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三嫁新室 >

第20章

三嫁新室-第20章

小说: 三嫁新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2章 稻田肥鱼许家丰收

霍香梅用力的抱了一下这个男人,然后松开手,“赶紧放开,这是屋子外。被人看到了,还不知怎么传呢。还有你好臭,几天没洗澡了。”
    “敢嫌弃你家汉子,屋子里就可以了。”许三郎也不好在外面乱来,香了一口,就放开了。
    “怎么家里没人,几个娃呢?刚刚一路走来,村子里静悄悄的,一个人都没看见。你不知道,当时苏明那脸都是一路的惊诧、苍白的过来的。”许三郎也没提他也快跳出心脏的心。汉子在外打拼,回到家,家中居然无人那种担心受怕。
    但是当许三郎看见家里活泼的小羊,那小豚呼噜呼噜的睡着觉,十几只雉子在院子里散步,桃树上结了桃子,这心就活了过来。
    “咱家的水稻今天收获。”霍香梅自豪的说,“现在请了人在放水捉鱼,全村在家的人都过去看了。我这是回来做早食的。几个娃都不肯回来。”
    许三郎没想到才三个月没回家,自家的水稻和鱼都可以丰收了。
    “三郎,你家里有人吗?”苏明、李庆和许大牛一同满头大汗的走进来,一看到霍香梅,差点眼眶都红了,“阿嫂,你在家就好了,可见我的家人。”。
    一路走回去,一个人影都不见,可是回到家,家里有似乎没啥变化,还增添了不少家具,也不是没有人住的样子。只好回头过来许三郎家。当时急着回家,自己带回来的东西还没拿回家呢。
    霍香梅赶紧解释,是因为自家水稻和鱼丰收,其他人都过去看热闹了,让他们别胡思乱想,这人吓人、吓死人的。
    苏明几个不好意思的松了一口气,恭喜霍香梅那么早就丰收了。表示他们的等会也过去看看,需要帮忙的话尽管说。
    许三郎把牛车上自家的行李拿进屋子,苏明驾着牛车,许大牛和李庆跟在后面一起走了。
    霍香梅把熬着的粥端出来,上点野菜,就着昨天卖剩的南瓜饼,让许三郎赶紧吃早食,那么早归家,肯定是赶路的了,不舍得住庐。
    吃过早食,霍香梅和许三郎就往自家稻田去。
    还没走近,就看到许大牛已经来了。他家阿弟阿妹兴奋的围着他问话。
    周围几百个人站在阡陌上,还有些人跳进稻田里,捉起一尾鱼冲周围的人兴奋的说着甚么。
    霍老爹看到许三郎过来,高兴的说,“好,好,好。”刚刚看见大牛就知道三郎也回来了,还赶上自家丰收的日子。这真是个好日子。
    有人看见霍老爹跟许三郎打招呼,知道这是在外面做掮客的许家三郎回来了,“三郎这趟顺利否。”
    “蒙大王的圣恩,这一路有惊无险,算是过来了。”
    “唯唯。三郎你家的稻米长得真好,还有那鱼也够肥。”
    “三郎可否借些米渡过这青黄不接之时。”
    “唯唯。”
    许三郎不停的应答着,看见稻田的水已经放干了,一条条肥鱼在泥地里蹦跳着,这情节真够令人惊喜的。
    也不用许三郎招呼,阡陌上的人自发的走进稻田里,小心翼翼的避开稻米,把那些间隔中的鱼,一条条的捡起来扔进阡陌上的竹筐里。一时半会的也死不了。
    就连小七几个都抱着鱼冲自己阿爹笑,那脸蛋上全是泥浆。那这几个月认真的坚持用柳枝儿刷牙的小黄牙,已经变得白白的,一笑之下那光芒能闪瞎看过去的。
    刚刚许三郎跟他们几个打招呼时,几个大的都是很高兴的就叫爹,反而是小五小六小七很茫然的跟着阿兄阿姐叫。许三郎离开三个月,他们对爹的印象已经模糊了,但既然阿兄阿姐叫了,那就没错。很快的就高兴的爹前爹后的叫了起来。霍香梅好笑的看着他们。
