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150章

执宰大明-第150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李云天来的时候牡丹图已经到了收尾的阶段,故而没过多久,朱瞻基就放下了手里的狼毫笔,完成了画作。
  “李御史,你觉得本王这幅画如何?”活动了一下腰身后,朱瞻基望向了一旁的李云天,笑着说道。
  有一点值得一提,古代的太子在自称的时候与亲王一样,都称“本王”,并不是“本宫”或者“本殿下”。
  “精工富丽,色艳而不俗,层次饱满,惟妙惟肖,简直美不胜收。”李云天闻言冲着朱瞻基一躬身,沉声夸赞道。
  “哈哈……”朱瞻基不由得笑了起来,李云天的这几句马屁拍得他很是舒服,有些好奇地望了一眼李云天手中的画轴后笑着问道,“李御史,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太子殿下,下官奉皇上谕令,给殿下送上下官所作的一幅疆域图。”李云天双手将《天下疆域图》举起,不动声色地说道,“下官画工粗鄙,在殿下面前献丑了。”
  朱瞻基饶有兴致地让李云天将手里的画轴在一旁的桌案上摊开,他很好奇李云天作了一幅什么样的疆域图,竟然值得洪熙帝如此器重,特意让李云天给他送过来。
  当李云天将《天下疆域图》在桌案上展开后,朱瞻基的眼前顿时亮了一下,凝神查看起来。
  虽然朱瞻基也见过永乐帝时期绘制的《大明疆域图》,在他看来已经足够精准,但是与李云天的这一幅相比完全就成了井底之蛙。
  李云天不仅在地图上清晰地标明了大明两京十三省的位置和地域,把各地重要的山河湖泊也都呈现了出来,而且将天下七大洲和四大洋都显示了出来,并且列明了生活在上面的国家和人种,实在是罕见之至。
  这幅图上大明的疆域还增加了归入大明版图不久的交趾,将交趾的地域清晰地标注了出来。
  尤为令朱瞻基感兴趣的是,他知道郑和下西洋时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暹罗和忽鲁谟斯等国家,但是并不清楚这些国家的方位。
  而李云天则清晰地将这些国家在地图上都标注了出来,使得朱瞻基知道了非洲、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以及红海和麦加。
  “太子陛下,下官以为,南洋以后将是我大明与西方诸国交往的重要海上通道,拥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李云天见朱瞻基全神贯注地望着桌上的疆域图,不动声色地走上前,指着交趾下方的南洋水域的马六甲海峡说道,“尤其是这道海峡,简直就是西方与东方连接的命脉,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果然凶险!”朱瞻基的目光落在了马六甲海峡上,见其是一道斜长的水域,不由得微微颔首,清楚它的重要性。
  “太子殿下,我大明大明虽然雄踞东方大洲的东部,繁荣昌盛,国富民强,但天下有七大洲之多,上面生活着各色人等,倘若不能了解他们的境况,那么假以时日后果不堪设想。”
  李云天见朱瞻基若有所思地望着马六甲海峡,于是语风一转,忧心忡忡地说道,“数百年前,江浙等地还是蛮夷之地,当时有谁会想到现在成为了我大明最为富庶的地方。”
  朱瞻基闻言眉头微微一皱,觉得李云天既说的有些道理,未雨绸缪毕竟不是一件坏事。
  但又有些危言耸听,毕竟现在大明在亚洲东部是不折不扣的巨无霸强国,引发万国来朝的盛况,他不相信那些海外蛮夷能超过大明。
  “太子殿下,大秦千年前分为了两个国家,按照地域划分,一个称为东秦东罗马)帝国,一个是西秦西罗马)帝国,东秦帝国一直持续到今,而西秦马帝国几百年后就分裂为许多单独的国家,下官称那些国家为西秦诸国。”
  李云天知道朱瞻基以为自己是在杞人忧天,于是伸手指着西欧和西亚地区说道,“两三百年前,西秦诸国为了达到政治、军事和经济的目的,向大食发动了战争,前后一共八次,甚至连东秦帝国也随之遭了殃,被洗劫了一番。”
  “虽然西秦诸国不如我大明繁华,但他们却能打造出锋利的兵器,以及性能优良的投石车,而且据臣所知,西秦诸国现在正在研制新型火炮,也像三宝太监一样派人远洋他方,勘探水路。”
  李云天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十字军东征的事情讲给朱瞻基,神情无比凝重,“我大明以孝立国,以儒学治国,是为礼仪之邦,可西秦诸国不同,他们并无孔孟之道,研究的是自然学科,又加之资源贫瘠,故而时常侵略他国,长此以往必成我大明之强敌。”
  “自然学科?”朱瞻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么一个名词,不由得狐疑地看向了李云天。
