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宋道 >

第21章

宋道-第21章

小说: 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好打算。”

    这钱是当初在伍洲岛上公孙正给的,黄牛儿一时忘了没交给爹娘,如今自然得转圜。

    “啊?”姚二娘接过来一看,见是昌隆号的飞钱五十贯,倒也是一惊,不过听说是儿子师兄给的礼,倒也放下心,收起来后便问:“我儿,买下这地到底怎生打算?如今黄州城中不过八百余户人家,却有正店七家、脚店十二,还有酒店、食肆二三十家,以娘的打算,老店重开,若是拉面卖得好,一日下来能卖两百来碗就是顶天,加上卖些酒食,每日里有个两贯钱的纯利就很不错了。”

    黄牛儿一听就笑了,心说老娘的算计不错,但眼光太浅了,便笑道:“娘,爹的打算是羊肉拉面卖十文一碗,羊杂的卖八文,光头面卖五文,高扯低一算,两百碗拉面也不过一千五百文上下,连本带利两贯来钱,再算上酒菜的利钱,算两贯纯利倒不贪心。不过俺的打算可不是这些,俺想着就在南门口边建一条食汇街,设上瓦子,将俺会的二三十种吃食摆开了卖,定然大赚。”

    “食汇街?”这个新词让二娘一愣,可一听要设瓦子,倒是灵机一动问:“可是像那东京汴梁的马行街一般?”

    这瓦子又作瓦市、瓦肆,是指一片范围广大的场地,这块场地上除有酒垆茶灶何优肆娼门外,还聚集着杂耍卖艺和土产医药等等行当。

    黄牛儿答道:“正是!娘以为如何?”

    谁知道二娘却冷了脸喝道:“胡来!黄州城不过初三、十八赶集,建了这食汇街,每月只做两日的营生?”

    黄牛儿却笑道:“娘,这黄冈是望县,黄陂、麻城也是紧县,再远些的几个县,人也不少,为何偏生每月只许两日赶集,只要官府敢开榷场消了门禁,俺有手段可以让黄州每日能都赶集。”

    二娘自然来了兴趣,忙问:“是何手段?”

    黄牛儿故做神秘道:“开门不过七件事,赚钱就数盐酒茶!”


第三十九章 【晨起】

听着儿子将他那食汇街和盐酒茶的挣钱打算娓娓道来,姚二娘心海先是如惊涛骇浪一般翻腾,但很快也就平静无波起来。

    俺的牛儿是谁?可是老神仙的亲传弟子,六年前交给老神仙的时候还是个懵懂的奶娃子。可半年多前回来时,虽不说因为害了失忆症忘了前事,每日里懂得起早干活、孝敬父母不说,还辩文识字写的一手好书法,就是自家当了主薄的弟弟瞧见了也是赞不绝口,再说前几日他拿出来的拉面方子也是绝妙,如今有了这般打算倒也不稀奇,毕竟儿子是老神仙的弟子,有这般手段也是该的。

    姚二娘到底是大户人家的出身,眼光见识自然要比贫家寒门高远,不但不泼冷水,反倒主动为儿子拾遗补缺起来,提出一些诸如:西边的江陵府有茶马榷场、而下江的江宁府有盐铁榷场,所以黄州要开榷场就不能涉及到盐、马和铁,否则两地必然要出手梗阻;黄州本来就产茶,唐时黄冈就出贡茶,又以英山云雾茶为主,周边的蕲春茶和浠水花茶也是不错的货品,所以要开便只能开茶叶榷场,然后以此为主,慢慢申请开放盐解;至于造酒,却是不能操之过急,如今淮南路和淮南西路这两路上农业废弛,每年青黄不接时多有饥荒发生,需要从江南各地调运粮食救济,可谁都知道造酒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如今根基未稳就忙着启动是为不智。

    有了二娘帮忙打算,黄牛儿的创业思路也更为稳妥和详细起来,娘儿俩一直讨论到了三更十分这才罢了,倒是二娘回了之后却叫田四打着灯笼去了脚店,把借口督促修葺,实际上却是叫了相熟的朋友在脚店里厮混吃酒的老倌给叫了回来。

    想想黄牛儿前几日的遭遇就不难猜到老倌在这黄州城里的能量,毕竟他早年可是经营着家里的肉档和脚店,一个交游广阔的成就肯定是GET√了很多年,这一是他破产之后还能在黄州城里继续谋生的依仗。

