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160章

权倾大宋-第160章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佶见王秀很知趣,龙颜大悦道“好了,王黼身为太宰,不能等闲视之,还需要两府议定。”

    王黼被禁府邸的消息,当天传开了,殴打朝廷命官,冲撞龙德宫,谁都明白王黼要倒霉了。

    朝廷各派政治势力平衡被打破,重新划分利益成为必然,东京内看似平静的气氛底下,实则暗涛汹涌、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骤然紧张。

    王黼虽是过气之人,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手段依然不可小视。

    不过,也有要铤而走险的人,新任御史丞何栗和侍御史范宗尹书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王黼被召入龙德宫问罪,即知自己罢相已是迟早之事,表现的极有宰执大臣的风骨,当既抗章请去。

    何栗不依不饶,又了七章,极力要罢黜王黼,甚至不惜当庭抗辩,赵佶陷入犹豫不决。

    由于王秀的主动出击,历史的进程提前了一年,赵佶是犹豫不假,但他很忌惮王黼和梁师成的交通,当天把王黼最重要两名亲信大臣胡松年、胡益罢免官职。

    在四天后,童贯、蔡攸、李邦彦等人不断弹劾王黼,一副墙倒众人推的势头,连赵佶也无可奈何。他本意只是罢了王黼的宰相,让王黼以开府仪同三司提举宫观,但人情汹汹,已经到了箭在弦不得不发的程度,算想维护一二也不太可能了。

    当天,王黼被罢太宰总领三省事,但他身为太宰另外一套繁琐的罢免程序,以稍存朝廷的体面。何栗作为御史丞,也按照御史弹劾宰相的成例,罢御史丞,以徽猷阁待制外放权知泰州军州事。

    在王黼被罢黜的当天,御史台的御史们像打了鸡血,兴奋的不亦乐乎,纷纷言罢了应奉司,裁撤苏杭应奉局。

    当然,王秀也被两府宣布新职事,授总理各国事务公署河北河东沿边军州并燕山府路榷货槠币判官,兼燕山府路提举盐茶公事。

    没过两天,侍御史范宗尹又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当朝弹劾公署欺压军州,盘剥榷场及对外盐茶税收余款,皇宋江宁工商银行压榨生民,要罢了王秀的新职事,以免新收复的蓟北父老受到压榨,让朝廷丧失人心。

    一些利益集团如朱勔等看到了机会,立即借口攻击公署和银行,力保苏杭应奉局。蔡攸权衡再三,也改变初衷,指使手下人对王秀攻击,毕竟,他举荐王秀再入公署,那也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能让王秀彻底和公署无缘,该出手时他绝不会介意。

    一时间,朝野下乌七八糟,牛鬼蛇神蹿下跳,让人看不透摸不清,简直是一地鸡毛。

    王黼也不是瓤茬,他轻车简从,探访了几名重臣的府邸,尤其是朱勔。

    “臣举措不当,没有关注约束,以至于贪官污吏涂炭生民,让军州守臣难以自处,实有负陛下重托,臣知罪。”

    “卿家何罪之有”赵佶对王秀的态度相当满意,本来是扯淡的破事,他根本没有动王秀的意思。

    王秀一阵牙疼,没想到赵佶对他如此优容,没有丝毫怪罪的意思,心里却犯难为了。

    蔡攸眼珠子一转,痛心疾首地道“臣身为公署官长,亦难辞其咎,自请陛下处分。”

    王秀想不到蔡攸竟然自请处分,这家伙什么时候聪明了简直是坏了他的谋划,心里又急又恨。

    蔡攸的态度让赵佶诧异,没想到蔡攸竟然有勇气承担,他看着一旁当值的梁师成,笑道“这倒难以决断了。”

    梁师成鄙夷地看了眼蔡攸,他虽然身陷王黼事,但毕竟是大内的奴臣,赵佶并没有动他宠信依旧,他慢悠悠地道“直阁首唱不假,但多年不在任职,总不能三公有奸佞,怪罪三皇五帝吧”

    赵佶呵呵大笑,风趣地道“说的不错,真是这样的话,朕也该让贤了。”

    蔡攸脸色大变,急忙道“陛下是道君皇帝,德尧舜,天下还有谁陛下贤德”

    赵佶受到奉承,一阵捻须大笑。

    王秀心下鄙夷不已,但他考虑的还是脱身,目光隐隐有一缕凝重。梁师成是何居心他有些拿捏不准,按说搞掉了王黼连累梁师成,这阉寺应该报复他才对,为何隐隐有为他说话的味道他不能不谨慎从事,现在已经是宣和五年底了,要真被人阴一口,那才是得不偿失。

