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83章

大宋将门-第83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都欣欣然,生机勃勃。

  自从四五月份以来,陆续涌入十多万难民,其中三万人已经搬到了城中,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其他人在入秋之前,也会陆续搬进来,安居乐业。

  不只是灾民,河北各地的商人,京城的商队,全都云集新城,热闹的劲头儿,简直让人忘了去年可怕的水灾……

第131章 皇帝仁慈,相公狠辣

  两个月的实践结束了,六艺学堂的小子们要重新上课了。.M

  回望着茫茫的建筑群,粗糙杂乱,连个城墙和护城河都没有,但在他们的眼中,却远胜过东京汴京。

  “真舍不得回学堂啊!”苏轼感叹道。

  曾布也说道:“是啊,这些日子我们学到的东西,远胜数载苦读。对了,先生,以后还有没有实践了?”

  他问到了关键,大家伙屏息凝神,盯着王宁安。

  那股热情,都能把人融化了。

  要是敢说没有,这帮小子都能反天!

  “建城是第一步,下面有收税,还有刑名教化仓储商贸……不一而足,实践的机会绝对有……不过,你们必须下功夫,把经学念好了,只有考核通过,才有资格参加实践。”

  “啊!还要学那些玩意啊!”

  苏轼先哀嚎起来,“先生,你不是说圣人微言大义是正人心用的,你我的心很正了,还是让我多做点有趣——不,是有意义的事情!”苏轼讨好道。

  王宁安不为所动,“你要是能让朝廷改变科举的考试内容,或者让令尊放弃望子成龙的念头,只管留在新城,我是无所谓。”

  两个条件,纵使苏轼有惊天才华也没有半毛钱用处。

  朝廷那边不说了,光是苏老泉那一关就过不去。

  大苏灰溜溜低下了头,“就当我没说。”

  韩宗武倒是欣然接受,“从经从权,朝廷规矩如此,我们无力改变,就只有适应,先生,我说的对吧?”

  王宁安比了一个大拇指,韩宗武得意洋洋。

  ……

  对苏轼韩宗武他们来说,不过是参加一场特别的实践,很有趣,很值得回味,仅此而已,但是对于河北的灾民来说,却是一枚重磅炸弹!

  第一批三万人入驻,6续十几万人进入,仅仅是沧州一地而已。

  包拯也是人所共知的干吏,他负责瀛洲府,治下出了沧州之外,还有十个县一个州,包黑子玩不出王宁安这么多花样,但是他比王宁安更肯干。

  亲自率领百姓开垦荒地,又和王家协商,由王家提供甜高粱的种子,到了秋天之后,所有高粱杆只能卖给王家,而且还要拿出两成收入,作为借种子的费用……面对不平等条约,包拯没有再什么,实际上能种上一茬庄稼,还能有收获,不管是什么,都要偷着乐了。

  在包拯的努力之下,瀛洲各县一共安置了十五万灾民,加上沧州,总数突破三十万,占了河北所有灾民的一半。

  七月末的时候,包拯将救灾情况上报朝廷,顿时激起千层浪。

  不说别人,赵祯喜悦不已,下旨褒奖包拯。

  而且皇帝陛下也心知肚明,真正的功臣是王家,他决定送给王家一份厚礼,这份礼物果然非比寻常,当送到沧州的时候,所有人都跑到了码头上,翘以盼,当点白帆,居然有人哭泣了。

  没错,赵祯送给王家的就是船只!

  一共十艘海船,最小的约合后世3oo吨左右,最大的一艘有8oo吨。

  这十艘船只都来自密州,也就是三伯王良瑾昔日经商的地方。

  密州的位置大约在青岛附近,是北方唯一的市舶司,商贸繁荣,各地商人不计其数。只是由于走私猖獗,加上辽国的原因,密州市舶司时而松懈,时而严格,起起落落,波动非常大。

  近几年因为西夏崛起,西北压力巨大,物资紧缺,价格飞涨,为了防止物资外流,密州的管理空前严格,弄得好些海船都没了用武之地,只能停靠在码头,忍受风吹日晒。

  王宁安利用两个月一次向赵祯汇报的机会,仔细介绍了对新城的构想,他只想得到许可就行。

  哪知道赵祯一连遍,把关键的东西都刻在了脑子里。

  “灾民的希望在新城,新城的希望在捕鲸!”赵祯睿智地洞察了要害,他感叹道:“朕躬德薄,无力救济子民,可是朕也不能袖手旁观,捕鲸需要船只,需要床子弩,陈伴伴,你去想办法,把宫中名下的船只拨给王家,再给贾昌朝一道命令,让他拿出二十架床子弩给王家……还有,王家不是希望有一座弓弩作坊吗?朕答应他们,朕还答应他们增加一座军械作坊。告诉王良璟,替朕好好保护灾民,不许有闪失。”