  “太子殿下,所谓自然学科,指的对发生在生活中的诸多现象进行研究。”李云天一躬身,沉声解释,“例如,他们会研究火药为何会爆炸,他们也会研究沸腾的水汽将锅盖顶起的现象。”
  “这些蛮夷之人真是太过无聊,竟然对这些琐事感兴趣。”太子嫔孙氏闻言不由得撇了一下嘴角,脸上流露出一丝不屑的神色。
  “太子嫔,这事看起来虽有些荒唐,但深究之下委实可怕,一旦他们知道了火药爆炸的原理,那么就会对其改进,造出威力更大的火药来。”
  李云天转向孙氏,冲着他微微躬身,沉声说道,“至于研究水汽顶锅盖,下官就觉得更为可怕,一旦他们将水汽的力量转化到其他的地方,比如给海船驱动,那么将大大缩短航行的时间。”
  孙氏闻言,双眸流露出疑惑的神色,不清楚如何将水汽的力量给海船驱动,朱瞻基也是感到狐疑,显得有些难以置信。
  “太子殿下,下官近来也在研究火药和水汽,等下官有所小成,会给殿下和太子嫔展示一下它们的效用。”
  李云天知道自己现在已经说的足够多,需要让朱瞻基和孙氏静下心来品位一下,故而不动声色地说道。
  “李御史,你今天给了本王一幅画,那么本王还你一幅。”朱瞻基闻言笑了起来,沉吟了一下,指着他先前画的那幅牡丹图说道,“这幅画本王就送与你。”
  “谢太子殿下。”李云天闻言心中顿时暗喜,连忙向朱瞻基行李。
  牡丹自古寓意富贵,朱瞻基将此图送与他,岂不是要给他一场富贵,其中的笼络之心不言而喻。一


第203章 权臣之道

  晚上回到家,李云天让周雨婷把那幅牡丹图珍藏起来,这可不单单是一幅画那么简单,朱瞻基登基后这就是御赐的圣物,更是他与朱瞻基君臣之谊的见证。讀蕶蕶尐說網
  李云天在慈庆宫之所以会提火药和水汽,自然是为了引申出炸药和蒸汽机了,在他看来,要想让大明从独尊儒学到百家争鸣,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很显然,李云天不会指望朝堂上那些通过科举出仕的官员支持他,把儒学从主导地位降为与其他学科平行的地位。
  因此,这件事情他只能从皇帝身上下手,让皇帝来推动此事。
  要想让皇帝改变对儒学的态度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其认识到独尊儒学会对大明的江山造成危害,而炸药和蒸汽机绝对能使给其带来巨大的震撼,认识到儒学无法抗拒坚船利炮。
  谁也不会想到,李云天献上这幅《天下疆域图》的终极目的其实是为了推动自然学科在大明的发展,中间绕了一个非常大的弯儿,可谓用心良苦。
  五月初,太子朱瞻基启程回南京,前去准备迁都事宜,并且拜祭明太祖的皇陵。
  就在同一天,原江西九江府同知韩安玉抵达京城,进城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李府登门拜访。
  可惜的是李云天在文渊阁里当值,不过韩安玉早有准备特意带了夫人来,两人与周雨婷相谈甚欢,毕竟双方也都是老熟人。
  韩安玉的态度非常端正,他知道自己能来京城任职是李云天的功劳,自然要对李云天礼敬有加:
  如今的李云天已非昔日湖口县的小知县,贵为大明的御史和庶吉士,更是洪熙帝眼前的红人,前途无可限量。
  按照韩安玉的推断,如果李云天能一直顺风顺水地在仕途上走下去,那么三十岁以前很有可能跻身四品大员的行列,这可开创了大明文官的一个惊人先例。
  晚上,周雨婷留韩安玉夫妇在家中吃饭,李云天散值回来后与韩安玉把酒言欢,觥筹交错间现场的气氛十分轻快。
  “韩兄,小弟听闻翰林学士、太常卿杨溥是湖广石首人氏,韩兄如今既然主事户部湖广清吏司,何不前去拜访一下杨大人,请教一下湖广的地方事宜。”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谈笑中的李云天忽然语锋一转,不动声色地向韩安玉说道。
  李云天虽然把韩安玉从九江府调来了京城,推到了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的位子上,但他并不打算收韩安玉为己用,让韩安玉以他马首是瞻。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过来人”,李云天很清楚,真正能让皇帝放心的权臣,一是贪婪之人,树敌无数,二来就是清高之臣,孤家寡人一个。
  李云天既不想树敌无数,也不想成为孤家寡人,故而他只能选择独善其身,故而不能结党营私,否则一旦他的势力坐大,那么皇帝绝对会毫不留情地出手灭掉他。
  “杨大人?”韩安玉闻言微微一怔,他一时间有些没有明白李云天的意图,不知道李云天为何让他去找杨溥,与那些东宫旧臣相比,杨溥的受到的恩**显然远不如杨士奇和黄淮等人。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李云天笑着冲韩安玉举起了手中的酒杯,意味深长地说道。
  韩安玉这下反应了过来,双目流露出诧异的神色,李云天这岂不是让他趁着杨溥失落的时候前去投奔?
