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151章

执宰大明-第151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对峙的情形,既与都察院监察御史的出身有关,也与都察院监察百官的作用密切相连。
  都察院与其他京城其他部院衙门不同,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进入的,它有一条铁的门槛,那就是金榜题名的进士才有这个殊荣。
  虽然皇上也会下谕令让一些非进士出身的官员进入都察院当然御史,但是人数并不多。
  因为官场上讲究出身正统,非进士出身的御史不仅在都察院被人轻看,而且在朝堂上的威慑力也不如进士出身的御史,给人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右都御史王宇诚就非进士出身,当年蒙永乐帝的恩典进入了都察院,从右副都御史一路干上了右都御史的职位。
  由于不是进士,故而王宇诚在都察院的最高职务也就到右都御史止步,无缘染指都察院最高的左都御史。
  每届会试,皇帝都会指派朝廷重臣担任主考官,如此一来当届的进士就成为了主考们的门生,自然以主考官马首是瞻。
  除了会试事关重大,需要朝中高官权贵来压阵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皇帝希望以此来培养朝廷中的不同势力,以使得各方势力在争斗中处于一种平衡态势,进而巩固皇权。
  内部的阁员就那么几个,在都察院里的门生自然不如六部的那些堂官多,因此麾下御史的人数自然就处于了劣势,双方门人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十分紧张。
  自从陈天勋主持户部京通仓贪污一案的审理后,在都察院的地位迅速上升,此案不仅在短时间内就办结,而且干净漂亮,堪称完美,令都察院的其他御史不得不服气。
  然后,谁也不会想到李云天早在一年前就开始下功夫暗查此事,陈天勋不过是摘了一个桃子而已。
  都察院内曾经有传言,陈天勋由于办理京通仓一案有功会被升任左副都御史,而与汉王交好的左副都御史范彬会被调离都察院。
  不过,随着五府六部结成同一阵线对抗内阁,范彬的位子无形中就稳固了下来,只要五府六部的联盟存在,那么他就不会离开都察院,在五府六部的强势反击面前,内阁想要推陈天勋上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于李云天是辛丑科的进士,而杨士奇是当届会试的主考,故而他自然被人看成是内阁的人,这也是李云天无可奈何的事情,出身的事情并不是他所能选择的。
  都察院里辛丑科的出身的进士在经过三四年的学习后已经纷纷被扶正,成为正式的监察御史,分入到十三道监察御史衙门中,
  李云天不仅是洪熙帝面前的红人,而且与辛丑科的那些同年的关系也非常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辛丑科出身的监察御史在都察院的领头者,众人皆以其马首是瞻。
  虽然内阁和五府六部两方的御史时常会相互攻击,但是从没人敢挑衅李云天,原因很简单,一是李云天没什么把柄落落在外面,二来谁都知道他不好招惹。
  远的不说,单单京通仓一案中的京通仓主事牛安,就是李云天兵不血刃地给拿下了,这直接导致了户部左侍郎白远仁锒铛入狱。
  在都察院的众位御史中,对李云天最为忌惮的要数都察院贵州道监察御史崔辉,两年多前他被选为江西巡按御史的时候曾经设计过李云天。
  如今李云天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他自然要提心吊胆了,生怕什么时候栽在了李云天的手里。
  “崔巡按,今日恩情本官铭记在心,他日如果有缘,本官一定会加倍奉!”
  崔辉永远也不会忘记,李云天与他在江西分手时目光凌厉地说出的那句话,他开始时并没有介意,以为李云天只不过开口恫吓他而已,一个小小的知县能有多大能耐?
