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将血 >

第1246章

将血-第1246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估计那些国武监的年轻人,做梦也不会想到,让他们敬畏信服的营正大人,会有这么娇柔的一面。

不过在这母亲之间,却已经算是习以为常了。

李金花拍了拍女儿的胳膊,“行了,要是你父亲吃你这一套,你如今呀,还不得撒了欢?嗯,这个时候跑大营里来,是不是有什么事?”

知女莫若母,那是一点都不假。

**雀趁着热乎,便故作轻松的道:“今天碰到了太子殿下的车驾,太子殿下说话好像有点古怪,竟然想让女儿陪他一起去迎接外邦使臣,女儿当即婉拒了,只是。。。。。那感觉女儿说不出来,就是觉得。。。。。有点古怪。”

“嗯?”

李金花脸色当即就是一变,古怪,什么叫古怪?

经历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牵涉到太子李珀,又是女儿亲口所言,这样的事情,李金花哪里敢等闲视之。

扭头盯着女儿的脸,仔细瞧了瞧,这一瞧,心先放下了一半。

女儿有些扭捏,很少见,李金花立马明白,这事可能跟皇位之争扯不上太多的干系。

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

女儿如此出挑,而太子殿下年纪也大致相当,两人见过不止一次,再加上,太子正妃的人选一直没定下来,据说宫内宫外,都很急,但太子殿下屡屡推脱。

这些都意味着什么?

李金花心念电转,她心里隐隐的担忧,现在终于成为了现实。。。。。。

看着女儿,她张了张嘴,但一些话怎么也问不出口,而恍惚间,一个聘聘婷婷的女子模样浮现在她眼前。

那个女子出身显贵,当年在长安城中名声斐然,据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时人所称道,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最终却是落得怎样一个

李金花勉强定了定神,当年的事情,前因后果她也不太清楚,而几乎所有关于那女子的的痕迹,都淹没在了十几年前那场惊变之中,之后再无人提起,好像那个女子从来没有存在过一般。

而现在,自己的

李金花有些不寒而栗,刚刚落下一点的心猛的就揪了起来。

“这样。。。。。。你现在去公主府你父亲”

“爹爹又去了公主府啊。。。。。。”

随着儿女年纪渐渐长大,一些事情也自然而然落在他们眼中,说起来就有点不乐意。

这没心没肺的丫头,李金花狠狠瞪了一眼女儿,“看样子这些年真是管你管的少了,你父亲如何,也是你能随便说的?”

**雀委屈的撇撇嘴,公主府是她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但现在嘛,就又当别论了,去了那里,总有些别扭。

不过父亲的风流韵事,确实也不是她这个做女儿能随便开口评论的,“娘,我也没说什么不是?”

李金花不耐烦,“行了,去了那里,把刚才说的,原原本本跟你父亲说一遍,是有大长公主殿下在旁边,别胡闹,不然以后吃苦头的还是你自己。”

当年的事情,不论因由,自家夫君和靖佳公主都应该知道的清清楚楚才对,不信听了女儿述说,还能无所触动。

这就是李金花的算计了,虽然此事还只能说是捕风捉影,但未雨绸缪却不嫌早。

但这些事儿,**雀怎么会清楚?**雀明显有点心虚,“要跟父亲怎么说?娘,你不陪我一起去?”

“让你自己去就自己去,娘还能害你不成?在外面的爽利劲儿去哪儿了?”

“要去赶紧去,今年乃多事之秋,许就要重启战端,等你父亲真的忙起来,你这点子事情,他可就顾不上了。”

“要打仗了?”

瞅着女儿震惊中带着点兴奋的表情,李金花再也忍不住,啪的拍了儿女脑袋一下,她其实最怕的还是女儿走了自己年轻时的老路。

一心只想着建一番不让前人的功勋出来,等真上了战阵,才会明白,女人领军,到底有多难,又到底要付出些什么,白白蹉跎了大好年华。

自己还算幸运,最终有了归宿,若女儿醉心于此,就不知最后会如何收场了。

“娘可告诉你,军中之事,以后少管,让你一个女儿到军营中厮混几年,是想让你刚强些,不是想让咱们府中再多出一个女将军的,这一点你要是不明白,为娘。。。。。”

“娘,您别生气,女儿晓得的,我这就去公主府寻父亲说话,还不成吗?”