    这不,想着转让了六年的祖传老店终于拿了回来,老倌当然要登高一呼,将这几年明里暗里帮衬过的狐朋狗友们叫来吃喝,也算是为日后黄家老店重新开张打下个铺垫,可别小看了这帮城狐社鼠的泼皮们,鸡鸣狗盗之徒也是有春天的。

    也不知道老倌是几时回的家,这二娘又跟老倌议了多久,反正不认床的黄牛儿倒头睡下之后,猛然听见大将军的打鸣声再睁眼时,就已经是第二日的黎明了。

    按着这半年来养成的作息,黄牛儿也不赖床,直接一个懒驴翻身就起来了,穿好衣衫出本准备洗漱,却面对着陌生的天井有些发愣。这搬了新家,也不用担水了,骡子也有孔云和田四照看了,柴也有整整一间柴房的存货不用自己劈了,这早起锻炼的顺序链一下子就被打断了。

    想了想,黄牛儿倒也很快反应过来,想想先走到井边打水了洗了把脸,然后回屋将身上的直裰换成了短衫,还拿了条布手巾搭在脖子上,便从正门走了出去。

    扭头看看,这宅院的正门只有两级台阶,算是个中等的宅户,大门顶上也还没挂上府匾,不过还是挂上了一对写有黄府字样的灯笼。

    记下了左邻右舍的门街样子,黄牛儿扎了扎脚上步袜的绑带,便沿着街巷慢跑了起来。

    黄州城真心不大,对于这座城池的历史黄牛儿也所知不详,一些近况还是从舅父前不久给的县志里瞧来。就知道黄州在先秦时叫做邾邑,后来到了隋朝改为永安郡,郡治移置举水之滨的黄冈县城(今新洲县境内)。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废,恢复原黄州建置。次年,设黄州总管府,领黄冈、黄陂、麻城3县,省木兰入黄冈。唐元和三年(808年),撤销麻城县,其地并入黄冈县。唐大中三年(849年),复置麻城县。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三县。唐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黄州州城(黄冈县城)东迁一百二十里,在故邾城(今禹王城)遗址重建新城。

    到了宋初,黄州州城(黄冈县城)离开邾城遗址,向东南迁至江滨,新建的州城南北向五里、东西向四里有余,南临长江,北接赤壁山,东南城外还有一个不大泄湖被称为西湖,城内只有一条南北向的同街作为主街,小街十二、小巷三十六,城中心差不多住了二百来户的大户人家,周边有个五六百户的贫家,也就是黄州的全部规模了。

    黄牛儿顺着街巷绕着新家为中心一直跑着,很快就确定了周围的大环境,首先就是舅父的姚家老宅是在主街的东里,而紧邻的自家新宅又是在姚家东院的北里,自家的宅院正门向北而开,出门后往西走一百五十步进入通向主街的斜街,向东走一百步进胡家巷,左拐向东就是通往东门的主街,若是以黄州府衙作为城市的中心点,那么黄家的方位就是在城市的东南,也算是地方了。

    黄牛儿一边跑着,一边记下路径,虽然是晚夏清晨,天气还是凉爽,但不一会也跑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正准备回去时,却听见前方不远有诵经声传来。拿眼去瞧就瞧见不少衣衫褴褛的乞丐花子正井然有序的排着队站在道旁等待寺院舍粥,待黄牛儿跑过去一看,才发现自己跑到了定慧院门前。

    元丰三年(1080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最初就在这里居所,并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等名篇,只不过如今才过了三十多年,还算不得什么名胜古迹。

    见了定慧院,黄牛儿就知道离东门不远了,因为这座寺院是建在官府的公地上,它的东墙距离黄州东门的城墙只不过五十步远,因为这东门外不远就是西湖,地势不便于攻城作战,再说寺院也非人家,所以倒也容的它靠墙而建。

    ****

    上了字推了,每日基本三更,不定期爆发,求推荐收藏嗷嗷!


第四十章 【舍粥】

认清了位置,黄牛儿也准备转回了,不过此时却听等待的花子流民们参差不齐的叫了一声佛号,随后鼻中就闻到了一股小米菜粥的清甜香味,肚子便咕噜了起来。

    突然间,黄牛儿想到了昨晚跟娘亲打算的时候,提到过有关人手的事情,按照老娘的说法人手最不是问题,只要老黄家挂出牌子收徒,三日之内招个上百人不成问题,而且都是自愿白干三年只管吃喝的长工。

    可黄牛儿却觉得这样的长工也就只能当做长工来用了,若是要是想叫这些长工干点别的可就麻烦,所以还得听梦中那先生的话,另作打算才是。

    想了想,黄牛儿改跑为走,一路瞧看排队领粥的花子乞丐们,发现其中多是中老年人,然后就是拖家带口的流民,十几岁以下的小叫花子却是不多,也就三五个而已,并且多是跟在老叫花子的身后。