  可自从李云天忽然被永乐帝调任京城,并且在京城悄无声息之间就成为了洪熙帝身边的红人,这使得他寝食难安,坐立不宁,总觉得李云天在他背后顶着一把利刃,随时都可能给他一刀。一


第204章 福祸相依

  李云天自然不会忘记崔辉当年对他的刁难,只不过他在京城立足未稳,再加上手里又没有崔辉的把柄,故而不宜向崔辉发难,以免被人说成是睚眦必报。追书必备讀蕶蕶尐說網
  与李云天同为湖广道监察御史的韩亮曾经想调解他与崔辉之间的矛盾,毕竟冤家宜解不宜结。
  值得一提的是,韩亮虽然和崔辉是同科的进士,但跟李云天走得却非常近。
  不过很可惜,李云天婉拒了韩亮的好意,对他来说有些错误可以一笑了之,但有些错误则不可饶恕。
  其实,李云天并不怎么恨崔辉算计他,毕竟人世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他既然踏足仕途那就要虚怀若谷,包纳万物。
  可崔辉千不该,万不该,竟然连身怀六甲的绿萼也算计,结果导致绿萼小产。家人是李云天的逆鳞,如果胆敢有人触动,那么他绝对要以雷霆之势反击。
  正是因为李云天的这种强硬的态度,使得崔辉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虽然李云天现在没有动他,但他知道李云天是在暗中寻找机会,自己一旦行差踏错必将受到灭顶之灾。
  这天晚上,京城一家酒楼的雅间,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喝酒。
  其中一人是崔辉,另而外一人的出现得则显得让令人意外,竟然是威国公的二公子、后军都督府的经历鲁天行。
  如果要给京城中李云天的冤家对头排名的话,那么鲁天行无疑高居首位,两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其中的恩怨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
  鲁天行本来并不想对付李云天,在他看来李云天不过一个小小的知县而已,根本没资格成为他的对手,他只是想破坏李云天和周雨婷之间的亲事而已。
  这才有了李云天醉宿郑家的事情,引出了他与郑婉柔之间的一段姻缘,使得鲁天行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力气去算计李云天。
  后来,李云天奉永乐帝谕令孤身回京传遗诏,鲁天行第一次遇见李云天时没有辨认出来,白白放走了李云天。
  第二次他虽然认出了李云天,但却被李云天用一颗假的监察御史印章震住了大明门的值守亲军,进而使得他被关在了东千步廊的朝房中,连给朱瞻圻通风报信的机会都没有,可谓是他人生的奇耻大辱。
  可以说,鲁天行在京城两次与乔装打扮的李云天相遇,不仅成全了李云天的威名,而且也使得他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笑料。
  事后鲁天行意志消沉,很是颓废了一段时间,然后性情大变,整个人看上去阴沉沉的,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
  他现在对李云天自然是恨之入骨,恨不得将李云天碎尸万段,以解心头之恨。
  可李云天现在既有御史和庶吉士的官职护身,又有杨士奇和周征关照,再加上圣恩正隆,不要说他,即使是他老爹威国公也无法动李云天。
  因此,鲁天行只能暗中等待着报仇雪恨的机会,只有将李云天踩在脚下那么他失去的名声才能恢复,他也才能重新挺起胸膛做人。
  既然李云天动不得,那么鲁天行就把精力放在了寻找雷婷的身上,想要将这个与李云天合谋蒙骗他的女人抓起来好生得教训一通。
  不过雷婷自从洪熙帝登基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派了大量人手前去打探都未能找到丝毫的线索,看来对方早有防备,最后只能悻悻作罢。
  京城知道雷婷身份的人寥寥无几,除了洪熙帝外就是周雨婷,即使是绿萼、陈凝凝和郑婉柔都不知道她的存在。
  这是李云天对雷婷的一种保护,要知道雷婷面对的可是堂堂的汉王,要想对付漕帮那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小公爷,如今姓李的在京里春风得意,在都察院更是耀武扬威,在下看来是永无出头之日了。”
  酒过三巡后,崔辉的脸上喝得通红,他已经有了几分醉意,不无懊恼地向鲁天行说道,“早知道这样的话,下官当年就派人在牢里做了他,也免得留到现在成为了一个祸害!”
  “老弟,你放心,等汉王继承了大统,本经历一定让他人头落地。”鲁天行闻言双目凶光一闪,开口安慰崔辉,“他坏了汉王的大事,届时汉王岂能容他?”
