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飘在大唐 >

第155章

飘在大唐-第155章

小说: 飘在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悦心中冷笑,更加不明白毛笔胡子是什么人。此人深浅言危,分明也是在试探自己。难道是长孙无忌的人,想刺探一下自己的态度?

“本公主虽然不想受胁迫,却又有许多麻烦事儿。”杨悦顿了顿说道。

“什么麻烦?”

“老丈猜一猜,如何?”杨悦再次试探,微一沉吟,笑道。

“嘿嘿。”毛笔胡子眼中精光一闪,“莫非与昨夜公主当飞贼有关?”

昨夜杨悦明明是被这个“毛笔胡子”挟持她进了荆王府,才做了一把“飞贼”。

然而,回想到昨晚的事儿,杨悦对这个“毛笔胡子”不知怎么又生出了些信任。如果他是长孙无忌的人,昨日何必带自己去愉听荆王府的秘议?

杨悦沉吟片刻,咬了咬牙,决定赌上一把,抬头盯向毛笔胡子,说道:“不错。老丈昨晚也听到了。似是有人能证明前隋赵王在江都之时已被害。若果真如此,本公主似是并非前隋皇室之后。”

毛笔胡子眼光闪动一下,说道:“难道公主一点不知真像?”

“我的确不清楚。”杨悦盯着毛笔胡子,一瞬不瞬。

“公主到底是谁,难道自己一点不知?”

杨悦摇了摇头,茫然道:“我的确不知。但我想我不见得是公主,因为事情真像与杨贵妃手中的证据不大相同,显然杨贵妃也是被人蒙蔽了。”

“是因为‘道姑喜欢司马相如的文章’?”毛笔胡子突然笑道。

杨悦一呆,看到毛笔胡子眼中全是笑意,不由惊呼一声:“你……你是。”

“蜀王看了公主的信,很着急。”

杨悦心头一松,原来这个“毛笔胡子”是李愔的人:“这么说他看明白了?”

毛笔胡子已呵呵笑着,点头说道:“殿下说:‘司马相如最出名的文章莫过于《子虚赋》,公主定是想说道姑之事纯属子虚乌有’。”

“所以他让老丈来?”杨悦心情大畅,李愔果然十分了解她的心思。

毛笔胡子点点头,已看到杨悦眼中的欣喜,和展开的眉头。她或者不会轻意信任别人,但李愔分明是她绝对信任的人。虽然这种兄弟之情,在李愔心中有所不同。

“殿下让老汉对公主说一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逢天车。”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逢天车”杨悦听了,已不由纵声大笑,更无异议毛笔胡子定是李愔的人。

这句话本来不过是后世的一句广告语,正是她平日跟李愔说笑时常爱说的一句话。

“他现在在哪?”

“老汉来的时候,殿下正准备去骑兵营。这时大概已出了太行山,到定州一带了。”

“骑兵?”杨悦眼前一亮,大唐的铁骑令马背上的民族也心惊胆寒,这在有宋以来,是难以想象的事情。特别是李世民的玄甲精骑战无不胜,简直创造了一代神话。而杨悦也亲眼看到过百骑的彪悍。一时间反忘记了此时的困境,想象起冷兵器时代的战场……

毛笔胡子见到杨悦悠然神往的表情,精光小眼一眨,闪过一道古怪的笑意。

“蜀王可想到什么对策?”半晌,杨悦才回过神来。

“蜀王让老汉来协助公主调查此事。老汉正要看看公主的意思。”毛笔胡子捻一捻颌下的“笑尖”。

杨悦心细如发,已抓住这个小小地动作。知道这个毛笔胡子在作这个动作之时,其实心中已有主意,不过是想试探自己。

想了想,说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师父杨贵妃手中的证据,定然是有人故意所为。而蜀王在苍岩山上所见的一切,自然也是圈套。且不论是谁设的圈套,只要荆王所说的证据一旦亮出来,杨贵妃欺君之罪只怕便要坐实。所以,现在最为关键的还是荆王所说的那个能证明前隋赵王于江都已死的证据。”

“公主的意思,是想让老汉去销毁证据?”毛笔胡子眯起小眼,单手一挥作了一个杀的动作。

杨悦唬了一跳,连忙摇头说道:“只怕那样一来,欲盖弥彰。更何况现在我们并不知道除了两个证人之外,荆王等人手中有没有其它证据或者证词之类……”

