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庚子猎国 >

第121章

庚子猎国-第121章

小说: 庚子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陶模连忙介绍此人,陕西巡按使是从二品官职,比曹跃高了一级,所以曹跃立即施礼道:“卑职见过王大人。”

    王意之道:“曹将军勇武,不仅平息了甘肃叛乱,还赶走了俄国人,打通了新疆与中原联系,劳苦功高!有曹将军坐镇西北,将来西北绝无动乱,西北百姓感谢你,华夏百姓感谢你,朝廷也感谢你。这一杯酒,曹将军喝的却是百姓和朝廷的重托啊!”

    “是啊,曹将军,有你在陕西,俺们陕西百姓都放心呢。”

    “曹将军真是勇武啊,堪比吕布!”

    “呸!你咋能把曹将军喝三姓家奴吕布相比!曹将军明显就是赵子龙!”

    “我觉得像赵云!”

    “赵子龙!”

    “赵云!”

    “赵子龙!”

    ……

    得,俩文盲为曹跃像谁还打起了来了。

    曹跃哭笑不得,在众目睽睽之下只好接过来酒,好家伙,他倒是低估这碗的深度和厚度,恐怕一斤都不止,起码得有两斤白酒。这白酒散发着浓浓的香味,必定是百年陈酿好酒。想想也是,自己平定西北,百姓士绅们怎么也得拿出最好的酒来款待,可这也太多了,这特么的怎么喝?

    后世网络上有什么三斤哥四斤哥之类的牛逼人物,但曹跃却不是这种酒缸牛人。

    他回身望了一下士兵,又望了一下百官,再看了一眼百姓,计上心来端起酒来大声喊道:“诸位大人,诸位前辈,诸位乡绅士老们,还有我身后的诸位兄弟们!此次平定甘肃叛乱,非我曹跃一人之力。我在这里不能独饮这碗庆功酒!我要敬上三敬,这第一敬,我要敬给朝廷,敬给太后老佛爷和吾皇陛下,若非他们的支持,我曹跃就是有千分力,也用不出一分气!”

    言罢,曹跃将海碗“哗”地一扬,大喊道:“遥谢圣恩呐!”

    好嘛,这一撒,足足撒了半斤酒。

    众人不禁暗中点头,看来曹跃倒是一个知情重的人,知道第一个感谢的是太后和皇上,御史们也不禁点头称赞起来,心中纷纷说一定要把这件事上报给朝廷,给太后和皇上看看,让他们高兴高兴。

    就在这个月月初(1897年11月4日),德国人借口教民和传教士被杀,强占了胶州湾,导致朝廷面子大损。就在朝廷感觉颜面无存的时候,曹跃把甘肃之乱给平息了,所以曹跃才被连升四级,也是为了扬威而已,免得被人说清政府无能——看吧,虽然打外国人无能,但是平息叛乱还是很厉害的。再加上帝党和后党都在拉拢曹跃,这才让曹跃成为清廷升迁最快的武将。

    曹跃到了半斤好酒之后,又举起海碗大声说道:“这第二敬,我要敬给陕西的父老乡亲和诸位官员们,是你们用勤劳的耕种和辛苦的工作,肩负起了支援前线,支援大军的重任,我代表勇营将士感谢你们。”言罢,大喊一声:“谢谢了!”曹跃便是潇洒地向前一敬,漫天飘香的美酒泼了出来半斤。

    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曹跃第三次将酒一举,大声说道:“第三敬,敬给我身后的兄弟,敬给我在石桥军营的数万兄弟,敬给为平叛阵亡在西北的所有兄弟们!”

    他转身对身后战士喊道:“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守卫这个国家,是你们用一身伤疤让这个国家平安,是你们一身风尘仆仆,吃不饱穿不暖,埋葬了牺牲的袍泽兄弟,拿起 。。。   [,!]
(身边的武器,对抗那些屠杀百姓霍乱朝廷的叛军!我以你们为荣,我以你们为荣,我以你们为荣!”