    八亩稻田的鱼很快的就捉了起来,十只大箩筐装的满满的。
    苏明家阿爹的师弟已经带了伙计和称杆过来。本来打算只要一斤以上的,这回看着活蹦乱跳的肥鱼,一挥手,决定全要了。倒是许三郎要求留下一筐,分给周围的父老乡亲们。
    父老乡亲们无一是不欢的,苏家阿爹称赞许家三郎是有大义之人。
    九只大竹筐带箩筐称,抹掉零头,有三千斤。
    本来看到鱼的丰收就很惊讶的村民们,这下都叫了起来了。个个脸上都是笑容,这意味着也许明年他们也会有如此多的收获。
    采购的管事表明可以以每十钱一斤收购许家的所有稻谷。其他的地方稻谷还没熟,就算熟了采购来回还需要花上不少时间。
    村民更加惊喜的叫起来了,他们之间不乏有见识的人。知道能在水田里种植出高产的水稻和养好鱼的许家算是在这条重建的新村子站稳脚跟了。
    许三郎委婉的拒绝了,虽说现在不知道具体收获多少,但是看着那沉甸甸的稻穗就知道不错。他说曾经答应把稻种卖给家老乡亲的,而且现在家里没有粮食了。所以不曾答应卖给管事。
    这下好些父老称赞许三郎为大义之人。
    若是在过去,能被父老们称赞之人,好运时还能做官,举孝廉。
    ……
    许三郎跟着管事上饭肆拿钱,霍香梅让霍老爹带着孩子回家吃早食,这已经是太阳日中了。
    那雇来的十个汉子都是自带粮食的,吃过蒸饼后,又开始收割起水稻来。周围围观的人都家去了,毕竟家里也是有活干的。
    到夕食前,已经收割完成四亩地,整整齐齐的摆在田地里。明天再继续。
    等许三郎回来时,天已黑。几个娃已经吃过夕食,在边和霍香梅学数数和算术,边坚决的要等阿爹回来。
    所以,许三郎进来看到的就是那么一幅场景,灶台上放着不知甚么时候买的油灯,把屋子照得亮堂堂的,大的几个孩子在和自己婆娘边说话边打哈欠,小的几个已经睡过去了。
    看见许三郎进来,几个大的都强撑着精神过来,许三郎每个摸摸头,说乖了,阿爹在家里,你们先睡觉。
    又花了一大功夫把孩子抱回他们的屋子。
    “钱都拿回来了?”霍香梅指着炕上的褡裢问。
    “嗯。一共一万二千钱,换了十两银子,这二千钱我没换。家里烧了水吧?我先洗个澡。”
    “唯唯。”
    许三郎让霍香梅给他搓澡,霍香梅也不觉得有什么害羞的。拿着丝瓜瓢子就给他刷了起来,一层层的泥水往下刷,也不知几天没洗了。
    许三郎比三个月前还瘦了,还好剩下的都是腱子肉。
    许三郎简单的说了下他之所以那么迟回来,是因为拐到去了洛阳。把从西域买进的货物在洛阳出售,换了不少银子。
    霍香梅刚想把家里的事也交代一番,许三郎已经眼睛发光的扑了上来。好了,这下不用说了。
    一只手按住霍香梅的脑袋,嘴巴不停的吸允着耳朵脖子,另一只手从上衣扯开衣服带子,直接把手往胸部伸,很明确的握住那一个团圆。
    “三个月不见,大了好多。”许三郎的语气有点惊喜,直接双手齐动,把上衣都解开。
    这些日子以后霍香梅天天喝羊奶,自家的伙食也跟了上来,天天有肉吃。这具身体以前就是没发育好,现在倒是完全长起来了。能不大吗?霍香梅自己洗澡的时候,碰到也是挺满意的。
    这一夜,许三郎似乎要把这三个月攒的都送给霍香梅,霍香梅也来者不拒,极度配合。两人当时才相处一个多月,又分离了三个月,正是再需要些事情来融合的时候。这夫妻生活和谐可是家庭生活幸福的重要一部分。

