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363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363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的铁血将士。

  韩世忠、岳飞等四人被授予大将军的头衔,又给予他们实权,接到赵构的旨意后,他们立即着手盘查,果真是发现军中有人私扣军饷,甚至收受贿赂,还有就是中饱私囊之徒,这些人全部都被剔除,开除军籍,永不录用,共计一万人。

  这些人被送回来时,也是浪费粮食,要不就是偷窃扒拿,就是混吃混喝,横行无忌,要不就是好吃懒做等,最后赵构干脆将这些人全部编制在一起,直接发配充军,最苦最累的活全部交给他们,那些搬砖头的苦活也都是他们承担着,哪怕他们不愿意也不敢有任何的怨言。

  只要他们好好做事,不会亏待他们,这让那些想要闹事的也是独自一人,难以闹腾下去,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皇上,这几人的自荐的文章颇有意思,我与诸位商议决定他们几人面圣,由皇上亲自考评。”

  赵构接过名单,又将他们的文章拿过来看看,也觉得不错。不像是那些读书人一样,言语都是浮夸之词,也不是纸上谈兵。赵构下旨毛遂自荐,必须要书面申请,内容包括宋金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以及富国强兵之路的方法。

  枢密院使、六部尚书这些日子都在拼命地筛选,有些人根本就是胡扯,没有任何作用,有些更是提及求和之类的话语,这些统统都被赵构否决。另外,赵构也给予那些习武之人机会,就是让他们通过当地官府设置的考核,然后再上报于朝廷,进宫由他亲自考评。

  赵构点头答允下来,由于科举尚未开科,故而这次的皇榜也算是开恩科一样。大宋那些真正有才华之人,却被拒之在官府外的人有了一次机会,机会难得,他们拼命地想要表现自己,还有那些已经身在官场之上,却是明珠蒙尘,这也是他们的机会,岂能错过。

  每天枢密院、六部等部门都要处理数百份文章,又要从中筛选,这让他们的工作量很大。即便如此,他们也乐在其中;与此同时,赵构又接连派出去八府巡按,又赐予他们尚方宝剑,替他监督天下百官,那些蒙冤含屈之人也可得到伸冤的机会。

  数日后,那些接到吏部通知的人全部都聚集在汴京城中,又将这些人安排至驿站居住,待他们养足精神再面见皇上,还有一些本就是汴京城中,这些人却不在计划之内。

  此次费用,除了那些十分贫寒的子弟外是由朝廷全部承担,其他人则是出七成,朝廷报销三成。纵然是有才之人,要是过着拮据的日子,别说上京,就连出门都难,赵构也不想错过真才实学之人。

  次日,赵构传旨让他们全部在崇明殿候着。众人面见皇上,都不能失了礼数,却有一人衣衫破烂,蓬头垢面,与众不同。那些自命清高之人,不愿搭理他,他腰间有佩剑,必是学武之人。

  “皇上驾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躬身迎接赵构的道来。

  赵构笑道:“免礼吧!今日在这里没有君臣之分,只要你有本事皆可以畅所欲言,无论对错与否,只要你展示出自己应有的才学或是武功都可以。诸位先行坐在一旁,待点到名字的再上前来。”

  “此次实到多少人?是否全部都到了?”

  “全部都到了,共二十人!”潘良贵见赵构询问,他急忙回道。

  赵构点点头,接着拿出名册,道:“宇文虚中!”

  “微臣在!”说话的是一位年近五十的中年人,只见他穿着朝服,恭恭敬敬的站了出来。

  赵构道:“你是大观三年的进士?”

  “回皇上,微臣是大观三年的进士!”宇文虚中恭敬道。

  “朕看过你的文章,言辞犀利,不屈不挠,很不错!”赵构大赞道,“你已经是在朝中任职了,只不过是中书舍人。既然你却有实学,那就擢升为资政殿大学士。”

  “微臣谢皇上隆恩!”宇文虚中本以为赵构会有很多问题考究,没想到就这么简单地升官了,这让他有些惊讶,接着赵构又让他下去了。

  “张邵何在?”

  “微臣在!”

