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三嫁新室 >

第15章

三嫁新室-第15章

小说: 三嫁新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娘,早上起来,小五小六小七没看到你还哭咧。”小三冲霍香梅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我就没哭,我还哄他们三了。”
    夸我啊,夸我啊……看着这小崽子浑身散发出了的信息,霍香梅表示接收无误,“哟,小三真乖。自己不哭,还会哄弟弟了。”
    这几个小的被兄长笑了,也不觉得羞涩,一把过来挤着要抱霍香梅大腿。霍香梅赶紧抱了抱说,“赶紧刷完牙,吃早食,然后跟姥爹一起给阿爹送水。”
    叫上霍老爹吃早食,他们几个的早食没有鱼,只有咸骨粥和笋子,但都吃得津津有味。这离逃难才几个月?能醒来就有这样的吃食,已经很满足了。
    昨晚煎药的药渣今天霍香梅出去之前,就加水让霍老爹烧火二次煎。等霍老爹吃完,提着一罐薄荷水,一罐冬瓜糖泡的水,带着一串孩子就往田头去。
    那瓦罐用竹兜子兜着。这是霍香梅想起以前不喜办公室快餐,自己买了饭盒自带午饭时,那饭盒还配送一个提着饭盒的渔网状兜子,再让霍老爹做的。霍老爹做成小箩筐,上面用麻绳提着,就算用来洗菜都方便。
    霍香梅把霍老爹还有许三郎几个娃换洗下来的衣服,装得满满的一箩筐的,背着去河边洗,木盆子太重了。
    经过王李氏家,她家静悄悄的,几只小雉子在篱笆院里啄着小石子,也不知自家让孵的小鸡甚么时候出。猜想今天没有轮到王家耕地,他们估计是去杏花河边的摊子卖猪肉了。这段时间王大兄找到货源进货了,这生意就做了起来了。
    ……
    午食,霍香梅把剩下的咸骨都用来熬汤了。熬出来的清汤蒸粟米干饭,野葱蒸鱼。这鱼还是许三郎昨天在杏花河捞的鳆鱼。清炒灰灰菜,前些天腌的腊肉炒菘菜。拌三碗早上他们说好吃的野菜笋子。
    把长板案搬到小院子的葡萄架子下,满满的摆上去,量是足够的。看起来色香味俱全,另外在每个人的大碗里装上半碗蒸米饭剩下来的骨头汤。
    等许三郎他们回来,看着这案子更加的满意了。
    吃过午食抽过几口水烟,没有挺久多久,就又往地里去了。每天使牛者忙完这几十亩也是很累的。
    想着之前说好的夕食不待饭,霍香梅用树叶子包了两条前几天腌的腊鱼,包了五包,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让大娃小二送到田地里去,说是给阿叔夕食加菜的。
    霍香梅没有亲自去,不是不懂礼,而是她实在是不想和一群大男人推来推去的。
    天黑前,许三郎回来了,自家的水地已经锄好。听着别的汉子对自家婆娘的赞赏,还有没娶婆娘的那个小年轻说,以后让媒人给自己找婆娘,样子不说,好手艺才是实在的。许三郎对霍香梅的满意表现在,晚上狠狠的要了霍香梅三次,花样百出,把她折腾的死去活来,又舒服无比的。第二天起来,眼角眉处尽是春意。

