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779章

权倾大宋-第779章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的生民啊!这些人都是要吃饭,还需要发展民生,钱从哪里来?

    当百姓从兴奋中冷静下来,却发现两路的恢复生产,需要取用大量钱财,封山育林更需要大量钱财,就像个无底洞,不断吸收财富。、

    虽然,他尽可能让民间资本介入,王纪百货、沈家万事兴还有江右的大家族纷纷出钱,却依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就让东南的百姓逐渐厌恶,毕竟影响他们的生活,谁也不愿意为了别人的事,让自己受到委屈。

    那些商人工坊主是真切体会到了,朝廷新修正山泽水草律令,明确提出保护环境重要性,在前人基础上增添条款,赋税加收千一税,营业额达一千钱收一钱,用于保护水土环境,是保护而不是建设。

    你给他们一文钱,自然是皆大欢喜,从他们手里抠一文钱,那就不是个事了,总是惹人不高兴的。

    道义上的支持是一回事,实际行动又是一回事,民间对北伐的实际支持,从购买战争债券,还有从事生产就能看出来,热情是有的,大道理满天飞,实际却不咋地。

    就算买了,那也多是趁机博取利益,大发战争财。

    怎么办?王秀对这个问题也头疼,道:“无利可图的事,很少有人去干,关键就在别空喊口号,要让人看到希望。”

    宗良想想都牙疼,王秀说的是现实,别看口号喊的震天响,要是付诸行动,一个个观望不前,这也是先生卸去宰相,亲自披挂上阵的重要原因,别人恐怕是玩不转啊!

    指望李纲李大相公,固然是正统士大夫的领袖,可惜有相州之败,增援太原的两次大溃,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这群混蛋,有利可图时你就是大爷,看不到前景就是孙子,不能再娇惯下去了,是该好好整治一番了。”王秀想着就生气,连爷孙也骂了出来。

    宗良彻底无语了,他还是首次见王秀激烈骂人,骂的是那么新鲜,咬咬牙道:“先生,为今之计是破局。”

    “好在我有所准备,就让这帮孙子出血,别以为能占朝廷的便宜,该让他们付出时,必须要为家国牺牲。”王秀恨恨地道。

    宗良眨眨眼,自己怎么不知道?作为王秀身边的人,竟然不知反击措施,实在是让人心里没底。不过,看情形王秀真的恼了,某些人要倒霉了,他果断地决定不提高丽。

    “哦,你给崔真去说,让他回去盯着,情况不对立即离开开城,前去海船上避难。”王秀思维天马行空,没来由说了句。

    “哦。”宗良愕然,失声道:“先生,不看好高丽?”

    “那里注定成为战场,让挞懒收拾残局妥当。”王秀稍加沉吟,又道:“把虏人部分主力拖住,未尝不是好办法。”

    “哦,我考虑的悲观了些,虏人要是奔袭,高丽也未尝没有一战之力,挞懒、史浩他们不是傻子,谁不会主动迎击。”

    宗良才吸了口凉气,此时他才算明白,王秀精力都放在本土,解决人们的收复失地信心上,对高丽没有哪怕一点关注,注定成为战场,显然要把高丽当成鱼饵。

    想明白了就很简单,无非是利用高丽,让金军抽调主力征讨,侍卫水军和挞懒联合,趁金军势如破竹之际,来个雷霆一击,让这支金军彻底陷入泥潭,迫使合剌、兀术不得不投入力量,形成了死循环,间接支援正面战场。

    好毒辣,这是用一国作为棋子,削弱女真人的力量,似乎,女真人还上当了,却不知更深的谋划。

    “先生,我这就去。”想明白了,自己也是朝廷大臣,宣抚处置判官,一切要以家国为重,其它,都是扯淡。

    “去吧,别忘了规格要高,给崔真开国郡公的待遇,让他高高兴兴回去,不要在开封耽误时间。”

    大国邦交啊!为了自己的利益,达到预期的目地,把你捧为圣人也是可能的,宗良心下叹息不已。

    北方形势不断紧张,宋军偏师频频出击,一些小规模部队也屡屡越境,展开短促的袭击战。

    南京江宁府却一片歌舞升平,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前方不断加剧的形势,并没有影响人们的安闲,那是几千里外的事情,胜负不知的战事,反正有王相公撑着。