    不管是百姓,官员,还是士兵,从来没有听过有人这样说话,这样鼓舞人心。中国人的性格就是内敛,儒家文化束缚人的欲望,所以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听过表扬。很多时候人们骨子里渴望被人表扬,所以拍马屁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其根本缘由便是人们渴望得到表扬。小孩子可能因为一句表扬而奋发努力,也可能因为一句表扬而改变人生,成年人也许会因为一句表扬而奋发上进,也可能因为一句表扬而为国牺牲。而表扬的威力如此之大,全是因为中国从古至今奉行的挫折性教育,这种挫折性教育如大浪淘沙,将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差的淘汰,那些心理素质强承受能力强的人脱颖而出成为人杰。

    简单地认为表扬式教育好于挫折式教育是那些百年后文革余孽教育专家们奉行的非黑即白政策,西方的表扬式教育和东方的挫折式教育各有优劣,但不得不说,每一种教育方法都有他的优例如口头表扬,曹跃不吝赞美之词的表扬,使得身后将士们热泪盈眶。他们当兵打仗为的是什么,吃饱饭,能发财,不受欺负,再追随一个好的将军,将来建功立业,仅此而已。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责任,义务和所作所为对国家和历史有什么贡献,他们是一群没有思想的士兵。

    可是今天却不一样了,曹跃带给他们的是一种新的思想,引起他们共鸣的思想,他们的经历对国家对民族对自己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意义他们从未想到过,也从未敢去想过。他们是一群自卑的人,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性鄙视当兵卖命的人,崇拜那些文人骚客,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便是亡了国,还是能做官还能光宗耀祖。但是当兵的,不是被骂做臭丘八,就是被骂做贼配军,要不是穷的吃不起饭活不下去,谁愿意当兵去。

    曹跃对他们的赞美,让这些士兵们心中充满了感动和骄傲,尤其是曹跃的大嗓门,更是让很多人听到了他对士兵的褒奖,刹那间军士们对曹跃的忠诚度前所未有地提升。

    “干!”最后剩下三四两白酒,曹跃倒是一饮而尽,众人此时才大声鼓噪起来,叫好声响彻云霄。  []

  第195章 陕西义和拳

(    喝了酒之后,有人放起了鞭炮来,还有人送来了万民伞,倒是好一番热闹。曹跃将陶模扶上马车后翻身上马,在百姓们的追逐中和喝彩声中,率领大军走入西安古城。百姓们倒是热闹非凡,只是心中很是遗憾,遗憾的是这曹二郎穿的就是普通的将服,和他们心中的金甲战衣一般的英俊小生差得很远。

    曹跃的六千五百大军虽然引人注目,但更引人注目的恐怕还是在队伍里被押送的俄国战俘了。这些俄国战俘穿着俄国军装马靴,身材高大长相凶狠,被绳子捆得严严实实,脖子上被串连着。有桀骜不驯的冲西安城的百姓呲牙咧嘴恐吓,吓得很多小孩哭了起来。

    曹跃见状让何顺去揪出那个吓唬人的战俘,当众噼里啪啦一顿大嘴巴打了下去,打得那战俘成了猪头,百姓们再一次叫好起来。人们总算是看到了什么叫做嚣张了,这才是虎将,这才是勇将,这才是战神。

    曹跃的从容和对外国佬的轻蔑,就像一支兴奋剂一样,让百姓们尖叫起来,热血沸腾起来,所谓的王师并非那些整日趾高气昂战时畏战不前的兵油子们,而是这些平日秋毫无犯战时歼敌无数的军队,毫无疑问曹跃率领的这支军队就是百姓们心目之中的王师。

    不过现在百姓们越看曹跃的军队,越是寒酸,穿着破衣褴褛,服装甚至都不能统一,说他们是官军,比叛军只多了一层棉衣棉靴而已,甚至有些人的衣衫还是从俄军扒下来的俄军军服。

    这支军队太穷了,太苦了,他们苦了自己,平安了百姓啊。

    人群之中百姓议论纷纷,有几个身材高大威猛的汉子在远远地看着,一个说道:“二师兄,你看这曹二郎如何?会否允许我们义和拳在陕西设坛?”

    被叫做二师兄的正是河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的十八个弟子(号称十八魁)的老二高元祥,义和拳是今年年初的时候在河北梨园屯起事,目的是和洋教斗争。因清末外国教会在中国传教,而加入教会实际上受到了洋人的保护,因此许多地痞无赖加入教会。这些地痞无赖教民加入基督教或者天主教之后,以西教教民身份自居,欺压其他百姓,抢夺财产侮辱女性,引起百姓不满。而各地官府摄于外国人的压力,不敢对这些无赖教民管教,导致教民们越发欺压,同时也激怒了诸多河北好汉。

    十八魁就是此时应运而生,而十八魁起初被清廷镇压,直到他们投靠到河北名望甚重的梅花拳掌门赵三多门下,为了对抗教民,赵三多建立了义和拳。经过半年的时间,义和拳已经扩大到近万人的规模,席卷河北大地。

