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有坦克 >

第11章

北宋有坦克-第11章

小说: 北宋有坦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李初还得感谢这位张老板,为他开了一个新的生意门路。
  卖,辣椒,酱!
  没错,就是卖,辣椒,酱!
  汝坟镇的客商流动性,和交通要道通辖西与南,再加上这边都是商客,简直就是给辣椒酱,提供了最天然的市场。
  至于卖那种辣椒酱,这还用考虑吗?
  当然是风靡全球的,老,干,妈!
  定制系统中,老干妈风味豆鼓的配方,仅售价1个定制币,这张配方中,包含了老干妈品牌系列中所有产品。
  便宜啊,良心啊。
  问了下系统原因,这秘方,在系统眼中,不过就是一道菜谱而已,售卖1个定制币,还是因为这是最低购买值。
  很好。
  要不是系统定制出来的物品,不可以直接作用于贩卖,李初倒想直接让系统当生产工厂了,不过,李初也有自己的考虑。
  这里面涉及到一样物品,玻璃。
  北宋的时期,琉璃都是奢侈品,更别说这种透明的玻璃了,而且还是作用于一种辣味吃食的包装,这里面一旦控制不好,以李初现在的实力、势力而言,会崩盘的。
  平静的生活绝对会被打破,尽管他有坦克,不惧怕任何敌人。
  但是阿秀、杨承、杨康呢?
  这样一来,给家庭带来的变化,绝对不是阿秀他们一时间能承受起的。
  所以,为了阿秀,尽管有坦克,李初还是选择了前期以平静低调的方式,先稳固好自身的发展,再徐徐图之。
  玻璃,不能大量的出现,最起码得先有一个稳定的实力前,不能大量出现,更别提用在吃食上这种北宋人眼中的奢侈行为。
  记得,镇子的南边,有一家民窑。
  没一会儿,张落就找来了一个装酒的酒坛子,直径约十五厘米,不是很大,但两边能系上麻绳,方便携带。
  坛子也已经被洗净了,封口是用麻绳将油纸绑禁在坛口的凹处。
  李初点了点头,表示这个东西可以。
  先前拿出来的干辣椒,李初已经全部切碎末了。
  调味料里,李初还存放着一些豆鼓,原本老干妈里面的豆鼓是用黄豆做成的,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眼下怕是等不了那么久,索性李初就将调味料豆鼓全拿出来。
  姜、蒜切成碎末。
  花椒捣碎。
  食材准备好后,开始按老干妈配方里的详情,一步一步下锅炒制。
  这不炒不要紧,这一炒,炒出香味的时候,整天街上的人都突然转过头朝这边看来。
  嘿嘿。
  李初同大家一笑,又往里面加了点水。
  没多久,一锅老干妈就制作完成。
  张落在后面看的眼睛都呆了,他看到李初这个动作,作为商人,他很快就明白了李初这个用意,看向李初的眼神尽是感谢之色。
  刚做出来的老干妈还是热乎乎的,不宜直接装坛,李初便将他端到一边,放凉。
  这边拿起一个小碟,从里面盛了一点点出来,放到张落面前。
  “尝尝如何。”
  李初也不待张落下筷,自己先用筷子夹了一点放入口中。
  唔,还是当年那个口味啊。
  好生怀念。
  张落也夹了一点放进嘴中……
  唔,张落瞪大了眼,口腔中味道,瞬间爆炸。
  香、甜、辣、麻,张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他看李初炒制的时候,明明是辛辣的,可入醉第一口,居然不是辣,而是一种从未闻过、吃过的香,辣香。
  在香味之后,还没到辣,他感觉到一丝丝的甜味,可还没认真感觉出来,辣味就涌出爆发了,同时也伴随着一丝丝的酥麻。
  下肚一秒后,体内升起一股股热,这种热不同于燥热,浑身的细胞都被这种热给传递了,非常的舒爽,爽快,痛快。
  大冬天的,几口老干妈辣椒酱下去,张落的脸上已经泛起了汗水。
  爽!
