围人的表情仿佛见了鬼一样轰然炸了窝,如遇瘟疫的源头一般,迅速在我身边退开一个巨大的空白地带,那些人惊慌失措的相互拌踏推挤成一片,靠我近的连滚带爬,手脚并用,帽丢鞋落的,惟恐不能多生两条腿,好和我拉开更大的距离。  我甚至闻到一股迅速弥漫的臭味。  。  。  。

    只有我站在身后平时相熟,却又相对反映迟钝的寥寥几人,他们的表情中了石化,麻痹、虚弱之类负面效果。

    刘友梅犹如上了发条一般,抽搐着脸,机械化的用手指指我再指指自己,再指指我;王襄则在哪里,从麻木的死命掐自己的脸,发展咬自己的手尤不觉得痛楚一般;展仲卿则如得了帕金森症,浑身抖个不停,对着我比划个不停。  。  。  。  。

    相比之下,也就那位李酒鬼的表情。  稍微正常一些,楞也是张大了嘴,喉咙咯咯半天,居然没能说出一句话来,我估计他来江陵以后,也没有这么动容过。  让我心怀大慰哉。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种万众瞩目地感觉。  特别是感觉到我的名声,可以产生令小儿止啼。  人群失声之类的效果后。  我正想说点什么场面话。

    仿佛在印证他的话,轰的一声,青砖水磨的宫墙,突然在巨大外力下崩塌了一角,滚荡的烟尘中,走出一群人影,手中还拿着锤、斧、凿、棍等重家伙。  等为首一人伤痕狰狞,轻轻一拱手。

    “南八参见总府大人”

    他既然出现,显然在持续地骚乱和动荡中,他们也自发做出了相应的判断。  对于出现地效果和时机,还算把握的不错。  。

    李酒鬼眼神一亮

    “难道,尊下就是那位左弓右枪,一骑当千三进三出数万河南叛军,人称当代赵子龙的河南第一义士。  南八将军。  。  。  ”

    这位李酒鬼果然很没心没肺的很有个性,居然就这么套起路数来。

    不过他的话,的确再次引起一阵哗然轰动。

    “不敢当”南八相当客气的笑了笑,牵动了面上狰狞地伤疤,让那些人不禁骚动着又向外退了几步。

    这下,永王和他臣下的脸。  似乎都在集体抽风。

    “好。  。  好。  。  。  好”

    “儿臣,也。  。  。  奉诰”作为几乎被遗忘的当事人,永王几乎晃了晃,几乎是咬牙切齿的吐出这几个字。  看着这一切,他的脸已经没有血色,变成了墙壁一样的苍白。  “父皇实在太抬爱臣下了”

    “王上”许多人痛心疾首或者不甘心的大叫起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天后,尘埃逐渐落定。

    永王全家已经在成都水军的密切护送下,离开江陵北上奔赴蜀了。  当然官面上说法是,太上老皇帝思念儿子,让他前去侍奉。

    但意料中地内应。  不是历史上三心两意的天宝武进士季广琛。  而是西北半条枪——浑惟明,所谓名将可不是那么好收的。

    他不但将成都水军放入城中。  还配合朝廷在永宁军中,召集所有大小头领,上演了一幕义臣救主,谁赞成水反对的好戏,当然答错问题的人,和历史上那些站错阵营倒霉鬼一样,都变成了长江里的浮尸。

    而作为政变中地重要人物,他也将率领被彻底清洗过后的永宁军,进入江西支援平乱。  而另一位重要角色刘王傅,将以江陵采访使身份,负责恢复地方的秩序。  而窦昭则积累了升迁的资本,得到回到朝廷中的机会。

    显然这个局,从永王离开长安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布置了,所有的演员,大部分的角色,在几年前就基本注定好了,最后居然还把躲起来看热闹的我,也给绕进去,客串了一回兵临城下的重量级筹码。

    失去了江陵这个基本地根据地和正统上地大义。

    所谓的襄城王统领地军队,就和历史上一样,接到才刚刚包围了混乱中的襄阳,就在被宣布为叛逆,在争相逃亡中土崩瓦解,作为首犯的襄城王,在乱军中也下落不明,虽然这事情看起来有些奇怪,但是既然这位的下落,连老皇帝派的来特使,都兴趣乏乏,我自然不会去做这种越俎代庖的事情。

