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弃少之君临天下 >

第102章

弃少之君临天下-第102章

小说: 弃少之君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家兄妹回到薛府,两人就直接赶往薛母的住处,离屋子还有数丈远时,薛宝琴就停下脚步。

    “哥,你去跟娘说吧,我……”

    薛蝌明白薛宝琴害羞,便笑道:“行,我一个人去吧,你不许偷听呀,哈哈!”

    薛宝琴见薛蝌进了屋子,终究忍不住悄悄走到窗户旁边。

    韩非送走薛家兄妹,心头终于放下一件心事。他和薛宝琴情深义重,原本早该向薛蝌提出来了,但他考虑到薛家毕竟世家大族,为了薛家的体面,他才拖到今天。如今他不仅中举了,还是一省的解元,已经进入了大华的士大夫阶层,这身份才符合薛家女婿的体面。

    至于薛家是否会答应,韩非一点都不担心。薛蝌与他有如亲兄弟,薛母一心向佛根本不理事,薛蝌答应了,这事基本就算成了,薛家大房那边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正因如此,韩非的心情非常好,身体仿佛有充足的劲力无处发泄,晚上与王若兰同房的时候,强行把通房丫头吟心,也拉到了一起,三人上演了一幕春光灿烂的好戏。

    一大早起床后,韩非感觉浑身舒坦,神清气爽,那滋味杠杠的。回想昨晚的美妙滋味,他觉得后院的床铺非常有必要加宽加长。

    乡试发榜后,按惯例,依然是拜座师,吸取了以前的教训,这次韩非把灵儿青龙等人全部带上了。

    乡试主考官是从翰林院派过来的,在金陵待不了几天,与每个学生见面的时间都不长。但韩非有些例外,主考官特意留他谈了将近一个时辰,并相约京城再叙。

    直到临近中午时,韩非才回到韩府。

    “二弟,你总算回来了!”薛蝌一脸焦急的神情,拉住韩非的手臂,急道:“快跟我走,再不去就来不及了!”

    韩非刚刚踏进府门就被薛蝌莫名其妙的拉上了马车,一脸的懵逼,“大哥,你这是怎么啦?”

    “唉……”薛蝌叹道:“二弟,昨夜你说了那事,为兄非常高兴,回家就去找母亲禀报,可是……”

    韩非心头猛地咯噔一声,急道:“大哥,可是什么?是伯母不答应吗?”

    “二弟,家母非常喜欢你,怎么会不答应?只是……家母说,先父早年在京中已经与梅翰林定下儿女亲事,把琴儿许配给了梅翰林之子!”

    韩非一听此言,犹如五雷轰顶,整个人都呆住了。

    “二弟,二弟……”薛蝌情急之下,摇晃着韩非的身体,喊道。

    韩非眼珠子动了动,恢复了一点神智,猛地想起薛宝琴,急忙抓住薛蝌的手臂,说道:“大哥,琴儿呢,琴儿在哪里?”

    “二弟,琴儿昨晚整整哭了一晚上,一早上就跑去了尼姑庵,说要落发为尼……”

    “什么?大哥,琴儿在哪个尼姑庵,我骑马过去,马车太慢了!”

    薛蝌一把拉住要下车的韩非,说道:“二弟不要急,琴儿只是一时想不开,我已经让她的使女在旁边看护着,庵里的主持也不敢随便给她落发的!”

    话是如此说,但韩非依然是神不守舍的,望着窗外愁眉不展。

    薛蝌见韩非失魂落魄的样子,很是痛心,叹道:“二弟,你对琴儿的情意,我知道……只叹琴儿福薄,无缘侍奉你……”

    “不!”韩非打断薛蝌的话,冷笑道:“我不管他什么梅翰林张翰林的,就算是天塌下来了,我也绝不会放弃琴儿!我会不惜一切代价逼迫梅翰林退婚!”

    “好!二弟有此决心,我坚决支持!我了解琴儿,她的性子外柔内刚,她死也不会答应嫁给梅翰林之子!”

    马车到达尼姑庵门口,韩非立即跳下车,冲进尼姑庵大门。尼姑庵大殿内,薛宝琴跪在神像前,手持一把剪刀,她的使女则死死抱住她的手,不让她剪头发,两人哭喊成一团,旁边立着一名尼姑闭目念佛号。

    “琴儿——”韩非手扶殿门一声痛呼。

    薛宝琴仿佛受到了电击,浑身一震,手中的剪刀也嘡啷一声掉在地上,继而伏在地上痛哭。使女捡起剪刀,和尼姑相继走出大殿。

    韩非走过去,跪在薛宝琴身侧,双手合十,郑重说道:“神明在上,弟子在此发誓,今生不管有多大挫折,弟子一定要娶薛宝琴为妻!”