    而当义和拳总坛秘密得知曹跃抓到了八百俄国兵之后,决定找到曹跃,请曹跃杀洋人,并在陕西建立义和拳分坛。

    赵三多对曹跃十分佩服,尤其是得知孙禄堂和尚云祥两位名镇华夏的武师在曹跃手下,更是觉得曹跃能耐,于是派遣了高元祥、闫士和、闫士林、高启山、蒋忠山五位徒弟前来陕西请杀洋人发展义和拳。

    但义和拳的发展在此时尚且不大,明年将是义和拳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因为帝党和后党之争到了最后时刻,慈禧将会将光绪皇帝囚禁起来,遭到西方列强的谴责。慈禧气愤西方国家干涉大清内政,于是暗中嘱咐各地官员支持打着“扶清灭洋”的义和拳,要给西方国家一点颜色看看。当然,慈禧的目的仅仅是让西方国家看到中国百姓的愤怒,真正让慈禧向西方八国宣战的导火索却是慈禧立瑞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太子,准备罢黜光绪皇帝,此举立即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制止和全国各地大员的反对。

    而慈禧居然听信了义和团有多多神奇,真以为天兵天将下凡,刀枪不入,水火不侵,以为有百万义和团天兵,谁都不怕了。同时召见义和团坛主们进京,结果义和团杀了德国驻华大使,最终导致了庚子国变。

    但此时的义和拳,还仅仅是“地下党”而已,一直到慈禧支持,他们才成为清廷官方组织下的义和团。

    那高元祥倒是消息灵通,道:“十天之后,曹将军在灞桥军营召见西北民团首领,商讨西北联防剿匪事宜,我等可前去打探。我已经托人与本地镇西镖局曾总镖头过过话了,曾总镖头还算给我们义和拳三分薄面,答应倒是给我们一方令牌,容我们三个人进去。”

    闫士和问:“二师兄,为何还需要令牌,难道还有这个说法?”

    高元祥道:“你却不知,这次灞桥大会又被江湖传说为西北绿林霸主会议,届时西北绿林都要前去一序,若是不去的便被曹将军铲除,而曹将军将找一人管理西北绿林,此人便是西北绿林霸主。”

    小师弟高启山忙道:“二师兄,是不是还要比武?若是我们比武夺魁,是否有机会当做西北绿林霸主?”

    高元祥摇头道:“这倒是没听说,但我们需要准备好一切。另外绿林上的事,少不得用拳头一较长短了。这一面令牌代表一个民团或者一个帮派,能接到令牌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黑市上,一面灞桥令牌已经价值千两银子,只能携带四人进场,着实珍贵也。”

    “我们能跟曹将军说上话吗?”高启山问。

    高元祥笑道:“当然,有曾总镖头的中间传话,我们义和拳定能与曹将军说上话来。”

    “曾总镖头面子好大啊。”闫士林感慨道。

    高元祥道:“你却不知道,当初曹跃被豫西魔头王大锤追杀,多亏曾总镖头拔刀相助,才幸免于难。曾总镖头与曹将军有救命之恩,自然面子极大。”他看着几个师弟,笑道:“我们仔细准备一番。”

    闫士林道:“二师兄,先前听说有人冒充我们义和拳在陕西作威作福,怕是曹将军对我们印象不好啊。”

    高元祥目光一厉,冷冷地说道:“跳梁小丑,得而诛之,败坏我义和拳名声,着实可恶!”

    “您的意思是……杀?”闫士林问。

    高元祥道:“杀。”

    闫士林忙道:“可大师兄和师傅的意思是,能拉拢多少人入义和拳便拉拢多少,等我们义和拳做大,将来也好和朝廷谈判。”

    高元祥道:“师傅和大师兄是多多益善,我是宁缺毋滥。”

    “是,谨遵二师兄教训。”众师弟忙说道。

    曹跃带兵从西安城穿城而过,下令步兵一团、步兵二团和骑兵一团直接押着俘虏去了灞桥军营,而亲兵营进驻巡防营。此时巡防营副统领孙浩志已经将营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只等曹跃的亲兵营直接住了进去。巡防营的士兵们不敢多言,他们现在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将来自己的命运如何呢。

    而曹跃则带着手下八大处军官以及重要军官四十多人来到总督府,陕西省文武官员在总督府为这支有功于朝廷的大军接风洗尘。

    好酒好肉招待着,席间无数人跑来想曹跃问候敬酒,曹跃推脱受伤未愈免得伤口发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