  船只到了,王良瑾跑到船上,仔仔细细遍,乐得巴掌拍不到一起。

  “宁安,至少八成新,这船可真结实,也够大。”王良瑾拉着王宁安到了甲板上面,踌躇满志道:“有,前后各装一架床子弩,这么大的船只,能一次装两头长须鲸。宁安,我准备在船舱里面,就初步分割鲸肉,提炼鲸油……”

  说起来上次出海,也算是王良瑾幸运,他们没走多远,就碰到了鲸鱼,而且大块头儿还没有防备,他们轻松带回了两头鲸鱼。

  以后经常出海,运气就不会一直这么好。而且鲸鱼也会学聪明的,他们必须出海的时间更长,航行的海域更远,同时危险也更大。在新城规划船厂,就是为了这个做准备。谁知道赵祯直接送来了十艘大船,让王宁安的计划大大提前。

  经过十天的赶工,床子弩装好了,三伯也招募到足够的水手,带着所有人的期待和祝福,他们再度杨帆出海,追踪鲸鱼群去。

  ……

  同样是救灾,和沧州这边成果斐然形成鲜明对比,夏竦实在是乏善可陈。

  相比之下,夏相公更关心六塔河,只要修通了六塔河,把黄河水引回故道,重新恢复天险,保护京师,他就是拯救大宋的功臣,至于那些想掀翻自己,取而代之的后辈,做春秋大梦去吧!

  老夫也是你们能算计的!

  随着六塔河工程的快推进,夏相公信心十足。

  偏巧在这时候,王宁安弄出了一个捕鲸救民的戏码,欧阳修晏殊包拯余靖,这些人都跟着摇旗呐喊,大造声势。说什么救灾之功,天下少有。

  放屁,统统都是放屁!

  不就是几十万老弱妇孺吗?就算不救又能如何?

  当务之急是黄河,是关乎大宋社稷安稳的天险,连轻重都分不清,还装什么忧国忧民。

  夏竦鄙夷这些人,可是当赵祯赏赐包拯,送给王家十艘大船,却没有给夏竦任何安慰,圣意昭然!

  陛下是责怪自己,救济灾民不利啊!

  何止是赵祯,朝堂之上,御史言官,和夏竦不睦的那些人,趁机兴风作浪,攻击夏相公不顾百姓生死,麻木不仁,应当立刻罢免,严惩不贷。

  铺天盖地的压力袭来,夏竦没法老神在在了。

  他把最心腹的学生兼部下郑骧找过来,“唉,朝廷的事情老夫就不过说了,你怎么办?能不能两全其美?”

  郑骧咧着嘴苦笑,“师父,现在六塔河到了收尾的时候,有二十几万民夫日夜赶工。如果把粮食调拨给灾民,六塔河的工期就要拖延,一旦年内不能引黄河回归故道,弟子担心,麻烦会更多。”

  他说的都是实情,夏竦哀叹一声

  “老夫岂能不知,可是从四月份开始,救灾的粮就断了,指着鱼虾虫蛇树叶青草,维持不下去了。再没有粮食,就要饿死人。老夫只怕六塔河修成的那一天,就要被拉出来祭旗,消解民怨啊!”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王宁安和包拯做得越好,对夏竦的压力就越大,一个地方知府,一个没有正式当官少年,都能解救一半灾民。

  夏竦入仕几十年,身为宰辅,却眼睁睁姓去死,摸摸良心,就不羞愧吗?

  不知不觉,王宁安已经把夏竦逼到了墙角。

  不管灾民要完蛋,管了灾民,耽搁了六塔河,也是要完蛋!多年的老司机被新手压着打,夏竦那个憋屈就别提了。

  见师父左右为难,郑骧凑到了近前,低声道:“王宁安他们也是胡来,建城安顿灾民,他们忘了,根据澶渊之盟,沧州是不能修城池,堡垒,只要……”

  没等他说完,夏竦突然勃然大怒,声色俱厉。

  “你是什么意思?莫非让老夫借助辽国的压力,把王家救灾的努力给废了?”

