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有坦克 >

第12章

北宋有坦克-第12章

小说: 北宋有坦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初要求的时间很紧急,可烧窑这个,却是急也急不来的,如果有些时间没开工了,还得先把窑烧起来,烧两三天烧热他,这才能将瓷器胚胎放进去烧。
  陪着郑大爷将窑烧起来后,这才前往官府,郑大爷的大儿子也跟着一同前行。
  官府,这个时候有三种。
  第一种是去襄城县,交给知县的主簿。
  第二种是交给里正。
  而这第三种,则是巡检司!
  一县最大的长官,是衙门里的知县,再然后是县丞,县丞下面是主簿跟县尉,这里面,主簿跟县尉,只负责管县城内的事。
  而乡下这边,则归里正和巡检司。
  北宋,是没有镇长的。
  里正,可以处理镇长的事情,前提这个镇,得在你这个里正的范围内。
  巡检司,也可以处理镇子里的事,巡检司又分文巡检和武巡检,文巡检类似于主簿,武巡检类似于县尉,级别也是同级,只是负责区域不同,巡检负责乡里。
  这巡检司,没有设立在汝坟镇,而是在姜店镇。
  于是郑大爷同李初,将这份千照,找到了里正。
  李初先前抵押房屋借贷的村正,也就是这个里正,是汝坟镇的一户富裕的地主,平常都不管事,也不晓得文字,有事都交给下面的人去办,签订千照这件事,就交给了下面的户长负责。
  这户长是本地的一个老童生,有股书生卷气,是穷酸味的那种,接过李初递来的千照看了一遍后,拿着纸书的双手,在不停的颤抖。
  脸色表情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
  “这竟然是千照?”
  “千照居然可以这样来写?”
  户长的心里,惊起了波涛骇浪。
  乡下人家,又有几个会读书识字的?更别说千照这种东西,一般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从官府拿到千照样板,然后填写数值就签订的。
  想这种自写千照,老童生有生之年还是第一次见到。
  尤其,这千照,还写的惊天地、泣鬼神,过去、现在、将来,各方方面面全部涉及到,并且提前约定好了,大家能想到的,想不到的,这里都有了。
  此时,拿官府的千照模板跟这一比,简直就是三岁孩童弄出来的东西。
  “千照,可是有问题?”
  见这老童生半天不给个回复,李初问了一句。
  老童生叹了一口气,将这份千照放在桌上,有生之前能见到如此完善的千照,也是值得了,他当即在千照的签名下方,写了自己的姓名,并加盖上了里正的官府印章。
  盖章了,也就是没有问题了。
  于是郑大爷在三份合约上,一一签署自己的名字,并按上了手印,李初也照做。
  三份合约,当事人各执一份,里正处留一份。
  千照签好后,李初当着户长的面,按里面的约定,先交一部分定金。
  从里正处出来后,李初也就不陪郑大爷回去了,在路上分别。
  “郑大爷,样品出来后,记得过来通知李初哦。”
  
