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塑国魂 >

第250章

重塑国魂-第250章

小说: 重塑国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海码头,李鸿章由玉敏搀扶着,登上一艘海轮。他身后是一大批随从和一面纛旗:“中国奉旨出使五国钦差大臣李”。

码头上,洋乐队演奏着。俄、法、德、英、美五国公使挥着手,满面笑容欢送他。

对着欢送的人群面带微笑,摆了摆手,转过身子已经是面带苦涩。

小丫头玉敏不解道:“大人怎么又不高兴了?去洋鬼子地盘瞧瞧,不是您一直想要的么?”

瞧着小丫头眨着一双大眼睛,满脸迷惑,李鸿章幽幽一叹:“不是不高兴,是惋惜……我这条道走绝了,好歹我李某效忠皇室几十年,为朝廷缝缝补补这么些年,总还有人记好。我那老冤家,恐怕就没那么好运气了……”说完,再次转身,面对着北方,神色里似有惋惜,又有一丝同病相怜之感。

他太清楚那位老佛爷的手腕了,北洋垮了,对内没了震慑力,老李又倒了台,慈禧绝对不会眼瞅着帝党坐大,肯定会尽快送翁同龢回乡归养。

“大人,您这话我又不明白了……莫非是您年轻时候的风流债?”

老李闻言哈哈一笑,伤感之情一扫而光,只是摸了摸玉敏的脑袋,遂踱步进了船舱。

盛京,东三省总督衙门。

签押房,不,也许该叫做办公室内,一名军官恭敬地将一封电文递了上去。

何绍明展开,细细地品读了起来。

阅读完毕,竟然长出了一口气,脸上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总督东三省伊始,何绍明始终有一种惶恐之心。甲午打成了另一番模样,这内里完全就是他这只蝴蝶捣的鬼。慰藉之余,他开始有些害怕了。他害怕如今这已经彻底偏离了轨道的历史,会走上另一条莫名的道路。身为穿越者,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历史脉络的把握能力。他实在不清楚,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优势可言。

有的时候他甚至在想:甲午已经不一样了,还会不会发生变法?万一不发生会如何?万一这个腐朽的朝廷完成了变法又如何?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何绍明很是困扰。他实在不知道,万一这个朝廷真的变法图强了,自个儿如何自处。

从本心来讲,他穿越以来最大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百年衰微的气运!而这种脱离了自己掌控的自强,他能容忍么?他竟有些害怕,生怕自个儿的小团体成了另一个北洋,更怕为了自个儿的权利欲而挥师南下,把本就不堪的国朝杀个血流成河,支离破碎。

而今,这种烦恼总算是没了。光绪传见康有为,翁同龢罢免!之前掀起的风潮,总算将这死气沉沉的国朝搅动了个天翻地覆,变法势不可挡,却又如历史上一般,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急躁的味道。自己,总算可以按照预定轨迹进行下一步布局了!

挥退了那情报官,何绍明长出一口气,表面平静,内里却是激动万分,喃喃道:“百日维新啊……不知道这回能撑多久?”

(跟公司请假到下周三……诶,身体真是革命的本钱啊。)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二六一虎啸(一)

已是光绪二十六年二月。

刚刚过了年,关外这地界尚且没有半点儿春天的意思,入目的就是一片莽莽雪域,阳光反射着,刺得人视野里头一片光晕。

梁启超裹着棉袄,缩在驮车里头,挑了帘子一脚,愣愣地朝外张望着。漫山遍野的一片白雪,初始看了却是让人心胸激荡,一股豪情油然而生。可这时间一长,难免就有些乏味。倒是官道不远处已经停工的铁路,多少让人瞧着有些意思。

几个大鼻子老外在前头走着,后头跟着一群穿着杂七杂八的中国人。时而就停下来,对着某处路段指指点点,而后穿着洋装的中国人就会与之攀谈起来,后头那些留着大辫子穿着棉猴的账房先生模样的老夫子,手里**着怎么看怎么别扭的铅笔,拿着一个小本子凝神地记录着。道路两旁,还有一些民夫打扮的人,挥舞着扫帚貌似在除雪……

从山海关一路行来,总能瞧到这样的场景。而最让梁启超好奇的是,何绍明规划的铁路,竟然不是一点儿一点儿的修,而是分割成了不少的路段,从多个点同时开始修。纵然梁启超不知道铁路是怎么回事儿,也觉着这么干似乎有些急进的味道。每每想到这儿,梁启超就有些担忧。失志于京师,曾经的恩师康有为入主军机似乎成了定局,整个京师都弥漫着一股子焦躁的味道。这股焦躁,如今似乎已经蔓延到了东北。这让梁启超有些不安,开阔了眼界的他深知,变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此急进,未尝是好事啊。

