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将血 >

第1247章

将血-第1247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公,这一战应是免不了了,以你之见,胜算若何?”

“打仗这事儿,哪有说的准的?中书已经议过了吧?诸位大人都怎么说?”

周仿从容的笑了笑,这些年他虽没少受了诟病,在读书人中间,名声不算很好,但在朝堂上,却已经站稳脚跟,有了威望,同时,身上也自然而然有了一朝相辅的威严。

“国公不必说笑了,文臣言战,多属空谈,不说也罢。”

赵石抿了抿嘴唇,随即笑道:“空谈总比不谈的好,后周那边儿连谈都不敢谈,这次可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周仿摇头失笑,“国公说错了,后周早成过眼云烟,现在是东宋了。”

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

两人正好来到一棵老树旁边,赵石停下脚步,拍了拍树干,道:“后周。。。。。嗯,东宋根深蒂固,需要利器伐之,只要咱们的刀够锋利,这一次定能砍倒了它,就算砍的不彻底,咱们也有时间掘它的根,其实,砍不倒也没事,这样的老树,又能活得几天呢?”

说到这里,赵石猛的一拳击打在树上,砰的一声,老树**着,断裂的声音清晰可闻。

周仿一惊,瞅着站在树下那个强壮的身影,他这个时候才猛然发觉,眼前这位大将军,温和的笑容中,隐藏着的是无穷的狂暴,也许他和那些驻守边塞的将军们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憋着劲儿想要将战火点起来呢。

赵石扭头一笑,即便是周仿这样的人,也不由的稍稍退了半步,因为那没有半分波动的眸光中,好像有一团火焰在燃烧,连那笑容,都仿佛透出了几分狰狞出来。

“张大人昨日里来过了,其实吧,说什么都没用,等着陛下传召我等入宫便是,周大人,你说是不是?”

周仿勉强笑笑,心里翻腾,这只猛虎被圈了这些年,竟然还是锐利至斯,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心里想着,却只微微点头道:“这个自然,我听说,陛下有。。。。。御驾亲征之意”

这才是他此次到这里见赵石的真正来意。

赵石却不以为意的笑了起来,“周大人啊。。。。。。陛下英明果决,怎会行此不智之举?周大人多虑了。。。。。。”

周仿是什么人,这话里的味道,他一听就听出来了。

这是他这段时间最大的一个心病,让他夙夜难寐,此时好像终于得以解脱,安心之余,不由得抱了抱拳,“还请国公指点迷津。”

赵石语气淡淡的道,“陛下的心事,谁又能知道呢?不过,我却听说,国武监工匠,找到了一种新的石料,很不错。。。。。。”

“而且啊。。。。。。还有几位精通堪舆之术的家伙,找到了一处福地,离着长安也不远,要说啊,这些年国武监可出了不少的人才呢,这世间的学问,也总归都有用处,大家也不用一门心思的往孔孟之学上靠了。。。。。。”

周仿越听,脸色越古怪,虽然这些话说的云山雾绕,最后一句,更是让周仿极为的不赞同,但若他还听不明白话中所指,那这个同门下平章事的职位,还是让贤得了。

迁陵,这两个字在周仿脑海中浮现出来,越来越真切。

周仿脸色也严肃了起来,这和御驾亲征虽然是两间截然不同的事情,但在他看来,却没有任何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迁陵

(阿草求点月票?用吗,不用吗,大家说了算,呵呵。)

“国公,如此。。。。。。可非同儿戏。。。。。”

周仿顿了顿,随后直接点明,“迁陵,劳民伤财之举也,天下未定之时,陛下竟若欲大兴土木,为臣者,当力谏之。。。。。。”

赵石面无表情的瞅了大义凛然的周仿一眼,心道,这又是一个方正之人,不过到也不奇怪,周仿乃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的学生。

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就是有名的老实人,在朝堂上更有刚正不阿之名,老师如此,学生会是个什么模样,也就能想象的出来了。

而这几年周仿行事,也确实有着李圃的影子。

在这一点上看,李圃不如杨感多矣。。。。。

当年,同门下平章事杨感,为相二十多年,号称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但人家杨感退下去的时候,可没太顾及家族兴衰,也没做什么手脚。

