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春秋战国 >

第143章

春秋战国-第143章

小说: 春秋战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白起命秦军一路从伊水西面迂回,如果联军西渡,就半渡而击之;一路向东部联军后方迂回,切断联军粮道。秦军主力则从正面向联军猛攻,联军初战大败,退入伊阙大营。未过半天,粮道被切断消息传来,魏、韩联军顿时军心大乱。公孙喜十分惊慌,为了尽快脱离险境,下令全军突围。此时,秦军已经合围,士气高昂,而魏、韩联军则是人心惶惶。最后秦军疯狂冲杀,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并俘获将军公孙喜。




齐闵王接受东帝之号,部署对宋国作战

公孙喜叹道:“魏王待我甚厚,今辱王师,虽生,还有何面目见世人?”有了寻死念头。白起诱公孙喜归降秦国,公孙喜骂道:“竖子,凭什么投降?今虽败,但魏王聪颖,治下良臣贤士不可胜数。你们这等庸才,岂能对敌魏国?”白起怒而起,杀公孙喜。

    秦军一鼓作气,乘机攻占伊阙等五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此刻,白起名字传遍天下,诸侯震恐,皆称白起为“人屠”!

    秦昭襄王十分高兴,自此不再将东方各国放在眼里。因为七国都称王,分不出什么不同,秦昭襄王就想立帝号,以示比别国贵重,但又觉得自己独尊不便,另外出于连横考虑,派使节对齐闵王说:“现在天下诸侯相继称王,不知道该归谁统辖。秦想称西帝,统治西方;尊贵国大王为东帝,管理东方。平分天下,大王认为怎么样?”

    齐闵王拿不定主意,便问众臣。孟尝君田文奏道:“秦国因为强大蛮横,而被列国厌恶,大王不要效仿它。”苏秦一直为燕国谋划报复齐国,此时巴不得齐闵王疯狂,便乘机说:“秦国不推别国为帝,单单选中齐国,是尊重齐国。回绝他,就会伤害了秦国。希望大王接受秦国的要求,率先称帝。”齐闵王也是热血男儿,怎能不愿往高处走,便兴高采烈地对苏秦说道:“寡人听从你的教诲!”又问道:“称帝后,应该做哪些事?”苏秦说:“管理诸侯,讨伐不义,这是东帝应该做的事。现在宋国无道,侵占我齐国五座城池,天下人都称其为桀宋。大王现在应该讨伐灭亡宋国,既显东帝之威赫,又夺回和新得大片土地和百姓。”齐闵王十分高兴,接受东帝之号,部署对宋国作战,并厚厚款待秦国使节。

    且说宋国自宋元公去逝后的二百年内,一步不如一步,沦落为弱小国家。公元前355年,宋国公族戴剔成篡位为君。公元前318年,其弟戴偃驱逐戴剔成,自立为君。宋国中有人掏雀巢,发现里面有只刚刚出壳的小鹯鸟,认为是奇异之事,报告国君戴偃,戴偃召内史昌占卜此事。内史昌奏道:“小麻雀生大鹯鸟,这是反弱为强,崛起为霸主的征兆。”戴偃高兴地说:“宋国软弱已经很久了,寡人不使它兴旺,还指望什么人呢!”便招收壮丁,亲自训练,组成了十万之众精锐之师。进攻东面齐国,占领五座城池;打败南面楚国,开拓三百里疆土;战胜西边魏国,夺取两座城池;灭掉了滕国,吞并了它的土地。自此以后,宋国号称强国,戴偃自称为宋王,即宋康王。




便把此树称为相思树

宋康王自以为是天下英雄,每天上朝,都令群臣山呼万岁。堂上一呼,堂下齐应,门外卫兵亦都呼喊,声音传出数里远。又用皮革做成袋子,装满牛血,悬挂在高高的木竿上,宋康王拉弓而射,穿透皮袋,牛血像雨一样从空中洒落。宋国谄媚之臣在街市中传言:“我们大王射天得胜了。”宋康王喜欢彻夜长饮,强行用酒去灌群臣,臣僚即使酒量再大,也都酩酊大醉。宋康王让臣下喝酒,自己却偷偷去喝热水。众臣皆醉,惟独宋康王清醒。左右内侍献媚说:“大王酒量如海,喝上千石也不会醉。”宋康王还与许多妇女淫乐,一夜与十个女人同睡,不以为耻,反而以此炫耀。

    这天,宋康王游玩封父,看见一个采桑妇女很美,就派人打探,得知是小吏韩凭妻子息氏。宋康王派人向韩凭传达自己意思,让他献出自己妻子。韩凭对妻子息氏说了,息氏写了一首诗回答——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自高飞,罗当奈何?