    大内慈寿殿,朱琏斜躺卧榻,韩氏、赵柔嘉侍立在侧,赵炅坐于塌旁,他已经十一岁了,一年的当政让他显得沉稳许多,举止方正,幼稚逐渐脱去。

    “太子,北方可有消息传来?”朱琏瞥了眼赵炅道。

    赵炅恭敬地道:“北面有王公节制,料也没有大碍,娘娘病愈,还须好生调养。”

    “太子说的是,太医正说娘娘太过操劳,还须静养些许时日,就不要再操劳国事,朝廷有太子和两府,外面有王公。”韩氏非常放心儿子,赶紧出来帮衬。

    赵柔嘉瞥了眼韩氏,淡淡地道:“有王公在,圣人都不担忧,娘娘救安心养病。”

 1352。第1352章 国事家事

    韩氏眸子中闪出一丝不悦,却很好地侧身掩饰过去,赵炅却多看姑母一眼,似乎有些不满,更多的却是希望。

    朱琏无奈地摇了摇头,前些日子她偶感风寒,卧床十余日才渐渐好转,自觉身子骨越发地不好了,也不知王秀总揽军务,在开封过得可好?人到中年了,感觉身子越发不爽利。

    赵柔嘉的意思她又岂能不明白,只要女儿别闹腾大的,这些小来小去,她真的没有精力却过问了,反正你翻出五指山,折腾就折腾,图个痛快就成,真希望王秀临行前说的可能不会发生。

    赵柔嘉心思翻涌,心却飞到了福宁殿,打算赶紧退出去,有事找赵谌商量。

    “你们只看到朝廷威势无双,却不曾看到王公的辛苦,朝廷上下事无巨细。。。。。。”朱琏轻轻叹息,还要为王秀说话,随女儿折腾不假,尽可能化解赵柔嘉的怨念,也是她要做的。

    “自然有诸公操劳,天下大事不能归一人。”赵柔嘉心中不爽快,下意识地反驳朱琏。平心而论,她处处与王秀为难,心底深处也对王秀的颇为心折,但她确实不能忍受王秀的专断,应该是对皇室权柄的打压,更重要的是她和朱琏的关系,真真是皇室的羞辱。

    “可记得靖康二年二月十一?”朱琏淡淡地道。

    赵柔嘉俏脸微变,沉默了半响,犹豫地道:“奇耻大辱,自然知道。”

    “圣人是不知道,那日听官家在车上疾呼‘百姓救我’,却无一人敢为之,想朝廷不曾失德,百万士庶只知自保,无一人敢勤王,我却知有人必会舍命勤王。”朱琏似乎回忆前尘,目光显得尤为柔和。

    “当时,王公身为率臣,勤王救驾是他本份。”赵柔嘉脸色很不自然,任人都明白就当时局势,那么多有实力的人观望等待,唯有王秀率军勤王,连赵构也躲在一旁。

    “只有他来了!”朱琏口吻尤为平淡,双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

    “若无王公,臣妾真不敢想像五国城。”对于王秀再造行朝恩惠,韩氏是相当感激的,尽管她没有经历过,但这并不妨碍她自内心中的感怀。

    “娘娘,孙儿亦有感王公恩德。”赵炅出人意料地说了句。

    朱琏很满意赵炅的态度,孙子的天赋惊人,连王秀也刻意反过来强化天子决策权,不再继续标榜二元制。

    按照王秀的说法,现如今,已经达成皇权和相权的均衡,矫枉过正必生祸端,一个时代能承受多少,那就让它承受多少,要是继续消弱皇权,恐怕数十年后天下大乱。

    现在的内外朝相互制衡,天子不能率意,大臣能够施展手脚,已经够用三百年了。

    “王公操劳国事,原本只要在行在遥控,却还是不辞劳苦奔波,足以做人臣表率。”赵炅再次来了句。

    朱琏欣慰地望着赵炅,温声道:“太子真的长大了,相公有知太子心意,定然万分欣慰。”

    赵柔嘉却酸的倒牙,狠狠地瞪了眼赵炅,这小子妄为她帮着说话,竟然一点也不帮她,看来要找时间好好教训小子,让他知道自己是赵家的儿郎。

    赵炅人小鬼大,眼看姑母脸色不好,只能尴尬地笑了,又道:“只是,王公征伐虏人,也该歇歇了。”

