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335章

权倾大宋-第335章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一直在努力,无论是共治天下的提法,还是言事官和书门下言事制度,都是对皇权的限制。但是,没有人真正以明确立法形式,来公开限制皇权,更没人想到从思想提倡,而且并不依赖皇权存在,实在令人咂舌。

    他们纷纷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王秀,定策辅政大臣,一代学名士,儒门大学都不足以形容这个男人。尤其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说王秀在蛊惑人心时,来自海外的那些商人,也证实了王秀的考究,极西的确存在过一个强大的国家,把整个海洋作为内湖,曾经是元老会和执政官体制。

    一些人顿时哑口无言,人家王秀的学识早超越他们,你跟王秀谈古论今,那是没事找抽。

    孙傅亲自登临唐格府邸,详细述说当年事,钟离秋曾经的话让唐格毛骨悚然,也明白了孙傅为何防范王秀。

    “王实算是忠恳,不过是著书立学,标新立异,或许不会有异心。”

    “钟离少阴乃天下隐才,断事从未有差错,是他发现了王秀,自然有七八层的了解。当年,早听他的建议,或许不会有王秀入神京勤王了”

    “还要再看看,决不能为一人之言断定,毕竟王实是少有的才,我等不能以言论罪人。”

    “我也不想啊不过,他的那些学说也不是坏事,至少让天下更加稳固,士人能真正得到治国权柄”

    陆续刊登章,实在让人等的不耐烦,但又不得不等下去,没有人敢催促,也没有人发表相同见解,他们不是王秀,有着巨大的声望和雄厚的政治资本。有时候,在政治风向明确前表态,是很不明智的,当然也有说王秀标新立异,心存不轨的,却在士林主流集体沉默,显得滑稽可笑。

    嗯,士林主流沉默,那代表了一个大问题,至少那些士大夫是认同或部分认同观点的。

    随着心学注释的陆续刊登,洛阳纸贵是有点过了,但玉泉山书院杂学教本,又引起一片哗然。如,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圆的,绕着太阳公转;人之所以不飘向太空,原因是地球的万有引力;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将地球抬起;水的分子结构是氢氧结合物等等,撞击人们的眼球。

    显而易见,士人不会评论心学注释,却把矛头指向杂学教本,指责声不绝于耳。

    为此,张陵、林四郎等人专门组织几次实验,在十丈高塔,同时抛落两个重量不一的铁球,进行了几十次实验,无一不是验证正确性。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利用机械原理和力学,人真的能实现千斤顶,劲爆大家的眼球。

    为什么果子向地掉落,而不是空不是引力又是什么鸟儿之所以能翱翔天空,是因为利用空气动力,克服了引力,才能进行飞翔。

    最劲爆的还不是这些,林四郎用桔子、铜丝、锌片、细导线等物件,当众做了简易的电池导电系统。玉泉山书院的学生亲自来用手试验,结果正如王秀说的一样,微弱的电流让人手指发麻,总有一天,会研制出供人使用的电力设备。

    士子们纷纷传颂,不信的很简单,你拿这些玩意来试验不行了。

    王秀并没有过分留意舆论,他要办的事情还很多,哪有时间打口水仗一些改良措施不断推出,以两浙路或杭州为基础的改良条例,慢慢地试点,仿佛一颗颗嫩苗,正在阴云密布的天色下,渐渐地生长,他需要精心地呵护。

    但是,他作为山长,不得不定期来书院讲学,他的讲学绝对是火爆的,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

 第604章 权知杭州军州事46

    按照稷下学宫布局,他充分吸纳阶梯教室有点,建成阶梯讲堂,成为书院一个景观,颇受学子们的欢迎,但也有些讲学不太高兴,学子们竟然高了讲学一头,让他们这些讲学情何以堪啊

    王秀的解释极为经典,那是后人的成果,都是站在前人肩膀获得,也是说一些成果都是前人不断积累,一代又一代传承发展的。这种解释让讲学们纷纷颔首,也不再说什么了,阶梯教室完美地注释,后人站在前人肩膀的理论,更加衬托出他们的辛勤诚恳。

