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首辅 >

第36章

大明首辅-第36章

小说: 大明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子谦,你去了裕王爷身边,就把我们这帮监里的同窗给忘了。”鄢盛衍嘻嘻哈哈的从门外走了进来。

“元川兄又在损我了,这不是刚上了任,老家又来了客人了嘛。”萧墨轩摇头笑道。

“玩笑,玩笑而已。”鄢盛衍坐下身来,轻叹一口气,“今个来,主要是想和子谦你道个别。”

“道别?元川兄要去哪里?”萧墨轩不禁吃了一惊,和鄢盛衍交往这么长时间,不经意间已经互相视为知己。都在京城里还无妨,毕竟见面也容易。可眼下鄢盛衍却说要道别,不知道要去哪里。

“你走了以后,我整日在监里也是无聊。正巧家父向小阁老求了个情,派我去浙江历练上一年。”鄢盛衍顿了下身,继续说道。

“浙江?去做什么?”萧墨轩想到鄢盛衍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有些不舍。

“浙江的胡部堂是严阁老的门生,也是家父经年的老友。他已经给我安排好了。”鄢盛衍看着萧墨轩笑了一下,“可惜我只是个监生的身份,不象子谦你好歹是个举人,又没那福气让皇上赐个同进士出身,只能先从小的做起了。”

“昨个家父已经和我说过了,先去浙江的淳安做个一年的县丞,只是个八品的小官,等明年开春的科察以后,再想法子把我调回京里来。”鄢盛衍端起茶杯,泯了一口。

淳安?萧墨轩心里一动。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四月份鄢盛衍去淳安任县丞,只要等上几个月,大概是六七月份的样子,淳安将会迎来一位猛人:海瑞,海青天。



第二卷 浪卷江南 第六章 黄梅时节

“浙江……那地方不错,好地方。”萧墨轩低下头,忍住了笑。

海瑞的名声之大,怕是后代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鄢盛衍这货去哪里不好,偏得去淳安和海瑞搅在一起。即使去都察院,哪怕多得罪几个其他人,也比去碰这个炸药桶要好。

“嘿嘿,县丞虽然只是个小官,油水却还是有的,浙江又是个富庶的地方。”鄢盛衍浑浑噩噩毫不知情。不过也难怪,他又不是和萧墨轩一样,是穿越来的,哪里会知道海瑞的厉害。现在就是海瑞立刻出现在他面前,只怕他也不当回事。

“哎,在想嘛呢?”鄢盛衍见萧墨轩低着头,只当他在想其他事情,伸手过去推了推,“啥时候你也向裕王爷告个假,去浙江转转,咱俩干个两坛绍兴的女儿红。”

“多谢元川好意,有机会在下一定去。”萧墨轩拱手相谢,心里却生出一丝同情来。

“最近听严鹄说,最近朱正那货倒是不常去了。”鄢盛衍向萧墨轩坐的方向靠了靠。

“哦。”萧墨轩随口应着,心里却是明了。景王和严家他们折了这一阵,这一时半会儿的怕是也不会有什么风浪了。

“嘿嘿,这回我去了浙江,你自个可得加把劲。”鄢盛衍嘿嘿一笑,歪过脸来看着萧墨轩。

“呵呵。”萧墨轩也不知说什么好,只能是干笑两声。

依依是个好姑娘,可是毕竟她是严家的女儿。关于她,自己到现在也没敢对爹娘透露过半分意思。

“元川什么时候动身?”萧墨轩岔开话题问道。

“就这两日吧。”鄢盛衍虽然平日里看起来大大咧咧,可打小也没离过父母的身边。果真去了浙江,平日里的朋友们一时也再见不上,眉目间,透出几丝忧伤来。

“再等下去,就是江南的梅雨季了,路就不好走了。”鄢盛衍轻叹一口气。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是宋代的赵师秀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梅雨季节的七言绝句。只两句便绘出了一幅恬静,悠闲的雨季画面。

但是,现实往往远不如诗里描写的这般美好。

大明嘉靖四十年,五月。

刚过了端午,长江下游突降暴雨。大雨连下了三天三夜,南直隶和浙江境内,顿成一片泽国。

长江,吴凇江,新安江,京杭大运河多处堤坝决口,洪魔携威而来,滚滚而下,一泻千里。数百万百姓田地被淹,房屋倒塌,流离失所。

五月十日,癸酉,灾情报入京城。

紫禁城,永寿宫。

嘉靖皇帝和内阁几位大臣聚在了一起,讨论着水灾的事情。

“刚赈了山西的大旱,又来了江南的大水,再加上去年腊月里云南的地震。”嘉靖微闭上了眼睛,“两京一十三省,一下子就陷进去三个。这个家,是越来越难当喽。”