    不过,他也有一些期望,梁师成和王黼是狼狈为奸,但双方的投机路线不同,王黼是死顶郓王赵楷,梁师成倾向于太子赵桓,或许王黼对老阉寺来说,已经成为政治的包袱,自己又恰当好处让他摆脱,不能不说没有这种可能。

    “陛下,无论怎样说,臣都不能出任公署职事,利国监第二任还有一年,臣再回徐州。”王秀态度非常坚决。

    范宗尹的弹劾,可是他好不容易求到的,还有求人往头卡屎盆子的他算是一个。没办法啊人家范宗尹还郁闷的不成,明明银行对两折路恢复作用甚大,还要昧着良心弹劾,恐怕那位钟离先生要打进东京。

    为此,他郑重的承诺,欠下范宗尹一个大大的人情。

    王秀的态度让赵佶颇为意外,他给予的是升官待遇啊如果王秀能够胜任,他还打算把河东、河北、燕山府路宣抚判官给王秀,毕竟这个年轻人在战场的表现,让他有惊艳的感觉。一旦有宣抚判官的资历,对于大臣来说好处不言而喻,是通往两府重要的基石啊“直阁不愿赴燕山”梁师成眉头微蹙,搞不明白王秀的目的,但他知道王秀必有企图。“再给臣一年,把任期做完,臣给陛下一个繁盛的利国监。”王秀的话没有半点退路。

    

    。。。

 第二六八章 有学问的职事

    第二六八章 有学问的职事

    在京城一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民宅内,两名身穿长袍的大汉正在窃窃私语。

    “乌刺,你探的消息确实可靠”留有鏊须的蓝袍汉子脸色阴沉,嗓音低哑。

    “谋克,小人的消息绝对可靠,这可是花了两年时间,结识的南朝书省官员,他酒醉后透露的,小人愿意项人头担保。”黑衣大汉一脸媚笑,一看是下位者。

    蓝袍汉子沉吟半响,才道“看来,这位赵宋官家确实对我有心,要不然张觉也不会反叛。”

    “沿边加强防备这倒没有听说,那位赵官家整天算计收成,哪里能顾得边事,连他们的宣抚使也回来了。”黑衣大汉呵呵笑道。

    “可惜,我们无法能收买南朝高官,这些下官末吏提供军情太少,可惜王黼罢相,他的管家不能再给我们提供消息。”蓝袍汉子一脸的可惜。

    “谋克,赵家朝廷本没有秘密可言,小人只要多用金银,能把内侍的嘴撬开,何必收买高官。”

    “乌刺,你这个奴才倒是机灵,我问你可有王秀的消息”蓝袍汉子颇为欣赏地道。

    “王秀”蓝袍汉子脸色怪异,咂咂嘴道“他是赵佶的宠臣,不过对谙版勃极烈来说,又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言下之意,王秀根本没有值得打探的价值。

    “乌刺,你眼只有谙版勃极烈大人,难道没有各位郎君吗让你打探王秀的动向,你却推三堵四,难道四太子郎君杀不了你吗”

    “谋克息怒,小人敢不为四太子郎君办事。”黑衣大汉讪讪地笑了,带有几分不屑地道“王秀风投很盛,是官不假,但他打仗很有一套,但诸位郎君和谋克差远了。嗯,最近闹出的是都和他有关,听说要去燕山任职了。”

    蓝袍汉子眉头一扬,很感兴趣地道“去燕山”

    “谋克,有句不该问的话,王秀不过是小人物,无足轻重的人。”

    没等黑衣大汉说完,蓝袍汉子眉头紧蹙,厉声道“乌刺,不该问的不要多问,以免丢了小命。”

    “是、是,是小人多嘴了。”

    “嗯,让你打听自然有用处,告诉你也无妨。”蓝袍汉子颇有深意地道“四太子郎君为何感兴趣我不知道,但郎君座下有一位汉军猛将,他似乎对王秀非常关注,你这个奴才可明白”

    黑衣大汉撇了撇嘴,笑道“小人不过是顺嘴说说,一定会加紧打听的。”

    “你能明白最好,要加紧对枢密院的刺探。”

    黑衣大汉眼前一亮,兴奋地道“看来狼主要对南朝用兵了,小人也算熬出头了。”

    “做好自己的事,少问,待到时候接应大军便是。”

    “小人明白。”

    王秀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他也知道不能操之过急,说实在的,除了无法应对北方病入膏肓的乱局,他对利国发展的有一番心思。