(八月更新很不给力,阿草准备九月努力点,起码全勤应该能做到吧?唉,现在阿草也很没底气,状态这东西,时有时无,说不好,只能请大家多多谅解了。)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指点

大长公主府前的桃林中,桃花已然凋零殆尽,美景不再,但郁郁葱葱,绿意盎然间,却更显生机勃勃。

桃林小径上,行着两个人,林中很是寂静,但周遭隐隐绰绰间,都能看到人影晃动。

而漫步在林中的两个人,却是大秦朝堂上,最具权势的两位重臣。

晋国公赵石,同门下平章事周仿。

这两位私下相会,只能意味着,有大事发生,不会再有其他的解释。

两人看似悠闲,其实话题之沉重,非是外人能够省得。

因为近日东边传来消息,河北王李任权再次改换门庭,叛宋投蒙,超越吕布吕奉先,真真正正做起了四姓家奴。

不过,说起来,李任权也是被逼无奈。

蒙古人自据辽东以来,年年南下入寇河北,起初,李任权还可收拢各路人马,坚壁清野,与蒙古人对峙一二。

但天下事就是这般,李任权与蒙古人连年交战,损伤不小,自然要向朝廷要粮要饷。

李任权其人也就不用说了,有着割据一方的诸侯的共同特点,那就是贪婪无度,唯利是图。。。。。。

而自开封这里,经过一番动荡之后,朝政更显保守,不愿再起战端,尤其是对于北方地界,显得更加的漠不关心。

被李任权催迫的急了,有人便给刚刚登基的皇帝出了个馊主意。

李任权势大难制,又兼反复无常,也一直不愿让家眷到开封为质。狼子野心。可谓路人皆知。

如今犬吠连连。完全不顾朝廷艰难,不如借蒙古人之手除之。。。。。。

而玩起这一套来,他们确实很熟练。

于是乎,大秦成武十一年的时候,宋人一面安抚李任权,一面暗中派使臣北上,与蒙古人密谈盟约。

不过宋人吃了女真人,契丹人那么多次的亏。也没学聪明,或者可以说,朝廷中的大臣们都太过聪明了些,往往会把事情办的很古怪。

这次派使臣北上,其实就是一例。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明白,也都知道那些茹毛饮血之异族难有诚信可言,却还是派出了使臣,行那与虎谋皮之举。

归根到底,其实还是大家的骨头软了,再想硬起来。真可谓是千难万难,谈战色变。已经成了他们难以改变的习惯。

蒙古人答应的很干脆,这样的好事儿,不答应才叫怪了。

大秦成武十二年秋末,蒙古人再次南下。

这一次,蒙古人却想错了。

因李任权偶染风寒,不能随军征战之故,遂派义子张柔领兵十万,与蒙古大军交战。

张柔,当年河北义军的一个小头目,如今历经战事,已经成长为一员不可多得的上将,声名著于河北,深得李任权信重。

但义子毕竟只是义子,这些年来,张柔独自得领大军的机会并不多。

这一次,机缘巧合,终于成为了十万大军的主帅。

这无疑也是个野心勃勃的大将,而且有着卓越的指挥才能,他拒绝了众将提出的,收拢百姓,谨守险要,待敌粮尽退兵的提议。

因为他是地道的河北人,蒙古人连年南下,河北一地狼藉,张柔早已对这种不思进取的战略厌恶至极。

他集结大军于野狐岭,也没在险要处设下兵马,在野狐岭开阔之处,布下军阵,又派人向蒙古人邀战,极尽挑衅之能事。

因为他知道,这次带领蒙古大军南下的,不是成吉思汗本人,而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其人向以暴躁狂妄著称。

也不出张柔意料之外,术赤大怒之下,不顾众人劝阻,带兵出现在大军之前。

其实,很多史实早已证明,没有重骑兵的轻骑大军,和步军正面交战,是非常吃亏的。

这一次,不过是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罢了。

蒙古人在铁盾,长枪,以及密集的步军箭雨之下,吃尽了苦头。

是时,野狐岭下,杀声震天,箭矢横空,刀枪并举。

蒙古铁骑数次冲入步军军阵当中,尽都无功而返。

张柔身先士卒,身披十数创,犹自率军高呼酣战,众军士气大振,死战不退,从清晨,战至日落西山,两军这才罢战。

清点伤亡,张柔所部伤亡一万四千余众,而蒙古人也伤亡惨重,有四千余蒙古勇士永远的倒在了这里。

自蒙古南下以来,这是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自此,河北名将张柔之名,响彻黄河两岸。