  “呈老弟吉言。”本来,韩安玉怀疑自己会错了意,不过当注意到李云天笑容里有一丝高深莫测的味道,他随后就做出了决定,笑着与李云天碰了酒杯,两人一饮而尽。
  酒宴结束后,李云天和周雨婷将韩安玉夫妇送出了府门,能被英睿郡主亲自相送,韩安玉夫妇不由得受**若惊。
  “老爷,李御史为何要将你拒之门外?”回家的路上,韩安玉正在马车里低头琢磨着李云天先前酒桌上那番话的用意时,坐在他对面的老妻禁不住开口问道,脸上的神情显得有些失望。
  “你不懂,云天在天子身边,岂能结交外臣?”韩安玉抬头看了老妻一眼,沉声说道,他现在已经想明白了李云天的顾虑。
  “太常寺可是个冷清的衙门,他让你去拜访太常寺卿岂不是耽误了你的前程?”老妻闻言不满地发了一句牢骚。
  “你个妇道人家懂什么?你可知道户部的员外郎的职位有多少人在争抢,云天既然把为夫推了上来,怎会耽误为夫的前程?”
  韩安玉的眉头微微一皱,神情严肃地嘱咐老妻,“云天这样做肯定另有隐情,况且即使没有隐情他对为夫也有知遇之恩,你岂可妄自非议?”
  “妾身知错了。”老妻见韩安玉面带不悦,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连忙致歉悔过,或许真的像韩安玉所说的那样,李云天此举有着难以言语的深远用意。
  于是,第二天一早韩安玉就前去杨溥的府上拜访,留下了不少名贵礼品,在地方为官多年他肯定有所积蓄,这点儿就比同级别的京官要强上许多,毫无掩饰地表达了投靠之意。
  对杨溥来说,韩安玉在他被“冷落”之时投奔,那就是患难与共的自己人,远非那些他飞黄腾达后阿谀巴结的官员可比,这使得韩安玉一步步走进了杨溥的人际圈子。
  李云天在给韩安玉铺一条在仕途上稳步向前的康庄大道,在韩安玉心中,他对其既有“知遇之恩”,同时也是关系莫逆的朋友,对李云天的感情无比深厚,较之杨溥还要更进一步。
  由于迁都的缘由,内阁与五府六部之间的博弈暂时告一段落,京城各大部院衙门都在忙着迁都的事宜。
  除了衙门里的官吏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家眷要随之迁移,这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当年永乐帝迁都耗时数年才最终完成。
  不过,在所有的京城衙门中,都察院内的气氛并没有随着迁都的到来而缓和,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里面的官吏泾渭分明了分成了三个阵营。
  其中最大的一个阵营以左都御史刘观和左副都御史范彬为首,麾下是与五府六部关系密切的御史,人数几乎占据了都察院御史的六成。
  第二大阵营以右副都御史陈天勋为首,旗下的御史是内阁阁员的学生和门人,人数占据了两成左右。
  第三大阵营是以右都御史王宇诚为首,与内阁和五府六部的高官权贵都没有太多的交集,是都察院里的中间派,两相都不得罪。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对峙的情形,既与都察院监察御史的出身有关,也与都察院监察百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