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393章

一世富贵-第393章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平冷笑一声:“我说的不清楚吗?全县只有一家上户,那就绝不可能从来不做作奸犯科的事!你去把这背后的事情查清楚,按律治罪,该杀就杀,该发配充军就发配充军!不是我要对他要杀要剐,而是查清楚他是该杀还是该剐!”

    “如果,我是说如果,那蒋大有和童七郎两人都确实是守法良民,该如何处置?”

    “如果你查出这种结果来,我便就移文京西路转运使司和提刑司,让他们派人来查。我还是那句话,只有你用不用心去查,绝对没有他们是守法良民的事!到了那个时候,李通判也明白会发生什么,我们三家联名参你,欺上瞒下,鱼肉地方!”

    到河阴县这些日子,徐平自然已经知道了这县里情形的大概,说到底这县里的人口也只不过相当于他前世的一个大村子。虽然不知道各种细节,但蒋家和童家两户大户人家聚敛了县里的绝大部分财富,遵纪守法做到这一点就是侮辱人的智商了。只有犯的事情是大是小的问题,而没有犯不犯事情的问题。

    正是笃定这一点,徐平才对李参的态度非常恼火。依李参的资历,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却一个劲地推托,仗着知州李迪给自己难看吗?真是这样,自己也大可以绕过李迪去,京西路转运使杨告是三司条例司里出来的老人,有的是办法收拾李参。

    作为判孟州的李迪,说穿了不过是挂名而已,公事完全可以不经过他,直接向李参下刀。这种州府,无论是功劳还是过错,从来都是直接算在通判头上的。

    李参坐在那里,一直沉默,过了好一会才道:“徐待制,容我三思!”

    徐平看着对面的李参,见他表情沉稳,没有丝毫慌乱,显然心里是有章程的,淡淡地道:“无妨,我在河阴县还要待上些日子,你可以仔细考虑清楚,也把这县里的情形查探清楚。三皇庙的房间多得很,便住在这里吧。”

    李参又道:“待制不是说在路上抓了三个追捕逃亡的公人,县里又不认他们,还有一户逃亡的人家。不知道方便不方便,让我明天审问一番。”

    “这有什么不方便的,本就是你治下的人口。不过人是我带过来的,事关我的清眷,审问的时候要我的人在一边陪伴。”

    “下官明白,自然该是如此。”

    见两人都沉默,好像没有什么话好说了,刘小乙过来道:“郡侯,肉都已经烤熟了,不如就此开饭如何?”

    徐平点头:“好,跑了一天,肚子也着实是饿了。――对了,难得李通判来,把家里带过来的烈酒拿两瓶出来,今夜放开心怀畅饮一番!”

    刘小乙应诺,一路跑着回自己的房间里去。

    兵士取了几把交椅出来,放在火堆前,请徐平和李参过去坐。

    到火堆前面坐下,徐平看着火堆上架着的鸭子道:“你们都说是肥鸭,这鸭子哪里肥了?全身看起来没有二两肉,也只能够啃骨头!”

    刘小乙正好拿了酒出来,听了笑道:“郡侯说得是,不过野生的鸭子,长成这样已经是难得,勉强下口吧。哪里像我们庄上养的,吃之前填喂,那才是肥。”

    徐平连连摇头:“罢了,你们把鸭子取下来,大块的肉连皮撕好,放在盘子里下酒。剩下的骨架拿去烧个汤,给外面的兵士下酒。”

    刘小乙应了,把烤着的两只野鸭取了下来,撕了肉皮放在个盘子里。

    徐平对依然坐在树下石桌旁的李参道:“李通判,过来吃肉饮酒!”

    李参起身,勉强对徐平笑笑道谢,走到火边前在交椅上坐了。

    刘小乙打开酒瓶倒上了酒,徐平举杯道:“这是我家里酿的好酒,现在京城里卖的价钱可是不便宜呢!李通判,来,满饮此杯!”

    说完,把杯里的酒一饮而尽。

    李参陪着喝了,放下杯子道:“徐待制家里的酒,不但是在京城里面有名气,在京西路也是名酒,多有大的酒楼和豪门富户饮用这酒。”

    徐平吃了一惊:“怎么,京西路的州县还允许开封府的酒卖到这里来?”