  ☆、第24章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种子还没有长好,许三郎只要留意水田的水足够,还有每天给种子浇水就好了。
    相比许多人家已经开始忙着撒种子耕种,许家反而算是比较闲的。
    这两天空闲下来,许三郎还去村子里转转。后来发现这样实在是令人嫌,就不去了,抽起裤腿去自家大兄家帮忙。
    张菊花看到许三郎过来帮忙,有点不高兴的问,“香梅怎么不来?”
    许三郎是知道自家阿嫂的,说:“家里七个娃还小,衣服多得洗,草鞋坏得快得做,还得做吃食,她都忙不过来了。”
    张菊花脸抽搐了一下,也不再说甚么了,毕竟两家早就分家了。
    可两天后,连许三郎都不上门帮忙了。张菊花气哄哄的跑进许三郎家院子,“怎地?今早不见三郎影子,你家大兄还在家里等着,太阳都高起了。”
    “阿嫂,三郎到杏花河去了。家里接下来得忙了,没空。”霍香梅在院子的葡萄架子下拣豆种,“我家明天也开始耕种了,阿嫂家甚么时候忙完,过来帮忙?”
    张菊花扭头就走,“我家还有好多天呢。”你家比我家地多不止一半,傻子才去帮。等闲下来,我还不如多织几尺麻布去换葛布。
    霍香梅已经知道张菊花是甚么人,不想和她多费口舌,故意这样说,她果真就走了。
    好没成就感哦。
    许三郎还真的是今天一早就出去了。王大兄说有人卖小豚,他给留了五只,问许三郎要不要,两百钱一只。三郎要两只,下午王大兄收摊了再送过来。
    许三郎用二十钱向张清河租牛车一天。驾着牛车往杏花河边去,有小豚还得有窝。打算在杏花河边挑些大石头回来垒窝。
    本来新村的山上也是有石料的,现在土地重新分配,那山林都属于村里的共产,平时砍点菜,摘点野菜,打点猎物,那是可以的,可是石料这些是不被允许没通过父老的同意就开采的。就算同意了,后来估计还得不少银钱。所以许三郎还是宁愿花上二十钱租车去杏花河边捡那些无主的,水流冲刷下来的石头。
    在回来的路上,还在村口大榕树旁边的黄泥地,装了两筐黄泥回来。
    没有糯米浆,这黄泥是很好的黏料。
    猪窝是建在杂物房的后面,大概五尺高,窝顶是用几根木头作梁,再盖上几层茅草,茅草上面还压着几块长着草的泥,泥土在下,草在上,像坟头做顶的小草堆,就差黄纸了。
    村里瓦匠做的水槽也不贵,十钱就有一只,可是许三郎不舍得,家里就这么点钱,还有很多东西得治办。最后许三郎石头堆砌了一个,能用就好。
    霍香梅让许三郎在旁边同样再做一个,用来养雉子,中间用木头隔层两层,上面还铺上竹毯子。上面养小雉子,不过小雉子还没有孵出来。反倒是下面有了房客,就是那只死里逃生的野雉子。它在许家这些天几乎每天都生一只鸡子,为许家几个娃饭后一碗汤贡献着它的能量。
    还没到夕食,王大兄就挑了两只小豚过来了,白嫩嫩的小公猪,离开母猪不大适应,精神不大好,但王大兄保证的拍拍胸脯说,养两天就好了。
    把四百钱猪钱给王大兄,另外再添上十个铜子,这是行规。王大兄推卸了好一会,最后拿了五个笑着走了,临走前还夸三郎这猪窝搭得好,还有那鸡窝自己回家也得防着来一个。
    猪窝的黄泥还没干,今晚小豚就不放窝里了。等它们吃完黍米水,拉完一泡,就放进竹筐里,抬进杂物房。
    几个娃夕食后,都围着两只小豚乐呵呵的,争先启后的要剥夺小猪的起名权,最后小三和小四胜出。其实是大娃小二让着他俩,小五小六小七被忽略了。
    新鲜出炉的“小黑点”、“小毛毛”哼哼的表示反抗,最后被小五小六镇压。这两个家伙居然趁霍香梅没注意的时候,把小豚抱回屋子。其他几个还是共犯,把他们抱上炕,还对霍香梅说他们自己回屋子睡觉就可以了,不用阿娘了。
    一直到临睡前,霍香梅去看看孩子有没有盖好被子才发现,床上的麦吉被下怎么有几个小包。吓得一跳,还以为自己眼花数错了,再数一遍还是九个。忍不住,轻轻掀起被子,望过去,除了七个娃,还有两只睡得昏天暗地的小豚。赶紧抱出来,还好没有拉在炕上,否则霍香梅不知道自己是否忍得住不把孩子拉醒让他们自己洗炕。
    回到屋子对许三郎说时,许三郎还哈哈的笑起来,说自己这个年纪时还把小雉子抱被窝里的,结果也不知是哪个兄长还是自己半夜翻身,早上起来已经僵硬了,死的不能再死了。就那一回还被自己阿娘狠狠的一顿竹枝儿炒肉。
    这就是一家爷们出一家门……
    早上起来,霍香梅先不做早食,挑着粪箕和霍老爹许三郎去育秧地拔秧,在霍香梅示范之后,霍老爹和许三郎表示懂了。
    霍香梅赶紧赶慢的回家做早食,做完在拿到田地给霍老爹他们进食。
    霍香梅则在一旁示范怎么插麦子。表示必须把秧苗的头□□泥土里,并且一会儿之后,秧苗没有浮起来,否则这是不成功的种植,每根秧苗之间还得隔半尺左右。
    三个人一起动作很快,一个上午过去,已经插完两亩多,还不算拔秧的时间。期间大娃还懂事的拖着阿弟阿妹送水过来,然后拿着小撮子在后面的空地那淘小鱼。这些小鱼都是排水进地的时候带过来的。
    霍三娘让霍老爹回家做午食,顺便歇歇。霍老爹尽管是老农,但是年纪毕竟摆在那。
    等到大娃送午食过来一直到太阳下山,霍香梅和许三郎已经侍候完八亩地。后面那么多,是因为两人都熟练起来了。
    如此忙活了好几天终于把秧苗都插上了。期间有些没长好的,还补插了不少。
    一场春雨过后,许三郎家的秧苗长得特别精神,已经快一尺高了,旁边人家的才一寸多点。整个村子的人都议论纷纷。那些天霍香梅他们在插秧,村里的都看见了,只是私底下说,现在看到居然比自己的高那么多,还都活得好好的。这下子想不注意到都难。看样子还会早收。
    里正,许大郎,还有好些父老都来许三郎家问过了,知道是南边的种法,自己第一次种,如果成功后,会教给村里人。可能是里正和父老们对村里人说过了,上门来问的就少了,但去查看自家地的人都会去看看许三郎家的,再比划比划那高度。看见水草了还自发的帮忙拔除些。这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忙完水稻、麦子、黍米、粟米的种植,许三郎家又开始忙活种豆,各种豆,黄豆、绿豆、黑豆、白豆,种了几亩地。
    然后在豆之间又套种种各种瓜,西瓜,南瓜,香瓜,丝瓜,冬瓜,黄瓜,甜瓜……这西瓜秧苗价格不便宜,是从张清河家籴的,他拉车几天天天进市集,有些渠道拿到的。他在自己家院子育秧苗,被霍香梅看到了,花钱买了几十株。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完都豆瓜,种麻和稗子。许三郎把旱地都开出来种麻,雄麻织布,雌麻榨油,沙地种稗子喂猪。
    等这一切都忙完已经是四月下旬了。不说几个娃黑了一大圈,就是霍香梅好不容易捂白点又黑了,尽管这些天的伙食还是不错的,可是大量的劳动还是不经消耗啊。

