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献帝新传 >

第119章

汉献帝新传-第119章

小说: 汉献帝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卢汉林主编:《国际投融资》,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1】牛可:《东亚发展研究之反思》,载《战略与管理》(京),1998年第4期,第51~63页。
  【22】【美】康芒斯著,于树声译:《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3】【美】曼库尔•;奥尔森著,吕应中等译:《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5月版
  【24】高鸿业,刘凤良主编:《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4月版
  作品相关道家的气玄学说和中国古代的气论
  中国古人的气论玄学乃民族魂人类魂或万物之魂。
  (本文为网友提供,出处不明,自己也在研究拜读中)
  中国古人的文明或认识早已超出现代人的想象和理解,许多人无论怎么解释都没有完全找到中国古人认识的真谛。中国古人的文化遗产是一个丰富的宝库,等待我们去将它打开。中国人没有产生宗教却崇尚天,因天中有乾坤阴阳之气,它才是万物造化之神的父母,阴阳变化谓之大易。一切万物之类别都会通过气体而融合穿联贯通统一,一切有形的物体和星体都是气体的产物,宇宙星体中的万物皆由气化流行转化交换。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拥有民族之魂,只有中国古人拥有民族之魂,中国古人的气论玄学之说非但是民族之魂或人类之魂,实乃是宇宙中的万物之魂。“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神常指道即气化,对于人来讲知气化合一则为神明。入神是钻研物性,出神是物我同一,入化是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战国策?秦策》:“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赢余,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易曰:亢龙有悔”。言能上而不能下,能伸而不能屈。这些都是东方文化特点,并非具有迷信。
  现在的科学并没有中国人的气论玄学的内容丰富完整,可用中国的气论玄学与科学进行比较。现在由本义的空气到汽车轮船飞机及电脑宇宙飞船等各种科学前沿核心技术或产品,无不是气成之物或脱离不开气的作用。中国古人由天气地气引申出气候、节气、人气、元气、风气、士气、气质、脾气、志气、骨气、朝气、正气、神气、生气、运气、气数……等许多气的观念。中华古老文化《易经》有些内容并非完全正确,有些内容是与当今世界不适用,这些需要我们去完善或改进,现实问题是我们现在应该如何进一步继续完善发展提高,而不是全盘否定。多么简洁的经典文献啊!竟然被有些人误会歪曲误解以讹传讹到现在,糟蹋得面目全非而一塌糊涂。
  中国古人认识自然是从最大的天文开始,然后又从最小的气体而逐渐到扩大连续到天下万物及人,中国古人的气论玄学无所不能及也。如果没有气也就没有水和没有万物,气是万物之源,又是万物之终。一气为经万物为纬才能把宇宙联成一个整体,中国古人易之经说才是真正天人合一之灵魂命脉。
  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资源,先民的遗骨早已不在,可是思想灵魂却仍然凝结在《易经》的字里行间保存。民族根系中华魂,它是一笔用经济价值思想观念无法衡量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古人的气论玄学之说才是真正的国粹宝典,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今日并以此文祭奠中华民族先祖,和那些曾经为此进行过努力的祖先们的亡灵。民族精神浩气永存,魂兮悠久归来,我族华夏当兴!
  就是在科技高度的今天,仍然有人对自然秘密具有莫大的困惑不解。谁能为我开辟鸿蒙指导迷津,唯有中华古老玄学民族魂。现在人们苦苦追求的答案就在中国人的故纸堆里,中国人的祖先们早已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最明确的结论。中华民族的祖先们能在那个时代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不令我们现在的人感到由衷的佩服和发自内心的崇拜。我们不应该坐享中国古人文化成就,还应该继续发展提高。
  “日新之谓盛德”“易简之善配至德”“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诗经?大雅》:“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所以法天行健,遵循像气那样,“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佑,助也。有天道的内容启发引申,难道还没有得帮助吗?由于在理解上存在有不一样,差也,我们的天并不是虚构虚无的迷信意义上的天,而是天天能看见的实实在在的天。
  《淮南子?主术训》:“故国有亡主,而世无废道;人有困穷,而理无不通。”亡国并不可怕,国魂亡才可怕,国魂亡,民之无根,何以立足?中国人有自己悠久的文化历史,它是构成世界整个人类文明史不可或缺的篇章,没有它人类则是一片空白,这是中国人的最大骄傲,我们的东西难道还需要或等待别人去挖掘或发扬光大吗?
  作品相关孔子和老子之辨
  老子与孔子之辨
  本文为网友提供,出处不明,自己也在研究拜读中
  老子、孔子等人的故事是一段历史纠缠,解开这段历史纠缠,即犹如拨开疑云迷雾一样清澈湛然。我们可以改变历史上的许多误会误解或歪曲的说法,了断困扰人类几千年的这桩公案,中国几千年的争论也可以休矣!
  真实与诈伪混杂在一起,那么就需要我们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确切的思想才能辨别发现。王室家族官学内传的文字资料是给自己家人看的,怎么会有假?当然美化过誉之言不可避免,外传的文字资料是给别人看的也许有假。内传与外传的文字资料肯定会存在不一致,但不能没有依据的完全否定。
  老子是属于集权中央王室内部的史官,深谙熟悉王室官学中的许多内情。