    乱世是不假,但利国监对于大宋而言,绝对是一块重要的基地,如果能把利国监的铜铁发展去,不行了了他为父母官的职责,还能为今后地战略储备打下坚实基础,继续留在利国,要徒然挽救不可救药的败局要好。

    细君已经去了店铺,他一个人在家静思,赵佶是语焉不详,但也有了些许动摇,再添把火但火从何来让他伤透了脑筋。

    门外传来管家的声音“大人,外面有位小娘子求见,她说是大人的旧识。”

    “哦。”王秀很怪,一个女人来找他,还是旧识,不可能是秦献容,他稍加沉吟,问道“可有姓名”

    “自称青君。”

    “青君”王秀霍地站起身来,一个几乎被淡忘的名字,他的脸色忽然一变,急忙道“有请到书房。”

    管家一怔,请小娘子来书房,大人的风流名声可不是虚的,他猥琐地一笑。

    当青君出现在王秀面前,他却不知该怎样说话,尴尬地道“按说,我该在客厅外迎接女史。”

    “官人客气,婢子岂敢让大人迎接。”多少年了,青君在太子宫也磨练出来,不再是青涩的小女孩。

    “请坐。”

    侍女奉茶水退下,青君道“大人,婢子不能耽搁太久,长话短说。”

    “请说。”王秀并不没有太多想法,也尽量不去想。

    “二姐为官人考虑,希望官人接受官家好意。”

    王秀眉头一扬,眼前闪过朱琏绝色风华,已经过去的的情愫,为何还要替他考虑正要拒绝时,心闪过一丝晃动,正愁这把火无计可施,朱琏送门来。

    如果能通过朱琏让赵桓出面,自己再谋划一二,恐怕赵佶不想也得同意了,他缓缓地道“我要留任利国,太子妃如果能成全,在下感激不尽。”

    “官人,二姐一片好意。”

    “我主意已定,青君回去说是。”王秀淡淡地道。

    青君起身万福,道“婢子告退。”

    “有劳青君了”王秀起身笑眯眯地道。

    青君去后,王秀又陷入了沉思,他和朱琏的两次欢好,第一次是迷惑和怅然,第二次却是深深地失落,既然朱琏已经是皇家妇,自己不该再贪得无厌。走钢丝的胆战心惊滋味,绝不是他想要的,一不小心,一切都化作流水,能体会出朱琏的理智和睿智,本不想再有任何瓜葛,但他却还是选择了用朱琏。无他,想回到利国监,朱琏是最好地途径。

    “臣以为蔡易资历太浅,出知大郡不妥,不如授州通判较为妥当。”

    两府议论地方守臣空缺,李邦彦扫了眼蔡攸,蔡易已经回到朝廷,但蔡京和蔡攸的意愿相反。蔡京要留蔡易在尚书,蔡攸却要让儿子继续留任,把大儿子推到大郡守臣任。

    他认为蔡京的想法保守,想让孙子稳稳妥妥,逐步解除赵官家,蔡攸太贪心了,牺牲蔡易的前途,换取蔡行的仕途,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没有知县的履历想入大郡,吃相太难看了,索性把蔡易推去。

    蔡易不过是和祖父走的近,被这厮抛弃。他是浪子不假,但多少有些人伦纲常,对蔡攸的为人非常鄙夷,迫父、杀弟、逐子,简直是禽兽不如。

    蔡攸沉默不语,他还在气头,二儿子竟然激烈反对他,认为他应该把公署交出,恨不得把这逆子赶出京城。

    白时是什么人老滑头的泥鳅,干系到当今第一权臣家族的事,他可不想搀和,平白得罪了蔡家人。

    “以爱卿之见,蔡易应在何处”

    “臣以为陈州、扬州和江宁府通判缺,三郡皆是名镇,陛下可择一而任之。”

    赵佶点了点头,淡淡地道“可使蔡易通判扬州,蔡行还是留在京城。”

    也算是他煞费苦心,早蔡知攸和蔡易父子不合,蔡攸盛怒之下不让蔡易回来,他认为蔡攸做的有些过分,毕竟是亲生儿子,何须如此心狠。不过,采用折法子,让蔡易外放即顺了蔡攸意思,升通判扬州又优容蔡易,给了蔡京些颜面,毕竟王黼罢相,朝局有点不稳,他有了启用蔡京的意思。

    蔡攸会察言观色,既然赵官家定了,他也不好再开口,对蔡易太苛刻了,恐怕赵佶对他也有芥蒂,王黼的事还压在他心头,最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