    作为这里军衔和品级最高的人物,我还要负责善后的处理,永王拍拍屁股被送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一堆烂摊子,却要人来收拾。

    因为各方势力介入,造成意料之外的混乱,对永王残余势力的清理,进行的很不顺利,“李骠骑”和“鹘俊营”随着襄城王的失败,变成流寇逃进云梦水泽。

    留在江陵的原羽林子弟出身的‘骁果营‘倒是最先投降的,而“选锋营”大部也在李酒鬼用自己的名声的保证下,放下了武器,接受看管和甄别。  但“敢死建功营”的江湖亡命,在被军队腾出手来清理之前,就已经四下逃散到地方,变成治安的新隐患。

    王府公开的武装力量,虽然已经被解除,但是永王其他潜在的暗势力,却没那么好解决,其中涉及到许多江湖黑道、绿林的势力,还参杂了大量其他势力派来的间谍和探子,甄别和追查起来格外麻烦。  而且对一些地下势力来说,虽然靠山不存在,不代表他们就甘心于沉默中放弃。

作品相关 第三百零五章 荡漾

    第三百零五章  荡漾

    第三百零五章 荡漾

    象那些死心追随永王的谋客和幕僚中,就不乏愿意杀身以报的所谓忠臣义士,头号谋臣王长史薛缪突围不果当场自杀,带着一肚子秘密直接下了黄泉;而李台卿、蔡迥等,在他制造的机会下,乘乱逃出城外,跑的八县地方水军中,试图再有作为,却被已经降伏的地方水营团练执送回来。

    另一位冯季康,倒是第一时间表示了降伏,却在事后乘机脱出看管,带着相当部分的名册和秘密记录,连同一大笔地下人员和财货的下落,不知所踪。

    直到永王出发的前一天晚上,还有人聚集一批来历不明江湖人,试图从换了主人的王府抢出永王,结果全部覆灭在斩首队和跳荡营的埋伏圈中。

    但就我来说,

    永王的降伏,与其大多数人归为的气数、运势,老皇帝的王霸之气,不如说是一个从来谨小慎微的儿子,对严厉而全能的父亲,抗争失败后的心理阴影,他毕竟是从小生长于宫廷,在严厉的限制和监管下长大,既没有见阅过真正的战争,也没有负责过什么重要的国家事务,一下担当起重要的大任,所谓时事造人,被环境催生出了野心,基础其实是相当脆弱的。

    虽然骨子里有身在帝王家,与生具来的权谋与心机的血统,也有相当让人折服和效死的气度和才量,但关键时刻。  缺少了几分在绝境中孤注一掷,置死地于后生地果断和勇决。  就如历史上所记述的,他虽然拼命扩充实力,却并没有做好与朝廷公开决裂的决心,直到他儿子襄城王走出那一步。  。  。

    准备多年,处心积虑已久,闹的声势轰轰烈烈的永王之乱。  就这么虎头蛇尾的收场了,让人未免有些出呼意料。  甚至是大失所望,其中也包括了,一直盘算在其中浑水摸鱼,谋取最大利益化的我。

    要知道,历史上地永王虽然很快就溃灭,但是却拉开了南方相继设立藩镇的序幕,而大量地豪门世族籍以聚集人口和财富。  出现遍地开花的地主豪强武装。

    所幸,

    永王交出的钱谷户口籍薄也很有些分量,这些年江陵丰足,又没有大的水旱灾害,一直对江南赋税上下其手,雁过拔毛,也积累好些规模,虽然很大一部分要成都和江西那里被划走。  但剩下的东西对我来说还不无小补。

    于是,

    我的江陵假日彻底的结束了,更重要地原因是,剑南军走了以后,剩余的那点各方七拼八凑起来军队,用来控制和维持江陵八县的秩序。  还要监督已经降伏的江陵诸军,直到他们启程去江西,实在有些捉襟见肘。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以我赫赫的“名声”拉虎皮做大旗,让那些想浑水摸鱼的势力,不敢轻举妄动,直到北边的援军到达。