“是臣等无能,不能为皇上分忧。”内阁首辅严嵩扶着圆凳徐徐跪下,身形略显老迈。自从欧阳氏去世之后,他更是如受霜袭,本还有些黑丝的头上,已是苍白一片。

“天灾。”嘉靖浑厚的声音在大殿里回响着,“只要不是人祸,要怪,也怪不到你们头上。”

“天下钱粮,半出东南。我大明朝不可一日无东南。”嘉靖把手放在膝盖上支撑起身体,“赶快派人去赈灾。”

“徐阁老,户部的事归着你管,你来拿个主意吧。”严嵩直起身体,对一边的徐阶说道。

“回皇上。”内阁次辅徐阶接过话来,“臣刚才接到浙直的急递已经去查勘过,京城太仓里的粮食已经不足二百万石,供着京城宫里宫外十多万人的吃用,这个月山西还得再运十万石过去,过了六月又要供宣大和蓟辽的兵粮。江南受灾的百姓有数百万人之多,只怕……”

“不要说难处,若要说难处,朕比你们更难。”嘉靖略有些不悦的挥了下大袖。

“南直隶和浙江的官仓里还有多少存粮?”嘉靖向前欠了欠身,对徐阶问道。

“根据下面报上来的数字,南直隶尚余存粮三十二万石。浙江因为要供着戚继光剿倭的兵,所以只有存粮十七万石。”徐阶磕首回道,“即使等水退了立刻赶插秧苗,也得四个月之后才有收成。折算下来,南直隶和浙江官仓里的粮食还缺了至少一半。”

“何况。”徐阶抬身来向嘉靖看去,“戚继光剿倭的兵粮,不能断。”

宽敞的大殿里,立刻陷入了一片沉寂。

“太仓里的粮食,三十万石可挤得出?”嘉靖沉默了一会,抬头问道,“回头去兵部和杨博说一声,叫他和江东、许论打个招呼,今年秋收前就不要主动出兵了。”

(注:江东,时宣大总督;许论,时蓟辽总督。)

“还有。”嘉靖不等徐阶回话,又竖起手掌,“五六两月份京官的米禄,全部折算成现银,让他们自己去米行里买。”

“这样,可挤得出?”嘉靖皇帝的两道目光,只落在了徐阶身上。

“回皇上,如果照这么做,三十万石粮食倒是拿得出来。”徐阶心里暗暗松了口气,其实嘉靖说的法子他自己也想过,可是若是叫自己说出来,那不全得是自己的事儿了。只说这么多京官,全拿着银子去买米,京城还不得米价飞涨。

“有了这三十万石粮,再叫湖广调十五万石,叫四川调十五万石,一并发往东南。”嘉靖皇帝也松了口气,洋洋得意的看了下面几位大臣一眼,“这么简单个事儿,怎么就想不出呢。”

“圣明无过皇上。”严嵩和徐阶领着几位内阁大臣一起拜倒。

“不过……”嘉靖又皱了皱眉头,“你们看这赈灾的事儿,你们看谁去好?”

“这次去南直隶和浙江赈灾,须得选一个熟悉那地方上的人。”嘉靖话音刚落,严嵩就抢着开了口,“臣举荐武英殿中书舍人罗龙文。”

“罗龙文?”嘉靖略想了一下,“就是那个帮胡宗宪剿倭时立下大功的罗龙文?”

嘉靖并不是不知道罗龙文是他严嵩的人,只是中书舍人这个官太小,平日里他根本就没注意过。

“不错,此人是安徽人,又在浙江呆过段日子,熟悉那里的情况。”严嵩回道。



第二卷 浪卷江南 第七章 计定东南


“严阁老推举罗龙文,徐阁老你可也要推举甚么人?”嘉靖并不急着回答严嵩,而是把头转向了徐阶。

“严阁老一直颇能知人善用,推举的人应该不会错。”徐阶搭拉着眼皮,屈身回道。

嘉靖轻轻“哦”了一声,只是抬起眼皮看了徐阶一眼。

“启奏皇上。”跪在徐阶身后的新任礼部尚书袁炜,突然出声相奏,“臣以为,此次东南灾情重大,百年罕见,涉及的府县之多也是我大明朝前所未有。只罗龙文一人前往,怕是顾之不及。”

“那袁爱卿的意思是?”嘉靖把脸转向袁炜。

“臣以为,应该再增加一位副使,与罗大人一同前往。”袁炜回道。

嘉靖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用目光在严嵩和徐阶两人身上缓缓扫过。却见两人都只低着头,一言不发。

“准奏。”嘉靖直起身体,点了点头,“刚才严阁老推举了罗龙文做赈灾使,这副使的人选,就由徐阁老来定吧。”