    “世间的事,总有例外。酒虽然禁榷,但总有一些不禁的渠道,便就有人运过来喝。只要是朋友相赠,不对外发卖,也不算是犯了法例。”

    徐平笑着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以宫里的名义,或者假托诏旨,连西北青唐一带的大树竹木都有人私运,几坛酒算得了什么,绝对禁绝是不可能的。

    到了火堆前,徐平和李参只是喝酒吃肉,都绝口不再提刚才谈的公事。
………………………………

第38章 青苗贷

    风从窗子吹进来,带着黄河泥沙的气息,一种清新的感觉,并不让人讨厌。ran?en ???.?r?a?n??e?n?‘

    徐平在窗前就着煤油灯,吹着夜晚的风,看着手里的信件。

    信是李觏写来的,他已经从江西路的老家出发,接了老母之后向着唐州的方城县行进,来信报个平安。十年寒窗,游历了半个天下,他也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了。

    把信看完,放到了桌子上面,徐平看着外面黑黑的夜色叹了口气。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你有通天的本事,要做成事情还是要人帮衬。

    河阴县的这些日子,徐平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身边没有帮手的窘迫。他到这里的正职是查探河道,这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上面。相应的,虽然知道这县里的情形诡异,却实在没有时间去追查。鲁芳虽然信得过,却办不来这些事情,而且他的身份也不好让他参与民事。

    李参的态度再是让徐平不舒服,也只好让他去做这件事,多花点心思不要让他耍小手段也就是了。从地方官一步一步做起来,这个时候就显出了好处,下面的小手段徐平大多都经历过,轻易也瞒不过他的眼睛。

    想了一会,在桌子上摊开纸张,徐平提举给李觏写回信。从勉励他到了方城县勤于政事开始,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做地方官的心得写了进去。越写越是停不下笔,把这几天自己想做而抽不出时间做的那些事情,都写到了信里。

    一边写着一边想起河阴县里的事情,不知怎么就联想到前世看过的一篇著名的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把自己还记住的怎么分析地方的民户情况,不提阶级,只是怎么仔细分析主户客户,五等户各自占的比例,哪些人靠哪些人养活,生活境遇如何,一点一点都写进了信里。告诉李觏,把这些资料掌握了,也就明了了地方的大概,不管是地方上的豪强,还是县里的胥吏,再也不能够欺骗他。

    掌握地方情况,做详细的调查研究,是新官到任最应该做的事。虽然这个年代没有这个叫法,但类似的事情还是有不少人做的。一些能吏,照样是到任之后先按兵不动,等把地方情况了解清楚了,再突然出手,一举震慑住治下的官吏百姓。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地方官都不是奔着做个好官上任的,也不想着把地方治理好凭着政绩升迁,而是别有心思。如今的这个时代是这样,以前的朝代也是这样,以后的朝代依然会如此。怎么做个好官大部分人都知道,只是很少有人想去做。

    “咚、咚、咚――”突然,门外传来敲门声,不急不缓。

    徐平放下笔,心里疑惑。三皇庙后院的门口有桥道厢军的人守住,不可能有人无声无息地进来,半夜敲门,必然是住在庙里的人。

    会是谁呢?

    站起身来,徐平沉声问道:“是什么人在外面敲门?”

    “下官李参,有事求见待制。”

    想起白天李参的态度,徐平又坐回座位上,沉声道:“门没有上锁,进来吧。”

    随着开门声,李参的身影进了房间,向徐平拱手行礼:“打扰待制歇息,恕罪!”

