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献帝新传 >

第53章

汉献帝新传-第53章

小说: 汉献帝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日有我,我虽不能让天下只有大汉一国,却想让大汉永立天下万国之首,便是后人笑我痴人说梦又如何,便是苍天不允许又如何,我生就是为了逆天而来。”
  他回过头,对五人道:“孤就是为了大汉千年基业而生,亦愿为了大汉千年功业而亡,否则苍天为何要孤降在这乱世!”
  闪跃窜动的油灯青光,时时变迁刘协脸畔阴影,映衬着刘协的英伟身姿和清逸面目
  盈盈月光穿透草庐门窗,挥洒在草庐席地上,在月光下的刘协,更显得俊朗飘逸。举杯邀月,神色悲肃,多年称王蕴涵的傲然之气中,平添几分清幽灵动的神秘。
  徐庶站起身,亦取酒向天,道:“殿下为天下而生,臣则为了殿下而生!”复将杯中酒献给刘协,拜伏于地,道:“元直愿百死报效殿下,当生为殿下生,亡为殿下亡!”
  刘协仰首饮尽徐庶敬上的酒,扶起他,方要说话,司马徵三人复取酒来,敬于他,同声道:“愿为殿下培育万千学士,与殿下一起为了千年大汉功业而亡!”
  荀彧和胡昭亦敬酒而上,誓死为刘协之生而生,为刘协之亡而亡,刘协一一取过酒饮尽,八人当着诸葛亮演绎了一场主臣生死恋,令诸葛亮心中感慨万千。
  刘协酒醉欲睡,诸葛亮请辞而去,在朗朗明月映衬下,诸葛亮心中愈显灰暗一片,乘车回归驿府,暗暗后悔当初家族分家之时,为何要将自己送往避难太行山的许勋门下,若是和兄长诸葛瑾一起来到南方,自己现在在南方应该早就如鱼得水一般,今日也可在这明月下举杯大声高呼:为殿下之生而生,为殿下之亡而亡。
  苍天啊,你可曾辜负了我;明月啊,既然让楚王为了天下之兴亡而生,又何必让我为了延续北方朝廷而生呢?
  这北方朝廷若是刘辩的,自己也不算虚度一场,可这北方朝廷究竟是谁的呢?
  经过这一晚,刘协和诸葛亮的关系突然变得暧昧起来,既像对手,又彼此留着情面,次日的谈判变得畅顺无比,双方同意两家银庄在洛阳、长安的分站停止支付利息,但襄阳银庄在襄阳总庄和金陵、江陵、夏口、淮安、重庆、陇西的六个分站继续支付现定黄金存款利息。
  诸葛亮知道这样还会持续导致北方的黄金储备继续流向楚地,但至少避免洛阳银庄的直接危机,日后经营良好,也可以重新走出来。
  由于洛阳银庄和朝廷国库空虚,诸葛亮也和刘协谈拢了北方水利工程建设部分的工程资金需求和襄阳银庄借贷的条件,虽然这样的借贷利息较高,但并没有高到北方无法承担的程度,而并州的煤精石开采则由南方指导,加大开采程度,开采出来的煤精石大部分运送到南方,减少楚地和青州的贸易额。
  对于下半年的马匹换取粮草的价格虽然没有更提高,但贸易量也维持了下来,依旧能够确保北方百姓能够得到大量粮草,同时贸易也不再由朝廷负责,而变成南方商人和北方百姓进行自由贸易。
  刘协这方面,南方商人在北方贸易所缴纳的商税降低三成,而商人自由进行马匹贸易也使得南方可以避开朝廷的控制,吸纳更多优良马匹成为现实,同时诸葛亮也同意放松对北方大族的控制,允许他们举家搬迁到低赋税的南方,但迁家的大族所有土地必须售卖给朝廷,并将价位定在市价的三分之一。
  刘协则相应做出应付策略,南迁的大族在迁移过程导致的损失,治略府负责赔偿五成。
  诸葛亮听说之后,一笑置之,心中清楚百姓和大户南迁根本就是无法阻挡的潮流,北方朝廷能做的只是在双方较量中尽力吸纳现实的好处,为了日后南北一战做好准备。
  襄阳盛会终于在三万多各地学子的期待中召开,襄阳城内二十多家大客栈早就定满,一百余家小客栈也是人满为患,大量学子不得不借住到百姓家中,甚至很多人住在襄阳城外。
  刘协乘机制定襄阳城扩建的计划,在城南荆山区重建了一个更大的百家讲坛,将整个襄阳学府、水镜学府、襄阳工院和襄阳军院都安置进去,只是故意将水镜学府的扩建工程仍然保留在荆山上,将半数荆山包括水镜学府所属的地域一次划入襄阳城,使新的襄阳城依山建,在荆山上设城防。
