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272章

乱明-第272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祚徵虽为文臣,却身先士卒,手刃过贼寇数人,又指挥了汝州保卫战,对火炮的作用当然熟稔至极。射程千步,足以阻止贼寇靠近城墙,即便贼寇不计伤亡,从阵中狂奔千步至城墙,也成了强弩之末,根本无力继续爬墙。
    更让钱祚徵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十五万支弩箭,五门火炮,外加三十名炮手,至少价值十万两白银以上,林纯鸿说给就给了,连眼睛都未眨一下。
    到底是乱世之枭雄,还是治世之能臣?
    钱祚徵无法给出结论,末了,只好在心里叹道:也许,是兼而有之吧,如今之大明,臣不安其位、民不乐其地,没准就需要林纯鸿这样的枭雄……
    兵败如山倒,用来形容此时的孙可望,最为恰当不过。
    纵然张献忠、孙可望都视携裹的百姓为草芥,但是,被荆州军追得狼奔豕突,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孙可望好不容易甩脱了如影随形的荆州军,找到了喘息之机,扎营于临汝一处山岗上,令张百川四处收拢贼寇。
    收拢的结果,让孙可望愤怒万分,六万多乱民,十停去了八停,余下不过万余。
    孙可望一口闷气无法宣泄,高举着一口明晃晃的腰刀,向身边的一棵小树猛砍。
    小树仅仅碗口粗,孙可望的力道相当大,一刀就将小树拦腰砍断,树冠歪倒在地,发出一阵哗哗的声音。
    孙可望正准备继续砍上几刀发泄怨气,却被张百川拉住了胳膊。张百川用手摸了摸树桩上的缺口,缺口整齐、光滑,足以显示孙可望精湛的刀技。
    张百川面露喜色,大叫道:“将军一刀之威,竟至于斯,属下佩服!”
    孙可望对自己的武技相当自负,这时听了张百川的马屁,心情却不见好转,怒道:“刀技精湛又如何?还不是被林小三追得跟一条狗似的!”
    张百川望了望连绵的营寨,道:“将军请看,大军初败,却不见一丝颓势,将军失去的是一些窝囊废,收获的是万余效死之士,若将军将余下的万余人马配上甲装和武器,岂不是又多了万余精锐?再加上原来的两万余精锐,将军直接控制的精锐达到了三万余。”
    孙可望的嘴裂了裂,想笑,却最终没有笑出来。
    张百川接着说道:“豫西平原官兵云集,估计张大帅准备转移了。转移之中,那些窝囊废除了消耗粮食,又有何用?张大帅令将军驱使窝囊废攻城,用意也应该在于此。”
    这话终于消除了孙可望的疑虑,对孙可望而言,只要别让张献忠生气,别让刘文秀骑在头上拉屎拉尿,什么事都算不上大事。
    最终,张百川的一句话更是让孙可望深以为然:“将军当立即率领人马紧随在张大帅左右,遮护张大帅的安全!”
    孙可望不再磨蹭,立即令大军拔营,追着张献忠西撤的脚印,往西而去。
    张献忠的境况比孙可望好不了多少。
    当荆州军靠近汝州城时,张献忠正在一处村寨中快活。听闻荆州军来了后,张献忠立即令大军西撤,尽量不与荆州军接触。
    不过,张献忠不想与荆州军打照面,但盛坤山却非常渴望面见他。一路上,盛坤山如同跗骨之蛆一般,紧咬着张献忠的屁股,不是发动突袭就是摄在后面攒射,让张献忠苦不堪言。
    万般无奈下,张献忠只好不停地派出断后兵力,阻止盛坤山靠近。
    张献忠一直逃奔至伊川县半坡这地方,方才甩脱骠骑军,止住了奔逃的脚步。
    虽然暂时脱离了危险,但张献忠彻底迷茫了: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感谢“天涯小猫”的月票)

第三百八十章 执着与放弃
    “快……快……”
    大军在汝州之南向着伏牛山飞奔,底层军官犹嫌士兵脚步太慢,不停地催促。
    荆州军驱逐孙可望和张献忠后,将辎重甩给预备队,轻装前进,迅速往伏牛山方向挪动。
    林纯鸿的军令甚急,一方面令骠骑军为先锋,侦骑四出,严防李定国消失在层峦叠嶂的伏牛山中;另一方面,林纯鸿又担心李定国耍花招,严令四个车步军紧随骠骑军的脚步,随时准备支援。
    包括骠骑军在内,大军连续行军三日,又大战一场,疲累在所难免。
    不过,这对时常进行超限训练的荆州军而言,并非不可忍受,士兵们斗志昂扬,跨着坚定的步伐,紧随着猎猎作响的大旗,一步也不肯落下。
    林纯鸿骑在阿拉伯大白马上,正有一句没一句地与陆世明闲聊:“汝州之战十有**惊动了李定国,如果我所料不差,李定国正在往背孜口方向逃奔。”
    陆世明一点也不相信,摇头道:“以贼寇的探哨速度,哪能迅速将汝州的情况传给李定国?”
