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783章

大明武夫-第783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和毛文龙那边达成的是人口木材换取物资的交易,可人不是牲口,上船之后必须要有人安抚他们的情绪才会安心来到徐州这边,也不担心这一百多户人家选出的人有什么不对,不管心里怎么想,家人就是最好的人质,等日子久了,他们自然就会成为赵字营的一部分。

“小勇这次立下了大功!”听完之后,赵进禁不住说道。

走这么一次,等于是打通了和辽东的海路,如果不出什么意外,辽东那边的人口和木材就会通过海路源源不断的来到赵字营的势力范围内。

听到这个消息的每个人都兴奋异常,赵进和王兆靖立刻安排给李家在海州港的船只送信,事情进展到这个地步,就该尽快调拨船只北上了,虽说大家也知道即便快马传信,调集海船之类的事情也不是立刻能办成的。

到达何家庄之后休息一天,第二天一早就在议事堂处置事务,说完辽东海上的情况,大家简单吃了午饭,赵进下午却没有按照常规去亲卫旅和几个团那边查看操练,而是招呼了几个人一声:“都和我去河边看看。”

刘勇有些懵懂,不过还是跟随众人一起出了院子,外面百余骑马家丁已经待命,护卫赵进的规程刘勇很清楚,即便临时离开,也要有小半个时辰的调集安排,而此时这个状况说明去河边已经是常规了。

在何家庄这边骑马去黄河边需要两个多时辰,如果不连夜赶回的话,今天就要在黄河岸边过夜了。

这一路行来,刘勇注意到沿路田庄村寨的团练和民壮都在整训,路过的家丁营地也看到训练不停,家丁那个还好,团练、民壮则是不正常,要知道这个时候正是农忙,团练和民壮每日在田地耕种,还要训练的话,肯定疲惫的很,甚至会耽误农活。

“他们今年少交两成的份子,而且咱们的存粮会给他们拨下来一些,让他们吃饱足力。”王兆靖看出刘勇的疑问,开口解释说道。

如果走的时候有这样的安排,那自己肯定会知道,想来是这两个月的事情了,刘勇急忙问道:“所有田庄都这么安排吗?那咱们的存粮怎么可能够?要在清江浦那边调集?”

少交两成,还要回拨,以赵字营目前控制的这么多庄户人口,耗用粮食的数量当真巨大。

“不,只有黄河沿岸的庄子才这样。”

听到这个刘勇才松了口气,这范围内的人口耗用还可以接受了,他没有继续询问为什么,反正到了黄河边上就能看到。

从何家庄到黄河渡口之间的道路修建的宽阔平整,跑起来很是轻松,在行进途中不断的看到有迎面而来的快马信使,这些使者都会被赵进的护卫家丁拦住,过来禀报情况然后再行折返。

听了几次,都是关于黄河水情的禀报,刘勇也总结出了规律,差不多一个时辰就会有人过来禀报。

到了黄河岸边,这边的堤坝看着颇为壮观,赵字营壮大之前,徐州黄河堤坝已经残破不堪,一切水利都是荒废,滔滔黄河平时提供不了灌溉的便利,可一旦泛滥就是大患,沿岸城池村寨受害严重,而在赵字营掌控这些年,每年农闲时候都要发动庄户和徐州百姓去兴修水利,开掘沟渠,建设堤坝,这些年来,黄河河道徐州和邳州段一直被尽可能的拓宽,河中淤泥被用来肥田,然后开掘沟渠引水灌溉。

庄稼好坏就要看水足不足,水浇地的价钱比看天吃饭的旱田贵两倍要多,这挖掘沟渠让赵字营田庄的收成增加,徐州的士绅百姓也跟着沾光。

倒是这堤坝被人说了不少冷言冷语,无非是年年闹旱灾,你们还费这个力气修什么河坝,无非是几个年轻人没管过这么多的百姓,要弄点事情彰显,还有人讲这黄河里是有龙神的,这龙神河坝可挡不住,一旦发作起来,任你是铁铸的水坝都要被打垮了,修有什么用?

话是这么说,可这结实的河坝还是让人放心,王友山曾和王兆靖说,赵字营扩张,徐州的士绅豪强吃亏的不少,为什么大多能保持心平气和,除了实力压迫,还有就是这黄河水利安定人心。

只要是徐州本地土著,心里就都有个恐惧,那就是身侧黄河随时爆发洪水大灾的恐惧,人很难离开本乡本土,这洪水一来无处躲藏,房倒屋塌,田地毁坏,顷刻间家破人亡,但这个水坝修建的越来越完备,大家也就越来越安心。

赵字营靠着这水利将徐州和邳州的人心牢牢拢住,这才是真正一举数得的手段!