当晚,张柔再次派使者入蒙古军中,邀术赤天明再战。

惨重的伤亡,让术赤终于冷静了下来,四千余蒙古勇士去见长生天了,伤者无数,这样损伤,是蒙古军所难以承受的。

于是,术赤打算,第二日派遣人马,截断汉人后路,与汉人游战,这才是蒙古人所熟悉的战术。

但当第二日太阳升起之时,术赤差点被气的吐血,对面只剩下了一座空营,汉人连夜退兵走了。

走的很干脆,而且悄无声息,显然早有准备。

蒙古人头一次品尝到了汉人兵法的滋味,让人郁结的只想发狂。

而且,这不是大草原,这是十里一城,五里一郭的汉地,汉人大军尽可从容退去,不用担心会被骑兵咬住拖垮。

这个秋天,蒙古人退去的很早,流的血却比以往多出数倍不止,虏获更不能跟以前相比。。。。。。

这一战,让蒙古人终于产生了以汉制汉的想法,此后,汉军开始普遍出现于蒙古军当中。

当然,蒙古人对河北李任权部的姿态也变了。

第二年初春,蒙古使臣来到河北面见李任权。将蒙古人与宋人签订的盟约给了李任权。劝李任权归降。

李任权权衡数月。犹疑不决。

这个时候,帮他下定决心的不是旁人,正是宋人。

宋皇招李任权进京,措辞严厉,胁迫之意分明。

这一年秋初,李任权亲自北上辽东,觐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大喜。当即封其为燕王,汉军万户,统领河北诸路人马,并大度的放李任权回去河北统兵。

李任权回到河北之后,立即改旗易帜,投靠了新主人。

到了大秦成武十三年春,成吉思汗令李任权迁河北工匠,商人,以及汉军家眷十五万户,以充蒙都。也就是当年金人京师上京旧址。

移民,不管是在哪个朝廷。都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这次也不例外,从河北到蒙都的一路之上,河北百姓嚎哭之声不绝于耳,沿途倒毙之尸骨,多年之后还都随处可见。

移民,帝王之功业,多为史书所称道,但对于身处其间的百姓来说,却是血泪斑斑

消息传到大秦,引起的震动,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些年,军政鼎革,已然接近尾声,尤其是军中诸事,在现阶段看来,已经不会再有大的动作了。

军中求战的声音,也渐渐高涨了起来。

江善,段从文,张锋聚,木华黎等人,都有上书言战之举,这也代表着,军人们已经按捺不住,想要亮出他们的刀锋了。

而河北的异变,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会像导火索一样,让这些声音达到一个

朝堂上的大多数人,都已经预感到了战争将要到来。

这不会以个人的一直为转移,甚至皇帝陛下也不成,大秦平静了这些年,需要一场战争来释放军人们建功立业的**。

而文臣们,其实也在渴望着定鼎天下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大秦如今就像一个火山,之所以还没有喷发出来,是因为壳厚了些,而不是因为内里的威力不够强。

大秦的皇帝陛下,以及文武重臣们这几年都在极力压制着下面的声音,以保证从成武七年开始的鼎革诸策不被打断。

但鼎革为了什么,大家都清楚,强国强军,一旦机会到来,谁也不会放过。

朝廷邸报还没有明发,所以河北之事还算是秘而不宣,但该知道的人,已经都知道了。

自成武十一年,老太太去世,赵石便抛下了大多数的政务,算是清闲了两年,就连各地武学之事,其实也属于顺水推舟。

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下面该干什么,不用他太过费心。

到了后来,早朝也懒得去了,现在想要找到他的人影,真不太容易。

但谁要是怀疑晋国公赵石对于大秦军队,以及皇帝陛下,甚至于朝政的影响力的话,呵呵,这个官儿你不当也罢。

这不,一旦有事,同门下平章事周仿也要费些周折,才以出城踏青为由,到这大长公主府前的桃林之中,跟赵石见上一面。

“国公,这一战应是免不了了,以你之见,胜算若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