    走到了定慧院的正门口,黄牛儿就停下了脚步站到路边蹲着仔细观察了起来,就见僧人们在定慧院门前路边搭了一个五丈开间的草棚,里面架了五口大锅,锅里的小米菜粥正被大火熬煮得粘稠,瞧几个伙头僧人满头大汗的用大铲把热气腾腾的菜粥搅拌,估计这粥干得能插着筷子不倒。

    前来领粥的人多自备着碗,每人都能领着满满一碗的菜粥不说,粥棚边上还有一个僧人坐在一架长案前,领了粥的人只要去到案前在一本纸簿上按个手印,还能领到三文铜钱。不过也不光是领钱,黄牛儿注意到僧人也在仔细观察领粥的流民和乞丐,对其中一些看上去身体健硕的便开口说些什么,而那些人多数是宣一声佛号道谢后便走了,只有少数几个听了言语的就转身走到了粥棚一旁吃粥。

    不一会,大约五、六十个花子乞丐和流民都领了粥,其中的花子乞丐全部领了粥和钱转身就走,流民中拖家带口的也是,只有几个看上去像是独身的流民留了下来,而且他们还额外能多领一份菜粥,随后就看见一个管事僧人将这些人带走了。

    也就在这时,又有一群僧人从定慧院里出来,手上却拿着桌椅板凳和好几个盖着布的大提篮,跟着黄牛儿就听见身后大路上响起了一片噪声,扭头一看却是百十个穿着短衫的苦力和糙汉快步走了上来,队也不排直接帮着僧人们把座椅板凳摆好就坐下了,很快每人面前都摆上了一碗热腾腾的菜粥以及用筷子穿起来的两个杂面炊饼。

    正看着纳闷,一个年轻的僧人提着一个笔盒模样的东西从定慧院里出来,然后挨个到桌旁与这些苦力糙汉们说话,并从笔盒里摸出一枚枚的各色竹筹搁在了每个人的面前,黄牛儿瞧着仔细,竹筹的头上染色有红有绿还有蓝和白,苦力们也不说话,动作快的吃饱了之后便拿着竹筹起身往东门去了。

    看了这一会儿,大致也了解这定慧院舍粥的过程,黄牛儿便起了身准备走了,谁想着一个提着篮子的老僧却是向着黄牛儿走了过来,笑道:“小后生,可是饿了?”

    黄牛儿一呆,老僧却是两步走到了面前,先从篮子里摸出了一个杂粮炊饼塞到黄牛儿手里,又伸手摸了摸黄牛儿的肩骨和手臂,眼中满是欢喜,然后热情的拉着黄牛儿的手道:“且去吃碗热粥,再说其他!快去!快去!”

    说完却是转头沿路走了,黄牛儿一看,倒也看见了路边有不少蹲着的老花子,老僧一路走去,一路给花子们发炊饼,只不过花子们虽然接了炊饼道谢,可瞧向老僧的面色却没有感激,只有一种说不出是戒备还是害怕的表情。

    想了想,黄牛儿也不去吃什么粥,拿着炊饼转身便往家走了。

    当他走过老僧的身边时,却从眼角的余光里瞧见正在发炊饼的老僧抬头看了他一眼,虽然老僧脸上还是笑脸,可黄牛儿却觉得他看自己的眼光有些冰寒,让自己不由后脊梁突然麻痒了一下。

    走了不远,黄牛儿往家的方向拐了个弯,就发现街边的一家小店旁的偏巷里,正有几个小乞丐围坐在一起在喝粥,顿时心里动了想法。

    便走了过去,开口问了一句:“你们怎么不领炊饼?”

    小乞丐一共五个,三个男孩和一大一小两个女孩儿,正是刚才黄牛儿看见的那几个,当时见他们分别跟在老乞丐的身后,还以为不是一伙,如今倒是没明白过来。小乞丐中年岁最大,看上去能有十四、五的少年看着黄牛儿走来神色间起了警觉,将手中的粥碗放下喝道:“你想干啥?”

    黄牛儿抛了抛手上的炊饼,止住了脚步问道:“俺就想问问,你们为什么躲到这来,却不领炊饼。”

    乞丐少年眼中的敌意更甚,回道:“凭什说与你听?”

    黄牛儿想了想,将手中的炊饼递了出去道:“说了,这饼给你如何?”

    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