可以预见的是,恩师所谓的变法,必然一头撞在南墙上头破血流。朝廷经此一役,必然数年内不敢再度变法。惶惶国朝,从而失了最后崛起的契机。梁启超已经不是历史上那个梁启超了,此刻的他视野更加开阔,从本心来讲他的变法主张已经从保皇变成了保国。既然朝廷那里走不通,也唯有来北地所谓的大清活曹操这里试试。这回梁启超担忧,生怕何绍明如同朝廷一般急进。倘若如此,那这天下可真就要崩坏了。

驼铃轻响,车把式口中呼喝,鞭子转了圈儿而后发出一声清脆的啪啪声:“这位爷,前头就是奉天了,奉天资政衙门立的规矩,外来车马一律不得入城。对不住您了,您得走一段,前头就有内城行走的车马候着。”

“到奉天了?”梁启超一收神,朝前一瞧,果然,高大黝黑的奉天城已经跃然入目。离着城门楼子还有二里开外的官道上,立了一个路障,旁边是几名穿着黑色制服挎着洋枪的‘士兵’。所有的车马到了这儿,都停将下来接受检查。而最让梁启超好奇的是,整个过程里头,那些士兵半点儿也没有嚣张跋扈的架子,只是冷着脸仔细地盘问一番,合规矩的就放行,不合规矩的一律不准入城。

又行了小半个时辰,梁启超下了马车,深吸一口气顿时一个激灵,精神了不老少。瞧着眼前一派井然之相,眯着眼低吟道:“盛京……总算是到了。”

而让他惊奇的是,这句低吟竟成了合音。同样的一声感叹从后头隐隐传来。梁启超惊诧莫名,扭了身子朝后瞧去,就见一名白衣士子立定在不远处,同样惊奇地打量着他。

一愣神的功夫,那白衣士子已经拔足抵近,站定在身前抱拳一礼:“不才湘潭杨度,敢问年兄……”

梁启超同样一拱手:“广东梁启超……”

奉天城内,东三省总督衙门。

猫冬猫冬,本来就是甩手掌柜的何绍明,这会儿愈发清闲起来。坐在暖和的签押房里,敞开了衣领,斜靠着椅子,腿搭在桌子上,配合着吱吱哇哇叫唤的收音机,正无聊地唱着小曲:“看前方,黑洞洞,定是那……”

如今的关外新政,已经走上了正轨。虽然明面上还维持着清朝所谓的官制,可谁都知道,那就是一个摆设,真正掌权的却是无所不在的资政衙门。这一过渡性的机构,管理着从移民到税收各个方面的政策制定与执行。领头之人正是何绍明手下头号文官唐绍仪。除了军队建设与商业建设不归资政衙门管,其他都不在话下,可以说是有实无名的内阁系统。

于内政管理上,何绍明最大的工作,就是甄选出各种比较靠谱的意见,而后大笔一挥签上自个儿的名字。他穿越之前就是一小白领,从没参与过国家政策的决策之类的工作。所以,打一开始就没有大包大揽的心思。何绍明就这点儿好,自个儿不懂,就把工作甩给明白人,干脆做了甩手掌柜。

唐绍仪现在忙得脚打后脑勺,而何绍明却闲的有些无聊。内政建设如此,与军队、商业上更是如此。魏国涛、唐琼昌二人也是跟唐绍仪一个命,忙得不见人影。对此,何绍明不但没有一点儿悔改的心思,反倒是没事儿就津津乐道地对着手下人畅谈自个儿的所谓‘将将’之道。其厚颜程度可见一斑。

大中午的,何绍明一边儿听着小曲,一边儿眼睛盯着时钟,熬着饭点儿。

正当此时,门声轻响,秘书官抱着一摞厚厚的文件走了进来。何绍明这位秘书官,正经的北美华侨子弟,耶鲁大学机构与管理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名叫蒋文涛。年前抱着一腔热诚死活要当何绍明的秘书,这才两个月,挺上进开朗的一个年轻人,硬是成了魏国涛一般见天挂着一张死人脸。也难怪,按照他的理解,何大帅这么大一个人物的秘书,那工作得多长见识?断断没有想到,何绍明的衙门居然清闲到了就差无人问津的程度。