  《列子?天瑞》:“《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黄帝书》引用老子的话,那么说明老子不只是周朝人,而且比黄帝还要老。
  老子有关道的思想皆来源于伏羲之《易》,由于人们不理解伏羲之《易》的本义当然也就对于老子不理解了。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的本义源自于伏羲《易》中的天乾之道,所谓的南面之术就是指象或仿效乾道一样去治理国家和怎样做人。伏羲《易》老子《道德经》是对于内部周朝天子进行执政培训保密而言的,而《周易》则是对于王室外部诸侯进行舆论宣传推广的。
  孔子与礼仪
  孔子属于春秋时分封后的二级行政区鲁国的局外人,其祖先为宋人,亦为商人后裔,也是属于先前史官老子的后人,但属于旁支,故未得真传。由于首先接触得到的是有关于礼仪方面的书,当然不知道周朝内部的详细内情。孔子根本没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当时的周朝官方文件,和具有原创意义的伏羲《易》的内容或思想,所以中华古老文化在孔子那里被误会误解歪曲。
  孔子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此可见孔子对于道也还是存在困惑不解。子贡:“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说明也还是没有讲明白。从孔子著作上来看孔子关于道的解释并没有《易经》或老子那么深刻广泛,孔子是不讲阴阳关系的,说明孔子关于气性道的作用认识并不是太清楚。
  虽然孔子在《中庸》篇中也很精彩的论述了道:“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然而却远远不如老子或《系辞》中的内容深刻,因为前者是通过观察而得到的,孔子是通过学习而知道的。名为中庸,实为误会误解。
  《论语》虽然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老子是以开物成务的,孔子是以学或教为务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所以当孔子看到了老子的《道德经》时便称为“韦编三绝”,韦通违通悖。虽然孔子也受到触动但最终没能理解老子,并不完全理解道的本义,否则就不会执意推行他所提出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了。
  现在一般人们普遍知道理解孔子的书,而不理解老子的书,是因为现在的人们不了解当时社会存在的历史背景等其它情况。然而孔子也是被欺骗蒙蔽的,只知周朝礼仪,而并不完全知道了解周朝以前历史的真正情况,老子的思想是则对自然或集权中央王室内部执政情况的全面认识或总结。
  孔子其思想境界没有老子博大精深,老子是王室内部见多识广的史官,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三《易》等王室珍藏前人思想的真传原本。古时官方真本在王室珍藏,其他诸侯或民间只是具有卜筮内容的流传本,属于多种版本并行,后来官方真本失传。也很难说就存在事实上的有效证据,因为事件本身就存在故意作伪的行为,以遮外人耳目。不知能否通过考古将地下掩埋的官方真本挖掘出来?因为持有者一定认为很重要,所以故意毁坏的可能性不大。能否存在或不知被掩埋在中原故国何处?就是没有考古出土文物证明,通过大量事实也可以完全说明本来事实上的存在。误会并不只是在于考古学上的证据,而在于思想观念。
  礼仪是黄帝时期的法典,后来被废弃不用了,孔子搞不清楚为什么这样。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实则从黄帝时就已经开始了。礼仪在黄帝时期是根本大法,是作为法律手段而存在的,而不只是伦理学上的礼仪,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在周朝时进行了引申分离改进。
  《左传?隐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左传?昭公》:“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古人祭祀是给活人看,死人不知道了可活人却知道,因为别人看见主人那么尊敬崇敬祖先,所以别人尊敬崇敬主人之情也由然而生,巧妙地达到了一个以身示范的令人模仿作用。搞崇拜的实质是给活人做样子看,其目的是收取财物,实属劳民伤财两头消费瞎折腾,不如直接收税。老子的无为是针对当时各自以礼或仁义伪饰自己,大家互相欺瞒的或虚头巴脑的礼节作法做出的指正,意指用不着或多余,无为表现了老子的聪明与智慧。虚伪欺骗在有些人眼里看来是一种智慧聪明,老子弃智绝学是指弃伪智绝伪学。
  正因为正宗失传,司马迁作《史记?礼书》也不知道礼仪的本义来源,也妄作评论。礼仪应该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统治者们充分的利用了混合的礼仪而为统治目的服务。引申义仁义实为维护封建等级制的说教,导致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和百姓的愚忠,所以祭祀礼仪之兴也。《周礼》实质上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目的是为建立统治秩序所设。老子反对礼,因为礼是维护尊卑等级的一套程序,束缚人而不合人性,所以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虽然孔子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说法,但是孔子依然在礼仪问题上公开发表自己自以为是的误解看法,给后代人留下深重的影响,不能不令人痛心。
  本义上的道德与社会伦理的道德完全是两回事,然而却被孔子改造成了社会伦理道德。道德法则应该以满足公共生存法则为前提的,否则将是违反人性的和扭曲变态的。道德是应该存在的,但不是那种人为性规定的那种束缚人性的枷锁,更不是孔子专门为统治者所设计的那种道德。孔子也是压根就不知道为什么在周朝初期那么重视礼仪,后来为什么又废除礼仪。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在侈谈道德或误会歪曲古人的本义道德。后人多以孔子为正统正宗,当然也就误会误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