毛笔胡子目光闪动,眨了眨小眼笑了。他虽然这样说,其实也是在试探杨悦,见到杨悦考虑事情周详,不由暗暗点头。

“其实,蜀王让老汉转告公主,不要心急,会有办法……”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子拒婚

骄阳胜火,吴牛喘月。

长安城中的温室效应虽然没有后世厉害,却因为污染少因而云层稀薄,反而使阳光更加毒辣。

晴空无云,长安城街头似是正在吱吱地冒着火气,不到午时已火烧火燎,街道上行人稀少。

太子李治心事重重,在承天门前的横街上呆呆出神。

这些天,隋国公主的身影,一直在他眼前晃。她虽然狂放,他却明显的感到她的寂寥与伤感。

“我今天很不痛快……你如果被逼迫了去做一件不想做的事儿,你会不会痛快?”

想着杨悦当时寂寥的眼神,李治不知为何心中微痛。或者是因为那份孤独的伤感深深的触动了他的某一根神经。

他的确有点“神经”,站毒辣的日头下,竟然不觉到热。在皇城里走动时,他一向也没有带随从的习惯,除了远处的承天门外的卫士看着他好笑之外,并没人加以理会。因为此时广场上除了他没有别人。

“既然如此,我去求父皇……”李治想到萧良娣为此大吵大闹,拭了拭被骄阳晒出的满头大汗,咬了咬牙往大内走去。

承天门南门外的左、右骁卫的卫士看到是他,会意地笑起来。太子喜欢发呆,对这些挟门队的卫士来说不是什么秘密,大家憋着笑向太子行礼。

穿过承天门,往两仪殿去。殿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虽然还没有入伏,圣上怜惜众臣,已开始“赐冰”。

“赐冰”就是圣上赐冰块给大臣解暑。长安城中的井台冰库不下十处,藏冰甚多,“赐冰”成为夏季炎炎之时,圣上向大臣发放的一种“福利”。

冰盘、冰瓜等呈列在众臣面前,丝丝清凉从殿内升起。

这在大热的天里,本应是好事。然而,殿内诸臣却脸显怪异。

“父皇,儿臣不想与隋国公主联姻。”太子李治一进到殿内,便如是说道。

殿外蝉鸣聒噪,殿内却立时鸦雀无声。

太子公然拒婚,大出群臣意料。

两仪殿内诸臣都是参知政事的重臣,当日交口称赞太子与隋国公主联姻的重臣都在。这个提议本是长孙无忌提出,群臣不由自主望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却已是十二分的气恼,望向跪在殿中央的太子李治又急又气,几乎咬牙切齿,胖乎乎的身体呼呼地喘着粗气。

李世民脸上却隐隐泛出喜意,有点喜出望外。

太子李治没想到两仪殿的议事儿还没散去,只是他一鼓作气而来,怕自己不说出来会再没有勇气来说。因而横了横心,不去看长孙无忌,说了刚才的话。而且想了一大堆拒婚的理由准备说出来,心中惴惴,不知道是否能让父皇回心转意。

他知道父皇一向以来,因为他只宠爱萧良娣而不满,一直琢磨着在给他选良人入东宫。

李唐父子向来以“隋之所失”为鉴。其中有一个借鉴却不为外人所道,便是隋文帝与隋炀帝子女太少,这在李氏父子看来也是隋亡的关键。因而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都不遗余力的繁殖。每人都有四十来个子女,与朝中众臣联姻,形成一个稳固的集团,不能不说是一种“国策”。

婚姻即政治,与这个隋国公主联姻,乃是一桩多方利好的政治联姻,李治自然明白。

而且这个隋国公主,似乎无论身份样貌,才情性格无一不是上上之选。如果自己真的娶了她,似乎也不错……

李治心中闪过隋国公主狂放的身影,突然又有点后悔起来,虽然没有见到隋国公主的面貌,单凭那一双黑白分明、清澈如水的双眸,李治也能认定她必定是一个美貌女子。低头沉吟,心中又希望父皇不会轻意答应自己。

然而事与愿为,李世民看了他片刻,呵呵一笑,却连理由都没有问一个,径直说道:“好,太子既然不乐意,到也不必勉强。”

李治原本以为父皇会大怒,没想到如此轻意应允,反有些不敢相信。错愕地抬头去看李世民,见李世民正在连连点头,面上泛出喜意,才回过神来,伏首叩头说道:“谢父皇”