    薛宝琴身子巨震,猛地抬起头,一双红肿的泪眼,望着韩非哭道:“大哥——”

    韩非心中一痛,把薛宝琴揽进怀里,柔声说道:“琴儿,我都知道了,别怕,谁也不能分开咱们!不管他梅翰林是何方神圣,相信我,一定有办法让他撤销婚约!”

    (本章完)


………………………………

第一百八十八章 钦差过境

    这时代一纸婚书的约束力很强的,除非双方自愿撤销,不然就算有婚约的一方死了,另一方也继续受到婚书的约束,这也就是为何有望门寡的原因。当然,影响最大的都是女性,一个有婚约的女人不能轻易再嫁的,特别是在大户人家,更加注重门风。

    薛蝌对韩非能否顺利解除薛梅两家婚约,心中存有隐忧,但为了不影响妹妹的情绪,只好暗暗藏在心底。薛宝琴对韩非完全有信心的,在她心目中,韩非是无所不能的,她坚信韩非一定能够解决两人之间的障碍,因而,在得到他的承诺后,立即高兴的随他回到了韩府。

    至于韩非的想法……他对薛宝琴是要定了,才不会管有多大的阻力。反正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就创造条件也要上,一个梅翰林……那是到京城后再解决的问题。

    韩非县试府试院试乡试,连中四魁首,不仅江苏行省,就算在整个江南,甚或大华全境,也是屈指可数的奇迹。因而,乡试虽然过去半个多月了,但韩非中了解元的震撼波,依旧在震荡。

    当初乡试发榜时,解元是韩非的消息,那是全城欢呼,民心所向。但随着时间的沉淀,舆论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乡试第二名的徐峥,更激起了一种俞亮之争。徐峥的亲朋好友,也都是扼腕长叹。

    韩徐两家自从粮食之争后,基本就成了冤家,两家所代表的江南商会与南方商会之间,也是时有战火,更加深了两家的敌意。徐家对韩非取得乡试解元,普遍抱着恶意的揣测。

    在徐家一次内部聚会上,一名中年人当场叫喊:“家主,这次乡试不公,解元本来就属于咱们徐家,被人故意给了姓韩的了!”

    “慎言!”徐家家主喝道:“咱们徐家是大家族,没有根据的话,不要乱说!”

    “家主,怎么没有根据?姓韩的师傅是武英殿大学士杜相公,师兄是应天府知府,这两人都曾经是翰林院出身,而主考官也是来自翰林院,这其中不可能没有照顾的因素!不然……他姓韩的就算有些才学,但一副病秧子还能考中解元,谁信呀?”

    “这话做不得证据,别忘了,咱家三弟徐文也曾出身翰林院!”

    徐家人一阵默然,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说道:“依我看,姓韩的之所以取得解元之名,是因为他的声名太盛了,在应天府……在江南地区,都在传扬他的仁德之名,主考官岂能不考虑士林的名望?”

    “哼,不过是假仁假义,他姓韩的在商场,比谁都凶狠!”

    “此话也不能乱说,姓韩的就算是假仁假义,百姓们都信服他,在外面说这些话,会给徐家带来麻烦的!”

    这时,一人突然说道:“要想打击姓韩的,还得从名望上做文章,姓韩的参加县试府试时,还在为母亲守孝期间,我大华以孝治国,孝期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的,把此事检举揭发了,姓韩的说不定要被取消功名!”

    “此计甚妙!可是向谁检举呢?应天府知府是他的师兄,江苏总督、江苏学政都与他走得很近,恐怕没人愿意支持咱们!”

    徐家家主沉吟一会,说道:“据可靠消息,巡视江南各省的钦差大人即将来金陵,这位钦差大人素有刚正之名,还是三弟徐文的年兄!”

    徐家一家子高谈阔论的时候,韩非却在总督府做客。说实在,这趟总督府之行,他真心不想来。他的女儿小玉霜好不容易学会了走路,正在他这个当爹的面前显摆,父女两人玩得其乐融融,却被总督江枫派人来请了。没办法,权大一级压死人,何况还不知大了多少级呢。

    韩非走进总督府,赫然看见江苏学政洪方智也在座,两人似乎聊得很是投机,他猛地醒悟过来,江枫亲近他,恐怕也是因为心学。他走到两人附近,见桌上摆放一本《传习录》,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学生拜见总督大人,拜见洪恩师!”