    林纯鸿道:“名将对战场的感觉异常敏锐,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探马汇报,就能嗅到危险的气息。”
    陆世明大笑道:“李定国充其量一贼首尔,算哪门子的名将?”
    林纯鸿笑着摇了摇头,道:“李定国天生就是打仗的料,稍加琢磨,必然是当世之名将!”
    两人正聊着,传令兵的呼喝声远远地传过来:
    “报……”
    传令兵上气不接下气,断断续续地道:“李定国抛弃一切辎重,正率兵往背孜口急赶,距离不过五十里!”
    陆世明大惊,用不可思议地眼神望向林纯鸿。
    林纯鸿笑道:“现在你信了吧?襁褓中的名将,也不容忽视啊!”
    说完,林纯鸿立即下令道:“传令盛坤山,死死咬住李定国,待车步军赶到,再发动攻击!”
    ……
    张献忠传令孙可望靠近后,皱着眉头,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现在河南四处都是官兵,该往哪个方向流窜,这是个大问题。
    北边有黄河,荆州军北上之前,刘泽清就死死地挡住了他的道路,现在损兵折将后,基本上只能望河兴叹。
    东边更为危险,不仅有一直难以逾越的汝州,还有严阵以待的荆州军,往东无异于送死。
    往南,张献忠一想到郧阳,就觉得毛骨悚然。当初高迎祥麾下精锐至斯,却被林纯鸿三两下就砍下了脑袋,张献忠不认为自己有比高迎祥更强的实力和更好的运气。郧阳地区山高路险,处处透着危险的气息,张献忠不敢冒这个险。
    难道只能往西?
    西边就是陕西,近日,李自成正与孙传庭、洪承畴在陕甘交界处鏖战不休,除了潼关有重兵把守,其余地方官兵倒是不多。要是能进入陕西,伺机与李自成汇合,共同应对官兵,倒不失为一条好计。
    但是,如何才能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形下,顺利进入陕西呢?
    正当张献忠头痛万分时,刘文秀神色惶急地冲进来,不等行礼,就大叫道:“父亲!荆州军扎营伏牛山北麓的背孜口,侦骑四出,将李定国堵在了汝州以东!”
    张献忠大惊,猛地跳了起来,抓住刘文秀的肩膀,大喝道:“什么?你说荆州军没有追上来?”
    刘文秀膝盖一软,跪倒在地,膝行向前,抱着张献忠的大腿道:“父亲,艾能奇已经被林纯鸿擒住,现在李定国又被隔绝在大军之外,祸在旦夕之间,父亲一定要想法子接应李定国。”
    张献忠神色沮丧,默然半晌,道:“该想个万全之策,否则,不仅救不出李定国,反而还会搭上我们的性命!”
    “救兵如救火,父亲当早下决断。”刘文秀死死抱住张献忠的大腿,带着哭腔道。
    “李定国会往哪个方向走呢?荆州军既然已经抵达背孜口,冲破防线已经不可能。李定国用兵颇为老道,当不会攻打背孜口……”
    张献忠锁紧眉头,一边想着,一边对着刘文秀说道:“汝州和背孜口之间,一马平川,正适合骑兵驰骋,李定国也不会傻到从汝州和背孜口之间钻过来……”
    顿了顿,张献忠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一拳砸在了案台上,断然道:“以李定国之能,十有**会钻入伏牛山区,借山川险隘阻截身后的追兵,然后翻越伏牛山,通过栾川与我们汇合!”
    张献忠的冷静和缜密感染了刘文秀,刘文秀松开了双臂,拜伏在地上,铿锵道:“父亲,儿子愿率军至栾川接应李定国!”
    张献忠正待答应,忽然孙可望帐外求见。张献忠紧锁的眉头略略舒展了点,立即令人将孙可望带进来。
    当孙可望听了张献忠的打算后,急忙劝谏道:“父亲,此事还请三思。荆州军距离我们不过百里,旦夕可追至,黄得功见我军败退,也紧追不舍,此处停留等待李定国汇合,危险至极啊!一旦白杆兵、黄得功和荆州军合围,我们死无葬身之地!”