李圃虽然有着方正之名,但时至今日,却还隐约透过周仿等人,保持着对朝堂的影响力。

看上去,李圃比杨感更有作为,但实际上,已然沦于下乘。。

当然,能这么评价前后三位同门下平章事的人,这世上可没几个。

因为起码,你不能道听途说,要见过这几位吧,只这一点,就能将很多人排除在外。

而赵石,如今正是历经三朝的朝廷重臣之一。

既然已经说到这了,赵石也不会藏着掖着。在此事上。他差不多就算是个传话之人。有些事情,听上去高深莫测。

其实那都是不知内情之人的臆想罢了,皇帝近臣这样的字眼,不是说笑的,并不是赵石多有先见之明,这事上,其实只能证明一点,那就是赵石比周仿更得皇帝陛下信任而已。

“周大人。。。。。。”

赵石稍稍加重了语气。“陛下这些年的心愿,你我尽知。。。。。。大家都想做个名垂青史的贤臣,陛下雄才大略,又如何不想做个明君?”

“规劝陛下,乃我等为臣者之本份,但话说回来了,想做命世之良臣,只知道说些逆耳之忠言,就能成了?”

“事情拖了这么久,陛下耐心渐尽。今日是御驾亲征,明日可能就要巡幸天下。。。。。而有些事。你阻了,旁人可能便要趁机邀幸于陛下,如此下来,必生祸患,而堵不如疏的道理,想来周大人应该比我清楚吧?”

如果此时站在赵石面前的是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不管赵石说的有没有道理,必定不会再说什么,甚至很可能会拂袖而去。

但周年纪虽然比赵石大出一截,但从朝堂资历上,却俨然属于小辈儿。

赵石的话说的确实有点重,与教训无异,但周仿却只能听着。

在大秦成武十三年的今日,晋国公赵石的权势,已然来到顶峰,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并不为过。

武臣到了这个位份上,别说周仿,即便跟皇帝陛下拍桌子,若没有太多变故,皇帝陛下也只有干瞪眼的份。

周仿敛目沉思,心里并没有多少愤怒,只是在思索着赵石话中之意,确实也并未觉得这样的谈话有多么不妥。。

良久,周仿再次拱手为礼,“国公所言极是,受教了。。。。。。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陛下那里,还请国公多做规劝。”

这话里的意思也不浅,拖延是一方面,另外,也还在表达自己的不满。

所谓从长计议,变数之多,谁都清楚。

赵石暗叹了一声,耐心的放缓语气道:“周大人啊,这么今时今日,是什么样的情形,咱们清楚,陛下又怎会不明白呢?”

“迁陵之事,事关社稷,如此大事,还用得着咱们规劝?陛下想要的,无非是一个承诺,难道说,周大人,乃至于诸位中书臣僚们,连这点事都承担不起?”

说到这里,赵石不再看周仿,而是漫步前行,幽幽的抛下一句,“大同行宫修了多少年了,现在还没修完呢,你见陛下催过没有?有些事啊,既然必须去做,那怎么做,不是得看咱们嘛,难道想让陛下亲自挖沟填壕不成?”

话说到这个地步,赵石这里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却没看到,周仿听了这句,在他身后嘴角微弯,竟是露出些微带得意笑容。

如果他看到了,嘴里也许不会说什么,但心里一定会大骂,这些文臣果然都不是玩意儿。。。。。。

谈话进行到一半儿,人家其实已经明白了这里面的意味,只是玩了个心眼儿,结结实实瞒哄了他一回。

这样一来呢,引出后面这几句,周仿算是心满意足了。

有了话柄在这里,想来到时候,一旦有事,你赵柱国也不好推脱,因为遍观朝堂上下,能让皇帝陛下言听计从者,除了晋国公赵石之外,再无旁人。

如此一来,也免了日后陛下乾纲独断之忧。

虽说以周仿这样的身份,此举看上去颇有下作之嫌,但周仿却觉得理所当然,甚至微有得意,实际上,他这种心态,也是变相的承认了赵石今时今日在朝堂上的地位所致。

如果对面换做是枢密使张承,也许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其实,这事在赵石看来,并不算大事儿,就像他刚才所言,迁陵这样的事情,就算朝廷有了决议,也得拖上个一二十年,也许,等到后周覆灭,才会真正动工也说不准。