  将襄阳城的工业区设计在城东靠近襄江的位置,城北为楚王府、治略区和统帅府,以及附属机关的所在地,城西为民居百姓之地,城中留四大主要街道为商贸区。
  新的襄阳城一改传统的方形设计,而像一个短粗的十字形,作为延伸,在襄阳城城北的樊城也继续做为防卫城的模式进行扩建,作为镇中军的驻地,襄江东设襄东城,作为城东工业基地的延续,在城南设南学城,是城南文化中心和商旅居住中心的延续。
  刘协打算将之后将鉴文会和百家讲坛轮流每三年在城南举行,在两会之间举行群英会考,设文武状元,各取前十名进入水镜学府。
  每年在城南举行一次国商会,集中全国的商人与襄阳,进行商贸会谈,同时着重建设城南的景点建设,努力使城南成为旅游点,将襄阳的二十多家大客栈合并成荆楚酒店、襄阳酒店、荆山客栈、江南客栈四家,亲自书文相赠,又将酒店依照学士、工匠五分等级的思路,对客栈定为豪居、雅居、佳居、良居、常居五个等级,让治略府执行五居的定位和制定指导价位。
  可以说,正是由于鉴文会合百家讲坛的举行,一个崭新的襄阳城终于孕育而生。
  第八卷南北风云第五章三家制衡
  三家制衡
  历经千年沧桑,襄阳城终于在多年沉淀后,迎来一次举世震惊、旷世夺目的盛会——襄阳盛会。
  整个襄阳盛会由荀彧亲自负责,六个讲坛每日开讲,持续一个月,同时在晚间举行鉴文会,曹操都特意写了《襄阳赋》,让曹昂送到鉴文会赏鉴,诸葛亮也提笔写下《南山赋》参加鉴文会。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旸、刘桢都亲自带着新文而来。
  由于百家讲坛的举行,鉴文会成了真正的文学性聚会,而商人们乘机推广楚地新茶和文墨宝具,避世多年的孔融、王粲等人也乘机重新在襄阳文学院任职。
  在百家讲坛正式开讲前,对于张鲁的道教讲义和管宁、邴原的儒家讲义要进行审核,虽然胡昭已经事先将儒、法、道三家平衡的思路和他们说过了,但为防止万一,刘协还是在处理完南北会谈之后亲自过问,于楚王府召开幕僚会,让张鲁和管宁、邴原带着讲义要略前来,进行一轮审核。
  按照刘协的意思,令张鲁担任道教教主,提倡老子原宗道义结合民间传说,首尊黄帝为道教之先,尊老子为道教之祖,但却避开庄子不谈,刻意淡化庄子的避世主张,避免与儒家入世学说发生冲突。
  刘协打算将对现在还较有影响魏伯阳的丹经学说和《周易参同契》视为邪论,将炼丹学视为道教的殊途,这样一来将对整个东汉影响巨大的张道陵都形成了一种批驳,张鲁非常不愿意接受这个说法,毕竟张道陵是其祖父,而他能拥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也是拜其所赐。
  胡昭采取折中的办法,将炼丹学视为殊途的同时,尊张道陵为丹学之父,重新整顿丹学,同时让张机暂时放弃在百家讲坛上进行金丹对人多有害处的论证,转述上古金丹多为天赐,非人为,后世所炼丹药为玄丹,只可用于丹学研学。
  这次张鲁倒同意了,实际上在襄阳学士圈落中,从刘协到荀彧,从司马徴到年轻学子,从张机到襄阳医学院都广宣丹药不利身体的言论,上层既然不喜欢丹学,下面的学子医师自然经常依靠当众验证丹药有毒对自己进行攻击,靠此博位,几个郡医官都是因此脱颖而出。
  从丹药的主材金、铅、汞到辅材的害处都有过几次大规模的讨论,从刘协尊医开始,张鲁的日子就不那么舒服了,每天都有年轻的医师跑到侯府前闹事。
  刘协继续做了一个折中的说法,除了说张陵的丹药为上古仙丹之外,将五斗米道教所炼丹药悉数销毁,由张机新近开创的用于滋阴补阳的六味地黄丸等医家丹药代替,试图将丹学和医术相结合,用医道的丹药填充原有的丹学,只是要剥夺张机开创六味地黄丸的功绩,还好目前知道的人并不多,而张机则淡淡的说:“殿下赐臣侯爵之位,令天下医者敢自称医师,厚恩与天下医者,今日殿下欲让首创六位地黄丸之名让与张天师,此乃借天师之名改丹学之实,使之有利于天下苍生,功莫大焉,臣窃喜之!”