    孙可望的话猛然惊醒了张献忠,他暗自痛骂自己:救李定国事小,逃出河南事大,自己怎么一时心急,就因小失大,忘了这茬呢?
    顺带着,张献忠对刘文秀也相当不满,训斥道:“被你乱了心神,差点误了大事!”
    刘文秀大惊,以头磕地,蹦蹦有声,大叫道:“父亲,荆州军忙于追击李定国,哪有功夫合围?要是我们不在伊川等李定国汇合,李定国兵少力薄,必为林纯鸿所擒!”
    孙可望见刘文秀挨了骂,自然舒爽至极,再说,李定国素来与刘文秀亲厚,对他爱理不理,他早就看李定国不顺眼。虽然同为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对李定国的死活可一点也没放在心上。
    孙可望挑衅地看了刘文秀一眼,对着张献忠磕头道:“父亲,李定国年龄虽小,其用兵之能却非同一般,只要他率兵钻入伏牛山区,荆州军又如何擒得住他?不如令人告知李定国汇合点,让他自行率兵汇合。”
    孙可望的小动作,并未逃过张献忠的眼睛。在他的心目中,孙可望说得非常对,在伊川多停留一日,就多一分危险,当前最为紧要的还是率领大军跳出官兵的包围圈。
    最终,他长叹了口气,道:“要破解当前困难,为父倒是有一计,只是李定国……唉……希望他能从伏牛山中赶过来与我们汇合……”

第三百八十一章 追剿李定国
    伊川县半坡贼寇驻营地。
    简易的营寨一座接一座,颇有点连营的气势。只是这营寨过于简单了点,营外散乱地扔着屈指可数的拒马和铁蒺藜,寨墙粗制滥造,估计连狼都挡不住,更别谈往来如风的骠骑军。
    刘文秀看着这些营寨,无声地叹了口气。
    昨日,张献忠断然决定,刘文秀率领两千余精锐,外加三万余名携裹不久的百姓,继续屯兵于此,借此迷惑官兵。而张献忠和孙可望率领四万余精锐,趁夜悄悄离开大营,往西而去。
    两千精锐!说是精锐,估计连一般的官兵都赶不上,无非就是打了几次仗,侥幸未死的乱民而已。这两千人,只能勉强压制住三万余乱民,至于作战,那只能寄希望于老天爷了。
    不仅如此,张献忠还命令刘文秀伺机率领大军进入伏牛山区,扰乱官兵的视线,为张献忠大军西进放**烟。
    张献忠如此部署,刘文秀并无反对意见,他知道,大军正处于危险之中,援救李定国注定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刘文秀也承认,自己的大局观不如孙可望,毕竟,总不能因为援救李定国就置大军于险境。
    只是,张献忠让他伺机进兵扰乱官兵视线,刘文秀有点不以为然。就凭他手头的这点战力,自然无法接应李定国,如果冒然进兵,估计官兵的视线被扰乱的同时,李定国的视线也被扰乱。
    如果李定国得知大军在伏牛山区等他,非得如飞蛾扑火一般往西突进,那是害了李定国。
    因此,刘文秀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在半坡驻扎两日,再往南挺进。
    刘文秀觉得,这两日不能白白浪费,要千方百计的提高大军的战斗力。他将一些老弱病残从精锐中剔除,得精壮之贼千二有余,然后又令这些精壮之贼至乱民中选取身体精壮、面相老实的农民,充实在精锐之中。
    这一工作,一直持续了一日,最终,刘文秀得到了八千余精神面貌不错的精壮贼寇,作为自己的基本战力。
    紧接着,刘文秀又按照自己的经验调整了编制,将八千贼寇编成了三营、十五哨,明确了各营中传令、探哨、后勤等职责。
    两日后,三营人马好歹有了点看相,而且做到了人手一件武器。那些剩下来的几万乱民,刘文秀既未派精锐看管,也不管其是否逃跑,连粮草都未分发,只任命了负责人。刘文秀的用意非常明显,无非就是希望乱民在行军中自行散去。
    刘文秀不再磨蹭,令三营人马在前,其他乱民在后,准备进入伏牛山区后,再往背孜口进发。
    刘文秀在伊川装模作样,李定国却被骠骑军追得狼狈不堪。
    正如林纯鸿所言,李定国对战场有着敏锐的直觉。当程舒大踏步后退时,他就在犹豫是否马上退回伊川,与张献忠大军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