  ☆、第33章 三郎看晒场捉雀仔

早上起来的时候,霍香梅准备洗漱,许三郎递给她一个小木盒。打开一看,居然是一些有着淡淡香气的绿色米分末。
    “胭脂?绿色的胭脂。”霍香梅没想到这个农家汉子还是挺会哄自家婆娘的,外出居然想到给自己带小礼物。不过这颜色挺特别的。
    “这是我在长安看到有人买,问过之后知道是揩牙米分。很好用的,你拿着柳枝儿沾点试试看。”许三郎摸摸自己左眼角上的刀疤解释,并且又悄悄的记下胭脂这个词。这婆娘除了好美食,还好颜色。也不知她会不会讨厌自己这伤疤,不过男人就得有疤还得有胡须。许三郎是很满意自己的胡须的。
    “原来是牙米分啊,也不知是什么制成的,我试试看。”霍香梅试着沾了些,有草药的味道,还有点甜。刷完之后,用舌头刷两下牙齿,发现的确清洁了不少。
    给霍老爹和几个娃试过后,都表示不错。
    另外,许三郎还给霍老爹带了新的烟丝,并表示种子也买了,来年会种。几个娃的礼物,除了一律的九连环,给小四还带了几种颜色的头绳。西域的各种香料他都卖出去了,只剩下一些红枣、葡萄干之类的小零食,带回家给孩子尝尝。
    接下来的三天,许家都在收割水稻。许三郎花了一百钱向许大郎订制了两只打谷桶,许大郎表示会在当天就赶制出来,并且不愿意收钱。但张菊花表示亲兄弟明分账,这钱是必须收的,再说自家又不是富裕之农,一百钱能买十斤盐了。
    许三郎知道自家阿嫂的为人,而且他现在也不是很介意这一百钱,况且还是给自己大兄的。所以也就不介意阿嫂的语气了。
    等稻谷收割并且打好,已经是三天之后了。
    霍香梅见识了这个时代的打谷桶,就是一个立体的梯形。四周用木板钉好,小的那面作底部。打谷的时候,四个人各站一边,拿着禾根部,稻穗的部分就往打谷桶里面的一边木板狠狠的击打,让稻谷脱落。
    “三郎,怎的不让阿爹用竹子编,是因为时间不够吗?”霍香梅觉得这打稻子真的是一个体力活。
    “唯唯。竹子太轻,需要木板,甩打的时候,木制的打谷桶不容易移动,还更加经得起甩打。”
    “唯唯。”
    虽然自己雇人之前说好不包食,但看过这些汉子光着膀子在烈日下劳作,并且全是人力,来不得半点虚假。霍香梅决定得给他们加餐。
    裹着小鱼干的南瓜饼,里面有菜蔬的蒸饼,薄荷水都是管够的,剩下不多的西瓜也拿上两只。
    吃得这群汉子更加卖力了。
    等这八亩水稻完全脱粒了,许三郎向王大兄家借来称杆。他家卖大彘的,备着。
    许大牛,许二牛都过来帮忙。许大牛回家后,三妞,四牛就对他几乎寸步不离的了,也不主动来找小三小四玩耍了。
    在里正还有所有看热闹的村民的见证下,许三郎心里非常紧张的把所有的箩筐都称一遍。
    平均下来居然能达到每亩五石之重,连到过南边的汉子都不敢相信这个数字了,纷纷要求许三郎再把每筐重新称量过。
    照做了,因为他自己都是不敢相信的。重新做完后还是这个数字。
    有人小声的说,会不会是王大兄家的称杆出错了。王大兄冲那个人举了举拳头,可转头对许三郎不是很肯定的说,“三郎,要不,换把称再试试看。”
    “可我这没称。”
    “这有甚么,我家就有。”里正家儿子连忙大声应了,“我这就家去,来个人和我一起抬。”
    话音一落,就有两三个小子说,“唯唯。”
    等里正家的称杆抬过来,重新再称一遍之后,发现数字变化并不大。总数之差只在半斗之内。
    这样,大家都不得不相信这个结果了。霍老爹已经笑得只见牙齿不见眼睛了。要知道麦子收成好的时候也不过三石多,曾经种过水稻的人很多时候都不到一石。
    “三郎,你一定要粜些粮种给我。”王大兄盯着许三郎说。
    “明年我也要种,三郎能否赐教。”苏家阿爹说。
    “我都隔了十几年没种地,今年还是这之后的第一次。三郎,阿兄明年是吃饭还是喝粥,就靠你了。”张清河说。
    “唯唯。”
    “唯唯。”
    “唯唯。”
    许三郎兴高采烈的拱手应答,等晒干后,欢迎各家过来籴粮种,表示各家再送半斗稻米给家中小娃加碗饭。
    最后圆满结束……
    当然不是这样。
    新村在五月的时候,各家出人,没人的出钱,被村子里一块大空地给平整了,用来到时候晒小麦、黍米、黍米之类的。现在先便宜许三郎家里。
    开始时霍香梅还怕太阳下山收稻谷时会收上来一堆泥土,还好这地面不愧是平整过的,就像自家屋子里的地板,扫地的时候是还有些许灰尘,泥沙,但是不多,用大撮子筛过就好。
    反倒给霍香梅想起见过的竹耙子,这会没有竹耙子,都是直接用铁铲子一铲一铲的抛开,久了真得考验手臂力和腰力。
    竹耙子不难做。把比价粗的竹子锯成两尺左右长,再从中间剖开分成小片,一头削尖,用火烤弯,再把另一头用柳条或者竹篾编织起来。最后用一根五尺左右长的竹竿和这耙子钉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