    这话说的众人皆为惊讶,哪里像小孩子说的,分明是赏无可赏,只能请君告老还乡。

    赵柔嘉盯着赵炅,赞许地笑了笑,小子还算有良心,没有让她白疼一场。

    朱琏却稍变颜色,赵炅的思想对于君主来说,固然没有任何错,甚至可以说上上乘,历代英主不过如此,却不应该用在王秀身上,委婉地道:“太子年幼,有些道理不明白,相公做事能知者不过数人,放眼百年那就是大善,对官家子孙百利无一害。”

    “太子,建水军,扩海疆,万国之力资中国之利,中国则国强民富。这些年也是有目共睹的,温饱而知礼仪,士庶奔海外则逐利,归国则行仁义。这就是相公高明之处。”

    “人性多欲,内欲外补,不伤中国元气,朝野骂相公者,哪个不是得利巨万者。何为君子,为亿万生民得利者,可称之为君子,己得利弹劾为亿万子民得利者,谓伪君子也,小人亦不齿。”

    “太子说的也不错,相公为朝廷操心费力二十年,也应该休息了!这也是他的愿望,放心好了。”

    赵柔嘉瞪大眼睛,不满地看着朱琏,赤裸裸地为王秀辩解,却诧异王秀竟然有告老的意图,以朱琏的身份,断不会虚言,难不成是王秀在使诈,骗取朱琏的信任。

    要知道两个时间段最危险,首先已经过去了,王秀出了行在直接北上,那是一场虚惊,太祖怎么得的江山?现在,有心人的关注转到了得胜回朝,携败金的威名以大军入城,恐怕就是禅让时。

    韩氏想的简单多了,王秀要是真能退下去,对于官家来说真是好事,或许身子能逐渐好起来。不过,自己儿子能直接上位,她就是皇太后,可要比皇后地位稳固多了。

    赵炅一阵发呆,自言自语道:“这样最好,要说肆伐虏人是复故土,也是取虏人之利。”

    “整天就是与民争利,不去学学仁德利益。”赵柔嘉不满地嘀咕。

    朱琏并没有理会赵柔嘉,笑道:“太子,王公取中国万世国运之势,北伐不仅是驱逐女真,而是要北括草原、西并西域,建立交通、化夷入夏、以固塞防,让太子不再为北塞困扰,放手治理天下。”

    想到南方打通陆桥的战事,朝廷疆域南伸数千里,赵炅眼前一亮,平白地有几分兴奋。

    “太子好生读书,日后才能治理好天下,刘山长不日到京,定要好好读书”韩氏微笑着看着自己的儿子,尽管时下两府权力如日中天,读书人却越发拥护天子,赵官家或者说赵炅,是读书人寄予希望的人物,单凭国政的最后处决权,儿子未必不能成一代英主。

 第1353章 朝野诡异风动

    朱琏对刘仁凤担任侍读学士不置可否,未来的天子就应该接受多方位的教育,不仅是她能接受还是反对的,不全然是刘仁凤,连赵非也成为侍读学士,可见她对孙子的期待。

    “好了,都不要说了,我累了。”

    既然皇太后要休息,大家也明白该怎样做,赵柔嘉第一个赶紧告罪出去,一路向福宁殿而去。

    “娘娘好生休息,孙儿明天再来请安。”赵炅倒是规规矩矩地道。

    朱琏疼爱地看着赵炅,欣慰地道:“太子也是监国,还要跟随侍读学士读书,就不要天天过来了。”

    “那怎么能行,百行孝为先。”赵炅直接反对,还反对的让人高兴,只要朱琏在大内,他每天都首先来慈寿殿,再去福宁殿和坤宁殿请安,朱琏要是在北内,他也是五天一次,赢得了朝野士人的赞叹,也让宫人交口相赞。

    |“好了,太子去吧!皇后还要费心。”朱琏看着孙子,真是疼爱到骨子里。

    却说,王秀之所以不担忧经济形势,最少不会短期担忧,在于你愿不愿意实际支持北伐,那是无关紧要的,只要朝廷能筹集够钱财就得,人心,有时候就是个屁,拳头才是真理。

    关键性的人物是秦桧和沈默,随着秦桧荣登首相宝座,沈默的地位尤为突出,作为参知政事的他,赫然大宋行朝经济的领头羊。

    他给王秀发官塘一则是抱怨,二则是让王秀了解经济,毕竟他是泛王势力重要成员,为王秀把持邦国财货是份内,却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

    沈默不愧是邦国人才,王秀主导大政方针,具体细节由他处理,无论是银行还是户部、太府和海外,他能和王秀保持方向,并作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调整,也发地老练了。

    王秀把宝钞发行挪到银行,曾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