“大人,这是资政部送过来请您审批的文件……”

“知道了。”

“这是詹大人的铁道部送过来,请求二期拨款的文件……”

“照准了。”

“这是秦俊生将军发来关于此次访美、访英的报告书……”

“知道……恩?”昏昏沉沉的何绍明一下子精神了不老少。话说派了秦俊生出去大半年,这小子除了每个月一封固定的保平安一般的电报,而后就是老生常谈说是正在物色列国战舰。除此之外,竟然没有一点声息,何绍明甚至有些怀疑这小子是不是挂着公办的名头,拿着自个儿的银子领着老婆度蜜‘年’了。

提了精神,抽出来仔细一瞧,当即心里头就乐开了花。随即神色骤然就狰狞了起来,看得一旁的蒋文涛连连冷颤不止:“无畏舰……潜艇……”

“大帅,您这是怎么了?”

何绍明陡然起身,“海军有望了!文涛,去请唐琼昌来一趟!”

颐和园内,康有为由一名太监引领着,身穿四品官服,昂然而来。隔着一道宫墙,文廷式搀扶着翁同龢跌跌撞撞奔向丹墀……

实际上他们是擦肩而过。丹墀下,翁同龢站住了。不远处,刚下轿子的光绪,在一群人的簇拥下,正向这边走来。光绪显然兴致很高,谈笑风生,神色间竟然浮现出久违了的自信满满。一群人越来越近了。翁同龢脸色悲切,身子一软就跪了下来。慈禧谋划的什么,这会儿翁同龢总算是明悟了过来。社稷崩坏如此,变法已经势不可挡。而李鸿章垮台,加上维新派水涨船高,光绪手里握着的力量竟然第一次有超过慈禧的势头!前有宫变的成例,慈禧能不想就此束手就擒。一面提拔了荣禄接替李鸿章的北洋,一面又把刀子对准了帝党领袖翁同龢。这一手釜底抽薪,绝对是打蛇七寸!没了他翁同龢,帝党就少了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少了最有力的一张嘴!倘若如此,他日就算是变法了,皇上掌握着一群没权没势更没威望的书生,一旦有变,能斗得过老佛爷?

一个太监眼尖,瞧见了翁同龢,提醒光绪道:“翁师傅在那儿跪着哩!”

光绪只是冷哼一声,好像没听见一般,就这样从翁同龢面前走了过去。

满怀期待的翁同龢,顿时心里一片冰凉,悲苦得叫一声“皇上……”便已满面泪水。

光绪的肩膀似乎颤了一下,但他没有停步,依然谈笑着,走远了。

君臣相知二十年,翁同龢自认一直忠心耿耿,他万万没有想到,临了自己侍奉了二十年的主子竟然来了个陌路不相识!

悲从心生,翁同龢大哭道:“皇上啊……”喊过这一声,他一头撞在丹墀的石柱上,顿时满面流血。

朝房外,康有为走到朝房门口,正好与刚从朝房出来的荣禄不期而遇。

荣禄轻蔑地看了看康有为,问道:“以你国家柱石般的才干,有什么补救时局的办法呢?”这话只是一句试探,这会儿户部尚书、帝党领袖翁同龢归乡荣养已经传得满城风雨,荣禄就想瞧瞧康有为对此的反应。

不料康有为如同愣头青一般,仿佛根本就没听说过这般事儿一样,斩钉截铁地道:“没别的,就是变法!”

荣禄进一步逼问:“我当然知道要变法,但一二百年的成法,能够一下子就变了吗?”

荣禄脸色一变,正欲说话,忽听得勤政殿传来太监的高呼:“皇上有旨,宣康有为觐见啦!”

康有为看也不看荣禄,整了整袍服,大步往前走去。荣禄冷冷地盯着他的背影,待其走远了才冷哼一声:“变法?就凭你康有为?呸!”。

宫殿飞檐下的铁马摆动着,“叮叮”撞击有声。起风了……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二六二虎啸(二)

天津小站。小镇坐落在大片大片的麦田当中,如今尚且是晚冬,四处盖着零星的白雪,懒洋洋挂在南天的太阳照耀下,整个镇子显得就如同如今的大清国一般,有些颓败的架势。

镇子里头,充实着开店铺的、打零工的、卖小菜的各色人群,总算使得这个小镇有些生气,而和别处不同的是,镇上的石板街道上三五成群,到处游逛着歪帽敞衣,流里流气的淮军士兵。这些淮军,有的是打辽南退下来的,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