    永王之乱,也牵连到许多人,但是因为总算他没乱成,因此处理的结果也不一样。  一些核心地成员要追查到底。  一些不太重要的人可以留下戴罪效命,一些人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才能放过。  还有一些人要撇清关系,处理起来千头万绪。

    由于我南下是来度假兼看热闹,没有带上足够的幕僚团,手头仅有的几人人也不够用,南八直接住在大营里,就近监视那些降伏的水军,马克己公开了身份出来帮忙,还带了一班从关系商社组织里,临时借调来地帐房、记事什么的。

    李观鱼倒是没有暴露身份,他的斩首队要在暗中追查永王残留地下势力,因此,实际上所有大多数事情要我亲历过问。

    因此连我那些相熟的家伙都拉出来帮忙。  也算另一形式的答谢,刘友梅不是记性好,会画画么,就让他出通缉肖像,王襄不是通于金石么,就让他去给财产估价。  。  。  。  如果他们有心仕途,这是一个起步的契机,如果无心官场的话,也可以让他们获得足够的酬劳。

    既然有朝廷的大义名分,李酒鬼虽然有些傲视权贵的脾气,倒是也愿意帮忙,问题这个家伙足够有名,文章诗歌天下无二,更是个难得地剑击高手,却不是个合格官僚,真要真要叫他管事核算什么,只能是越帮越忙。

    因此只是给他一个官方地名义,让他带了那帮游侠儿追随者,在城中的重要地段,满大街地巡查治安,兼安定人心。  也算是和过往划清界限了。

    所谓的襄阳之乱,失去了最大的幕后黑手之后,不战自溃,但是已经对襄阳造成相当的破坏,待到南阳来的援军,与困守台城的友军里应外合,重新控制局面恢复秩序,襄阳水陆营已经至少有七个营的建制人马,在动乱和火并中消失,还有相当的乱兵裹胁抢来的财货,逃出城外,最倒霉的是被称为冠盖里的大户豪门聚居的城南,几乎被烧抢的七七八八。

    随着北方通讯的恢复,我也得到更多更确切的消息,确认了永王为什么要挺而走险,仓促发动举事的重要原因。  。  。  十几天前,正在内战的范阳方面出了两件大事。

    一个是,伪大燕尚书令周擎,被不明势力当街刺死,周擎是史军的元老,史思明和安禄山担任张守圭帐下捉生将时代,就在一起奋斗的亲密战友,史朝清的地位和权势全靠他一手扶持起来的,他这一死,本来就风雨飘摇的范阳守军,更是军心动荡。

    根据龙武军的秘密内参来说,这也是自毒死伪元帅崔佑乾以来,秘密战线的最大的一件成果,自从史氏内战以来。  剃刀、锯齿、鬼营系列特殊编制就一直活跃在其中,很好的执行了煽风点火地任务,光不明不白死在他们手中的史军文武官将,至少有数十之数。

    虽然这种手段,上不得台面,也无法取代正面战场的作用,但是却给目标造成很大的困扰。  毕竟被杀掉的官员位置好补,但是所负责的事务。  就不可避免的陷入迟滞和混乱,以此配合朔方军地攻势,可以保持内战双方的均势。

    而朝廷新报,才两个多月,史朝清就已经抵挡不住史朝义地攻势,节节败退,身边文武亲众死伤惨重。  除了范阳本城丈着墙高称坚,依旧不能克以外,大半地盘都在史朝义的掌握中,再加上来自安东和北外草原的外援,基本断绝,连可以说有钱都请不到援军。

    事实上幽北现有的营州契丹,柳城诸部,九城杂胡、散姓秣褐、别部鲜卑、大小室韦这些存在。  在李光弼的大军威慑下,已经大部或向朝廷输诚或严守起了中立,就算剩下没有立即表态的势力,也不敢轻易再与明摆已经穷途末路的范阳挂钩,也只有松漠一带外姓契丹地大八部联盟之类,才会不遗余力的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