    韩凭知道妻子息氏不愿去王宫,便夫妇相守。宋康王思慕息氏,派人到她家中去抢。韩凭见妻子被抢走,心中难过,自杀身亡。宋康王召息氏侍睡,息氏不从。宋康王对她说:“寡人是宋王,既能杀人,也能让人富贵。你丈夫已经死了,你还指望谁呢?如果顺从了寡人,立即立你为夫人。”息氏写诗回答——

    鸟有雌雄,不逐凤凰;我是庶人,不乐宋王。

    宋康王怒道:“你现在到这里了,即使不想顺从也不行了!”息氏说:“请容许我洗浴后更换衣服,向丈夫灵魂告辞,然后再服侍大王。”宋康王答应。息氏洗梳完毕,换上衣服,向空中拜了两拜,然后一头撞死在旁边石柱上。宋康王后悔不迭。内侍在她裙带上看见一行字,上写:“我死以后,乞求大王把遗骨与韩凭合葬在一处,九泉之下也会感激您的大恩大德!”宋康王十分气忿,故意把他们分开埋葬,使两座墓冢遥遥相望。

    埋后三天,封父大雨倾盆。第二天天亮,人们忽然看见两座墓旁都长出了文梓木,几天后,木长三丈多,两边树枝自相结成连理。有一对鸳鸯飞在上面,交颈悲鸣。当地百姓悲痛说:“这一定是韩凭夫妇的魂魄变成的!”便把此树称为相思树。

    宋国群臣见宋康王暴虐,便纷纷劝谏:“商纣王淫乱暴虐,周文王仁慈和蔼,商朝因此灭亡,周朝因此兴起。”宋康王不胜其烦,乃在座旁放着弓箭,凡是有人劝谏,宋康王就用箭射,曾一日间射死三位重臣。自此以后,群臣都不敢开口,背地里称他为桀宋。




东帝攻打它,我西帝偏偏去救它

此时,齐闵王听从苏秦之见,派人去楚国、魏国,约定一起攻打宋国,土地三国平分,楚、魏听从了齐国倡议。

    且说三国准备出兵后,秦国获得了这个消息,此时大权仍被秦宣太后掌握。秦宣太后生气地说:“宋国地处秦、齐之间,东帝攻打它,我西帝偏偏去救它。”消息传到齐国,齐闵王向苏秦求计。苏秦答道:“请让臣去阻止秦兵,使大王伐宋成功。”于是急急西行到秦国。

    秦宣太后知道苏秦为纵约长,联合六国对抗秦国,便想将其杀掉。苏秦向秦宣太后说:“请不要杀我。齐国现在征伐宋国,我特向秦国祝贺。”秦宣太后说:“齐国伐宋,你为什么向秦祝贺?”苏秦说:“齐国会同楚、魏两国伐宋,分战利时,楚、魏两国必会受到欺压。到时,楚、魏两国必然依附秦国。秦国把宋国当作诱饵送给齐国,却得到楚、魏两国,因此前来祝贺。”秦宣太后哈哈大笑说:“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秦国还是想救宋国。”苏秦说道:“桀宋犯天下公怒,人人都庆幸他灭亡。秦国如果救它,大家怒气就会转到秦国。”秦宣太后想想也是,便不再派兵去救。苏秦乘机逃脱秦国,回到齐国。

    齐国兵马先到宋国边境,楚、魏兵马也相继来到。齐将韩聂、楚将唐昧、魏将芒卯,聚在一起商量。唐昧说:“宋王志大气骄,应该示弱引诱他。”芒卯说:“宋王荒淫暴虐,民心怨恨,我们三个国家都有丧师失地的耻辱,要发放檄文,公布宋王罪恶,招唤故地百姓,这样就一定会有很多人反戈抗击宋国的。”韩聂说:“二位的话都对。”便书写檄文,数说桀宋的七大罪状——