  郑骧从没见过师父那么吓人,连忙说道:“弟子,弟子只是觉得,他们的作法不妥当,会,会给朝廷带来麻烦。”

  “哼!”夏竦用力哼了一声,仰望着天棚,好半天长出口气,“你给我听着,有些事情你想都不要想,想了就是背叛大宋,是要天打五雷轰的!”

  郑骧诺诺答应,连连躬身。

  过了好一会儿,夏竦才平静下来,他的老眼转动,突然来了主意。

  “老夫记得当初贾子明上扎子,希望把原来黄河故道的土地作价卖了,用钱来修河堤,对吧?”

  “是有这么回事。”郑骧为难道:“恩师,咱们是要回归故道,只怕这个法子用不上。”

  “蠢,蠢笨透顶!”夏竦毫不客气训斥道:“故道的土地不能卖,回河之后,新冲出来的河道不就能耕种了吗?”

  郑骧如梦方醒,佩服地五体投地,“恩师太高明了,只是这些土地未必有人愿意出钱。”

  “哈哈哈哈……”夏竦怪笑道:“能买王宁安的鲸肉,不买老夫的田?让下面的人压,逼着商人出钱出粮。灾民活不下去会乱,可老夫还没听说商人会造反!不要客气,给我往死里压!”

第132章 传说中的娃娃亲

  七月流火,天气日渐转凉,不过雨水却不少,一场接着一场,上半年干旱不雨,到了下半年,雨水不断。包拯带着百姓,从六月份开始,抢种了一茬甜高粱,充足的雨水催促着高粱快快长大。

  据说高粱抽节的时候,会发出噼噼的声音。大苏带着小苏,兄弟俩当真傻乎乎在高粱地了蹲了一宿。

  第二天苏轼逢人便说,高粱长大的时候,当真是有声音的,清脆急促,比什么乐器都好听。他还一口气写了十首词,纪念美妙的经历。

  至于小苏,他请了两天假,又让姐姐买了点药膏,到了第三天,满身满脸的蚊子包才好,从此之后,小苏发誓,再也不和大哥发疯了。

  包拯很喜悦,下半年的雨水,足以让甜高粱长成,不会耽搁榨糖,以他的估算,哪怕王家拿走了两成,剩下的利润也比种植麦子高一倍。包拯还琢磨着让王家把甜高粱的种子留下。

  榨糖用不上种子,生长时间不够种子又不成熟。倒不如留给灾民,熬点高粱米粥做饭,填饱肚子,比观音土强。

  大灾之年,多少人手捧着钱,都换不来粮食,这些日子,瀛洲的粮价不断上涨,河北各地也是如此,比起瀛洲涨得更凶。

  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但愿东南的粮食能尽快通过漕运,送到河北,不然饿殍遍地的日子不远了。

  ……

  有人忧心,却也有人高兴,比如有一驾马车出现在王家的门外,从车里探出一个脑袋,滴溜溜的黑眼睛,不停看着王家的大门,揉了揉,再揉揉,黑漆的大门,高大威严,两个张牙舞爪的石狮子,透着煞气。

  最让人叫绝的是站在门口的八个护卫,身材高大,腰背挺拔,站在那里,跟直挺挺的松树一般,忠诚庄重,铁扇子似的胸膛,宽阔厚实,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真够厉害的。

  “好啊!”

  车帘撩起,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子从车里面跳出来,三步两步,跑到了门卫的身边,绕着转了好几圈,还伸出手在人家的面前晃了晃,对方居然也没有反应。

  女子更加惊异,还想试探,突然有个老者咳嗽了两声。

  “他们只负责安全,看两眼不会把你怎么样,要是敢动手动脚,小心没了命!”

  女子被吓了一跳,连忙收回了手,转头看去,出来的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看样子有七八十岁的,不过腿脚灵便,声音洪亮,显示身体很不错。

  “你是?”

  “没问你,先问我了。”老者呵呵一笑,“我是王家的仆人,叫王忠,你是哪位?”

  “原来是忠爷爷啊!”

  女子兴奋跳起,连忙过来,抓住王忠的衣袖,别提多亲密了。

  “我听姑姑说过,你老人家几十年不离不弃,照顾王家,是顶忠心的仆人,姑姑和姑父都很尊敬你老。”

  王忠含笑,抓着胡须,很是受用。。

  “别夸老头子了,你姑姑是哪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