  “朕擢升爱卿为龙图阁大学士!”赵构问都没问,直接授封张邵官职,只因张邵原本也是衢州司刑曹事,也看过他的政绩,的确可以,故而与宇文虚中一样直接擢升。

  与此同时,崔纵、洪皓、赵鼎、何铸、李光等十人也是与他们二人情况一样,都是进士出身。只不过他们都是郁郁不得志,正好借此机会出人头地,赵构也就没考究什么,直接在原官职的基础上提升至三品,又或是四品官员。

  “韩肖胄!”

  “草民在!”

  “你曾祖父、祖父皆是朝中丞相,而朕也曾受到你的教诲。”赵构微笑的看着韩肖胄,他弃武从文考取功名之时,就曾经前往韩家书院读书,韩肖胄曾经教过书,也算是赵构的半个老师了。

  韩肖胄出身名门,赵构也知道他确有真才实学,而且真正的爱国之心,也曾听他评论过徽宗时期的政策弊端,也算是略知一二他的底细,也就直接授封于相州知府。

  另外,还有其他几人也与韩肖胄一样出身名门望族,赵构也都一一授予官职。

  “李世辅!”

  “草民在!”

  “你是习武出身?”

  赵构见李世辅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依然难掩他眼神中的光芒,那是练武之人才有,他也知道李世辅的背景,这些都已经调查过了,也知道他此次前来的目的,不过赵构还是要试试他的身手,以及谋略。

  “回皇上,草民自幼习武!”李世辅恭敬地回道。

  “既然如此,为何不报名参军?”

  “不是草民不愿意,而是错过了报名时间,无奈之下只能入朝面圣。”李世辅衣裳破烂,那是他经历了一番厮杀后,没有完整的衣裳穿,只能如此模样前来,他的父亲被金兵杀害,也曾参与古北口一战,只不过他被擒住了,后来好不容易逃出来。

  对此事,赵构也清楚,因为李世辅自荐前来,而是别人推荐的,此人正是吴玠。因为吴玠与他有些交情,知道他的事情,也将这些全部都禀报给赵构。纵然将军由自行招募的权力,不过也需要与皇上说明情况才行。

  赵构考究了李世辅的谋略,以及行军布阵的一些问题,李世辅一一回答,这些他早已熟记于心,而且他的父亲本来就是将领,耳闻目染之下,他也懂得灵活变通,就连兵部尚书李纲都赞赏的点点头。

  谋略考完了,那就考究身手,由高宠出面与他对战。没想到李世辅在全力以赴的高宠走过了百招。赵构、高宠、李纲、赵有恭等人都看出他的攻势是实打实的,也就放心了,直接被赵构授予指挥使,也遵从他本人的意愿,让他前往前线作战。

  接下来还有几人,这才此次殿试的重点所在,也有赵构重点观察的对象,那人他是真的很想见识一下是否如同历史记载的那样。若是真的那样,那就将危险扼杀于摇篮之中;若是闻名不如见面,那就留下来以待后用。

  :;;!!


第六百五十七章 是忠还是奸?

  “朱弁!”

  “学生在!”

  “你是太学生?”

  “回皇上,学生正是!”

  “既然如此,那便封你奉议郎吧!”

  “谢皇上隆恩!”

  朱弁下去了,赵构又接连喊了几人授封,他没有询问太多,直接授予他们官职。不仅赵有恭看不懂,就连六部尚书都有些奇怪,唯有赵构自己清楚。其实,这些人都是自荐上来的,赵构知道他们的名讳,更知道这些人品行如何,故而他没有多问。

  “秦桧!”

  “臣在!”

  秦侩乃是二十余人之一,亦是最后一人,更是赵构重点观察的对象,也是此次自荐的重要人物。对于其他人或许不知,唯有赵构清楚秦桧在历史上乃是赫赫有名的奸臣。

  根据历史记载,秦桧本来与徽钦二帝被俘虏而去,之后南归受到重用,不仅担任宰相,更是历任国公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更是害死岳飞的重要元凶之一。

  纵然秦桧在历史上是奸臣,可他也是真才实学之人。赵构抬眼望去,见他面黄肌瘦,颧骨凸出,脸颊都凹陷进去,留有胡须,便知他生活窘迫,此次自荐,赵构倒想知道秦桧是为何而来,是为名还是为利。

  “你曾担任过太学学正,又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想必你对金兵南侵大宋的事情也知道不少,不如你来谈谈有何看法?”赵构慢条斯理地说道,他想知道此时的秦桧如何作想。