    逐兄篡位,窃取王位;恃强凌弱,吞并滕国;喜好攻伐,侵犯大国;愚昧射天,得罪天帝;长夜酣饮,不恤国政;夺人之妻,淫荡无度;射杀忠臣,百官闭口。

    檄文所到之处,人心惊惧,三国先前所失之地百姓不愿依附宋国,自行起来,驱逐官吏,登上城墙,等待来兵。三国兵马所向披糜,直逼都城睢阳。宋康王检阅兵马,亲自率领,出城十里扎营,对抗三国联兵。

    韩聂先派校尉闾丘俭带五千人马挑战,宋兵拒不应战。闾丘俭挑选一些声音洪亮军士,登上兵车朗诵桀宋七大罪状。宋康王大怒,命大夫卢曼率军出营对敌。只战了几个回合,闾丘俭大败,卢曼追击,齐军扔掉车马兵器,狼狈逃跑。宋康王见齐军败走,高兴地说:“打败齐国兵马,楚、魏两军就丧失了勇气!”便带全部兵马出战,直逼齐国大营。韩聂又退让一阵,在二十里外扎寨。




“宋聋”比“郑昭”多存活一百年

第二天,宋康王以为齐兵软弱,拔寨齐进,一直攻到齐营。闾丘俭打着韩聂旗号,列阵相持。从早晨到中午,交战三十多次,卢曼战死阵中。宋康王英勇难敌,亲自上阵,斩杀一百余名齐兵。闾丘俭又大败而逃,丢弃车马兵器无数,宋兵争先抢占。此时,忽有探子紧急报告齐康王:“楚、魏两军进攻睢阳城,睢阳现在已经很危险了。”宋康王大怒,忙传令整队回军。

    走不到五里,斜刺里冲出一支大军,叫道:“齐国将军韩聂在此!无道昏君,还不快快投降!”宋康王虽然勇猛,但老巢将倾,也不得不边战边走。退到睢阳城下,守将戴拔见是宋康王,慌忙开门迎入城中。齐、楚、魏三国兵马合力攻打,昼夜不停。

    这天忽然尘土飞扬,又有大军到来,原来是齐闵王怕韩聂不能取胜,率领太傅王蠋、内史敫等众臣,以及三万生力军前来支援。攻城队伍气势更壮。

    宋军知道齐闵王亲自领兵前来,个个丧胆,人人灰心,加上宋康王不知体恤军士,昼夜驱赶男女上城守卫,毫无恩赏,从而怨声载道。公子戴直见此,对宋康王说:“敌势猖狂,人心已变,大王不如放弃城池,暂时躲避,再图复国。”宋康王一片称霸雄心此时都已化作流水,叹息一场后,与戴直在半夜弃城逃跑。戴拔竖起降旗,迎接齐闵王入城。齐闵王安抚百姓,同时命诸军追赶宋康王。

    宋康王跑到温邑,被追兵赶上,戴直先被斩首,宋康王无奈跳入深涧自杀。齐、楚、魏三国灭掉宋国,瓜分土地。至此,宋国灭亡。自周平王东迁、诸侯纷争以来,宋国虽然被楚国申无畏评价为“宋聋”,但宋国以一股不服输的气概,存活了五百年,比被申无畏评价为“郑昭”的郑国反而多存活了一百年。

    国破就有家亡,家亡就有难民。宋国人庄子偕弟子穿行于山野之间。时值秋冬之际,万木凋零,枯草遍野,黄叶漫卷,乌鸦哀号。庄子破帽遮头,旧衣裹身,脚穿烂麻草鞋,踩着崎岖的山路,迎着萧瑟的寒风,望着惨淡的夕阳,不禁仰天长啸、放声高歌——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这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楚人自古尊凤崇凤,所以庄子喜欢唱这首流传下来的凤歌,抒发其忧郁心情。庄子年轻时,用心学习老子创立的道家学问,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与弟子,见一株大树,干粗枝繁,耸立在大溪旁。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如此好大木材,怎么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上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说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斧斫;残疾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道:“果可食,故摘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师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庄子故友之家。故友很高兴,命儿子杀鹅款待庄子师徒。儿子问:“一鹅能鸣,一鹅不能鸣,请问杀哪只?”故友道:“当然杀不能鸣的。”

    第二天,出了庄子故友之家,没走多远,弟子便忍不住问庄子:“昨日所见山中之木,因不材而得终其天年;昨晚又见故友之鹅,因不材而被杀。弟子因此糊涂,请夫子指教。”庄子一时难以解答,故想转移话题,笑了笑道:“我庄子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但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仍难免于累……”庄子欲言又止,弟子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