    “守正呀,来来,快请坐,这是后宅,不必多礼!”

    江枫一见韩非,立即高兴的招他近前坐下,指着桌上的《传习录》,又道:“本官与洪学政对书中有些内容理解不同,你是这本书的誊录人,给我们说说你的见解!”

    韩非一肚子的怨念,他有毛的见解呀?这本《传习录》,他当初完全是从超级系统里剽窃下来,对书中语句,都是不求甚解。但在江枫和洪方智期盼的目光里,他没有拒绝的权利。

    他一边听江枫讲述有歧义的地方,一边开动脑筋搜索超级系统,随后就把自己当做播放机,完全按照超级系统里面记载的说明讲述。

    然而……好像……似乎……碰对路径了,面前两位大神,竟然不住点头,面上的神情也是似有所得的样子。

    蒙对了就行,韩非只想快点讲完,好回家逗女儿玉霜去,于是,说得更加流利快速,还时不时引经据典加以佐证。

    江枫和洪方智越听越惊愕,这哪里是一个誊录人,明明就是心学大师呀!

    韩非忽然瞧见江枫和洪方智错愕的表情,还以为哪里讲错了,急忙住口,望着两人发愣。

    “守正,你当真是只跟随了游子山人几天?”江枫盯着韩非说道:“你对心学如此精通,岂是几天功夫能够学会的?”

    靠,说来说去还是怀疑我的师承呀!韩非腹诽一句,故作犹豫地说道:“总督大人,洪恩师,慧眼如炬……学生确实得游子山人赏识,暗中传授了几年,但他不承认师徒关系,并且不许学生外传,因此……还请两位大人海涵!”

    “奇人必有奇行呀!守正,你先回府吧,哦,最近将有钦差大人过境应天府,你适当注意一点!”

    韩非暗道,钦差大人和自己有毛的关系,但他还是表示感谢,然后告辞回府继续逗弄小玉霜。

    大华皇帝为了监督整顿地方吏治,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派钦差巡视四方,这次过境应天府的钦差毛益民就是奉命巡视江南各省的。

    江南是文教昌盛之邦,应天府更是江南文教中心,也一直都政通民和,钦差毛益民进入应天府也没打算揪出什么大案出来。但在钦差行辕刚驻跸金陵城的时候,毛益民就接到一个状子,竟然是检举揭发新晋乡试解元的。

    (本章完)


………………………………

第一百八十九章 钦差的决定

    科举取仕是国朝大典,虽然标榜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外衣,但作为钦差大臣毛益民,深深知道其中蕴含了无数猫腻,各方利益纠葛错综复杂,这也就是每次科举考试,总有人叫喊不公的原因。

    只是素来叫喊不公的人,多是贫家学子,无权无势,吆喝几声也就不了了之了。一般的世家大族本就是漩涡中一方,深悉行为规则,是不会随便出手的,除非是到了不可调和的时候。

    此次到钦差行辕举报的是金陵徐家,庞大的世家,族中的徐文是户部侍郎,嗯,还是钦差毛益民的同科进士。

    而徐家检举的新晋乡试解元韩非,同样是金陵大户,声名更是传遍天下,毛益民在京中时,就听说这个人物。从京中赶来江南,一路上更是如雷贯耳,处处都在颂扬韩非的仁德。

    徐家的状子检举韩非,母亲新丧孝期未满就参加了县试府试,违反了大华孝期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要求撤销韩非的功名。

    这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大华以孝治国,朝廷有明文规定,守孝期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除非得到皇上下旨夺情。最后一点,毛益民想都没想,就否定了,韩非就算声名再响,也只是一介草民,皇上怎么可能下旨夺情呢?

    不过,毛益民也非常疑惑,韩非既然有如此仁德之名,应该是一位孝子才是,怎么会在孝期未满之下就参加了科举考试?难道他根本就是一个钓名沽誉之辈?但似乎也不像,韩非以种痘之法救万民,江宁县舍己救人,都是有目共睹的,不可能作伪。

    毛益民既然能被皇上委以重任巡视江南吏治,自然是个精细的人,他凭直觉感到此案一定另有隐情。他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