靠近何家庄的黄河渡口刘勇常来,他很快就发现了现在的不同,在大坝附近居然有一千团练驻扎,在河坝上下不时有人步行骑马来回巡视。

在河坝这一侧的堆场上,能看到大批的竹笼堆放,还有人在不停的制造,这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等跟随赵进走上河坝,看到黄河之后,刘勇明白了这一切布置是为了什么。

“水涨的这么快,我走的时候,河滩还露出来的!”刘勇吃惊的问道。

这些年连年旱灾,黄河干枯的厉害,两侧河滩往往都露出来,还被贪图便宜的百姓在上面种了庄稼,刘勇北上山东的时候,黄河河面也很窄,可现在看起来,水势滔滔,很有几分壮阔气象。

赵进盯着水面看了看,闷不做声的沿着河坝走了一段,他仔细的看着水坝上的每一处,然后闷声说道:“今年徐州风调雨顺,可河南那边的雨水却比往年要足,黄河水势一天比一天上涨,这是大麻烦!”

王兆靖在边上解释说道:“大哥为这个做了预备,目前黄河两岸共有三万余民壮可以随时调动,现在农活之余都要准备巩固堤坝,在这河道周围预备土石,一旦有事,这些人就要顶上来。”

如果徐州段的黄河出事,黄河泛滥,淹没两岸,那么赵字营最精华的区域就要毁于一旦,赵字营这边就要出大乱子,苦心经营却要被天灾毁掉,那让人如何能受得了。

“真要有什么决口,只要整个河堤不坏,我们还是能顶得住,我们人力足够,物资也足够,那竹笼到时候装上土石直接丢进缺口内,还是可以封住,而且我们这么多年挖掘沟渠灌溉,又在疏浚境内的各条河道,分流引水要比别处好些……。”赵进说自己的安排,说了几句却叹了口气。

摇摇头又是说道:“不过这些只是尽人事,真正如何还要看天!”

赵进满脸无奈,他一直信人定胜天这句话,但在记忆中能说出这句话的组织,那是可以调动极为巨大的力量,从人到物资,可即便如此,对大洪水的应对也是战战兢兢,每次都是全力以对。

相比于那样的力量,自己现在所有的实在可怜,华夏几千年都是倾全国之力对付这黄河水患,甚至因为这水患才凝聚成华夏,可赵字营现在有什么?算上距离,能用来应对这黄河的,也就是徐州和邳州两处,如果有什么,那真让人不寒而栗。

第1120章急忙赶来的余致远

看到赵进情绪低沉,其他人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赵进走了几步又是说道:“真正的麻烦是淮安北区。”

王兆靖和刘勇解释说道:“黄河水势起来后,大哥问了许多水上和陆上懂行的人,他们说一旦发水,徐州州城和萧县附近都要受灾,因为那边是低洼地,很容易引水过去,然后邳州到淮安北区那块地势更低,又有洪泽湖抬着水位,到时候大水过境,哪怕徐州和邳州无事,淮安北区也要过水。”

听到这个刘勇才明白过来,为什么赵进将淮安北区的人口迁徙抽调却不进行补充,这也是有所防备,不过想想心里真是舍不得,那边的荒滩地是赵字营起家时候的依仗,靠着那边才消化了数万流民,为今日的实力打下了基础,可这样的基业,却有可能被洪水破坏,实在让人痛心。

“辽东那边过来的难民尽量安排到山东各处,山东这些年死人太多,我们引入的那些人口没什么干碍,放到海州这边的,走陆路水路去宿州和归德府,那边也能安顿下来人。”赵进开口说道。

又向前走了一段,赵进甚至下了河坝去河边看看,只是叮嘱说道:“日夜都要安排人看,一有消息快马急报,可以就近调集人手物资,事后请令就好,一定要做到临机决断,水情可不能耽误一点!”