心中却又有些怅然若失起来。有点不太明白自己的心意,到底是因为发誓萧良娣才拒婚,还是因为见了隋国公主的伤感才拒婚。

等到怔怔地回过神来,才意识到长孙无忌望过来的眼神,李治心头更加大悔,不敢去接他的目光。他知道舅父定然会为此大是光火,但没想到舅父会如此大怒。

长孙无忌喷火一般怒目李治。为了争取这个完美的“政治联姻”,他甚至不惜拿杨贵妃去“要胁”李世民。却被李治如此轻意的放弃,怎能不令他光火。

然而不等又气又怒的长孙无忌开口,侍御史柳范突然起身说道:“圣上,臣刚才来大内时,在朱雀门外收到一张传单……”

“传单?是何传单?”李世民心情大畅,乐呵呵地问道。

“传单”这种东西在长安街头渐渐兴起,李世民到也听人说起过。

“传单上说前隋赵王杨杲已在江都同隋炀帝一同被害,隋国公主定然非赵王杨杲之女……”柳范一面说,一面从袖中抽出一张红色的彩页“传单”,呈了上去。

“嗡”的一声,殿内突然炸开了窝,众臣纷纷变色,已从太子与长孙无忌身上收回目光,开始窃窃议论。

“难道还有谁也收到这样的传单?”李世民看完传单,眼中已有怒意,扫了一眼殿内诸臣。

“臣也收到了。”

“臣是在安福门外收到一张。”

“臣在延喜门外收到”

“臣家在南郊,跟柳御史一样,在朱雀门外收到……”

……

殿中一时大乱。

只除了太子李治与长孙无忌二人,仍在大眼瞪小眼之外,其他人都已从袖中拿出一张“传单”,与侍御史柳范的一模一样,人手一份。

“为何唯独长孙司徒没有收到。”李世民发现了这个奇怪的问题,突然问道。

众人脸显怪异,随着李世民的喝问,一齐转头望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陡然间寒意顿起,去看李世民,果见是李世民一双怒目冷冷地射了过来。

所有的人都收到,唯有太子与长孙无忌未收到。怎么解释?

太子还有的说,因为他未出皇城,那些传单都是在皇城外散发,所以未收到。

然而,长孙无忌为何没有收到?

难道是散发传单的人唯独漏掉了他?还是这个“传单”原本便是他暗中指示的,因而不用“收到”?

李世民会相信那一种解释?

“圣上,不是臣……”长孙无忌诺诺地说道,却发现自己已是百口莫辩。

为了让太子与隋国公主联姻,长孙无忌曾有意无意地说过自己有确切的证据,能证明前隋赵王杨杲已在江都去逝。

当日之语虽然是用暗示,但当然有要挟之意,李世民明白,长孙无忌更加明白。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明显不过:隋国公主若不答应联姻,他会不客气地公布此事儿,治隋国公主的罪。而治隋国公主的罪便是治杨贵妃,甚至还有吴王……

长孙无忌不过是想逼隋国公主答应与太子联姻,才会如此说。自然没想到太子会拒婚,更没想到的是太子刚刚拒婚,“刚巧”便有“传单”公布了这个“要挟”。像是配合的天衣无缝,不是事先豫谋好的,还是什么?

长孙无忌头上已涔涔地冒出冷汗,知道自己无从辩白。

然而,如果这件事儿是他所做,到也没什么,关键这件事儿并非他所作。看了一眼太子茫然的眼神,知道太子更加不会做出此事儿,很显然有人恰好利用了太子拒婚这件事儿,让圣上以为他早有“预谋”。

然而有谁会想到太子会拒婚?连他长孙无忌都想不到,谁会想到?而且还恰到好处的利用?

不过,长孙无忌此时却无心理会是谁暗中捣鬼。他明白一件事儿。“暗示”是一会事儿,真正的“预谋”却是另一会事儿。他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关系再好,做出这种事儿来也必然无法令李世民原谅。更何况这件事儿,还关联到杨贵妃、吴王、蜀王等人的性命。他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如此亮明了来挑索此事儿。而且他根本还没来得及与众臣商议好这件事如何处理。

但是李世民会怎么会相信不是他指示人做的这件事儿?太子拒婚他会事前不知道?李世民会相信吗?包括侍御史柳范恰在此时说出这件事儿,圣上是否会不认为是他长孙无忌的挑索?

宁那骄阳似火,长孙无忌此时坐在两仪殿内,心中却翻起阵阵寒意。用眼角瞥了一眼房玄龄、禇遂良等人,见二人面上都有隐忧,心中更加大惊。

长孙无忌低头盯着面前矶案上的冰西瓜,不敢抬头,怕看到李世民对他极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