那么远的事情,他又是武臣,所以向来赖的多做理会。

而周仿因为身处其间。想的自然更多更深。

迁陵。这事已经闹腾了有些年头了。皇帝陛下的心结,可能连京城衙门中一些七品小官儿都能猜到一二,就别说他这个同门下平章事了。

无非是当年争夺皇位时留下的首尾,当今成武皇帝,对先皇可谓恨之入骨。。。。。。

这事说起来有点怪异,历代争夺皇位,就算诡异百出,从来也是兄弟们斗的红了眼。没听说过真的把父亲跟恨上的例子。

但当今陛下,对争位的兄弟处置的看上去很干脆,真正恨的人,却是景兴皇帝陛下。

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恨意,实是让人不寒而栗,如今满朝文武,只要长着脑袋的人,都不会当着皇帝陛下的面,提先帝如何,当年又如何。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为罕见的

不过。好在皇帝陛下还没失去理智,也还在乎天下悠悠之口。

所以,没在史官这里下功夫,于是,也就有了迁陵之事。

既然知道了这些,这事儿其实也就有了很多余地。。。

无非是想把皇后娘娘从皇陵中迁出来嘛,虽然,怎么听,也有违孝道,没听说儿子不准父母合葬的。

但放在皇家,放在成武皇帝陛下这里,也只能说事出有因了。

那么,其实就剩下,怎么找个好的理由,把皇后娘娘的坟茔从皇陵中弄出来的事情了。

这个理由没找到之前,和任何人都不能商量。

赵石说的话,其实在周仿听来很有道理,贤臣之名,不是专为给皇帝陛下挑毛病的人所立,古之贤臣,各个胸有山川,腹有机谋,秉天子之意,而谋万世之基业。

诤谏之臣,或许会有些名声,但多数与名臣二字

而作为同门下平章事,他也断不可能是个诤谏之臣。

不过,此事还需取得其他人的支持,不然到时候入宫不好说话。

去了一块心病,周仿算是轻松了下来,又和赵石说了一些关于战事的事情,也没用饭,便心满意足的告辞出了桃林。

为避嫌疑,轿子停的有些远,正行间,道上来了一行人马。

为首的少女在不远处打量了周仿一行人几眼,当即翻身下马,挥手带领从人立在道旁。

等周仿走近,福身施礼,“南雀见过周伯父。。。。。。”

周仿温和的笑笑,他记性不错,当然,满长安能在不熟的情形之下,还能唤他一声伯父的人也不多。

“一晃,你也这般大了,现在总听人在耳边说,国公教女有方,今日一见,英姿飒爽,果然非同凡俗。”

这已经算是极限了,两家并非多有交情,反而文武殊途,有着隔阂。

所以,在和赵石交谈时,慎之又慎,和晋国公长女嘛,真没什么话说,无非表达一下作为长辈的关切罢了。。。。。。

随即,**雀告辞,目送周仿一行离去,这才将马交给从人,漫步进了桃林。

到了公主府,得知父亲去了府中后宅竹林,**雀暗自撇了撇嘴,眼珠转转儿,先去寻李渔说话了。

李渔,闺名念慈,大长公主长女,此时已晋柔安郡主。

这位大长公主养女,深得皇帝陛下喜爱,宫内的人都在说,柔安郡主很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晋公主位,继承长安城西承恩湖畔的大长公主府。

虽然于礼不合,却又言之凿凿。

当然,外人皆以为,皇帝陛下这是爱屋及乌,不忍承恩湖畔的大长公主府在靖佳大长公主去后,失了女主人。

但知道内情的人,却都隐约明白,皇帝陛下很可能是觉得跟这位同父异母,却流落于外的妹子同病相怜的缘故。

当然,知道这种内情的人,整个大秦数下来,也不出五指之数。

皇家密事,总是讳莫如深,民间许多传闻,也由此而生,但在当世,敢议论这个的,皆属大逆不道,在当斩之列。

说起来,李渔这个名字,和**雀可脱不开干系。

当初,**雀嫌自己名字不好,由喜南明朱雀的传说,于是改了名字,小名依旧是扣儿,虽说她对这个小名也不太满意,但这回反抗无效,被母亲狠狠教训了几顿,也就偃旗息

当时,她与公主府内的小小女童交好,自家改了威风的名字,自然时常炫耀,于是,这边也反了天。

能与南明朱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