    人有时候很怪,同一件事换个角度,考虑的结果绝不相同,甚至是两个正反方向。

    当然,有些学子会利用他讲学质疑,最头疼的是经义堂学子,他们崇尚儒理,有着惊人的执着,再加冲动的年龄,兼课又包罗万象,形成一个个怪胎。

    说是正统儒门子弟,他们在书院有着高人一等的心态,但又必须学算、化、博物等课程,否则不予合格,哪怕是简化的课程,那也是要学的。造成这些学子思维保守又敏捷,不得不让他谨慎对付。

    “山长说古三皇五帝大同之世,莫不以法规矩万民,强秦以法立国,方有横扫之壮举,学生不明山长以孔门大儒,为何这般推崇法家暴政,甚至不惜以古三皇五帝德化为法治”一名年约十岁的书生起身问道,言语充满了挑衅味道。

    王秀坐在讲坛书案,神色极为庄重,此人很有胆子,竟然公开质疑他的学说。尽管,他倡导畅所欲言,却还是很不高兴,平淡地道“尧帝画地为牢,看是德化,实为有严刑峻法。无法无天,谁愿意受你百步,甘愿当街受刑所以,古德治是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行下效,久而久之,逐成习惯。”

    “山长,古圣皇身为楷模,以德化万民,学生未曾闻有律法,晋候刻刑法于金铭,却遭三家分食。”

    “一叶知秋,一叶障目,你看到了帷帐,却看不到帷帐后的风光。舜帝在会稽山斩杀防风氏,试问防风氏一方尊长,手能无反抗能力,岂容别人随意斩杀舜帝仗三尺龙泉,定无法统,治水一十二载,才有全功。商君强秦,崛起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华夏,若用谦谦周礼,何能灭群雄而并”

    “山长,防风氏理亏,自然甘心伏法,秦以法家暴政,二世亡国。”

    “能姗姗来迟,不恭不敬,何来礼义德化面有不驯,极力狡辩,哪会甘心伏法舜帝以德化苍生,哪有三尺龙泉,披荆斩月商君强秦传八世,哪来的二世秦亡不在严刑峻法,而是不知变通。商君以严刑峻法驱动耕战,意在夺取天下;兼并天下,应该与民休息,宽松治理,始皇帝仍然沿用旧法,变本加厉,穷凶极恶,导致国力衰竭,最后病入膏肓,正是无不变的法度。”

    “还有,读书不能读死书,要从看出端倪,才能学到学问。正如,商君法度戍卒三十日不到,斩;试问当时秦不过关一隅,三十日自然能如期抵达,秦一统天下却仍是三十日,岂知涵括六国之地,何止扩张十倍,律法却没有更新完善,以至于良法变成恶法。”

    “山长说的是,手无剑,何以杀人;手无剑,人何被杀”

    “山长说的有理,强秦八世,按照那厮说法,惠公时该灭了,哪来的秦始皇帝陛下。”

    “愚昧无知小人,还敢反驳山长,简直贻笑大方。”

    “没看到那都是经义诗赋堂的,整天知道之乎者也,根本不懂天下大势。”

    “人家奔着与天子共治天下去的,你怎么能相”

    “别扯了,他那样还治天下我看乱天下差不多。”

    不少倾向王秀的学子纷纷窃笑,小声的议论,问话的学子面红耳赤,几乎下不了台,他想抓住王秀讲学漏洞,一举成名,哪想到被驳斥的体无完肤。

    今个要怂了,可真混不下去,那名学子急促地道“心学正论名为经义,却都是杂学,山长亦是孔门人,何故扬他家学说,贬低教化”

    王秀眉头一挑,对方理屈词穷,方寸大乱,竟然攻击他本人,实在是不堪,但他还是平静地道“心学脱胎儒家,却又从佛道,应该说是集三家学说而成。至于孔门人,区区世间凡夫,岂敢奢谈孔圣门人。”

    王秀否认心学是儒门经义,不承认自己是儒门人,满堂皆惊,大家都被震撼了,太惊世骇俗了点。不过,大家回过味来再看,王秀又没有否认自己的儒家,只不过是说集三家学说于一体,没有说大成,也没有说以儒为里的话,至于他的意思让你自己去理解。

    “先秦学者莫不取百家之长,百家争鸣,是你有他,他有你,何谓孔门人,夫子曾求道门老子,难道夫子亦是道门人李斯学荀子,难道是儒门人我曾经说过,也在书里写过,无百世成例,无一家之言,后人无不站在前人肩,去探索真正的道理。如果走不出前人的圈子,那整个时代的思想会禁锢,最终慢慢走向消亡。”