  ☆、第25章 大娃逛街许三买羊

霍香梅决定在夏收前给家人好好补补,这段时间都累坏了。把家里的还剩下的二千铜子还有那块剩下的大银子都带上。临出发前,孩子们都吵着要去,可实在是太小了,最大的才六岁,两个人带出去根本看不过来。最后觉得带大娃去,这孩子懂事,这段时间都是他在看阿弟阿妹。说是奖励大兄的,以后轮流来,不听话的就不带他去。
    到了市集直接奔布肆。
    之前孩子的春衣都没做,现在都要入夏了。
    没有女人不喜欢买衣服的,可当看到的不是衣服,而是一捆捆的布料时,霍香梅还是感觉到一盆水泼下来。
    布肆里有亚麻织的、有丝纺的布,还有葛织的帛,亚麻的颜色太多是土黄色,还有褐色,深绿色,丝纺的倒是漂亮很多,嫩黄的,米分红的都有。
    问过价格和做像大娃这样的孩子需要多少布料之后后,霍香梅觉得还是买亚麻的,价格适当。两个孩子都得做两身,大人也得两身。
    买得多问伙计能否给些零碎的布条,拿回家还能裹草鞋。结果伙计表示这是不可以的,最后还是花了五个铜子买了好大的一捆。
    还买了大小不一的三根针,还有三团线。
    让伙计送到市集停放牛车骡子的张清河那,自己一家三口继续逛。
    路两边摆摊的各种吆喝,那烤羊肉、彘肉、鼠肉的香气在大街上回荡,一串串看起来非常的引人犯罪。还有那香喷喷的胡麻饼。现在已经快日中了,早上那点粥早就消化了,没看到大娃的脚步几乎挪不动了吗?
    找了摊馄饨摊子,这里叫汤饼。叫了两碗,一碗大的给许三郎,霍香梅两母子分一碗。另外买了三串烤羊肉,十只胡麻饼。
    汤饼的皮很薄,里面是菘菜和豇豆馅,没有肉,汤也只是白开水,外加点剁碎的葱和胡椒。味道一般,但胜在分量特别足。
    那烤羊肉串倒是料子加足,估计是胡人那般传过来的,霍香梅最后连舌头都想吞下去了。决定以后再带那几个孩子过来吃,这不好打包。胡麻饼倒是是打包回家的。
    吃饱喝足了,继续逛大街,先去银肆换铜子,十两的银子换成四个二两的,还有一千九百五十个铜子,另外五十个给了耗损费。
    去之前的肉摊子买了三斤白肉,两斤排骨,肥油,猪大骨也得买,最后把猪头和猪大肠,猪心都包了。最后的猪肺是送的。可惜猪肚人家自己家要留着吃。
    许三郎现在知道了这猪大肠什么的是很美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