    徐平点头:“时间还早,无妨,有事过来谈。――晚上有些凉风吹着,正好除了白天的燥热,门不要关了,就开着吧。”

    李参应诺,把身后的门大开着,到徐平身前站定。

    徐平指着旁边的椅子道:“有事情坐下慢慢谈,没什么好拘谨的。”

    李参谢过,在下首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沉默了一会,李参才道:“下官深夜来见待制,还是为了白天所谈的事情。”

    “哦,你又想起了什么,不妨说来听听。”

    李参表情凝重,沉吟了一会才道:“待制说得不错,下官也清楚,像蒋大有这种占地如此多的大户,完全没有作奸犯科的事情,基本不可能。――但是,现在却实在不能动他,不管怎样,等到秋后再说。”

    “哦,有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今年黄河沿岸几个县大旱,这灾情也怪,只是河阴这里周围两三个县,受灾的地方不多,但灾情却特别地重。待制在三司任职,自然也知道,碰到这种灾情地方官是很难办的。报到朝廷里又不是大灾,不会有什么救灾的粮米发下来,但全靠地方又难以支持。孟州不是什么富庶地方,常平仓里存的粮米不多,其他的钱粮,又都是有使用的,不好挪用。下官在盐山任知县的时候,也碰到一场天灾,当年是动员地方大户人家出粮,加上把秕糠发给穷人,才勉强渡了过去。在孟州这条路子却行不通,像河阴县这里,大户人家就只有两家,童七郎是客户,诸多理由不救天灾。剩下蒋大有一家,正要借着灾情收拾自己家里的租户,也不肯拿粮米出来。下官只好――”

    “只好如何?难不成你还向蒋大有家里借粮了?”

    “那倒是没有,下官是用了州里面的系省钱粮,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给了河阴县的百姓,强令蒋大有一家作保。如今民户逃亡,秋后还债都着落在蒋家身上,如果现在办了他,下官委实不知道秋后该怎么办?系省钱物,等到转运使查到孟州,我如何交待?这之间的利害关系,待制自然心中清楚。”

    徐平听了,微眯双目,心里分析着李参这番话多少是真,多少是假。

    常平仓是从唐朝沿袭而来,丰收年份米价低的时候用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籴,灾年粮食缺少的时候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粜出,用以平稳粮价,所以叫作常平。从性质上来说,徐平前世的国家保护价收粮也是常平仓的变种。

    这自然是一项德政,但由于属于地方官掌管,而且又没有严格的管理章程,管理水平各地便参差不齐。一任官走了另一任官来,善于积攒的官员费尽心机用尽手段把仓库填满,下任官员挥霍起来却很容易,再攒却就难了。日积月累,这仓里的粮食便就越来越少,再加上近些年偶有地方用兵钱粮少了也从常平仓挪用,在很多地方常平仓便成了一座空仓,再也起不到原来设立时赋予的作用。

    地方官手里没有了这一大项自己掌管的钱粮,就很难在地方做什么大事。虽然州里都有军资库,里面积攒的钱粮不少,但名义上那是属于中央,属于三司的,称作系省钱物。以三司的强势,哪个地方官不经过三司批准,动了这些东西吃不了兜着走。

    李参的意思很清楚,因为救灾,而他能够动用的常平仓里没有余粮,便挪用了属于三司的系省钱物,借给了受灾百姓。要想不被三司追究,那便要在转运使巡查到孟州查账之前把这空缺补上,不然的话,三司不会有耐心听他一个通判分说。

    这道理也讲得通,至于让蒋大有家作保,那就是必然的了。这满县只有他一家有偿债的能力,没有他作保,借出去就不可能收回来了。而蒋家派人出去追捕逃亡便也就有了理由,不把人追回来,蒋大有家要帮着他们还账。

    睁开眼睛,徐平问李参:“官营借贷,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你以什么名头?”

    李参苦笑道:“哪里有什么名头?因为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出去,以民户地里的青苗作抵押,下官便称作青苗贷。本来对民户是好事情,可今年不同于以往,遭灾之后地里的青苗化作乌有,铁定是收不回来了,只有着落在保户身上。”

    “青苗贷?青苗贷!――这这样做不是第一年了?”

    “也是到了孟州任职没有办法,这里临近黄河,几乎年年有水灾,一旦没了水灾那旱灾就严重了。年年有灾,只好用这办法积聚救灾的钱粮。”

    徐平闭上眼睛,想着李参说的事情。若是没有记错,这不就是自己前世学过的王安石变法里的“青苗法”?虽然知道“青苗法”不是王安石平空想出来的,而是从以前官员的实际行动总结出来,却没想到第一个做的竟是眼前的这个孟州通判李参。

    虽然一般的说法都是因为“青苗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高利贷利益,而最后被他们反对破坏而失败,前世在农村待过的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