  秦桧不卑不亢地回道:“回禀皇上,微臣以为金兵南侵大宋,当以议和为主,交战为辅。我朝正是百废待兴之际,先有徽钦二帝被俘虏而去,百姓义愤填膺,朝中上下皆是人心惶惶。”

  “皇上顺应天命登基,后又推行王安石变法用以强国,此事臣不敢妄作评论。但是,以金兵与我大宋两国交战,那必定是百姓苦。若是连年征战,不仅耗费国力,更是耗费庞大的物资,劳民伤财不说,大宋边疆之地更是战火连天,这样一来有损皇上的威望,更失去了民心。”

  赵构接着问道:“那金人要是让我朝俯首称臣,缴纳岁币,割地赔款该如何说?”

  秦桧道:“我朝乃是天朝,大宋疆域辽阔,自古以来中原之国都是霸主。纵然我朝内忧外患,仍然是天朝,要向金人俯首称臣此乃万万不可,有损大宋天威也。”

  “缴纳岁币,此乃议和必要条件,我大宋可以向金朝缴纳岁币,却不能割地赔款。燕云十六州乃是皇上率领将士从辽人手中夺回,要是割让金人,那岂不是拱手相让,此事万万不可。”

  “依金人所要求的那样,我朝岂不是夹着尾巴做人,那天下百姓又如何看待我朝天子,又如何看待我朝官员,岂不是更失去民心。所以,微臣以为缴纳岁币以保两国边疆和平,此要求可以答应,至于其它要求坚决不能答应。”

  “说得好!”潘良贵忍不住大声赞道。

  秦桧的想法与赵构倒是有几分相似,仿佛看穿赵构心中所想一样。当初,金朝使臣前来,以徽钦二帝为人质,提出来的要求,赵构也曾犹豫过,要不要割地赔款。

  赵桓的生死,赵构可以不顾,可是徽宗的性命,他不得不考虑。因为徽宗是他的父亲,生为人子,不得不顾忌几分。另外,他的母亲韦贤妃更是知道后,数次昏死过去,叮嘱赵构一定要营救二帝回朝。

  韦贤妃不是皇后,只是赵构的生母,故而他不能封韦氏为太后。并且,韦贤妃对这些虚名早就看淡了,根本就不在乎这些。因此,赵构也不勉强自己的母亲,有邢秉懿、李诗诗二人陪伴,让韦氏的悲伤少了许多。

  韦氏心中依旧挂牵徽宗的安危,终日愁眉苦脸。恰逢此时,金朝使臣前来,赵构有些犹豫。若不是其他人坚决反对,只怕赵构还真的答应下来了。只不过最后一个条件是不能答应的,其他的都好商量。

  现在秦桧所言,获得了赵有恭、六部尚书等人的赞同,他们都认为秦桧不畏生死,据理力争,乃是人才也。当赵构独独询问此人,众人心里明白了他的所作所为。

  “是忠臣吗?”

  此时此刻,赵构看不出秦桧是忠还是奸,历史所言与现在所看到的完全是两回事,这让他惆怅不已。以秦桧刚刚所说的,他确实是不可多得人才,用之得当则利国利民,用之不当则祸国殃民。

  如果秦桧是忠臣,那便可以好好地用一下;若是他一直隐藏内心的想法,日后与金兵交战,他必定亲自指挥,那样一来朝廷就由他一人把持,只怕那个时候就真的危险了。

  赵构思索再三,决定暂时留下来,就留在京城,可以时刻关注他的动静,早做防范。若是他是大奸大恶之徒,那个时候也不必担心,要是真的是忠臣,那便是好事一桩。

  “朕擢升汝为参知政事,朝中大事皆可参与决议!”

  秦桧大喜过望,按耐住内心的狂喜,脸色未变,恭敬地回道:“谢皇上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都退下了,赵构又让吏部将这些人全部造册登记,用以考量众人平日里的政绩。此外,赵构又吩咐下去,只有秦桧一人留在京城中,其他人全部下放至州郡等地任职,待有些成绩之后再调任京城为官。

  “二哥,你派人时刻盯着秦桧!”

  赵有恭愣住了,道:“皇上,你刚才不是……”

  “此事,你就别问太多了,只要按照我说的去做就行。”

  赵构没有解释,他总不能说自己来自后世,历史记载他是大奸臣,要知道现在他根本就没做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