第十六章:水泥铺地
  
  陶瓷罐,这是李初给老干妈玻璃瓶找来的替代物。
  外形跟原装一样大小,就是形状这边偏竹筒标杆了一点,而且在瓶盖上做了一个改动。
  这个时候的工艺,不可能能做到后世那种螺旋盖口,所以李初用了卡位,从定制系统里,定制了陶瓷密封圈,并且用胶水粘在瓶盖上。这样一盖就能卡住,并且密封。
  ……
  回到小镇的摆摊点,此时已经巳时六刻。
  李初往地上踩了几步,仍是湿泥不堪,这场夜雨,来的真不是时候,开业第三天,就要因为下雨地面湿泥的缘故,暂时歇业一天。
  “定制系统,你既什么都能定制,那能不能定制天气预报?”
  定制系统:……
  我只需要知道,未来三天的天气状况如何,怎样,能不能定制?
  通过前面的千照,李初知道了,这个定制系统似乎有点点人工智能的痕迹,也不是很死板,本身李初打算通过系统定制一份合同,结果系统却免费帮他代劳了。
  十月初七:汝坟镇地区:阴天,最高气温:3度,最低气温…12度。
  十月初八:汝坟镇地区:阴转晴,最高气温:5度,最低气温…9度。
  十月初九:浮粉真地区:晴,最高气温:7度,最低气温…5度。
  哈!
  定制币没有变化,也就是说,这次系统又免费赠送了天气预报。
  未来三天,是阴转晴的趋势,没有雨那就好办了,当即,他向定制系统提出了定制要求。
  “系统,我要定制购买水泥,普通民用水泥即可,具体数量现在还不确定,你先让我拿出来用,到时候再最后总结一共需要多少水泥,再进行定制币扣除。”
  一个定制币,可以购买三包水泥,以李初现在四十六个定制币,足够应付了。
  李初回了自家小院里,阿秀也刚好采购食材回来,听到李初说今日不用推车去摆摊,心中颇为惊讶和不解。
  李初将情况告诉了她,不仅仅是摆摊那处湿泥,就连这去镇上的路面,也是湿泥不堪,小推车的木质轮没有做很大,估计在这种路面走一趟,整个车子都会沾满着黄泥。
  顺便,也趁着这个空档,把这个地面给整整了。
  但在这之前,他得先做一个工具。
  抹泥刀。
  用来平整泥面的工具,正常情况下,都是用铝合金或者铁制,但是也可以用木板制成。
  弄好抹泥刀后,李初挑着两个箩筐,往渡口那边而去。
  渡口,也就是今天早上去郑大爷民窑场那边,因为这面是河水的浅水区,下边河床边有许多的鹅卵石。
  “咦,这不是初哥儿么,现在都饭点了,不去理饭肆,挑着两个箩筐来这边作甚呢?”
  渡口边,有人看到了李初,好奇的问了声。
  其他人也纷纷往这边看了过来,这两日,李初在镇上开了家饭肆,一天就赚了许多的消息在镇上已经传开了,尤其是前日那一顿饭五两银子可深深的刺激了这群靠着农业过活,日收入不过十来文的居民。
  他们搞不懂,为啥初哥儿菜价叫的那么高,还会有人傻乎乎的过去被宰。
  “咦,初哥儿,你捡这些没用的石头干嘛?”
  他们看到,李初蹲在河岸边,拿着一把铲子将一些河边的砾石往箩筐里装。李初这个奇怪的举动引来了许多人的好奇之心。
  这砾石在人们心中,都属于废石,倒是里面有一些五颜六色晶莹剔透的石块,可以作为观赏用,或者用来当假玉卖,至于这种纯石块的砾石,还真没人关注。
  河岸边的砾石很多,没一会儿李初就装满了两个箩筐,这一起肩,唔,好重。
  没挑起来。
  “哈哈哈,这石头虽小,可数量这么多,就初哥儿你这个身板,不要太勉强拉。”
  李初颇为尴尬,却是自己疏忽了,箩筐里面装这么多砾石,这岂不是等同于挑两块超级大石头?他只好将两箩筐里,各倒出一半。
  这时,有几个人围拢过来,其中有个人还从箩筐里拿起一块砾石放在眼边仔细细看,除了四边无菱角外,这可不就是块普通的石头么。
  如果是要起房子的话,选的都是那种中大料,也不会用这种小料。
  在众人的注目礼下,李初挑着半箩筐的砾石回去了,还没过多久,李初又挑着箩筐来了。
  这一下,大家更是好奇了。
  “初哥儿,你给说说,你用这破石头干嘛呢?”
  “平地。”
  李初呵呵一笑,两担砾石,应该差不多了。
  见李初挑着砾石走了,河边的这群人你看我,我看你,平地?用这石头?这还真新鲜,于是有几个人就跟在了李初后边,想看看李初是怎么个平地法的。
  李初回到滍水客栈旁时,这边围观的人群更多了。
  十二包水泥被李初老早就摆在了墙角边,今日之所以围观的人多,是因为李初今天没有摆饭肆了。
  这两日,一些人对李初这个饭肆也多多少少看出了一些门道。
  比如,自家的菜肴,都是用个瓷疙瘩煮的,初哥儿这边却是用个大铁块在火上烧,而且这香味四下飘散,每日午时,自家都不需要煮菜了,就端一碗白饭,站在门口,问着这边传来的香味,就能直接下饭!