    更加惊世骇俗,不少人议论纷纷,但前排旁听的几位名士,心里跟明镜一样。

    他们能混到名士,绝不是傻瓜,除了个别极端卫道士,大家都知道王秀说的对,自己的学问,有些已经超出儒家学说,只是借用孔圣的名头,让士林容易接受。在场的理学大师更明白,程家兄弟的理,绝不是儒那么简单,早开始脱胎换骨,不过披儒门外衣而已。

    不要说别的,魏晋时代的玄学,也是超脱儒家的,实际是道法自然,也是后人强行加儒的帽子,让人看得不伦不类。

    王秀的话是他们做却不敢说的,尽管他们脸色平静,甚至有不悦,但多在心叫好。

    。。。

 第605章 权知杭州军州事47

    有些人开始明白,为何王秀不到而立,取得了诺大的成,而今主持整个行朝的方向,他他们多了一层超脱。

    叶梦得、尹、李侗心情极为复杂,即振奋又忧虑,他们深知王秀一向和善,做事并不棱角分明,很注重采纳大家的意见,讲究一团和气。今个,他们很动心,却很担心,讲堂公然冒天下之大不违,实在太激进了,又让人格外的兴奋。

    “山长之意,是非孔门人”那学子奋起一搏,企图把王秀拉下马。

    “以古为师,唯贤学之。”王秀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但他的话几乎没有反驳余地,你敢说反义词不想好了,那是要遭到整个士林唾骂的。

    “治国非一家学说,诸子百家,未尝不可取之所长,儒学经千余年至今,亦是融入诸子百家学说。有人问,三皇五帝之时,为何圣人辈出而今已经数千载,最贤不过唐宗宋祖华夏九州,水土未变,神灵仍在,为何”

    王秀丝毫不在意众人的反应,直接点评儒道的短板,这里是畅所欲言的讲堂,如果连观点也不敢说,那还治什么学大家一起卖红薯得了。哦,现在的红薯,还在茫茫大洋彼岸,他正计划着看看,能不能来此远航。

    “民风以变,道德日下。”

    “儒门圣人生而知之者,又与民风何干”

    “这”

    “今时民风已变,说来倒也不算说错。华表何用须知当三王五帝之时,国小民寡,飞马五十里出国界,寻常生民可以直接和天子说话。古天子亦设华表于宫门侧,要有小人为恶,生民可在华表书,曝其罪恶,由官府直接拿下问罪。而且生民都可以直言朝政得失,小人算欺得一时,欺得一人,如何长久欺瞒天下人之耳目”

    “三皇五帝之时,有小人亦不能立足,天子皆为圣皇。随着疆域日阔,天子不得不设百官,才有了几天官民之分,民意与天子隔绝。今天,是有登闻鼓院不假,但小民告官算坐实官绅罪名,小民也要受到处罚,天下生民虽知朝廷有奸佞小人,也不敢表告知天子。诸君看那登闻鼓院,生民要不是走投无路,又有谁敢去敲那个鼓远不说,靖康元年太学生书,引起东华门外大乱,要不是朝廷当机立断,恐怕不用虏人攻城了。而且,孰是孰非,至今仍是是非议论不休,但如天下奸弊之事,都是欺不瞒下的,要是天子能通达民意,太学生敲那破鼓干嘛”

    “学生敢问山长,鼓励民告发官长,子曰未好犯,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生以为君子务本,让是庶民无所顾忌的告发官长,是伦常大乱,这和武周酷吏之世,又有何区别”又有一人站起来道,显然很不赞成王秀的论调。

    王秀一看又是经义诗赋堂的学生,他眉头微蹙却仍是笑道“问的好,古今儒家典籍,有君臣之义,却没有官民之别,天子选有才者为百官,并不是用来奴役生民,而是帮助生民安居乐业,让生民各得其所。最终,为了震慑宵小,才加百官威仪,才有了官民下之别,百姓黎民贵贱之分。”

    “后世因循,所谓公卿坐而论道、士大夫论而行之,都是高高在。武周之风闻告发,哪里是古遗传,分明是女主临朝,肆意打压异己。而今天子正统,又何人敢怀异心”

    “古王不过百里之地,官员百计,民不出万人,政寡事简;而今天下万里疆域,天子统御亿兆臣民,岂可一概而论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