“臣眼下还想不到适当的人选,请皇上容臣斟酌一番再定。”徐阶抱拳而立。

“嗯。”嘉靖又点了点头,“眼下南直隶和浙江官仓里的粮食还能再支撑段时间,调拨粮船以及从四川和湖广运粮也都要些日子,徐阁老思虑好了再跟朕说好了。”

嘉靖皇帝说完,站起身来,轻挥了几下大袖,向后殿走去。

“诸位大人,既然事情已经商议好了,就分头去办吧。”黄锦站上前来,对几位内阁大臣说。

内阁大臣们也知道这次内阁会议算是结束了,一起直起身来,和黄锦道别后出门而去。

东安门,萧府。

广竹苑里新搭起了一架秋千,整架秋千都用黄梨木做成,又用桐油浸过,末了还在上面刷了一层清漆。

秋千的两根柱子下面,更是有心的种上了几株紫藤。

眼下,一个玉琢般的人儿正坐在秋千上,无聊的荡着双腿。仔细看时,却是宁苏儿。

“唉……”宁苏儿微叹一口气,几根葱白的手指从秋千上轻轻抚过。

“死表哥,让他帮我做架秋千,偏用了这么多黄梨木,折算下来,又得要好几十两银子,还不如拿了银子给我自己找人去做。”宁苏儿心疼似的撇了撇嘴角

“姐姐。”一边探出一颗小脑袋,“景星今个的功课做完了。”

“景星乖,功课做完了就去陪陪娘亲。”宁苏儿脸上虽然泛起笑来,身体却不禁向秋千上缩了一下。

“姐姐,你答应过今个让萧四哥哥带我出去玩的。”宁景星也笑嘻嘻的盯住了宁苏儿,“还有,你答应说,只要景星功课做的好,就帮我买糖人儿,糖葫芦的。刚才师傅可是给我了优等。”

“可有这事?”宁苏儿又往后缩了一下,左手不禁向腰间按去,那里放着一只小荷包。

“姐姐你答应的时候,子谦哥哥也在的。”宁景星见宁苏儿翻脸不认起帐来,不禁撅起了嘴巴。

“哦,这倒是记不清楚了。”宁苏儿摇了摇脑袋,脸上摆出一副茫然的表情。

“姐姐……你。”宁景星要哭出来的样子,“要不等子谦哥哥回来,我们一起去问他。”

“哎……去问他做什么。”宁苏儿见弟弟抬出萧墨轩来,口气也软了下来,“姐姐只是记不清楚罢了,现在也是想起来了。”

“来,给你。”宁苏儿扯开荷包,在里面翻了半天,找出了块最小的碎银,约有一钱多重。

“拿着,若是丢了可别再问我要。”宁苏儿一幅被割了肉的表情,只把手递过去,自己也不去看那块银子,“也只有你才能从我这里包里掏出银子来了。”

宁景星拿了银子,这才破啼为笑,乐颠颠的跑开了去。

“宁姐姐倒是好悠闲呢。”宁景星刚跑了开,小香兰又从院门外转了进来。

“小兰妹妹。”宁苏儿正闲的发慌,见小香兰来了,立刻从秋千上跳了下来。

“夫人说天渐渐的就要热了,叫裁缝帮宁夫人,姐姐还有小少爷做了几件夏衫叫小兰送来。”小香兰手里正托着几件新做的绸衣。

也不知萧夫人是有意还是无意,每次来给宁苏儿送东西都不叫刘婶来,而是叫小香兰来。来往几次,宁苏儿和小香兰竟也真熟了起来,甚至还攀上了交情。

“那倒是多谢姑姑了。”宁苏儿带着小香兰向里屋宁夫人那里走去。

“我家妹妹也真是太过殷勤,只住在这里已经是劳扰了,怎生还隔三岔五的送日用过来。”等见过了宁夫人,宁夫人连忙叫小香兰把衣服放在床上,嘴里又说道。

“苏儿从蕲州来的时候也带了不少衣服呢。”宁苏儿一边提起衣服看着,一边说,“这件水青色的我倒也是也有件了,不如这件新的就卖给小兰你吧。”

“小……小兰哪有银子来买……”小香兰没想到宁苏儿会想起这么个主意来。

“苏儿,好歹也是你姑姑送来的,怎么这般无理呢。”宁夫人连忙对女儿轻轻喝道。

“呵呵,只是和小兰妹妹开个玩笑罢了。”宁苏儿莞尔一笑,“小兰妹妹要穿衣服又何必要银子,只让表哥叫人做几件便是。”

“宁姐姐……”小香兰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朵根。

“子谦可回来了?”宁夫人抬头对小香兰问。

“还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