赵进来到这边没多久,亲卫旅第二团的团正张虎斌从别处河坝赶了过来,到这时候刘勇才发现,原来亲卫旅第二团已经常驻在河坝边上了,团正张虎斌在这边抓总掌控。

张虎斌没跟随众人太久,赵进就打发他去忙碌自己的事情,等第二团团正张虎斌一走,刘勇就忍不住说道:“大哥,咱们亲卫旅是最精锐的营头,那些家丁都是千锤百炼的好汉子,这护河守坝的事情用他们做,实在太可惜了,就算这黄河真出了事,也不该把他们填在这里面。”

“咱们家丁不就是用来护卫徐州的吗?洪水若是真的来了,能坚定上去的除了家丁还有什么人,我们的家丁不上,其他人又怎么会心甘情愿的上!”赵进沉声说道。

刘勇还要再说,却被身边的王兆靖拽了一把,他立刻明白过来,这些话兄弟们应该早就说过,估计得到了同样的答复。

“我们现在一定要打起精神来,这黄河只要有事,我们周围的那些人立刻会扑上来,不要看现在四处安静,一旦出事,那就是处处虎狼!”赵进肃声说道。

刘勇回到徐州四天后,李老海就带着人重新上门拜访,这次上门的却是这大帮的第三号人物李显,三十几岁的海上汉子,整日里阴沉着脸。

虽然人很阴沉,可做事却很靠谱,他们之所以来的这么快,就是因为知道了赵字营这边有船从辽东回来,海州那边快马传递到清江浦,清江浦又向江南传递,李家大帮居然专门空出了十五条大船,而且等在浙江某处,得到消息立刻北上。

能做到这一点,自然是看到了和赵字营交易的好处,以及开辟辽东航线之后带来的巨额利润。

李显能做主的事情就很多了,李家要更多的铁器,从刀剑兵器到农具铁锅他们都是需要,棉布需求也是大宗,更重要的就是这海州港口的使用权。

双方都对彼此有需求,所以谈的时候很痛快,对于培训水手和造船的事宜,李家答应的格外干脆。

他们可以负责在海州建设船厂,可以提供工匠,甚至先期可以安排合适的大木材料,不过耗费要由赵字营承担,这个对赵字营来说真是九牛一毛,很容易就能答应。

然后培训赵字营的学丁上船的事宜,他们可以安排人来洋务学堂做教头,学丁们上船学几个月,然后这艘船有一半或者六成的人手可以全变成赵字营的人,李家这边安排少量精干的老手进行指导,这样的情况下,赵字营的人可以最快的学会操持海船,李家还可以为赵字营大规模的运送家丁和货物。

李家的要求除了商货之外,那就是每年要在海州港口装运一部分的盐货,赵字营从辽东买回的木料,李家要分一部分走,同时,李家在清江浦的店铺和人员要受到赵字营的保护,同时海州港口和今后赵字营所建设的港口,除了余家和李家之外,尽可能的不要让其他家入内,如果需要,希望双方能先谈一次。

有家丁跟随李显从海州港口那边来,确认了那十五艘大船都是八百料以上的,而且都是空船,这诚意可以说是十足了。

赵字营也给出了同样具有诚意的条件,给了李家大帮在蛤蜊港仅次于余家的优先装卸权,这个对于海商船队来说就是金山银海一般的财富。

李显这次来到谈的都是细节,比如说他们如果去辽东运人,在海州或者清江浦装满粮食和各项物资后去辽东,然后运人回来,这其实对他们来说等于是空载,皮岛的体量不大,又被建州女真威逼,能提供的特产山货肯定不会太多,足够的木材对于船运来说,尤其是漂洋过海的运输,利润实在有限,所以希望赵字营能够给些补偿。

不过在这一次,赵进领着李显去又去看了兵器陈设,看完之后,李显立刻答应了下来,原因很简单,这次赵字营给李显看了自己的火炮,三磅以下没有炮架的铸铁火炮赵字营也可以卖,而且可以提供炮弹。

海上大帮和外洋的洋人打交道多,对火器不怎么稀罕,不过看得多了,所以才能看出好坏优劣,虽说火炮铜炮最优,可赵字营的这铸铁火炮看起来也是优良无比,而且现场试射几炮,打的远近,炮身冷热,还有准头如何自然能看明白,而且赵字营还提供把火炮固定在船上的铁件。

常年跑在海上的李显自然知道这个意味着什么,赵字营能拿出这样的货色来提供交易,他们自然要放宽自家的条件。

双方谈完之后,可以说是尽欢而散,就在他们详谈的期间,粮食和其他用度物资,就在淮安北区的存储中开始运向海州,直接装船准备出发。

这次去往皮岛招募辽民的人也已经选拔出来,李嵩、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