  刘协知道他确实不在乎名利,感其淡泊名利,只求利民,遂令楚王府亲造四轮紫绢六马同拉的百乘车厚赐之。整个楚地能够乘坐这种马车的,至今也只有皇甫嵩和新近松开汉中军权的丁原两人而已,连荀彧、张昭这样的重臣所乘者也不过四马同拉的十乘车,令张机感激不已。
  刘协屡次与人说,他能够有今天,起始之时,靠的只是卢植、皇甫嵩和丁原三人而已,故卢公劳碌而亡,令自己倍感自责,绝不可以再辜负皇甫嵩和丁原,不可让他们过于劳累,老则安享晚年,接受楚地百姓的敬仰。与此同时,刘协则出手将他们二人的军权收到自己手中,加强军权的控制。
  在百家讲坛开坛之前,张机能够得到百乘车的厚赐,令楚地百官羡慕不已,而在刘协任内,亦不敢再怀疑医师的地位。
  道教的新定位将是决定儒、法、道三家平衡共治的策略能否实现的关键,刘协和胡昭等人,谁也不敢怠慢。
  汉初,文景之世,窦太后好黄老之学与相国曹参实行以黄老之术(黄帝老子的学说)治国,省刑薄,与民休息,民皆便之,国以大治,老子学说於汉初见其大效,足见其非徒托空言之流。
  故以黄老之说治世,也确实为可取,但要融儒、法、道三家平衡共治,则必须避开三家冲突的地方。
  老子有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谓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这和儒家的愚民学说,颇为雷同,皆取意权民于轻赋,治民于少识。
  而这里也是刘协不太喜欢的地方,但也不能突破,毕竟百姓掌握知识过多,确实不容易控制。
  对老子退而求其次的避世思想,即与儒家力求救世的上进心态采取折中处理,讲究民当自求善,而学士则应将报国救天下为己任,将百姓和知识分子分开,避开汉朝以来两家争论最多的地方。
  对老子哲学思想的取舍,则完全吸纳,尤其是对于道的诠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让张鲁进行诠释的时候,着重落实在这里和无为的细致解释,即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而道是依照自然的法则而存在的。人应该遵从自然去随道而行,自然是无限大的,没有人为思想或行为存在其间的,人要把损害身心的坏思想或行为去掉,那就是「无为」,能够无为,心与自然是万能的,无所不为的,那就是无不为,也就是自然所表现的道。
  通过这种诠释,告诉百姓和学士们,世界存在着无数的道,人必须遵守道的约束,不要做违规道的法则的事情,同时对法家的律与策视为人的道,而要这种道成立,必须承载着地之道的皇帝来认可,只要皇帝认可的律策就是人之道,人就必须遵守。
  但是,人之道是变化的,它不是从一不变,在变化追寻新的平衡,这就于法家学说的法不考古亦不鉴今的学说相吻合,避开法道相争之处。而天之道和地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只是人们不能完全认识,学士们要去认识他们,发现这些道,用以支持新的人之道诞生,让人之道更符合天地之道的要求,实现天地人的谐和。
  对于修身养性的原则,采纳老子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名无欲,使夫智者所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为)。
  虚其心,所以人要受道,要客观研究自然;实其腹,所以要充实所要学的事物;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撄,不受无理事物影响;强其骨,所以要自立而干实事,要身体强健可以任事。
  老子对军事是排斥的,这点却是刘协坚决不允许的,故在老子关于军事的论证一律采取抹杀的行为,将《老子》与此相关的部分进行修改,在兵家思想中融入道家思想,取其为兵道,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