  这酱的辣,可比之前吃的辣椒炒肉更过瘾,更让人体内热的舒服。
  更让张落过瘾的是,一想到这东西,是这位李小哥特意为自己下湖广而准备的,又激动又感动又幸福,幸福的是以后能经常吃到这个,激动的是李小哥特意为他而准备。
  感动的是,这小哥真是个实在人,自己只是买一点辣椒,李小哥却考虑到更多,直接帮自己制作了这么一道辣酱。
  大冬天的,屋外冷,这菜也凉的快。
  李初用手在锅上感受了一下温度,没有热气上腾后,这才将这锅老干妈一点一点小心翼翼的倒入这个空坛子中,不多不少刚好装满一坛。
  张落将油纸盖住坛口,用麻绳一圈饶箍在坛口的凹口。
  “李小哥,这辣椒曰何名?”
  “老干妈。”
  老干妈?
  这名,可真奇怪,张落挠了挠头,这么美味的食物,怎么起了这么个名?
  李初看出了他的疑惑,解释了下:“这道菜,是我一个干妈的绝活,她现在没在这个世界,我很怀念干妈的手艺,便以此来怀念。”
  “原来如此,小哥孝心,老夫人在天上定然会感动的。”
  李初一笑,他只是觉得,这老干妈要是改了个名字,总感觉怪怪的。
  “李小哥,这十两银子,不知可够这饭钱与这老干妈?”
  张落从袖子拿出了锭银子,放在了李初的手中,却被李初给推了回来。
  “如张大哥不嫌弃,李初愿意称您一声老大哥,今日这饭菜钱,大哥来此捧场,又岂能言这庸俗之物?
  这老干妈,乃弟为大哥南下准备的之食疗,乃弟一片心意。”
  张落脸色一红,更为感动了,又将手里的银子往前推,却推不动,于是他也不好再推辞。
  “既如此,那某张落便认了你这个小老弟了。”
  ……
  张落带着老干妈离去了。
  李初手里的拿着一锭十两的银子把玩着。
  这张落张大哥,是个重情重义之人,走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将这锭银子悄悄的放在小推车的一边,送走张落后,李初这才在这里发现了这锭银子。
  商,有好也有坏。
  有奸,也有诚。
  张落,便是这种值得结交的好商,诚商!
  
第十五章:陶瓷罐
  (感谢书友:超强寒流、吴止、属猪的小阳、书友150620191216934、龙之海魂、空虚寂静、黄_灰_红、y81113的打赏支持,小狼决定在此献出PY让你们污污污……)
  因为要制作水车,今天下午早早的就收摊回家了。
  阿秀带着阿宁、杨承,趁着下午还有点时间,就回了趟娘家。
  回娘家,倒没什么讲究,因为阿秀的娘家,也就是杨大爹杨大妈的住所,离李初这边也不过是几里的路程,而且杨大爹和杨大妈也已经过世了。
  娘家的那栋房子里面现在没人在住。
  阿秀这次回娘家,主要是来感谢一些叔叔伯伯,同村的其他姑姑婶婶们。李初昏迷这一个月中间,好多叔叔伯伯都来这边给阿秀送了一些吃食和钱。
  而且,杨大爹去世后,阿秀大部分时间都是靠他们接济。
  如今赚到了钱,在镇上买了许许多多的一些补品和吃食,在杨承和阿宁的帮衬下,一家一家的过去感谢。
  这些吃食和补品花不了多少钱,今天那十两银锭子,阿秀给了李初,用来偿还从张老财哪借的十贯钱,余下的钱,虽然不多,但是也能让家里过上温饱的日子了。
  而且还有个日进斗金的饭肆,阿秀对未来的生活越来越充满了信心。
  ……
  李初则在院子外的空地上,切割这颗大树。
  水车的构想,他先用数值在地上画出一个一个数字,计算着切割面的大小。
  待到天快黑的时候,也才将大树分割,切成一个一个的小木块,这是水车的原型,还未组装的形态,等到明日,把它组装起来后,再调整一些详细的情况。
  阿秀回来了,手里提着一些青菜和鸡子。
  这些都是那边村里叔伯婶婶们给的,阿秀本不想拿,却坳不过理。
  天黑了,却有一个不太好的事情发生了。
  因为,下雨了。
  雨水不大,但也不小,持续时间,却是很长,前半夜都能听到雨水哗啦的声音。
  第二天早上,李初很早就去了镇里。
  果不其然,由于昨夜一夜的雨水硬泡,地面都变的湿泥。
  李初摆饭肆的那块地,更加糟糕,一脚踩下去,鞋子上就沾满了许多的黄泥。
  小镇的道路,是用青石砖铺成,下雨天也不会湿泥。而李初选的这块地,由于一直没有建起房屋,而且也是镇里通往河边的一处口子,所以这边都是黄泥土路面。
  不下雨还好,这一下雨,就湿泥不堪。
  这样下去,可不行啊,这种地面,那里会有食客过来吃饭?