  李初每次收钱,这群人可都看在眼里,这一串串的,当让人眼红不已。
  可哪知,这才第三日,初哥就不搞了,反倒鼓捣新的东西了。
  那灰溜溜的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还有地上这些废石块,初哥儿捡这么多来干甚呢?
  李初将砾石全部倒在中央,然后又拆开几包水泥,将水泥粉末倒在砾石上,然后进行搅拌,让两者混合起来。
  “那个是石灰粉吗,怎么是灰色的?”
  有个眼尖的似乎看出了一点门道。
  大家也搞不到李初现在的想法和目的了,这饭肆开的好好的,怎么又突然鼓捣起这石块了,那个粉末又是什么,这是在学小孩子过家家,玩泥巴吗?
  “杨家妹子,你家初哥儿,昨儿个是不是又撞了脑袋?”
  待到李初提着木桶去河边打水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叔,调侃着站在一旁默不作声的阿秀,他实在无法理解李初这番动作,看来看去,这可不就是在玩泥巴么?
  “你什么意思?”
  阿秀面带寒霜,略微愤怒的走到这家伙面前,掐住了这货的衣襟。
  之前李初昏迷的近一个月,就是因为撞了脑袋,这家伙今日这番话,这不是明摆着冷嘲热讽,说李初脑袋坏了呗。
  “杨家妹子,你何必自欺欺人呢?大家伙都看的明明白白,你说这好端端的饭肆生意不做,每天数贯钱不要,整起了石头泥巴起来,这不是脑子有病又是什么?”
  这两日李初赚的钱,可让这家伙眼红了,他叫周全,就住在对面巷子里,李初每次收钱,都被他看在眼里,他非常的羡慕嫉妒,一个月前,这初哥儿样样都不如他,这才两日,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如今,看到李初在玩泥巴,他在心里简直笑开了怀。
  没错,这李初,肯定是又撞了脑袋,坏了筋,不然又怎么解释?
  哼!
  阿秀放开了周全,她非常的相信李初。
  至于这周全,不过一跳梁小丑尔。
  李初打水回来了,砾石和水泥混合堆中,李初在中间掏出了个大口子,将水一点一点倒入里面,慢慢的搅拌着,让水和水泥粉末进行充分的混合。
  没多久,水泥粉末、砾石、水三者已经混合在一起了。
  李初开始将熟了的水泥,一铲一铲子在地面上铺开。
  滍水客栈这边的空地很大,李初只占用了靠客栈这边一块。
  原本,围观的人群中还有不少人在议论着,渐渐地,议论的声音小了起来,随着水泥扑过去的范围越来越大,不少人脸上显出了沉思的神态。
  搅拌的水泥,差不多刚好够这一大块地。
  铺满过后,李初拿起了抹泥刀,一点一点将水泥抹平。
  “这,这……”
  人群中,有一个瓦工将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惊恐的指着李初,他起初也以为李初在玩泥巴,抱着看戏的心态,也就留下来看了起来。
  可这越看,他的眉头皱的越高,李初鼓捣的这些,倒是有许多瓦工的影子。
  可随着水泥地面不断的被平整,这……
  铺地面,用的都是砖石,因为这种东西坚硬,初哥儿这个,倒是跟石灰的性质一样,这样不行啊,太软了,段时间是可以平整地面,可稍微重一点的东西一踩,就会破碎。
  没多久,整块地面都被李初给平整了。
  他还特地从隔壁的滍水客栈中借了四根木料,横栏在空地的左右两边,一些个人还好奇的想用脚去踩一踩,立马被李初看到,拿着棍子追杀。
  “各位乡亲父老,李初这饭肆呢,这两日便歇业两日,后日,后日便会重新营业,至于脚下这块地面,这两日还请各位乡亲不要到上面踩踏,同时也帮看着点,不要让其他人进来。
  两日,两日过后,大家就能见到真晓,届时欢迎各位在上面肆意妄为。
  这两日,还是请各位多担待点,李初有礼了!”
  李初对着人群鞠了躬,然后叫来了杨承,让杨承这两日在这里守着。
  “走吧,咱们先回去吧,忙活了一上午也饿了,先吃饭,待会还得给阿承送饭来。”
  
第十七章:北宋第一台发电机
  感谢书友:苦海无舟笑忘忧的热情打赏。
  (今天情况有点特殊,所以更新时间晚了,第二更要12点以后了,大家不用等,早点休息,明日一早就能见了。)
  用过午饭后,阿秀竹篮带着一碗饭菜给杨承送过去,同时也去把杨承替换回来。
  小孩子性格比较野,要杨承一直在哪守着,哪能放心啊。
  阿秀下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