  “小公爷,汉王能执掌江山?”崔辉闻言顿时吃了一惊,不无谨慎地低声问道,这种改朝换代的大事可不是他所能接触得了的。
  “这大明的江山本就属于汉王,汉王只不过取回了他应得的东西而已。”
  鲁天行闻言冷笑了一声,随后透露出了一个秘密,“大家都知道靖难时的功劳有一半是汉王立下的,不过很少有人清楚,先帝曾经当着五军都督府多位都督的面,亲口承诺把江山传给汉王,只不过后来一些心怀叵测之人从中作梗,汉王才会被先帝赶去乐安就藩。”
  崔辉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神色,怪不得朝中的众多勋贵都支持汉王,想不到这里面还有如此隐情。
  建文二年,汉王朱高煦曾经在东昌拼死力战,从乱军中救了永乐帝一命,展现了其在战场上的骁勇。
  此役万分凶险,被永乐帝封为大明靖难第一功臣、英国公张辅的老爹张玉就是在此役中为了救永乐帝而战死。
  后来,建文四年,永乐帝在浦子口被建文帝派来围剿的南军所击败,关键时刻又是朱高煦带兵及时赶到。
  永乐帝大喜之下曾经关爱地抚着朱高煦的背部说道,“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
  虽然永乐帝没有明说,但废除当时的世子朱高炽的心意已经显露无疑,朱高煦闻之大喜,奋勇杀敌,终将南军击败。
  正是由于永乐帝的这句话,朱高炽获得了与他一同驰骋疆场的勋贵拥护,靖难后被视为了大明太子的不二人选。
  当年朝廷商议立储之事时,淇国公丘福和驸马王宁等人就请求永乐帝立朱高煦为太子,结果永乐帝以朱高炽仁贤又是明太祖所立为由,故而立朱高炽为太子。
  不得不说,当年朱高煦犯了一个错误,不应该让那些与他亲近的勋贵上书永乐帝立他为太子,如此一来岂不是在逼宫?
  永乐帝为了手中的皇权着想,又岂会立与手握兵权的勋贵来往密切的朱高煦?
  但是,永乐帝也并没有亏待朱高煦,曾经两次让朱高煦就藩,第一次藩地在云南,第二次藩地在青州,结果两次朱高煦都找故推脱,他也没有与之计较,而是让朱高煦留在了京城。
  直到朱高煦招募私兵三千,趁着永乐帝北征时杀了兵马指挥使徐野驴,又僭用**车马器等物品,再加上纵容手下行凶京城,这才被永乐帝赶去了乐安。
  “皇上现在重用内阁,已经激起了满朝文武的不满,届时汉王登高一呼,必将响者云集!”
  鲁天行见崔辉被这个消息震住了,于是打了一个酒嗝,笑着给他吃了一记定心丸,“老弟,你放心,本经历是不会忘记你曾经帮过本经历,等汉王登上了皇位,本经历一定保你一个锦绣前程。”
  “那下官就多谢小公爷了。”崔辉闻言眼前一亮,连忙端起手里的酒杯敬向了鲁天行,他也知道近来内阁和五府六部不合,说不准汉王真的能借此机会反戈一击,一承大统。
  鲁天行口中的帮过他,自然就是当年崔辉算计李云天一事,鲁天行当时暗中谋划好了一切,单单缺一个下手对付李云天的合适人选,于是想到了崔辉这个江西巡按御史。
  两人一拍即合,崔辉随即动手算计李云天,借此搭上威国公府的线,为其日后在仕途上铺路。
  可惜的是,事情竟然惊动了永乐帝,派三法司的官员去九江府会审此案,再加上李云天找到了破绽等因素,最终使得崔辉功亏一篑,也因此与李云天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鲁天行见状,嘴角流露出一丝阴森森的笑意,与崔辉碰了一下酒杯,他现在就等着汉王重新杀回京城,届时要好好地整治李云天。
  崔辉的心情随之好了起来,心里有了一个盼头,在他看来汉王如果举事的话至少有五成的胜算。
  另外,考虑到汉王比洪熙帝年轻,也更健康,要是汉王等洪熙帝驾崩后像永乐帝一样也来一个靖难,那么面对太子朱瞻基的话胜算将达到七成。
  毕竟朝廷大部分勋贵都与汉王有旧,而打仗很显然是依靠勋贵。
  不过,有一句话崔辉好像忘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如果介入到汉王的事情中去,是福是祸将难以预料。
  就在崔辉和鲁天行喝酒的时候,醉月楼一楼大厅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大厅的前端搭起了一座一米多高的正方形高台,不少衣着华贵的男子围坐在台前的一张张酒桌前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身旁还有不少妖艳靓丽的年轻女子作陪。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