  唯一祈祷的,希望临近中午时,地面会好一点。
  镇子的南边,有个民窑。
  没过河,因为滍水河河面宽度很快,尽管是郑宛商道,这边也无力去建造一条这么宽长的大桥,以至于这边,都是靠大船来回两岸运送。
  这个民窑,是在河道S弯的东南处,靠近河边。
  记忆中,这是个老窑,有百多年的历史了,只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十多年来,好像没有之前那么的兴盛了。
  李初找到这里时,这个窑厂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大爷,正端着碗蹲在外边喝着稀米粥,筷子夹着一根咸菜津津有味的嚼着。
  李初先是环视了下周围,看到了五个大窑,其中,有四个窑边看上去已经好久没有人进去过了,剩下那个窑,此时也是歇火的状况。
  五个窑,这以后销量增加了,这产量应该能跟得上。
  方才在门口喝粥的这位老大爷,就是这个民窑的主人了。
  昨天下午李初就打听清楚了,这老大爷叫郑瑜,乃是镇上那刘大爷的一个亲戚,家中有三儿子两女,两女都已外嫁,三个儿子传承他的手艺,在窑场做事。
  李初直接将要购买瓷罐的事跟郑大爷说了,郑大爷慎重的请李初进屋商谈。
  郑大爷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在一旁伺候着。
  李初从怀里掏出一张纸,这是瓷罐的设计图,纸用的是北宋朝的普通纸张,上面画的内容也是简单易懂,只不过把几样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一一标明。
  “瓷身连同盖子在内,我先定一千个,但是样品,两日之内你得给我,确定样品之后,三日之内,你最少得交货两百个给我,其余剩下八百个,十日之内交付清就可以。此次虽订单一千个,但日后是肯定需要增加的。”
  两日,三日?
  郑大爷没有说话,他的两个儿子皆是一惊,这时间,太急了。
  “瓷口和盖口,必须要保证每几个都几乎一样大小,如何,能否做到?”
  屋子安静了下来,只听到阵阵心跳呼吸声。
  半响之后,郑大爷将李初给的那张纸,放在了桌上,毅然道:“这活,我们接了!”
  “爽快!”
  下面,李初又跟郑大爷讨论了瓷罐的一些详细信息和和外观样式要求,以及金额等等问题。
  一切谈好之后,李初拿出了三份合同。
  纸,还是用北宋的纸,不过上面的文字内容和书写,都是交给了系统,让系统毛笔字书写,定制出了一份合同。
  李初对自己的毛笔字,实在不敢恭维。
  合同一式三份,李初、郑大爷各执一份,剩下一份,交往里正处。
  因为这个东西对李初来说,比较重要,所以,一些未知的风险等等,都要提前打好预防针,一些该注意的门门道道,都在这纸合同上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尤其还特别标注了,这种款式、纹路的瓷罐,不能售予他人。
  契约,又叫契券、券书、书契等等,唐朝开始,有些人开始称合同,而北宋时期,也就是李初现在,这个东西有了个新的名字,叫‘千照’;
  这不过比之后世合同而言,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后世那种一条条各种防范措施。
  而且,还得要报备官府,经官府的人查详无误,公平公正之后,才能签署,并且产生法律效应。当然,私下签订也可以,只要是公平公正,也是有法律效应的,只是,这种很难得到保障。
  并且,宋朝在千照上,还可以进行反悔。
  三日之内,如发现所签署的千照有瑕疵,可以进行反悔。
  这种千照,大多应用于家奴、牲畜买卖,当然,你要东西没问题,你却谎称有问题,被官府查到了,得鞭笞四十!
  李初这份千照内容太多,而且非常的新颖,很多地方郑老都不太能看懂,于是郑大爷带着大儿子同李初一起去官府,让官府验证。
  在去官府验证之前,郑大爷先带着两个儿子把窑给烧热。
  李初要求的时间很紧急,可烧窑这个,却是急也急不来的,如果有些时间没开工了,还得先把窑烧起来,烧两三天烧热他,这才能将瓷器胚胎放进去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